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杜甫与夫人杨氏

杜甫与夫人杨氏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2-12-09 20:39:38  阅读2944次

杜甫与夫人杨氏

                                                                                                   兀 方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名为《月夜》的诗,是安史之乱中,杜甫身陷叛军据守的都城长安,为怀念寄居远方的妻子而作的。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潼关,明皇李隆基仓皇奔蜀。叛军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唐王朝经营了138年的帝京长安,其势力迅速扩张,直达关中西部和陕北一带。战乱中,杜甫携家小从奉先(今蒲城县)逃往白水县投靠到做县令的舅父门下。接着白水告急,又北逃五六百里,直到鄜州(今富县)西北一条小山沟的羌村,这才将家眷安顿下来。不久,听说唐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继位,作为臣子,一直怀着“许身契稷,致君尧舜”远大抱负的诗人,岂能羁绊家中,遂辞别妻室,前去投奔。当时,叛军气焰正炽,杜甫到达延州(今延安)后虽然万般谨慎,在伺机混出芦子关(在今安塞县西北)时还是为叛军俘获,被押解回血雨腥风的长安。在“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夷歌饮都市”(《悲陈陶》)的朝不保夕的危境中,中秋之夜,诗人面对一轮圆月,吟出心中殷殷的思亲之情。

这首诗没有从自己思念妻子写起,而是换位思考,从遥想妻子思念自己落笔,不仅凸现了婉切忧深的意境,而且将国难家愁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意义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盛传不衰,更为诗评家极力推崇。清人黄生说它“语意玲珑,章法紧密,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杜工部诗说》)

杜甫于30岁时,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元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妻子小他十多岁,想来是一位知书达理、聪慧贤淑的女子。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用他的大手笔为爱妻立传,甚至我们连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却多处提及她,虽然片言只语,一鳞半爪,但从那饱蘸深情的笔墨中,我们对诗圣背后那个含辛茹苦相濡以沫的伟大女性,还是不由得肃然起敬。

杨氏夫人出身书香门第,本是金枝玉叶,有着娇美的容颜,杜甫说她的姿容如同花蕊一样姣艳,一颦一笑像嫦娥一样令丈夫动心,为了看清她的容貌,恨不能将月中的桂树全部砍去:“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杜甫妻子有着高尚的品德,她以千金之躯,克勤克俭,任劳任怨,默默为丈夫作着奉献。杜甫和诗朋酒友们在花园里饮酒,她却在河下洗衣,那石砧上传来的隐约捶洗声,每一下都牵动着诗人的神经:“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野树歌还依,秋砧醒却闻。”(《九日五首》)杜妻一共生养了八个孩子,幼子生下来不久,由于饥饿而夭折了,她悲痛欲绝,杜甫一脚踏进家门,就听到了呼天抢地的哭声:“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咏怀五百字》)这位母亲对孩子们是十分慈爱的,兵荒马乱四处漂泊的日子里,全凭她维系着这个穷苦的家庭:“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安史之乱中全家流离失所,啼饥号寒,杜甫探家,看到妻子和儿女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北征》)丧乱中,妻子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自己的丈夫,以致见面时,如同梦中一般:“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从杜诗中,我们还知道,杨氏夫人是十分爱美的,她深知离乱之中的团聚,很难说什么时候就阴阳两隔,因此,为了讨丈夫欢心,刻意打扮了一番。孰料,两个不更事的小女儿也偷偷学习母亲的样子,不但用小手梳理着头发,而且既施铅粉又画黛眉,将稚嫩的小脸蛋儿涂抹得一塌糊涂,给短暂的家庭团聚平添了一丝喜剧色彩:“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北征》)

一生和丈夫在流亡中备受煎熬的杨氏夫人,也有欢愉的日子。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杜甫在四川梓洲听到唐军收复了洛阳,接着又收复了河北,漂泊无定的一家人盼望早日回到洛阳故土,几乎高兴得发疯。杨氏夫人也一扫愁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虽然这次回家没能成行,由于中原动乱他们又流寓到了成都,在浣花溪旁的草堂,度过了一段靠朋友接济的穷苦日子:“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百忧集行》)生活虽然困顿,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

史料中关于杜甫妻子的记述很少,能够看到的仅有两则

唐人冯贽《云仙杂记》载:“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使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这件事应发生在至德二载十月收京之后,杜甫携家小随肃宗一起回到长安,暂时仍留在左拾遗任上,直到次年六月终因房琯事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个韦使御,就是曾经搭救过杜甫的御史大夫韦陟。杜甫任左拾遗之初,因力阻房琯罢相,触忤了肃宗,诏令三司推问。御史大夫韦陟是主审官之一。审问后,又与新任宰相张镐极力为杜甫开脱,这才免于刑戮。韦陟出身城南豪门望族,父亲是武后、中宗、睿宗三朝著名宰相韦安石。他学养深厚,强直政能,喜欢著述,鉴裁尤长,深受朝廷器重。韦陟比杜甫年长十七岁,身为三品大员,常能礼贤下士,不弃布衣,结交勖勉后进。他与杜甫同列朝班,当然知道杜妻的出身和贤德,只是在杜甫“朝回典衣”、“酒债寻常”的困顿日子里,她人饿得更清瘦了,身上的衣裙已无法再补缀了。韦陟乍见杨氏,先是立即退出,可谓不失长者之尊,继而派夫人送去装饰品夜飞蝉,又表明了对杜甫及其夫人的关怀和敬重。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感慨系之!

另一段文字,是新旧《唐书》采据的曾在穆宗朝担任宰相的著名诗人元稹撰写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甫)墓系铭》。除简略记述有杨氏夫人的出身外,说她49岁而终。从卒年推断,应该是杜甫病故于湘江的小船上,她将丈夫的灵柩置厝在岳州,然后带着儿女们回到洛阳偃师陆浑山庄,不久便去世了。墓铭说:“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以家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余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合窆(葬)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山前。”

为诗人杜甫奉献了毕生精力的杨氏夫人没有失望,身后40余年,最终夫妻合葬于故土。

(本文来源:西安晚报)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