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族谱支系 » 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杨氏

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杨氏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5-02-17 18:36:30  阅读12298次

 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杨氏


20110212

   贵州省织金县绮陌乡二塘村黄泥坡杨金龙保存有其家族来源的一本笔记本,笔记本上写到:“我族祖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为记,(明末清初)吴王(吴三桂)征南有功,落业于贵阳黑土插店(经过我考证,贵阳没黑土插店这个地名,到是有个茶店,位于乌当区境内,是一个村,2008年的现汽车站坐公交车去乌当区火炬大道就看到了。),以讨诏为业。

祖人名叫杨元史,生下四子,只因不明令散,后来清平年才知,一支落业于毕节阴底,小地名泺多河;一支落业于清镇,小地名钢寨(经过我考证是岗寨而不是钢寨,地址为:清镇市梨倭乡大坝村岗寨组。);一支落业于安顺,小地名清山羊场(经过查地图,此地地址为:织金县珠藏镇青山村羊场脚组。);一支落业于平远织金,小地名凉水井小河坝。值得注意的是以后要保存杨江林的这个记载,因为它是原始记录,至于我的考证对否还要后人加以研究。这几句杨氏源流得来的经过是这样的:

2005年正月初四,本人到织金查证杨氏源流,不经意间于杨金龙处的一本笔记本上翻到这几句话,我问他是从哪里抄来的,他说是其弟杨江林从族人杨金华处抄来的。由于记录简单,本人于2006年清明再次到织金杨金华处寻详况,结果杨金华说不知道。为了证明本人没有说假话,于是我们又到杨金龙翻那本笔记本为证,谁知那本笔记本被小孩子给撕掉了,只好让杨江林出面证实。杨江林翻开一本影集,那本影集壳壳上面记载有这几句话。杨江林说,笔记本上他记不清楚到底写没有,但影集壳壳里面记载的这几句话是他的三叔杨尚祥念给他抄的。当时他还小,只有十多岁,七月半烧包(纸钱)给老人,杨尚祥拿出一大张纸,上面写了很多字,其中杨尚祥就念了这几句话给他抄。


关于此源流,有一定的科学性,理由是:

   (1)本记载清楚明白,脉络分明。始祖是谁,祖籍何地,总共几支人,落业何地明明朗朗。不足的地方是世系有丢失现象,导致杨元史以上和以后至朝字辈之间的世系不明不白。不过,由于战乱之故,丢失世系是很正常的。

(2)本记载与历史记载、祖坟碑记记载、祖坟数量吻合。我族虽无系统谱书,但有杨尚祥拿出的一大张写满家谱内容的纸也足够了。按这个简谱记载,不用推测,我们从杨元史以来大概共传12代左右,有记载的就是10代。一是关于吴王征南的记载。根据〈〈大定府志〉〉卷五及《纳雍文史资料》(第二集19895月出版)记载,“康熙三年(1664),水西大农奴主、贵州宣慰史安坤勾结乌撒(威宁)土司安重圣反清,清庭派平西王吴三桂平水西。由此推定以街字辈为起点,按照国家标准的计算方法,以最多以30年为一代,最少以25年为一代,而我们取中间数27.5年为一代的话,从康熙三年到现在的2006,我族应该是发展了12.4,与本记载吻合。另外根据历史记载。清顺治十四年(1657),吴三桂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进攻路线为遵义、贵阳、安顺、毕节、昆明、缅甸,最终手刃南明永历帝。我们取中间数27.5年为一代的话,从清顺治十四年(1657)到现在的2006,我族应该是发展了12.6,与本记载吻合。二是根据织金凉水井小河坝裸底冲鹰哥嘴族人杨选墓碑记载来看,其长子曰成,次子曰奇,三子曰衡,孙分别曰天顺、天祥、天极、天佳、(?)、天桂、天总、天相、天益,曾孙曰应科、应魁、应祖,生死日期不明,可立碑时间为乾隆任(?)六年二月初六。由此看出,从朝字辈祖人至杨元史祖人之间相隔就只有一代人,因为康熙是6岁登基,乾隆是康熙的孙子,杨选是在乾隆年间死的,也许年长于乾隆,而康熙三年杨元史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这四个孩子应当与康熙同年,须知,康熙结婚那么早,到乾隆时都只是发展了两代,杨元史的四个孩子结婚不会太早,最多发展2代人(含朝字辈)。就算从清顺治十四年(1657)计算,无非比康熙3年早7,7年也增加不了一代人。另外,20112月本人到织金凉水井杨家坟山查证,有一所祖母的坟,本人拍了照片,立碑时间及儿子孙子内容被打掉了,只剩下重孙一栏,祖母名叫王氏,重孙为天极、天柱、天植、天相、天益。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此祖母是朝字辈的母亲,可以推定为杨元史的儿媳妇,织金发源的祖母。由于从朝字辈以来我们的世系清楚,大致发展了10,以杨元史为第1,那么到今天我族总共发展了12,假如我族乃幺房的话,那些长房家族可能发展了1314,与本记载也吻合。我族是在天字辈时到阴底的,也就是说在织金我们天字辈以上的祖坟最多有4代人,而根据织金我们天字辈以上的祖坟数量,大概就是60多所,除了一半的女老人的坟,男老人的坟大概就是30多所,4代人传下来共有30多个男丁应当准确,与本记载同样吻合。

(3)本记载与传统习惯吻合。每年七月半,人们都要烧纸钱给老祖人,杨尚志、杨尚祥兄弟拿出简谱来烧纸钱不是乱烧的,而是一代接一代的传下来的。

(4)本记载与我族家族背景吻合。当时,杨应宗、杨应发在泺多河无论在杨氏家族中还是在当地都是比较有名望的,从杨元史到应字辈才5代人不可能记不清楚自己家族的源流,而杨应发后其第5代孙还清楚本记载就是很权威的了。

(5)本记载与我族迁徙史吻合。本支属于织金一支,在天字辈时迁阴底泺多河,然后,有的回织金,有的到纳雍,其他的都不知去向。由此也可以证明上述源流。为什么要去泺多河?按照上述说法那就是泺多河起祖与织金起祖是两弟兄也。

(6)本记载与财多住、法窝家族传说吻合。我族至今大概有属于蔡家、彝族、汉族三种传说,子孙们应当牢记。 一般来讲发源于江西的人都是汉族,这是不争的事实。关于蔡家人的来历是这样的:周武王封弟蔡叔度于蔡国,后来蔡国人于春秋战国时期到贵州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而成,而我族是在清朝才从江西搬来,说是蔡家人谁相信?在织金,先祖杨天玉到马员外家上门为婿,马员外家是蔡家人,于是我们家就变成蔡家人了。这是我族法窝、财多住所有人提供的事实。有的传说,我族是蔡家人,祖籍是以江南应天府柳州西洋县石板大街鱼骨庙为记这就没有根据了。而财多住一支起祖开惠娶凹梳彝族王氏嫡祖母后,说的是我族是彝族,开惠老人于是搞三代还宗为彝族,可开惠老人之上不只是三代,而是好多代都是蔡家人,从朝字辈父亲开始就是蔡家人了。可见此说太假。另外,其他几支没有彝族这个传说。况且,彝族是西南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具体发源地为云南。而我族发源于江西,说是彝族,谁又相信?既然不是蔡家也不是彝族,我族是汉族的可能就较大,这与本记载认为我族乃江西吉安府的记载是吻合的。

(7)本记载应该是经单簿内容。而经单簿是老人过世时做法式时用的。这种资料是假不得的。为什么说它是经单簿,原因是在过月半时用来烧包用的,而且内容是一大张纸,而经单簿不记录其他内容,只记录祖人生根年月,一大张纸足以记录我族祖人概况了。况且,杨尚祥是个道士,经常给人家埋坟,就要用经单簿,杨家经单簿他肯定收藏。

关于我族祖籍现为何地,本人分析如下:

   一是根据湖南常德〈〈花园谱〉〉记载:“杨辂曾孙58世杨延安,析居上径杨庄之西,泰和杨氏之祖,生子克明;杨延规,生四子:克俭、克用、克弼、克宽;杨延宗,生三子,四十一郎(派分长沙)、四十二郎(派分萍乡)、广;杨延邦,生七子,碱、瑛(派分衡阳)、瓒、达、戬、暹(派分四川)、靖(派分湘阴)

59世杨克明,生四子:允素、允济、允接(徙居醴陵)、允齐;杨克用,三举不第,葬大桥头松树下,生子二:第、湜(往外);杨克弼,赠大理评事;杨克宽,生子三:皙、协、升;杨克弼,生四子:怀、泽、丕,(徙醴陵);

60世杨允素,名绘,官少师兵部兼华盖殿大学士,有《绚斋文集》十二卷行世(派分泰和),配蒋氏,生子二:真一郎,真二郎;杨丕,大中祥符八年进士,拔国子博士,历尚书屯田员外郎,出知康帅[。仁宗皇帝赏题殿柱曰:"杨丕之清谨与彭齐、肖定基为江西三瑞。"卒葬本都上柘塘王四位路下,坐北向南。生子南美。

61世杨南美,生子三:恒、同、求。

62世杨恒,改名安平,元丰二年进士;杨同,元丰五年进士;杨求,元祐六年进士。

63世杨邦义,字希稷,政和五年进士,任建康府通判奉议郎。建炎三年(1129),金人渡江,兵薄城下,自誓不屈,书其衣裾曰:"宁为赵氏鬼,不作他邦臣。"遂殉节。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赐赠忠襄。配曾氏,生子五:振文(朝请郎)、郁文(江西安抚)、昭文(武昌令)、蔚文、月卿(早夭),侄孺文(通仕郎)

其中,“杨克用,三举不第,葬大桥头松树下,生子二:第、湜(往外)”提到大桥头,“杨辂曾孙58世杨延安,析居上径杨庄之西,"提到上径杨庄。翻开现在的江西地图册,在吉安市与吉水县交界处,吉水的这一边是黄桥乡,有上井和云庄村(此地名是文革中才有的,以前千年的历史上都叫杨家庄,是杨氏族人的发源地,上井是云庄村内的一个地名)、湴塘村(同样是杨家的发源地)、大桥村三个村都挨着在一起。而吉安的那一边是长塘镇。吉安市就是历史上的庐陵县。而大桥村刚好在吉安和吉水的交界上,而云庄和湴塘要离边界远一点。有可能大桥村就是历史上的庐陵县大桥头,只不过现在划归吉水而矣。所谓大桥有可能就是黄桥了。我一观察:古地名基本上没有变,杨氏关于江西祖籍记载上的地名现在基本都没有变,在整个吉安市(地级市所含的县级吉安市、太和县、吉水县)地图上,就找到一个大桥的地名,没有重复的大桥这个地名,大桥头这个地名结合常德谱的记载,研究起来就只有大桥村了。

二是200493,江西铜鼓县上石窝洞思园谱学家《江西卢氏通谱》主要作者之一卢进忠发表文章指出,贵州织金、纳雍卢氏祖籍乃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卢家大院。经过20051223日本人电话讯问卢进忠,其云,很多人推测以及资料证明庐陵县大桥头乃今天的吉安市吉州区曲濑乡一带。经查,吉州区、吉安市同用一个首府,沿用古代吉安府庐陵县之首府不变,古代吉安府与庐陵县也是同用一个首府。曲濑乡位于吉州区南部郊区,并有一个瓦桥村、一个杨家坊村,此地与辂爱庐陵山水之美,与其诸子遂居家庐陵,是为庐陵杨氏始祖。辂逝世于吉州府庐陵县衙内,葬吉水县六十二都鹧鸪西洞,后五子云岫出刺潮阳时,便葬梅州城东北古田,黄龙戏瓜形,坐东北向西南。明嘉靖辛卯年(1547),在庐陵城南建有祠堂。之记载相吻合,杨家坊也许就是庐陵县杨家庄,于是,瓦桥也许又是上径杨庄附近之大桥头。既然在庐陵城南建有祠堂,这里一定有辂之后代,我族也许是此支人也。另外,经查江西根本没有卢家大院了,就是有个曲濑的卢家洲,卢家洲可能就是卢家大院,而卢家洲就在曲濑,况且,曲濑有一个大巷村,是不是珠市巷也就是大桥头值得疑问,所以,卢老先生的考据应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也是推测的,并没有拿出铁的证据,只是结合贵州织金、纳雍卢氏祖籍来分析而已,因为在曲濑有一个卢家洲很出名的。但是,这种说法可以推翻了,因为上径杨庄按照常德谱记载和现在的地图标注,就是吉水县黄桥乡云庄村。上径杨庄附近之大桥头飞不到曲濑。

三是大桥头是古代的珠氏巷。由于江西杨辂的九个儿子中,有七个到外省去了,在江西的杨姓多是大儿子和二儿子在吉水县传下来的,因此,到吉水县杨家庄问一下就知道了。关于珠氏巷说的来历是这样的:一个网友寻亲,说出了他家的来历。他写的这篇文章我摘录了部分:


白氏迁入渝、川、黔、滇、湘、粤、陕始祖录


白联洲 发表于: 2009-1-29 21:34 来源: 中华白氏网


白仕彦,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珠市巷地名大桥头。白仕彦以武介入京,受川南按擦史,清初康熙二年任付将,随吴三桂平水西之乱入黔,现传15,58,340,现成贵州修文县,白仿贤提供数据。


白来鹏,原居江西省庐陵县珠市巷地名大桥头,于明初晏戊子任贵州巡抚,来鹏公任都司入贵州省贵阳城内,现传27,405,1949人。现居贵阳城郊,白云孚提供数据。

总之,后人一定要去吉水县杨家庄(今黄桥乡云庄村)湴塘、大桥头及吉安市吉州区曲濑乡杨家坊村寻祖,不过万一寻不了也无所谓,因为吉安市吉州区首府及曲濑乡一带,历经的战火从清朝以来即是从杨元史到贵州后就有多次,曾国藩与太平军,共产党与国民党军队,日本鬼子与中国军队在这里都打过大仗,另外,文革中抄烧谱书现象又严重,谱书遗失的可能是太大了。我们只要记住自己是杨辂子孙就够了。而根据吉水县环保局杨巴金在一篇名为《杨尚昆祖籍黄桥杨家庄的变迁》一文记载:杨家人因为做官和经商等原因大量往外迁徙,解放前已经只有三户人了,都还是留下来守坟山的。如果祖人杨元史家族全部搬走了,我们也就无法查找了。

根据此源流可查,由于江西庐陵县(据《古今地名对照表》记载:“汉代置庐陵县,从唐始自今以吉安为庐陵郡,治庐陵,明清为吉安府。吉安府大致辖区为庐陵县、吉水县、泰和县,这些县名存实1000多年来均未变动。)是杨辂后代发源地,其子孙在庐陵县城南建有祠堂.而辂乃黄帝--周武王---杨抒---杨震---杨奉之后代。具体说来,说我族乃辂之后代,理由是:

(1)、江西杨姓绝大部分是杨辂后代。一方面,这是普通百姓都知悉的道理;另一方面,200584,中国江西网载《江西历史文化的遗存和宏扬》一文就指出:“江西杨姓多以吉水杨辂为始祖

(2)南宋大诗人杨万里于族谱中云,所有庐陵之杨均出自杨震、杨辂,杨辂是庐陵之杨始祖.

(3)大桥头与湴塘现在都是相邻村,古代也许是一个地方。而湴塘是杨辂后代聚聚地,发源地。

由此可见,江西之杨乃发源于庐陵,后扩散到全省的。故只要是江西之杨,都太有可能是杨辂后代,我族发源于庐陵,不是杨辂后代不可能。

关于杨元史的世系,由于辂的生卒年月未知,只知辂的世系为55,其后代杨邦义(公元前1085---1129)63,而杨元史公征南时为康熙3(公元664)或清顺治十四年(1657),那么,按照谱学家们的计算方法25---30年为一世,如果以中间数27.5年为1世的话,那么以从邦义出生的那一年为起点,以杨元史公能打仗的康熙3(公元664)或清顺治十四年(1657)为终点,含邦义、杨元史在内总共是19,故杨元史的世系为邦义父亲的世系62世加上这19世为83世。另外,根据杨大刚编著的《杨氏族谱》记载,辂为杨文友之子,63,于是杨元史就是91世。


杨勇 2011211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