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迁琼多才俊:与“程门立雪”有关
来源:海南日报
据十年前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杨姓在李、王、张、刘、陈之后,为中国第六大姓,人口八千多万,估计现已过亿。历代杨氏迁琼后,瓜瓞蔓延,才俊辈出,明清两代就出了不少举人和进士,其中进士就有四人。杨氏过琼先祖至少有十三位之多,他们很有可能都是宋代理学大儒杨时的后裔。今天,杨时在海南的后裔超过十万之众。
11月初,海南日报记者到海口市灵山镇儒杨村采访时,年近七旬的村民杨文林展示了一部重修于1980年的“琼山新坡”《杨氏族谱》,堂号为“道南堂”。
谱序作者杨时是宋代上承二程(程颢、程颐兄弟),下启朱熹的理学大儒,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有一次他和同门的游酢去拜访老师程颐,不料程颐正在打盹,于是二人侍立屋外,待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之深。杨时尊师重道,恭敬受教的故事,留下千古佳话,成语“程门立雪”正是由此而来。
杨家四世三公 “东京巨族”
杨时撰写谱序是在1130年,朝代已进入南宋,当时他随宋高宗赵构南下杭州,并在5年后逝去。无独有偶的是,在杨文林收藏的族谱中,还有一篇《杨氏宗谱引》,也简述了杨氏的家族渊源,作者正是那位跟杨时一起“程门立雪”的游酢,撰写时间是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
据该谱记载,中华杨氏原本姓“姬”,春秋战国时期,周武王姬发的一位后人被封在晋地(今山西洪洞县),采食于“杨国”,后代以国为姓,相传华夏第一个姓杨的人是“杨杼”。但由于兵荒马乱,宗族之间长期失去联络,家族谱系不能考查。西汉时,有位名叫杨得意的人为汉武帝掌管猎狗(即“狗监”),他还向武帝举荐了司马相如,是一位深受皇帝信任,在朝中极有话语权的人物。
从此,杨氏后人修谱时便以杨得意为杨姓始祖。但是,从汉代到宋代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家族谱牒散佚和失传的情况在所难免,就连杨时都在谱序中写到:自己是在当了“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之后,才有机会在“秘书馆”读到40余卷家谱,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杨得意的十世孙杨震,字伯起,在东汉安帝时担任太尉,是一位出了名的清官,他提拔了一位姓王的人为县令后,对方为了答谢,夜间备上十斤黄金拜会他,并说只有“你知我知”。不料杨震说还有“天知地知”,于是得了一个“四知先生”的美誉。如今,杨姓宗族有一堂号为“四知堂”,便是取意于此。
杨震学识渊博,弟子众多,又因他是陕西华阴人,所以时人称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后人也称其为“关西夫子”。杨震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也是太尉,整个家族“四世三公”,是当时的“东京巨族”,更被皇帝赐予“清白世家”之称。
杨得意的二十四世孙、即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是隋朝的建立者;唐代时,杨得意有一位名叫杨荣的后人,从江西到福建西镛州(后来的南剑州、今天的将乐县)出任司马,落籍闽地,血脉传至第五代杨时的时候,已是北宋年间。杨时生于1053年,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第,却不去当官,而是先后从学于程颢、程颐,被推为“程学正宗”。有一年,杨时归闽,程颢目送他时感叹道:“吾道南矣!”(我的道学思想南移了!)儒杨村族谱所用的“道南堂”,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宋代理学大儒后裔在查找杨氏族谱资料过程中,记者有幸认识了几位江南、岭南和海南本地的杨时后人,得知杨氏过琼先祖至少有13位之多,他们很有可能都是宋代理学大儒杨时的后裔。
2008年,文昌市龟山福利会(“龟山”是杨时的号)成立,杨来清是福利会的会长。自称其祖杨伯杰是杨时的十世孙,元代元贞二年(1296)入琼;另一位74岁的文昌老人杨昭发则称,他的迁琼始祖杨仲奎,于元代大德二年(1298)与弟弟杨仲智、杨仲贤一起入琼经商,至今已繁衍了32代。
杨冠雄,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原副厅长、旅游地理学专家,琼海人。他告诉记者:“元代至正十年(1350),我的祖先杨乃文是广州市舶司的提举使,5年后,不知出于何故,带着儿子杨跻来到海南,在今天的琼海博鳌上岸。此后隐名埋姓,自己当了10多年的乞丐,却让儿子到外地谋生。明代洪武二年(1369),杨跻回家探望父亲,53岁的杨乃文在草寮中已故多日,于是就地葬了父亲。”现在,博鳌镇附近还有一座“杨乃文墓”。
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杨时的十四世孙杨观从福建来到海南,初任万安知军,继任琼郡安抚使,然后落户琼山,成为杨氏的又一位迁琼祖,海口新坡、灵山一带就有其后代。此外,明清时期,也有杨氏宗亲从内地迁居万宁南门和三亚林旺一带,并有族谱记载家族繁衍信息。这么多的过琼始祖,他们之间到底有无关联?
杨昭发说:“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府城读书时,曾经在琼台书院前方的道前路,看到一座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的‘杨时公祠’,是当时在琼岛杨氏13个支派共同捐钱修建的。由此可见,杨氏过琼公至少有13人,而且他们的后代都自认为是杨时的血脉。”
已经退休的国家航天部高级工程师杨凯,江苏无锡人,现居海口。他称自己是杨时的二十八代孙,因为杨时曾在无锡任职,离开时次子杨迥留下,入籍江南,杨凯是杨迥后人。
杨允声,原籍广东高州,在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工作30余年,能讲一口流利的海南话。杨允声是杨时的二十九世孙,为杨时四子杨适所传,其三十六世祖杨云岫在唐代时曾任潮州太守,岭南杨氏多为其后。杨云岫卸任后定居梅州,三子杨思聪是状元出身,梅州至今尚有纪念他的“状元桥”。
原来,杨时生有五子,分别是杨迪、杨迥、杨遹、杨适和杨造。杨凯和杨允声觉得,由于谱牒不全,尤其是辈分不明,使得海南杨氏世系相对混乱,重修族谱就显得非常必要。
琼州才俊
据10年前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杨姓在李、王、张、刘、陈之后,为中国第六大姓,人口8000多万,估计现已过亿。历代杨氏迁琼后,瓜瓞蔓延,才俊辈出,明清两代就出了不少举人和进士,其中进士就有4人。
明代嘉靖二年(1523),海南琼山人杨恺考中进士,曾官至南京户部郎中主事,后无心官场,告老还乡,被尊为“乡贤”。杨恺于嘉靖十九年重修过族谱,并在序文中称自己是杨观的七世孙。
清代乾隆六年,万州后郎村(今万宁万城镇后郎村)年仅20岁的杨景山考取了举人,22年后又中了进士,被朝廷派到江西崇义县担任知县,任上重视教育和抚恤工作,故而深受士民爱戴。杨景山离任时,为他送行的人群长达30余里。杨景山平生不爱资财,不为子孙留产业,却曾捐资修葺县里的学宫,建造书院。他十分好学,到老手不释卷。
杨家冕,会同县太平都白银村(今属琼海市福田镇)人,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参加恩科会试,名登进士榜,被授以文林郎、内阁中书等职;他为官清廉,后改授广东惠州府教授,学问渊深,生员折服。杨家冕任满还乡后,于咸丰三年(1853)到琼台书院任教,可惜当年他便病故。乡人曾为他立了一座“进士第”牌坊,“文革”期间牌坊被推倒,刻有“进士第”的石匾仍为其后人收藏。据琼海福田的《杨氏宗谱》记载,杨家冕是杨乃文的十六世孙。
道光二十七年(1847),家住府城福地街的杨文熙也中了进士,曾在云南的呈贡和峨山等县当县令。
此外,民国时期的杨善集(1900-1927)是杨乃文的十九世孙,曾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任共青团广州地区书记,广东区委书记等职。1926年9月,他组织琼崖革命武装起义,在指挥椰子寨战斗中牺牲。杨善集是中共琼崖党组织和革命武装的缔造者。
(本文写作参考了《杨时集》、福建《芷溪杨氏族谱》、《杨时故里考证》、《中华杨氏通谱》、《海南进士传略》、本岛《杨氏族谱》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