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姓杨的人究竟是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杨升南
第一个姓杨的人是春秋时期晋国太傅、上大夫杨肸。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说,“杨氏出自姬姓”,是周王室的后代,并列举出杨姓来源的三种说法:
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
他赞同第二种说法,所以他特别详细叙述“突生职”以后的世系:
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石我,以邑为氏,号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有杨章者……
从《左传》记载分析,欧阳氏的意见是正确的。欧阳修指出“晋武公子伯侨”为杨姓始祖,是根据西汉扬雄《反离骚》中的“灵宗初牒伯侨兮,流于末之杨侯”句。扬雄说他的家谱上第一位祖先是伯侨。伯侨是那里来的,他是谁的儿子,扬雄并不知道,《汉书·扬雄传》中说,“不知伯侨周何别也”,唐朝人颜师古解释“别”字意思是“分系绪”,即伯侨是谁的儿子。此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不知道伯侨是谁人的儿子。《汉书》作者班固说《扬雄传》是扬雄自己写的,他在《扬雄传》结尾的赞语中说:“赞曰:雄之自序云尔”,颜师古注说:“自《法言》目之前,皆是雄本自序之文也。”这是班固明确说《扬雄传》是扬雄自己写的传文,而不是班固写的。所以我们根据“不知伯侨周何别也”这句话,证明扬雄并不知道伯侨是谁的儿子。欧阳修说是晋武公的儿子,他的根据是什么,不可知。现今有人因晋武公传位于晋献公诡诸,于是说伯侨是武公次子。古人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侨称“伯”就一定是老大。若是老大,他位什么没有继承晋武公当上晋国国君呢?是个无法解释的问题。
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伯侨以后的世系为:
伯侨——文——突——职——杨肸——杨石……杨章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突,羊舌大夫也。”《左传》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记载“羊舌大夫为军尉”,《左传》作者并没有指明此羊舌大夫是谁,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里指出是伯侨之孙突。六十六年后的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羊舌突之子羊舌职始见于《左传》。三十七年后的鲁襄公十六年(前557年),羊舌职之子羊舌肸始见于《左传》书中。是从羊舌突到羊舌肸三代人的百年间,这个家族是以“羊舌”为氏姓的,他们的氏姓都有正史书记载为证,是可信。伯侨和其子文父子的氏姓族名是什么,没有文献记载,不可知。有称伯侨为杨伯侨,没有根据,是今人给他加上的,不可信。羊舌职之子羊舌肸,被称为杨肸,见于《左传》鲁昭公五年(前537年),是楚国人薳启强第一次将叔向即羊舌肸改称为杨肸的。《左传》昭公五年是如此记载的(文中括号内是简要注释):
晋韩宣子如(到)楚送女,叔向为介(副手)。……及(到达)楚,楚子(楚灵王)朝其(招集他的)大夫曰:“晋,吾仇敌也。苟(如果)得志焉(战胜晋国),无恤(不管)其他。今来者,上卿、上大夫也。若吾以韩起为阍(砍掉脚使守门),以羊舌肸为司宫(割去生殖器使当太监),足以辱晋,吾亦得志矣,可乎?”大夫莫对(没有人回答)。薳启强曰:“可。苟(假如)其(你)有备(准备、防备),何故不可?耻匹夫(污辱普通人)不可以不备,况耻国(何况污辱国家)乎?……韩赋(韩宣子的土地)七邑,皆成县也(每个县可出百辆兵车),羊舌四族,皆强家也。晋若丧(损失)韩起、杨肸,五卿、八大夫辅(辅助)韩须(韩宣子之后)、杨石(杨肸之子),因其十家九县,长毂(兵车)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奋其武怒,以报其大耻。……其蔑有不济矣(没有打不胜楚国的)。”
此段文字中开始称他为叔向,后称他为杨肸,称其子为杨石。从这段文字证实,羊舌肸叔向即是杨肸。羊舌肸变称杨肸,肸是名未变,氏名“羊舌”变为“杨”。为什么变了,因他是晋平公的老师,平公将杨邑赏赐给他作采邑。他以自身的努力获得了采邑,于是以此邑名作为新的氏名,以显示其荣耀和身份。他的儿子继承其父所得的氏名,称为杨石或字号杨食我。
羊舌、杨都是氏名号,不是姓。氏名的是由本人的原因(或当官、或得采邑、或是贵族子孙等)获得的,所以氏是贵族男子身份地位的标志,因此周代贵族男子除姓以外,都有一个氏名,且男子通常称氏不称姓,以表示身份地位。氏名虽是贵族男子本身获得的,但子孙可以继承。氏名是因获得的时间而拥有的名号,所以氏名又是可以变化的:父子可有不同的氏名,一个人前后也可有不同的氏名。氏名与姓不同,姓是生下来就随父亲,且是终身不变,故伯侨及其子孙都是姬姓,氏名号则随时可变化,所以伯侨就假设如今人所说,称杨伯侨。杨是氏名,是可变的,他的孙子突就不以杨为氏名而以羊舌为氏名称羊舌突。从羊舌突到羊舌肸,经历上百时间都以羊舌为氏名。所以,杨肸的杨氏名并不是继承伯侨的杨氏名来的,而是他自己受国君赏赐名为杨邑的采邑而获得的。所以杨肸的氏名杨的获得,在伯侨之后一百多年,显然同伯侨没有关系。先秦时期,姓和氏的关系,配若一个人的身体和所穿的衣服,身体是不变的,衣服却可随时更换。伯子及子孙氏名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伯侨——文——羊舌突——羊舌职——羊舌肸、杨肸——杨石……杨章
从上表可见,杨肸是第一个由“羊舌”为氏变为以“杨”为氏的人,他的子孙继承以杨为氏。先秦时期姓少,据学着统计约只有二十几个。到秦汉时代,社会发展,人口繁衍,氏与姓乃合而不分,方出现“百家姓”的局面。以前的氏名在秦汉时代就都成了姓,同周代的姓一样,子孙万世相承继而不变。秦以前作为氏名号称的杨就变成了杨姓,子孙永远以杨为姓不变。
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修族谱的热潮,召开了一系列修谱的会议,出版了不同类型的族谱著作。据估计,杨姓编辑的全国性总谱及以地区、家支为内涵的分族谱有近百十种。在这近百十种的杨氏族谱中,都认杨震为祖先,都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家风,未见不认杨震为祖先的杨氏族谱。杨震是弘农杨氏中一位最著名的人物,杨肸是弘农杨氏第一个获得以“杨”为氏姓,所以我们说“杨肸是第一个姓杨的人”。
在秦汉以后,有异姓及兄弟民族的个别人改姓杨的,这同我们讨论谁是第一个姓杨的主题不是一码事。
还有人说,杨肸虽受杨邑为采地,但一般姓氏名称要从获得者的以下一代计算起,所以第一个以杨为氏(或为姓)的人应是杨肸的儿子杨石而不是杨肸。此说有欠妥。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朝代名,都是从打天下的第一位开国皇帝算起的,那有从第二位皇帝才算起的?得姓氏也是一样的道理。杨肸得杨邑为采邑,以邑为氏,应以杨肸为得杨姓氏的第一人。且如上所举,在《左传》中楚国人就已经将羊舌肸称为杨肸了。称杨肸,就是以杨为氏姓,何待其子方得杨为氏姓!
杨肸是晋国国君晋平公的老师,晋平公当上国君后尊为太傅,爵为上大夫。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文化人,为人忠厚耿介、能干廉洁,孔子称赞他是“古之逸直”。
2011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