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祖源研讨会纪要
2011·5 河南·信阳
杨姓从哪里来?杨氏肇姓始祖是谁?长期以来说法不一。近年,各地宗亲在编修族谱时常常感到困惑,正因为如此,几年前杨胜万将军就提出召开一次杨姓祖源研讨会的建议。得益于河南信阳中远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杨艳林女士的赞助,这次研讨会终于2011年5月6日-10日在河南信阳汤泉池举行了。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宗亲代表六十余人,抱着对杨氏、对子孙负责的态度,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在统一祖源的认识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出席此次会议的有空军指挥学院原副政委杨胜万少将,军事科学院原副部长杨春长少将,长江三峡经济技术发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绍宗,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杨尚勤,全国工商管理局办公厅原主任杨沫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长杨庆生,《中华杨氏通谱》主编杨青,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杨汝生,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杨升南、朱玲玲,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历史博士王大良,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杨光亮,文化部干部管理学院原副院长杨祖润,河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河南杨氏工作委员会会长杨海中,渭南市侨联原书记侨办原主任、渭南市杨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同玲,神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神木县杨家将研究会会长杨国伟,香港八闽杨氏宗亲联合会副会长杨菜治,江苏常州广润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杨斌华,信阳中远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杨艳林,鹏博士电信传媒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杨国良,信阳胜威路桥工程公司总经理杨长威,以及来自北京、重庆、山东、河南、吉林、陕西、山西、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广东、安徽、贵州、云南、四川等十几个省市的杨氏宗亲代表和广东恒鑫房地产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杨秋的代表出席了这次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杨汝生主持,信阳市和商城县的有关领导出席并致欢迎词,杨胜万将军就这次会议的目的、意义及应注意的事项讲了话。他说,我们这次研讨会,就是一个内容,专题研究我们杨姓的受姓始祖;就是一个目的,把弘农杨氏受姓始祖确认下来。对弘农杨氏的肇姓始祖,目前比较集中的有杨杼、伯桥、杨肸三种说法。这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我们杨姓族人的声誉。许多宗亲都强烈要求一定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让谬误流传,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就目前来说,这是我们杨家人的一件十分紧迫而又十分重要的大事。我们这个专门研究确认杨姓始祖的研讨会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从来没有过,其他姓氏也没有过。所以,研讨会的历史地位是很高的,历史作用也是很大的,影响会非常深远。我们一定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开好这个会,共同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他说,与绝大多数姓氏一样,杨氏应该是多元化的,这点勿容置疑。但是,大多数杨姓族人都承认是弘农杨氏,杨震是自己的先祖,这就为寻找始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始祖如何确定,应该认定受姓祖为谁。在受姓祖之上再去追血缘上的始祖就无意义了,因父亲上面还有父亲。按现在的三种说法,又都归到杨震这条线,这是我们寻找始祖非常有利的基础。既然是三种说法都统一归到杨震这里,那就说明杨杼、伯桥、杨肸三人中只能有一人才是真正的受姓始祖。范围缩小了,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确认谁是始祖,就容易达成共识了。他要求大家在研讨中要摆事实,讲证据,用史料说话;允许辩论,允许争论,允许质疑;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讲大局,讲风格,勇于接受正确的论点,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观点。还要充分认识问题的复杂性,可能任何一种说法都达不到百分之百的说服力,那么就要看哪种说法的疑问少些,可信度高些,我们就可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了。
在研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热烈争论,求同存异。根据最新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杨姓在全国各姓中位居第六位,人口众多,分布很广。同其他姓氏一样,杨姓是多元的,但就弘农杨氏来说,普遍认同出自周朝姬姓,又都承认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裔,
然而杨震并不是弘农杨氏的受姓始祖,采取顺藤摸瓜的办法从杨震往上追,找到谁第一个姓杨就比较容易了,这也是顺理成章的。
在这次研讨会上,大家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杨升南教授的“伯侨不姓杨”之说基本上取得了共识。杨升南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大胆提出了“伯侨不姓杨”的主张。他认为,从血缘关系上来说,伯侨是杨氏的先祖,但从姓氏上来看,他是姬姓而不姓杨。西汉扬雄在《反离骚》中也说,伯侨出自“有周氏”是姬姓。先秦时期“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所共有的,它是永不变的;“氏”是贵族所拥有的身份标志,“氏”是随时可改变的。天子、诸侯以国为“氏”,卿大夫则以所封的邑为“氏”。父子虽姓不变但氏名则可变,父子不同氏名是常事,同一个人也有前后不同氏名的。北宋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中:“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列其世系表可为:伯侨—(羊舌)文—羊舌突—羊舌职—羊舌肸(杨肸)—杨石(杨食我)。杨肸以上都是姬姓,是以“羊舌”为氏的,杨肸的“杨”是因“食采于杨氏”而“以邑为氏”,于是他将祖辈的“羊舌”氏名,改换成以“杨”为氏名,而称为“杨肸”,其子亦称为“杨石”,字号为“杨食我”(或杨石我)。杨肸、杨石的后代子孙就都以“杨”为氏。杨字在秦朝以前不是姓只是氏,秦汉以后,姓氏合一不分,“杨”也就成为了姓,而称为“杨姓”。因此,从姓氏上说,伯侨并不姓杨,姓杨则是从他的五世孙杨肸开始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79年缩印本)曾多次提到杨肸。在“杨”字下有字条“古国名,姬姓。在今山西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成为羊舌肸的采邑。”《辞海》“叔向”词条的解释为:“叔向,一作叔响。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氏,名肸。食邑在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又称杨肸。晋悼公时,为太子彪(即后之晋平公)的傅(老师)。晋平公六年(前522年),因其弟羊舌虎和栾盈同党,一度为范宣子所囚,后被晋平公任为太傅。”另外,“羊舌”词条的解释:“羊舌,复姓。春秋时晋国有羊舌肸。”晋平公六年和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杨肸的子孙惨遭两次大难,几乎被灭门,幸存者离开原食邑地逃亡华山仙峪避难,并在今陕西华阴一带定居下来。北宋欧阳修在其所著《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里对此有记载:“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石我,以邑为氏,号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有杨章者……”。从杨肸到杨章再到杨震大约经历了从春秋、战国、秦、汉六百余年,其世系表为肸一石一道一忠一祺一惠一元一温一志一章一款一硕一喜一敷一毋害一敞一忠一潭一宝一震。陕西华阴地属汉武帝时设置的弘农郡,杨肸的子孙就以该郡郡名自号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的始祖是杨肸这个说法,在古文献记载中出现最早的,是春秋晚期人左丘明所著的《春秋左传》。《左传》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叔向(羊舌肸)首次被称为杨肸,称其子为杨石。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此书记载杨肸(叔向)之子杨食我被灭的情况:“夏六月,晋杀祁盈及杨食我。食我,祁盈之党也而助乱,故杀之,遂灭祁氏、羊舌氏。”左丘明与孔子是同时代的文化名人,他在《左传》中记载的叔向之事,可信度应该是很高的。北宋以后的人为杨氏人修谱所写的序文中,有不少是以羊舌肸(叔向)为杨姓始祖的。如北宋著名学者杨大雅、杨绘、吕夏卿他们都是这个意见。杨绘在所作《杨氏血脉图序》里写道:惟绘家所传之谱,出于华阴之杨,本晋之公族。羊舌职为晋大夫,生四子,第二子名肸,字叔向,食邑于平阳杨氏县……叔向之子食我,因助祁盈党,为晋所灭。叔向子孙有逃于华阴山峪中,姓杨氏。至战国,名章者始见于世。杨绘是北宋进士,宋神宗时任“知制诰”,即为皇帝起草文书,可见其学问及地位。宋神宗时的杨偕,任工部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他在《杨氏新昌谱后序》里肯定杨姓始祖是杨肸:肸食邑于杨氏,故《春秋》左氏书曰“铜鞮伯华”,又曰“杨肸”,由是杨姓始祖。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为晋上卿(按:杨食我爵为大夫,不是上卿)。祁盈获罪于公室,诛及于石,故曰“晋杀杨食我而灭其族。”叔向之子孙曰季夙、曰道,逃居华山仙峪,遂为华阴杨氏。
清代的大历史学家赵翼,著有《二十二史考异》,他在《江苏贝庄新修杨氏族谱序》中说,大夫叔向之子食采邑于杨,而杨姓之以肇焉。春秋战国支派尚微,汉兴,有杨喜从高祖有功,封赤泉侯。清人熊峻运《增补族谱笺释》说,周宣王子尚父封于杨,晋灭之。晋武公子伯侨食采羊舌,后为羊舌氏,至叔向更封于杨,子孙为杨氏。从上引用的北宋至清代的著名文化名人,都指出杨氏得名号是春秋时期晋国太傅叔向,即杨肸,都说叔向食采于杨,同《左传》上的记载也是相吻合的。
叔向早年称羊舌肸,他使用的“羊舌”氏名是继承他父亲羊舌职的氏名而来的。后来他因官为上大夫,又是晋平公的老师,有功劳而“食采杨氏”县,乃改作以“杨”为氏名,就与其父亲不同氏名了。叔向的儿子伯石字食我,不再使用祖父羊舌职的氏名“羊舌”,而用其父亲叔向所获得的氏名而称为杨石或杨食我。到秦汉时期,姓、氏不分,姓仍是姓而氏也被当作姓使用,原来的氏名就升格都成了姓。原有的姓仍然有部分人使用,氏名升格成为姓后姓的数量也大大地增加起来,于是就有“百家姓”之盛况,与先秦时期只有二十多个姓的局面就大不相同了。
参加研讨会的姓氏专家王大良教授认为,若是认定弘农杨氏的受姓始祖是杨肸或他的儿子杨石,因为至少他们的名字在历史上都被放在“杨”字之后,如果一定要在杨肸或他的儿子杨石之间做选择,他认为以杨石更为准确一些。因为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曾记载“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号杨石”,从上下文看,尽管叔向食采杨氏,但他还没有像他儿子那样“号杨石”。换句话说,至少在唐代,叔向还没被人认定是杨姓始祖,而他儿子则因为“号杨石”而被当作始祖了。当然,在杨肸和杨石之间,就知名度或影响力而言,杨肸大大超过杨石,一些杨姓人宁愿尊奉杨肸为始祖,而不是他的第一个姓杨的儿子杨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概括而言,弘农杨姓人之所以姓杨,从血缘上看应是出自唐叔虞——伯侨——杨肸——杨石系统,当今杨姓人中的绝大多数人也尊奉他们为祖先。
参加研讨会的一些重庆、贵州和江西的宗亲坚持认为唐叔虞的次子杨杼应为弘农杨氏的一世祖。在他们列举的许多家谱中,诸如广东的《梅州杨氏族谱》、《丰顺杨氏族谱》,湖南的《城步杨氏族谱》、《望城卯田杨氏族谱》,福建的《将乐里吾村杨氏族谱》,贵州的《安顺杨氏族谱》等,以及杨布生先生等近年所著的《中华姓氏通史·杨姓》一书中,都认定弘农杨氏的开基始祖是杨杼,还记载了他的生卒年月、配偶子孙、墓地山向、谥号赞语等。其中如湖南《望城卯田杨氏族谱·旧序》说:“粤稽我杨氏鼻祖,系出姬姓叔虞之后裔也。自周康王六年戊辰岁,肇封叔虞之子讳杼为杨侯大夫,即以杨为氏焉。广东《梅州杨氏族谱》等家谱中,还记载杨杼是周武王的孙子,唐叔虞的次子,晋侯燮父的弟弟。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夏历,下同)子时,在周康王六年受封为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八日,享年86岁。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各谱中还把他定为杨姓第一世,从此世泽连绵,一直排列到今天,已有100余代。对于这种说法,与会的大多数专家学者提出质疑,认为缺乏可信的证据。一是缺乏史料佐证,只凭民间谱牒是不能为据的;二是生卒时间用干支记年、地支记时刻的方法在先秦时期是没有的;三是安葬的地点也不准确,“弘农”设县是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这个地名是杨杼死后800多年才出现的;四是杨杼食采于杨也不符合事实,诸侯“食采”是汉代才兴起的制度,再说,杨杼是唐叔虞的次子,他的父亲被周王封为诸侯,叔虞死后理应其长子燮继承爵位,作为次子的杨杼不可能受封。主张杨杼说的还举出1993年在山西省冀城县天马曲村发现的晋国国君晋穆后夫人的墓地里,出土的一件铜器上有“杨姞作羞醴壶永宝用”铭文,由此认为,杨姓在晋穆侯时代就有了。对杨姞壶,有专家认为,杨姞的“杨”是国名,“姞”是姓。周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制,她是姞姓,所以才有可能嫁给晋国国君邦父为妻。古时秦以前女子称姓,如齐国是姜太公的后人,姜姓,其女儿叫“齐姜”,郑国和晋国是姬姓,他们的女儿被称为“郑姬”“晋姬”。晋穆侯时杨国是姞姓,也就不可能有杨杼的姬姓杨国。杨杼的名字是宋朝以后的家谱中才出现的,在任何古代文献里,至少到目前还找不到有关杨杼的史料记载。
主张杨杼说的人还认为,如果把杨肸作为杨氏的始祖,则要比杨杼晚了好几百年,这是与杨姓这个泱泱大姓不相称的。对此,部分与会人士认为,这种顾虑也是不必要的,对受姓始祖的认定,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于杨姓出自杨杼的这种说法,也有部分与会人士认为,虽缺乏史料为据,但也要正视民间谱牒流传的现实,承认其客观存在和影响,不要去轻易否定,至少把它当作一说,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时的参考。
对杨姓祖源看法不一由来已久,争论也相当激烈,这次研讨会虽然未能取得完全的一致,但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随着对这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今后也可能发现新的史料,统一对受姓始祖的认识是能达到的。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各地宗亲和专家还有:杨谋岳、杨暍、杨光建、杨永华、杨学信、杨皓、杨灿灯、杨永玖、杨洪彬、蔺怀周、杨晓瑞、杨进良、杨立法、杨华山、杨唐信昭、杨莉娜、杨建文、马安亮、
杨政伦、杨国政、杨怀竹、杨志斌、杨廷生、焦拖义、杨兆文、
杨肇新、杨德堂、杨主泽、杨长远、杨长运、杨自学、杨大鹏、杨甦、
杨侠、杨智、杨光明等。与会专家和宗亲对信阳中远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杨艳林女士以及她的团队对这次会议的精心策划和周密组织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