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名家杨铭仪作品《爱痕湖》公益捐赠仪式在京举行
杨铭仪向中国榜样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捐赠泼彩山水力作《爱痕湖》
杨铭仪,国家一级画家,1931年4月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祖父杨继明先生为著名书画收藏家,外祖父周得明为当地开明绅士。父亲杨滔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地下党员,在他还未出生时就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杨铭仪幼年随母住在外祖父家。家门口有一池荷花,母亲经常勉励他要有荷花的情操。在家乡念完了小学,杨铭仪离开家乡到武汉大学附中就学,之后从军。1948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考入黄埔军校25期。他在台湾黄埔军校学习成绩优异,得到时任台湾奥委会主席的杨森将军的赏识,书赠“志在千里,心雄万夫”。杨将军见他喜欢书画,又写得一手好字,便推荐他拜张大千先生为师学画。在拜师仪式上,张大千先生说:“你这娃儿的书法很好,书画同源,将来必成大器。”杨铭仪深受鼓舞,笔耕不辍。
张大千先生教导杨铭仪说:“梅兰芳唱戏工于变化,演女人比女人还像,应当学习。”杨铭仪谨记教诲,书画十分讲究气韵生动。在他的笔下,山水云烟,高僧仕女,雄鹰小犬,残荷古梅,无不入画,那么随意又那么精巧,那么亲切又那么大器。然而,杨铭仪总觉得自己的画里还缺点什么。
他明白,自己的根在大陆,自己书画的灵魂在大陆。于是,1975年,他毅然放弃了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历经险阻,义无返顾回到家乡四川。
杨铭仪擅长山水画。提起笔来,神州万里河山尽在胸中。他画的荷花多次获奖,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等收藏。他画的雄鹰《鹏程万里》被作为礼品送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回顾70多年来走过的道路,杨铭仪说,是祖国的山山水水给了他动力和灵感。
回到大陆后,杨铭仪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徐向前等亲切接见。1980-7月,邓小平同志在成都金牛宾馆亲切接见杨铭仪,鼓励他用书画艺术为两岸和平统一作贡献。邓小平风趣地说,你是张大千的学生,你也可以留胡子嘛!从那天起,杨铭仪就留起了胡子,至今,一副美髯已长达30cm。
杨先生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1975年回到大陆后,一直致力于两岸的交流,担任了四川省政协委员、省黄埔同学会理事等。更为可贵的是,1994年他在深圳创办了黄埔画院,以书画联系海内外黄埔校友,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由中国榜样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名人名企榜样公益活动联合会、深圳市黄埔画院联合主办的国画名家杨铭仪作品《爱痕湖》公益捐赠仪式暨八十寿辰5月20日在京举行。捐赠仪式上,杨铭仪将自己倾两年功力精心创作的泼彩山水力作《爱痕湖》捐赠给了中国榜样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捐赠仪式上,杨铭仪激动地表示,银髯垂胸老益壮,人生八十才开始。千山万壑为我师,遍历神州悟养生。大千风骨萦心怀,冰雪书画继开来。小平叮嘱记犹新,和平大愿证终生。丹青为伴不言倦,振臂泼墨又启程。
《爱痕湖》原为杨铭仪恩师张大千先生1968年所作巨幅绢本泼彩,画面描绘的是远眺瑞士亚琛湖所见。作为张大千的弟子,多年来,杨铭仪以毕生精力追随大千先生的意境,探索书画艺术并自成一格。虽然已经年届八旬,但杨铭仪却始终每日游艺不辍。为了向自己的恩师致敬,杨铭仪倾两年精力终于完成了这幅凝聚了对恩师的情谊和自己心血的泼彩山水《爱痕湖》。这幅作品在意境上跟张大千先生的《爱痕湖》一致,构思的宏阔与细节的清晰有机地融为一体。整幅作品从胸有成竹到画若布弈,就形取势、因势利导,笔笔生发,青翠的山峦、澄澈的湖水、淡墨淡彩勾勒的屋舍大气、生动,充分体现了杨铭仪先生在驾驭笔、墨、色、水、纸等方面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杨铭仪,字明才,号凌云居士,巴蜀嘉州人士。国画大师张大千亲传弟子,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侨联顾问、深圳市黄埔画院院长、世界黄埔书画交流中心荣誉主席。
早年毕业于台湾黄埔军校第25期。毕业后,经台湾奥委会主席杨森上将引荐,得缘拜国画大师张大千为师学画。多年来,杨铭仪以大千先生为榜样,在创作上自成一格,将自己独创的冰雪养生功融入到创作中。他的画作粗笔多于工细,用笔苍劲墨色浓重,皴法多变,风格华丽,气势恢宏。其作品饱含了画家自身的人生体验与道德修行,呈现出昂扬的气概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犹如“大千在世”。
对于自己的恩师,杨铭仪始终心存感激。至今他仍念念不忘与张大千见面的情景:张大千见了他的作品后说:“你这娃儿的书法很好,书画同源,将来必成大器。”张大千曾说:“欲习艺术之精妙,非勤、悟二者不可少”,又勉励杨铭仪作画要从自然中来。杨铭仪感染于老师“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的壮志与勤勉,自此40余年,游黄山、登峨嵋、攀泰山,九上青城、九寨、黄龙,汲取自然造化,笔写艺术春秋。在他的笔下,《黄山烟云》呈现墨气氤氲的印象之美,《黄山图》取景“遥望天都倚客松”,直面松树的千姿百态,《银河报喜福满门》粗笔皴擦出质感丰沛的巨树大河,《三峡云帆》以四处飘荡的云烟勾勒出荆楚文化的奇幻与跃动。清秀俊逸、苍茫古朴、元气淋漓等评述先辈画家的赏鉴语汇,均能在杨铭仪的山水作品中找到贴切的例证。
沉潜于艺术苦旅,熏陶于巴山蜀水,钟灵气于名山大川的杨铭仪,从在台任空降部队教官时身伴浮云、纵横长空的经历出发,一直遵循着前辈艺术大家的教导,以自然为师,在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画之间,于横幅宣纸上自比雄鹰,绘下汹涌墨色,用中国画艺术积淀民族精神的文化层。他曾说:“我只有回到祖国的名山大川,在那里走了以后我豁然开朗。自然给了我们最美的山水,祖先给了我们最好的象形文字。去名山大川走走,更能体会到祖先的伟大。”
“寻师访友,不远千里之外,详其离合异同之旨,采其渊源派别之微,博览古今学术变迁之源,遍游寰宇山川奇秀之境,必具此知识学力,而后造成一名画师,当不难矣。”黄宾虹在其画语录中所言“画家的成就之路”,正在被杨铭仪所实践着。——积师造化之跬步以至法心源之千里,同时又从传统的“江海”回归“小河”——在外师造化的同时深研传统。如上世纪后半叶,张大千每两年均至台湾小住,杨铭仪总要拿来作品请老师指点,又以老师为范本,上溯古人之经典,其山水之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之态,得力于是从张大千而上追董北苑、僧巨然;由如其《天涯若比邻》一图,山石屋木遥遥相对,孤帆几片溯江而来,情境上暗合其期望和平统一的理想,构图上的空灵又与倪瓒的山水一脉相承。
“讥人临摹古画为依傍门户者,徒见其浅陋。临摹如读书,如习碑,几曾见不读书而能文、不习碑而能善书者乎?”张大千的反诘,彰显的是钻研传统的重要性;而在杨铭仪的笔情墨趣之间,自然的光与传统的色也时而交相辉映。
-
朝代:当代
-
性别:男
-
出生:1954年
-
籍贯:内蒙古自治区
-
院校: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
艺术家类别:艺术家
-
擅长:油画
-
头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讲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
机构:
-
艺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