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工商业大“人家”杨氏的起源及轶事
鸿山杨氏始祖晞稷(名邦义)
杨氏,无锡的一大望族。提到近现代无锡的大“人家”,杨氏称得上是工商业家族中的一个大姓,杨氏因许多为无锡人耳熟能详的名人而声名大噪。创办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业勤纱厂的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开发鼋头渚、创办广勤纱厂和无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的杨寿楣,为瞎子阿炳录制《二泉映月》的中国音乐学一代宗师杨荫浏……这个家族的名人对无锡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过非常深刻的影响。
无锡杨氏始祖,主要是南宋的杨邦乂和北宋的理学大师杨时(杨龟山),两位始祖分别是鸿山杨氏和锡山杨氏的起源。另外还有一支是主要分布在阳山的安阳山杨氏,该支因明代以前的宗谱失考,据说也是属于鸿山杨氏的分支。说起上述大家熟知的杨家名人,即是鸿山支的后裔,对无锡影响较大的杨氏人,也多来自这一支。鸿山杨氏后人杨钧健,为记者讲述了无锡鸿山支杨氏的迁锡故事及名人旧事。
祭扫不便,鸿山杨氏索性迁锡
位于惠山的杨忠襄公祠,祠主杨邦乂即“忠襄公”,为鸿山杨氏的始祖。杨邦乂(1085-1129)是宋徽宗朝的进士,历任骛源县尉,蕲州、庐州、建康三郡教授,溧阳县知县,建康府通判等职。乍看这些地名,没有一个与无锡有关,那杨氏是什么时候又是为何迁到无锡来的呢?杨钧健告诉记者,其实杨邦乂的后人迁到无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源于他44岁时在南京的殉难。
根据宋史列传记载,1129年金兵攻下建康(今南京),在诸位领军大臣都投降的情况下,唯有杨邦乂不屈,并誓曰“宁为赵家鬼,不做他邦臣”,结果被金兵剖心杀害,以身殉国。后宋高宗谥赠他“忠襄”,赐葬于今南京雨花台(现南京雨花台尚有“剖心石”古迹,即忠襄公成仁之处)。而杨邦乂的长子杨璿随宋高宗南渡到浙江,授成忠郎,居住在临安,因此每年春秋的两次扫墓都需要赶到南京。如果跨省扫墓这事搁到今天,估计这个支系的杨氏就跟无锡没有什么瓜葛了,为什么这样说,看了下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古时候的交通往来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祭扫途中耗费的时间太长,这给杨家后人带来很大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杨家人就在两地之间建了一所宅子,作为中途的休息之所,这个宅子恰恰就选在了无锡的鸿山。 后来杨璿的孙子杨燧(号日辉,授宣义郎)在宋嘉定年间索性就从浙江钱塘迁来无锡定居,这便是无锡鸿山杨氏支的开始,杨燧也就成为鸿山杨氏的迁锡始祖,奉杨邦乂即忠襄公为鸿山杨氏的始祖。
无锡杨氏声名大噪与李鸿章有关
自从迁到鸿山后,杨氏子孙繁衍,支脉众多。其中一支由鸿山迁到锡北古镇寺头,第十九世祖杨英(字文叔)因避战乱,于明朝末年再由寺头迁居到无锡县城中的学前街,为鸿山杨氏分城支迁城始祖。其后代再由学前街分宅居住到城内的北门下塘(后称旗杆下)、大成巷、太平桥(今长大弄)、道长巷和留芳声巷等多处。到近现代,杨家涌现出一大批名人,如本文开头提到的著名民族工商业家杨宗濂、杨宗瀚堪称对无锡实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代表人物。“其实无锡的杨家之所以出名,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就是李鸿章。”杨钧健说。近代无锡杨家与这位清末朝廷重臣怎么会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呢?这就要从杨宗濂和杨宗瀚的父亲杨延俊(字菊仙)说起了。
1844年,杨延俊与来自安徽的李鸿章同在南京考举人,两人都中举,因此相识。而在三年后进京会试时,两人又巧合地被安排在同一间备考宿舍。不料在考试开始的第二天,李鸿章就生了急病,在这关键的时候,当时已38岁的杨延俊像大哥一样对24的李鸿章精心照料,熬制汤药,帮助他渡过难关,并以第十三名的好成绩通过了会试。杨延俊的恩德让李鸿章对他倍加感激,并在杨延俊殉职后,写了情真意切的悼念文章深切地怀念他。正是这一友谊,后来影响了杨家几代人。
杨延俊去世后,李鸿章视其五个儿子为侄子,长子杨宗濂与胞弟杨宗瀚、杨以迴均成为李鸿章的幕僚。之后杨家兄弟多有建树。1885年,杨宗濂奉旨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任总理督办(校长)。同年,杨宗瀚受台湾巡抚刘铭传之邀赴台,任台北道道员(即台北市首任市长),负责总办台湾商务、洋务,兼办开埠事宜;后又被委任督办台湾全省水陆营务,兼办台南、台北铁路,对宝岛的早期开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890年,他又作为“洋务运动”的干将,受李鸿章之邀,出任我国近代第一家棉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的会办、总办。特别是杨宗濂与杨宗瀚兄弟于1895年创办的业勤纱厂,是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对无锡近代工商业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则讣告引发的杨氏寻宗故事
《无锡望族与名人传记》一书的主编赵永良先生对无锡望族和名人颇有研究,“2003年的时候,他给我一份讣告的复印件,这份讣告是赵老师从已故的无锡收藏家沈克明居所找到的,内容是杨荫溥和杨荫浏兄弟二人在1937年时为父亲杨钟琳去世所写的讣告。” 杨钧健说,讣告上按旧时体例依次上溯记载了差不多十代先祖的名讳,最终归结到迁城始祖杨英(文叔公)。后来通过一个老同学辗转找到了杨荫浏的小女儿,并且给她看了这份讣告。“杨荫浏的女儿看了讣告,根据上面记载的谱系一代代往上推算,才终于知道自己是鸿山杨氏的后裔,一家人都非常高兴,她说之前只听母亲说过我们是从寺头来的,却从来不知道根在哪儿,现在终于找到了。”
杨钧健告诉记者,他和杨荫浏的两个女儿又相约一起到市图书馆仔细翻阅了宗谱并确认了谱系,这才了却了她们一家人的寻根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