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族谱支系 » 湖南永邑杨氏寻源

湖南永邑杨氏寻源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1-06-17 14:06:34  阅读7696次

文章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杨仁里研究论文

永 邑 杨 氏 寻 源
 
 
杨仁里
 
江永县杨姓人口约7000人,只占全县人口的千分之三。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杨姓人口在全国排居第六,在永州市排居十一。炎黄子孙繁衍出12000多个姓氏中,杨姓不仅是古老的姓氏,也是人口较多的姓氏,而且是中华大多数民族共有的姓氏。
江永县的杨姓分布很广,各个乡镇都有村屯,散杂居处星棋城乡。由东向西分布的村屯有新宅、杨家巡、楼下、壕子下、潮水、田边、杨王、西门、文山、桥头、大漠头、瓦屋下、山峰、鲤鱼山、上杨、下杨、水田、动周、黄家、岗背、四坝、马鞍山、建安亭、半边街、竹根地等。这些村子规模不一,多数为两姓以上杂居,少数是家族式自然村。
20年前,研究四大民瑶时,我就考虑要追溯杨氏的源头,因忙于民族事务,未能如愿。兰溪、大迳在宋元间有蒋、欧阳、杨、黄、何等12姓人,不敬官府,不入户籍,像流民一样生存在那儿。到了明朝洪武24年,官府招安了他们,封为勾兰瑶。有人问道:他们的先祖是洪武以前的哪个年代、从何方进入勾兰瑶的?杨姓人又是从何处来的?我当时不能回答。
追溯杨氏的渊源,不仅是一种文化寻根,也是进行江永姓氏文化比较研究的需要。姓氏文化是一个较大的课题,它包括民族宗教、家庭兴衰、谱牒铭记、风俗礼仪、建筑艺术、仕宦农耕、名人盛事等。研究女书和千年古村、开发民俗旅游就离不开它。我退休以后,便有了自由,能背负行襄,涉足村屯,访贤问能、查阅典籍、广集博采、循序推进。在相关人士的热忱支持下,我的调查研究终于有所收获。
一、有关史料
以地名第一字的笔划为序,将其史料摘要如下:
 
大膜头杨家
杨传胜介绍,大膜头杨家现有90户,330余人,南宋时来此定居。他收藏了光绪三十二年重修的《营浦杨氏族谱》一套。其序云:“吾族自汉唐以上,远不能知。迄于南宋由青州迁徙永明龙田村,生始祖杨公讳显忠封为护国将军,仕守有功。数传而后,迨景定间绍志公由龙田始分支至五区大漠头龙苏洞高广场,距今传数若干,历历注载于谱,披览之际,亦不免微嫌颠倒失次。盖谱者布也。布列其昭穆行次,不致混淆一本,九族了如指掌,千支万脉昭然若揭,而且生终卒厝年月日时以暨亲疏尊卑长幼之隆……而记之焉,今生齿日繁,兰孙郁郁,桂子森森,聪颖者课读,朴实者课耕,余舌耕三载见风俗醇厚,清白之家声尚存,糊口四方知其后隽秀吐凤,喟然曰美哉,营浦之仁里也,逐喜援管而为之序。
附有诗曰:
系出青州自昔传,而今后嗣更称贤。
龙田移徙龙苏洞,凤处还居凤穴边。
族谱编修排雁序,宗支派褚列蝉联。
遥知世泽源流远,瓜瓞绵绵亿万千。
又曰:
弘农甲第世流芳,吐凤有才震永阳。
族谊和睦间足羡,家风清白异寻常。
系图络绎昭而著,子孙绵延炽且昌。
谱帙功成无以赠,品题别有雅诗章。
                   邑南庠生眷弟阳文明题”
山峰杨家
杨增达与侄杨盛世介绍,山峰(《永明县志》和谱牒上叫“三峰”)杨家现有42户,156人,存有《杨氏族谱》一套。其序云:
“吾族先祖派出晋武公之子伯侨,食采于羊舌,后为羊舌氏。至叔向更封于杨,子孙以杨为氏。厥后名贤叠出,如汉之杨震,世称关西夫子。宋有杨时道,得河洛之传。我鼻祖子照公,于大明万历年间由粤西柳州府之曲江按游山水,前来楚地道州之消川三都九区,地名壕腹村居焉。越六世,曾祖伯福公于康熙间由道州又徙永明八区三峰之阳,卜宅上监村居之,于今数世,子孙繁盛,未赏创修谱牒,每常思虑后世,不知所从来,又恐久远失其次序,紊乱昭穆,予虽不能文,弗揣陋,愿为后世略示其由云。大清嘉庆二年岁次丁已三月清明吉旦纂修 九世孙佾生敬撰”他们的排辈有:子仕大世  加伯成一  文汝沼启 兆有盛兴  日吉维新  光明昭耀  显达荣昌
 
文山杨氏
杨汉润、杨迪发介绍,文山杨氏始祖杨启化由零陵梅溪迁来文山定居,1955年前属江华县,1956年后隶江永县。现全村杨氏100余户,450余人。民国六年,在梅溪重修《零陵杨氏族谱》共30本。谱牒第三本上记载:
“迁零始祖智通,字享伯,吾族之鼻祖也。系出宏农,相传兄弟4人,其长史道,原居江西之泰和县,家于垛冲,元代顺帝(1333—1368)元统14年(元统3年,至元6年,至正5年,即1346年)丙戌,远通达公三人由江西徙湖南,丁亥二月八日正于长沙定桥冲西瓜坪,四年庚寅七月望二日通达二公来永贸易七载,达公更由芝城底宁远家焉。己亥秋吕熊将军朝祀舜陵,通公与事因乘便与兄弟一会,仍归陵泉,癸卯岁歉冬十月乃贸易,隆庆里大马井主贺宗乡家,遂拜为父母,后置产业起家卜筑梅溪宅。中华民国六年撰”四知堂印本
杨迪发说:清朝初年,我族祖公杨启化由零陵迁徙至江华文山卜居,从始祖智通公起至现在是23代,从启化公迁文山起至今是12代。
 
水田杨氏
乙酉冬,我访问了老大队长杨伯云。伯云说:“老一辈传下话来,先祖为欧阳氏,原居黄甲岭。南宋年间,兄弟分居,我们的祖公移居到水田立宅,至今已800多年。后来,周围一些村子逢年过节赶庙会爱请戏班唱大戏,有时免不了点一曲‘斩奸贼欧阳芳’的戏。我欧阳姓人感到很不光彩。一个家族的自尊心是不容受到伤害的,总要设法回避。明代中叶,便有东塘村人帮助出了主意,将‘欧阳’改为‘杨’,至今已有555年了。旧社会的庙碑里,乐捐姓名中也有写为
‘阳’(欧阳姓的简写)的。村上有族谱,没有记录这些变化的情节。几百年来习惯了,姓‘欧阳’和姓‘杨’,都只是一个代码。现在水田村已发展到七八十户300多人。”
 
半边街杨氏
杨水生介绍,半边街的杨氏族人是从广东梅州迁来的,已有100多年。1998年,族人推选他赴梅州参加了重修《杨氏族谱》的活动。下面抄录重修族谱序的片断:
《七修杨氏族谱》序:
“肇封大鼻祖杨杼公食采杨国,遂以杨为姓,以弘农为郡而寰矣,杨皆出此也。其地沃俗淳,人文蔚起,由此而名徙列省郡邑者,代有名人作君、作师、文相、武将、贤人、学士、孝子、忠臣、义夫、节妇指不胜屈。但世远年烟,根深枝茂,使不有谱虽近世亦不能考。  吾杨谱先既屡辑于前而兹复续于今,历代事绩谱系靡不细加注释不蔚然为一族之巨观也。虽然规模宏整,劳费并奢,或家寒所迫人事所限,或仕籍别省流离异域,任重途长携带维艰……”
《九修杨氏族谱》序:
“自古人间有云,木有本水有源,人之始祖当先实非谬也。我杨姓原为姬姓之后裔,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叔虞生二子,长子安杼,次子平杼。安杼名燮,是晋国开国之君。次子平杼,周康王元年戊辰年赐杨侯以邑为氏,是为杨姓始祖也。其传至今已三千多年。历史世代悠久,人口藩衍,后裔绵绵,莫计其数,难免有移居外地繁衍他乡,以此各居,睽违千里,觏面难逢,若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细问方知同宗,而世代不明,尊卑莫辨,是故前人有修明族谱之举,是为世系尊卑不紊也。”
 
四坝杨氏
建安亭杨光勇、杨光华兄弟介绍,他们一大家庭,公公三兄弟最初到达桃川四坝,现归所城村管。后分居到马鞍山(属所城村)和建安亭(属周宅村),已有4代,共25户,88人。光华保存《杨氏族谱》一套5本,用精制油漆木箱专存。木箱侧面有门,门上刻有“杨氏族谱”四个大字。现摘录其中几篇序文的要点如下:
原谱序:“予观杨氏系出宏农,派衍关西经纶盖世,清白传家,家声信有自矣,厥后子孙繁衍其间,或入胶庠或登高弟或列仕籍代不乏人,明初始祖五十一郎始迁道州之蒋居乡夏柳村,克称象贤后嗣益昌。永州增生乙亥仲夏何士撰”
原谱序:“杨姓零陵巨族,系出江西,洪武间太祖五十一郎居道州之蒋居乡夏柳村。乙亥仲夏黄新安书”
重修谱序:“考杨姓系出姬姓周官王子尚父,封于杨,至周叔尚更封于杨,子孙为杨氏。是杨氏子孙皆堂皇帝胄也。今阅兹谱独不远攀古代遥引天潢第,溯源于明初谓始祖五十一郎由江西鹅颈塘迁移湖南永州道县南乡夏柳村,十三世万经万明,万经五传至十八世胜通,迁居永明县桃川四坝,通公生化春、化茂、化儒、化得、化溥……民国25年丙子孟秋江华县长  李惠元撰”
重修谱序:“溯吾始祖五十一郎赣产也,明洪武时乔迁入湘遂为湘人,卜今道县南三区夏柳开基立宅,名其村曰夏柳者,义取其枝叶茂密、垂荫本根也,于是承清白之懿训,以耕读世其家,迄今历年六百载,阅世二十三椒,聊蕃衍迁地为良远,徙广西、永明、江华者固不待言,即近在本区者亦未秦越陌路,族谱之重修良不容已也……民国25年丙子21代孙光朝撰”
 
田边杨姓
杨汉增、杨中国介绍,田边杨姓共70余户300余人,始祖杨杰从道州杨乐田迁来田边定居已近千年。杨中国收藏族谱3本。现抄录民国癸酉春重修、前清廪生贡生石鼎元撰序:
“吾族始祖欧阳修,字永叔,出自庐陵,肇基洪都,宋朝元丰年间入输林及弟,至四代阳剡乡贡进士,以后改杨,为杨震后裔,当是时博学高才,文章冠世,世称为关西圣主。溯厥由来达官显秩以及文试春闱名标鼎甲,自宋迄元明清,世世子孙永邑莫不称羡,其当代文风者若云盛矣。昔始祖立宅之时,虽有谱断简残篇,难以修纂,至万历年间初修,不无失次,残缺之虞可以完美,及嘉庆再修,腌如指掌,朗若刘眉,自道光已修之后至今十余代,年深久远,生终厝葬茫然皆失,引次编幅将终登谱者难以填註,其传虽欲更之将何如?即叔侄佥曰绍先启后睦宗和族莫大于谱修之谊急时,值民国癸酉春清节族尊辈责成杨中森、中魁、中川、汝俊、学文、学宽等请杨高华、汝汉编辑2人应之文词艰涩,未足以壮简端,书法陋劣更无以增册注,然其事关伦纪义,固不得为辞,碌碌者知所难免,不日合力编纂成功,雕镂字义则昭穆序,支派分人伦明世高志尊卑长幼序齿生终岭场有据,世世子孙溯本寻源,源洁流清,亲疏不紊,圣哲挺生,英贤特出步青云登黄阁者不几一览,仅以数言题于编首。”
续编行次以示后进:才优善政  恩威廉明  名标鼎甲  禄位升荣
民国二十二年谱牒记派下世系吊图杨氏历代始祖为:文忠公—伯文、阳诏、一善、明智、云序、阳制、元初、振珠、叔年、日振、志明、克逻、德辉、海廉、福清、德雄、仕凤、世魁、永华、国诏、文榜、启斌、联达、科昭、高厚、中孚、汝谱、学敏、孔生、开书等32代(杨中国属28代)。
 
向阳杨氏
访杨仁成先生,向阳有上杨、下杨二村,名富清坊。70余户,350余人。他查得郡姓本族原谱记始祖源来渤海国,宋末至庐陵郡。祖先洪武年间到来立宅,嘉靖十年又建新庙,嘉庆十年起宗祠,宣统元年重修,均有碑记。原谱于成化四年康十三郎欧阳克恒等十六人修成。行由“宋元嫩七评事,朝奉产大,悦、少、小、百、千、万、福、寿、康、宁、昌、厚、俊、秀,悌、忠、信、荣、华、富、贵、子、孙、玄、来、恭、宽……忠字永辈改姓阳,永宇荣华富贵称杨姓。一甲分行荣字起,荣华富贵占十六,仁义礼智出子孙。一世祖为欧阳嫩,至十九世祖为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忠三十五郎改杨永忠。二十世改杨姓1人,二十一世改杨姓43人,二十二世改杨姓90人。荣十朗起一甲仍姓欧阳另立谱。杨仁成抄记、整理于一九八七年。
 
杨家巡
杨正福介绍,杨家巡全姓杨,属甘益村,现有80来户,300来人。杨姓大约在唐末五代就已到达杨家巡定居。当时周边尚是荒野,并无人烟。以后呼延姓到来。因杨家将与呼延关系甚密,因此我们杨家与呼延家村邻亦有友善关系,后来呼延不知何故搬迁了。至宋代,义姓到了甘益、大路下居住,他们还是小姓族人。杨家巡杨姓族人是最早到达这一带的土著人。后来,这里的子孙分脉到了广西富川县的许多村寨。家父收藏了《杨氏族谱》多部,现存几本是在社教运动中偷偷抢救出来的。
《杨家族谱》万历壬子岁仲春月吉旦十五代孙朝相撰序:“吾宗之先山东青州人,始祖海昌公,以永阳可卜居也,离城十里许遂家焉,村落号曰杨宅坊,诚以天地之施恩随外洋溢也,迄今十余世,派衍枝繁,族房兄弟竟草创之然非才人子士不独为……”
康熙丁酉岁春正月吉旦,乡进士湖广永州府儒学正堂加级刘同向撰序:“尔今永郡永邑有杨姓者,始祖讳海昌孝友天性,忠厚传家,迁居于斯,其子姓秀者为士,朴者为农,耕读外无别业,迄今二十世矣。族大蕃衍,前行有草牒,未免残阙,天豪起而修辑之功成,不惮跋涉至署请序,余观家训祀典,大有古风其世系行次即古之继,……”
康熙丁酉岁春正月十九代孙郡廪生天豪谨序:“吾始祖来自山东青州,卜居于斯二十世矣,吾高祖朝俸兄弟曾设谱牒记载亦云详矣,自明迄今国姓既改,其间曹家蹂躪吾族,避散先泽将烟残篇,仅存,可不为之重修而增订呼?”
杨氏源流一世海昌公,后代依次排列:荣、信、文、思、万、朝、大、一、国、天、启、永、世、泽。光绪谱又排24字:名、正、德、立、家、道、克、昌、文、经、武、纬、长、发、其、祥。今已达“家”字辈,计28代。
 
杨王坊
杨基德介绍,江河村杨王坊杨氏现有30余户,130余人。他收藏了道光15年丁酉新镌的《杨氏新修族谱》。
有旧序云:“溯吾鼻祖欧阳十七推官,奉简命莅任舂陵,不时遍览各区胜境,见川亭山峙者指不胜屈,逐有终焉,之想后致政,因偕二三知己,相其阴阳定居于营浦之黄甲岭,书香世继,名宦代兴,号世家焉。寻至元末,乱寇煽恶,赋役频加,于世家尤甚。是以祖讳新喜字信齐,三岁失怙零丁孑立,奉母万氏潜身白水家于易欧阳为杨,俨更姓而改物者,非本心也,避役也。尔时曾祖母勤于纺织,祖力于耕作,十数年间得创膏腴八十余亩,辞王姓者之居于龙首山麓,名岗头上者,暂筑室焉。后又相龙头山之麓,潇江之上极其宽敞,而且一水湾环,群山拱抱,择里而不处于此,焉得为知,遂徙迁于是而名其坊为江边坊,是为一世祖,生子曰富一,字志盛,想祖父命名之意……正统七年仲春文仲孔仲仝撰”
龙首山、龙头山,即现在的牛头坳,在江永县城东5里,现属玉岭村辖地。
 
桥头上铺
杨石旺介绍:上铺,又叫上宅坊,属大膜头村,杨姓人早在唐宪宗(806—820)年间就到这里卜居,是最早登陆大膜头的居民。嘉清年间惨遭不幸,经数百年家声重振,现已达130余人。明永乐二年季春月21世孙杨昌汉撰《杨氏族谱》序略有记叙:
“邑东南逶迤七八里许有上宅坊杨氏,来自唐之元和,迄今千载有余矣!乃祖作辉公相阴阳观流泉筑室于兹,所谓卜云其吉终焉久藏者欤!顾自唐历宋数百季间,并无星罗肃错之盛,驱车过之者未赏不惧,何故也?盖当此荆刺初披孤屯子处,鸡犬之声不闻,四达山川之寂,只占一隅,纵非影隻形单,岂是前呼后应,庐井予此萧条也。迨其后,左有蒋唐诸姓为其伴,右有龚王二姓附其旁,前又唐氏烟火一带水云乡里,往者过,来者续,负来横径不乏其人,而有明初之人文肇启有杨氏之子昌汉公出焉,独步寰桥,先声泮水,于是将谱牒藏书编记年月,两支叠衍,岂不琅函炳炳哉,是以至嘉靖人稠地辟为东南一胜境,此上宅之名,今犹相呼弗替耳。自万历以后龚王二族零丁孤苦,琐尾流离,问其人销声匿迹,巡其地断瓦颓垣,而上宅之背又因开渠伤损,由子穷檐陋巷,几为蟏蛸萦绕,瓜瓞锦延倾间仅存独棵……”
下文的故事说:嘉靖年间,蒋氏一贡生赴京赶考,皇上问曰尔何许人?蒋生曰“石龙地”,皇上想自己还是九龙,你竟敢比我还多出一龙,日后你必要抢夺我的皇位。于正皇上诓蒋生说:你那“十龙地”可不可以开挖水渠增加田亩,如果你回去开挖了村后岗上的水渠,增加了田亩,皇上一定给你加官晋爵。蒋生说,完全可以在绕村子的土岗上开一条横渠引水上岗开发良田,皇帝降旨这样做。于是发了金牌,派他回去施工。结果,挖了三个月,杨家后山上的土总挖不完,头天挖下去一尺,第二天冒出三尺来。杨家的人在家里戚戚私语,偷笑监官无能,说“我们这地方就怕地羊”等。殊不知隔墙有耳,监工第二天立即杀狗喷血于土岗之上,土渠很快就挖成了,带血的水流了七天七夜,杨氏人后来忏悔不矣,杨姓村宅自龙脉被挖断后,元气大衰,村人如染瘟疫,一天死好几个人,连要五岳的人也手脚无力,难以支身了,只好把五岳狮子藏到后山一个石岩洞里。五岳神器入岩洞以后,这石岩就合上了门,永闭不开。而杨家人在这场不期而至的灾难中,只幸存一人,过寄到下地生做仔。待这一独苗长大成人,娶妻立业后才回到现在的上宅居住,至今已400余年。现杨姓族人已发展到100来户300余人。现代已出了好几个大学生,有的年轻人已在广东发展成为百万富翁。
 
兰溪槐木下杨氏
兰溪包括上下两村。下村广义上指茶园、麻荠墟、桥头、圳头、槐木下、黄家湾几个小地名,本义上是指杨姓人住的槐木下。槐木下,音译也叫槐母下,杨姓人步上村蒋、欧阳的后尘,较早地流亡到这里谋生。现存两座杨姓古门楼,其中后建的一座有碑铭可考是在“万历二年族长杨普政立”。后来在右侧来了何姓人,又建了何姓门楼,因靠水边,取地名叫圳头。麻荠墟黄姓人是元朝大德年间从千家峒逃过来的。何姓人是元末从道县养鸭子过来的。黄家湾住有黄姓、欧阳姓,是后来分居立宅的。
槐木下、槐母下,都是指住在大槐树的下面,是我1942年出生的地方。这里压根儿就没长过槐树。解放初期,村旁有高大的乔木,如酸枣、楠木、滑皮树、古樟等,就是没有槐树。为什么又取名槐木下?老人说,这是老祖宗取的地名。老祖宗来这里之前住过的地方有一株大槐树,庇阴过杨氏家族的子子孙孙。据考:槐树是一种很神圣的树木。“槐”字由“木”“鬼”组成,木老了就有精灵,俗语叫“鬼”,木加鬼叫槐;槐花槐子是治疗妇科的良药;“槐”与“怀”同音,人类繁衍要靠母亲怀孕,叫“身怀几甲”;留念过去叫“缅怀”、“怀念”。槐是北方的树种,南方有槐,但不多见。把槐树植于村旁,确能对居家起到良好的庇护作用。杨姓人对大槐树感情笃深,才以槐木下取为村名。现在古老的明清建筑墙垛上只留下“弘农华阴府”的字画。谱牒一类都在“四清”中当作“四旧”化为灰烬了。据老一辈的人说,杨姓人已在这里住过30多代870多年了。北宋末年,朝廷腐败,奸贼当道,金人大举入侵,中原人民遭受屠戮,杨姓家族的住地也不例外。我们的祖先便从中原逃到永明县,先后在坝王岭、回龙街和兰溪的樟木围作过停留,在南宋绍兴年间才到达现在居住的地方。
杨氏原有正楼一座,始修年代失考。烟火日繁后,族长杨普政于万历二年(1574年)又主持修建了下门楼。综合下门楼的家仙排位、上门楼嘉庆元年的墓志铭、光绪十九年守夜楼碑、民国十九年螺丝井路碑的名单,杨氏子孙排辈是:积—文—普—宗—俊—智—兆—庆—仕、松—呈、盛、声—同—启—叶—加—仁、瑞—平、柳—国—忠—义—治—乾—坤。
潮水杨氏
杨润良介绍,杨氏已到潮水立宅定居600余年,现130余户400余人。他收藏族谱2本,存放在木箱内,是我见到的杨氏族谱中版面最大的一种。族谱始纂于正统4年,重修于万历44年、嘉庆18年和道光5年。
源流叙(1):“杨氏亦王者之后,最显者关以西,远不得宗所宗者。先祖讳慿官湖南之观察使,有裔子曰宸于行次子,寄居湖南宁乡,阅五世而始祖少壹公从其父游学,至淳熙间逐卜居于兴化水之上,左有枧头坊,右有李家坊,迨元末明初,枧头李家二姓互相更名曰潮水,盖因宅右犀井水常潮而取义焉(兴化,解放初期改为新华乡,辖葛覃、甘益、龙田一带。笔者注)。大明正统4年己未仲冬月德福公字俊明记”
源流叙(2):“癸酉仲夏同修家牒,叔侄首事杨永夫大元等,命执以入业馆而请曰:顾乞名言以识可乎?余逐展谱三澓,观其源出自姬姓,先周封于杨,后叔尚更封,子孙为氏。中叶家居虽杨则屡迁,而源流昭然。迨至明代鼻祖杨公少壹始卜居于此焉,嗣后耕读为业,孝友相传,大非富贵肥家,驰鹜声名者……大清嘉庆18年癸酉邑庠生马河蒋锡范王访氏撰”
 
壕子下杨氏
杨树增说,这里原叫龙田竹林坊,养鸭时,插下“鸭司令”竹条就出叶子。杨姓人先到。那时何姓人还在红山养鸭,后才来到这里与杨姓为邻。我们与大膜头杨家是同一个祖宗,道光辛丑《重修杨氏族谱》序记云:“昔始祖而来者,期已往山东省青州府安乐县文田村人丁。自唐宪宗王因年岁饥荒不测,逃数载不丰之岁,而逃到永明县歇居,立宅地名龙田村,根基志买基产山场,即立区单照去身。始祖修造谱籍,宅基平坦,子孙家盛,立认二区二单入户。杨都公邑名付衙叔侄,团团兴旺,奕奕至孝,壬之岁祖墓悠悠先得乙户,从小踊跃,志气声远,貌体胜人,天机壤助,后而进国圣王,见者德意,即认招集护国之事,保护江山朝圣,有护身之宝,腾云驾务而行,圣主观悦。
杨显忠,昔代所垂忠公,先有勇气,圣主先英才,积授御前护卫将军,持帮保国不二其心,任十余载后任亡,有敕封圣旨被火烧焚。现设庙,奉封为廷旨庙并赠匾联:
我朝隆盛持帮威力立祠楚地福无疆
圣宗英灵护国显忠出处龙田名不泯”
 
二、杨氏寻源
民间的谱牒多为明代始修。即使有的宋元时期就修过谱,但多数都在战火硝烟之后,不是毁于一旦,就是玉损残缺,已无系统明晰的文字。因此,明代修的谱,对唐宋时期的家族史,多数是根据口碑传承记录,少数是同姓氏互相借鉴,也免不了牵强附会的。不论怎样去评价现存谱牒,在没有发现更详实的依据之前,它就是研究史料的唯一。因此,将《杨氏族谱》提到的人名地物逐一追寻,是溯本求源的最好阶梯。
上述史料提到了一些人名地望,如周王、晋王、姬姓、弘(宏)农、华阴、杼、燮、肸、伯桥、羊舌、叔向、尚父、杨震、关西、四知、青州、江西、帝胄之后、槐木下等,这些名称与杨氏族源有着怎样的关系?/
1、姬姓和周王:史书告诉我们,周朝是姬姓人建立的。周成王姬诵继位以后,先后分封诸侯71国,其中姬姓的有55国。晋,为姬姓,封侯爵,开国之君系周武王姬发之子叔虞,封于唐,叫唐叔虞;唐叔虞之次子燮改为晋,为晋侯。晋侯燮父的弟弟杼,又叫平杼,生于周成王20年丙辰(前1085年)7月11日子时,周康王6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杨平杼就成为杨姓的开宗始祖,子孙以杨为姓,至今已3090年。《左传》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属姬姓。又据《辞海》考订:杨,古国名,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北,春秋时灭于晋,成为羊舌肸的采邑。8个姓姬的古国,都是黄帝的子孙。黄帝从黄土高源走出来后,奴隶社会开始了,夏商周三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文武成康之世,是姬姓势力的鼎盛时期,许多姬姓被封为诸侯,杨国为其中之一,以封国为姓由此而生。
2、晋武公之子伯侨:《史记·晋世家》载:唐叔子燮,是为晋侯。晋侯子宁族,是为武侯。武侯子服人,是为成侯。至晋武公,有二子,即诡诸和伯侨。诡诸是长子,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封于杨,称杨侯,地望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北一带。杨伯侨,又名文实,周襄王姬郑(前651至前619在位)元年庚午受任为中大夫。五年甲戌(前647),襄王念其先人功勋,封于杨,为杨侯,承继祖先爵位,谥贤敬。传说伯侨生时,两手合而不开,百日之后,两手忽开,左手纹有“木”字,右手纹有“易”字,合为“杨(杨)”也。于是周王封之为杨侯。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计算,杨伯侨是杨杼以后的第12代。
杨伯侨之3世杨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采于羊舌,故又称羊舌突。辖铜騠、杨氏、平阳三邑。
杨伯侨之4世杨职,晋惮公(前572—前558在位)重臣,生赤、肸、鲋、虎,称“羊舌四族”。肸,字叔向,亦名叔誉,食采杨氏。
杨伯侨之5世杨肸,博议多闻,为晋平公(前557—前532在位)太傅,孔子称之为“古之遗直”。
杨伯侨之6世杨食我,史有“叔向食采杨氏,生伯石,字食我”的记载。因得罪晋贵族而遭迫害,子孙隐居华山仙谷避难,后迁陕西华阴县。
3、羊舌与宏农:羊氏书籍记,《史记》周釐王时,有盗羊之贼诬牵在肸身上。经严判分清浊,时为炎夏,羊首朽滥,羊舌还在流淌鲜血,洗清了肸的冤曲后,加授羊舌大夫,故以羊舌为氏。肸(叔向)配姜氏、任氏,姜氏生杨食我,任氏生杨石。杨食我食采于杨,逐以杨为氏。宏农的故事出于任氏。当时因韩、赵、魏三分晋地,兵燹荼毒,任氏身怀六甲,夫妻失散,妻逃遁至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藏龙岭杨柳岩。岩的周围三里有石洞,宽50余丈,满室溢香,上面有杨柳盘石。任氏进入洞内避身,夜生育一子,肚中饥饿,食杨柳的尖尖,得以存生。闻知地名为宏农村,故以杨为姓,以石为名,以宏农郡取义。宏农之说便从这里开始。
4、关于青州:青州,古九州之一,在泰山与勃海之间,“汉始置州,魏晋南北朝继之。治所屡迁,辖地不一。隋废,唐初复置。不久改叫平卢军节度使。元代叫益都路。明清叫青州府,旧址在今山东益都县。”(《辞源》注)古代青州的确切地址已很难找到。大体应在今青州、潍坊、淄博一带。这里是杨姓的中转站。大膜头杨家谱称“南宋由青州迁徙永明龙田村”,附有诗云“弘农甲第世流芳”,说明他们的始祖还是在弘农郡。而龙田壕子下的谱说是唐宪宗(806—820)时因饥荒从青州逃到龙田的。这两本谱都说源自青州,但在迁来的时间上前后相差了约400年。
5、关于华阴:华阴是杨氏的第二故乡。汉高祖6年(前201年)将宁秦邑改华阴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移治大荔县,孝昌二年(526年)复还旧治。隋大业五年(609年)移今址,上元二年改为太阴,宝应元年(762年)又改归叫华阴县,相沿至今为华阴市。华阴在西汉元鼎以后曾属弘农郡管辖,故史书或杨姓族谱常把杨姓郡望称之为“弘农郡”或“弘农堂”。这是因为杨姓人不管是杨杼之后、尚父之后或伯侨之后,他们在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由于受晋国“六卿”之难以后,幸存的杨姓人逃难至此。经过了200多年以后,才有一个名叫杨章的人出仕为秦将,他的后裔便在这一带当了“将领”或“上卿”,子孙留居华阴,后来这里设立了弘农华阴县。两千多年来,他们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翻阅华阴县历史典籍,无论纪、表、列传、建置、右迹,几乎记的都是杨家人和杨家事。
6、关于源于欧阳氏说:杨王族谱说先祖是黄甲岭欧阳氏,元末因匪寇导至祖新喜三岁失怙,而失去了依靠,随母投身到了白水,长大成人,赀厚田丰后更为杨姓。水田杨姓源于欧阳,也说得符合逻辑。考欧阳姓始于春秋越王勾践之后,越王无疆封其子于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子孙遂以欧阳为姓。而田边杨姓的谱说“吾姓祖欧阳修,字永叔……至四代阳剡,乡贡进士,以后改杨,为杨震后裔……世称关西圣主。”前后两句在历史年代上有很大误差。欧阳修(1007—1072年)唐宋八大家之人,其文领世,后人皆知。杨震则是东汉时人,要早出欧阳修1000年。这两人并不同宗。序作者石鼎元是清末源口瑶人,是题铭作序的大手笔。但石公的这篇序文对欧阳氏脉失考。田边杨姓既为欧阳修之后,就不可以说是杨震后裔;如果是杨震后裔,则与欧阳修无关。出自庐陵的宋代大思想家和文学家,应该是杨万里,而不是欧阳修。
7、关于杨震:杨震,东汉大儒学家,在幽谷关以西的灵宝县任教20多年,俗称“关西夫子”、“关西圣主”。灵宝又是当时弘农郡所在地。杨震后来当了东汉安帝的太尉。太尉,为全国军事首脑,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杨震的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又当了顺帝、桓帝、灵帝、献帝的太尉。两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杨震“四代三公”在东汉的100多年(117—220年)里权大任重,但忠心耿耿,为官清白,门弟煊赫,被后人传为佳话。
8、关于槐母下(槐木下、槐树下):兰溪杨姓人的居住地叫槐母下。取这个地名的本意是在纪念始祖居住过的一个地方。据查:兰溪杨姓人的始祖在山西洪洞县。洪洞县虽是杨姓人的第一故乡,但槐木下杨姓的始祖却不是第一故乡时,一直未移动过的原有居民。他们是杨章之后,在弘农郡发达了,其中一支再向北数百公里回到洪洞县来,在民族迁徙上叫做“回流”。杨姓人回到洪洞县应当是迁徙中的第三站了。因此,槐木下杨姓人的墙垛上有“弘农华阴府”的字画。据考,山西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的广济寺旁有株大槐树,相传汉时所植,名叫“洪洞大槐树”。解放后,寺庙倒塌了,古槐也枯死了。继而植上了新槐,现在已有10余米高。据文献记载,这株槐树庇荫了数十代的杨氏子孙。很多杨姓人要走出洪洞都依依不舍。其中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先后有7次在槐树下办理过移民离散登记手续,迁出去的子孙都说他们是从“槐树下迁来的”,有的干脆就以“槐树下”、“槐木下”为地名。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兰溪槐木下就是杨氏先祖从洪洞大槐树下离走后到新的卜居地,为纪念始祖住地而取名的。
9、关于“四知堂”:四坝和文山杨姓族谱都注明为“四知堂”印。“四知”是何语意?经查:四知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语出杨震之口。杨震是东汉倍受人称颂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使、东莱太守,官至安帝太尉。当他去东莱上任时,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当刺使任内荐举的官员,听说杨震到来,晚上带了十斤黄金作为礼物去拜访杨震。王密送这样的厚重的礼,以表酬谢。杨震当场拒绝,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是假正经,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即刻生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羞愧不已,只好把重金收回。后人把杨震的这段故事传为佳话。
10、关于江西鹅颈塘:从江西迁入湖南的杨姓人是很多的。建安亭、文山杨姓都是从江西入湖南,石鼎元公为田边杨姓族谱写序就有“始祖……出自庐陵,肇基洪都”的话。庐陵就是江西古代的吉安、吉水、太和一带。欧阳一姓是否经过了庐陵,我们不必去研究,但杨姓在庐陵却最为发达,人们称之为“唐末宏农杨氏南迁的中转站”。从杨杼为第一代算起,到江西庐陵(吉安)任刺使的杨辂为第55代,后来有大诗人杨万里,32岁时出任零陵县丞,其子杨长儒任过道州通判。杨辂以后,仅两宋时期就有15人中进士,出现了父子一门同科,兄弟一门同科的盛况,很快成为庐陵望族。杨万里族孙杨仁先,宋末,从吉水迁湖南,到零陵讲过学。永明杨姓始于江西是很正常的。至于“鹅颈塘”,瑶人家谱中也有“来自江西太和县鹅颈大丘”的说法,这类小地名,能找到更好,找不到也无关紧要。
11、关于梅州:黄金山半边街杨姓人源于梅州,1999年杨水生老人曾到梅州参与修谱。始祖杨云岫(881—973年),名耸,庐陵杨辂第5子,由进士官拜都御史,出刺阳郡(今广州湖安县)太守,宦暇之日游梅州水南筑室建轩而开始了杨姓基业(994年)。现在是杨姓中较富有和显赫的一支。
12、关于渤海庐陵杨:向阳杨氏祖先为欧阳氏,源于渤海。查,渤海为国名,唐时靺鞨人大祚荣所建,扩境至松花江南至日本海之地,入贡于唐,五代时为辽所灭。这支欧阳氏的始祖,不是古越的越王勾践之后,而是北方古代民族靺鞨人之后。唐时的靺鞨人分为黑水(黑龙江)、栗木水(松花江)两部。前者于宋代建立了金国,后者为唐时的渤海国。
13、关于“堂皇帝胄”之裔:建安亭杨光华保存的《杨氏族谱》序说:“是杨氏子孙皆堂皇帝胄也。”此话并不夸张。历史上杨氏为帝王为宰辅的大有人在。当过国君的有三:一是晋武公之次子伯侨封于杨国,那是诸侯国,吃了他父亲的饭;二是大隋王朝,是杨坚依靠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建立起来的。教科书上都说隋炀帝是暴君。翻开史书细看,并不尽然。杨坚、杨广和杨侑、杨侗等祖孙几代所经营的隋朝,虽然只存在了38年(581—618年),但它的功绩极其辉煌。如:(1)它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强化了中央集权,加快了国家建设,使中国社会步入成熟。(2)杨广在位推行了“大业之治”,出现了一段太平盛世,它与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相媲美。(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资治通鉴·隋纪四》载,大业元年(605年)炀帝令尚书右丞皇甫调民工百余万,开挖了从西苑引谷水、洛水通向黄河,又引黄河水通向荥泽入汴水,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水,再通向淮河。又征调民工10余万开挖邗沟,从山阳到杨子流入长江,宽40步,渠旁筑御道,植柳树。只171天全部完工。而后让人民休养生息,免除税赋2年。大业4年(608年),炀帝又下令调民工百余万人,开挖永济渠,引沁水入黄河,长三千里,宽百步,使漕运能由黄河达天津附近入海。又《大业杂记》载,大业6年(610年),炀帝下令开通江南河,从京口至余杭。长800里,水面宽十余丈。运河全长达174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相当于前苏联伏尔加连接顿河运河的26倍。试想,没有炀帝的业绩,能有今天从天津到杭州东南沿海一带的繁荣吗?炀帝确“为后世开万世之利”。三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吴国是杨行密建立起来的。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达36人。杨氏名人更是灿若群星,数以千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列有31姓200名宰相,杨姓占11名。他们忠心耿耿,砥柱中流,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历朝历代的杨姓人辅佐朝廷,功勋卓著。在《中国名人大辞典》、《古今图书集成》、《二十五史董杨童人物传》中,杨氏为帝王后妃7人,宰相34人,著名将帅100人,专家学者40人,海外名侨10余人。杨家将忠烈满门,至今老少耳熟能详。现代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军事家杨成武、杨得志家喻户晓,爱国抗日将领杨虎诚、杨靖宇深受人民敬爱,大思想家杨万里、文学家杨炯、辞赋家杨雄、数学家杨辉、理学家杨时,还有许多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画家、医学家、针灸学家、藏书家、姓氏学家、篆刻家、外交家、歌唱家、舞蹈家不胜枚举。海外侨胞杨振宁、杨启泰、杨国斯、杨小燕(祖籍湖南,世界桥牌皇后)等等,都在中国历史上为杨姓大家庭写上了光辉的篇章。
 
结  束  语
江永杨氏的来源有二,一是源于宏农郡,二是源于欧阳氏。源于宏农郡的始祖都姓姬,以晋武公次子伯侨封于杨为发端。其历史已有3090年。源于欧阳氏的亦应追溯到春秋越王勾践之后,其历史也有2500年,但欧阳改为杨姓则只有几百年。田边杨氏谱序上虽说“吾之始祖欧阳修”,我以为那是牵附的说法。他们应是杨震之后到达江西庐陵,而后再从庐陵迁到田边。源于青州、江西、梅州的都是宏农杨,只是迁徙路线各自不同而已。达江永时,他们要中转3个站以上至10个站左右。到达江永较早的是桥头杨、杨家巡、壕子下、潮水杨、大膜头杨、槐木下杨、田边杨、上杨和下杨,他们都在700—800年以上以至唐朝,成为江永的土著居民之一。文山、半边街、四坝、竹根地的杨姓到江永的时间约在350—100年之间。这些屯不是土著,他们不善用永明土语,不习惯土著的风俗,建筑风格也不一样。但无论是土著或非土著,都是宏农杨氏之裔。各杨氏村落因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不同,经济状况差距很大。他们之间又有很强的互补性,所有杨氏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如兰溪槐木下杨氏瑶风很浓,潮水村南的犀牛井风光秀丽,嘉庆的族谱中对涨潮退潮的规律描述很生动客观,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壕子下、大膜头杨家始祖有美丽的护国将军故事传说,桥头和杨王分别有过一段悲壮的兴衰历史……因本文旨在于溯源,不便从多角度详尽地叙述,有些珍贵的资料将下载到其它专题里去。不尽如人意之处,望杨氏族人指教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