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潼关杨震陵园旧址

潼关杨震陵园旧址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1-06-27 09:17:02  阅读2432次

杨震墓冢


杨震(?----公元124年),字伯卢,东汉弘农华阴(即今潼关县水峪口地)人。少好学博览群经,当时人尊称他为关西孔子。中年后从事教育,五十岁始入仕途,历任荆州刺史、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他为清廉,刚正不阿,故遭宦官诬陷罢官,在遣归本郡途中气愤服毒,含恨死去。 震又被誉为四知先生四知一事伟为佳话。《后汉书。杨震传》载: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日:暮夜无知者。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概括性震不贪无义之财,他的这种高风亮节,胸怀坦荡,一直受到人们的肃然起敬!

杨震蒙冤而死,后人寄于无限伤怀。《潼关卫志》载唐李世民路过杨震墓,曾亲作文祭奠。明潼关兵备副使张维新也曾作《吊杨伯起墓》诗一首(注),诗云:洒酒松丘下,严然见汉官;黄金一土苴(zha 眨,通),白日比胸肝。节峻华峰削,风清陇树寒;尔名堪立懦,百代碣重刊!杨震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永远为人民所颂扬。

杨震墓在今渭河岸边的高桥乡亭东村西北,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改葬于此。陵园设施历代屡有增建。史载,改葬时时人立鸟于墓前。(《后汉书。杨震传》)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初,兵宪蔡可教拓地34亩,兴建亭堂。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潼关卫兵备使汤斌进行重修,并新建食堂三间。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督邮使者程 兆麟立石碑于墓前。上书关西夫子杨公墓七个大字。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固有提督杨遇春再资助重修杨震墓,树立了石雕群,并建上知坊以彰其德。

但历渭河南移,河岸塌陷,杨震墓地受到威胁,1959年陕西省博物馆组织发掘,出土的西汉陶磨坊、羊圈,东汉陶望楼、孔雀灯等文物,均藏于陕西省博物馆中。关西夫子杨公墓碑石,存置于县文化馆。 《吊杨伯起墓》诗注释 第一二句大意:我在先生墓前的洒酒 祭奠,好象见到了先生的容颜。俨然,有三个意思:很象;整齐;庄重。此处指真切、好象。 第三四句大意:先生视金如土,胸怀坦白,永远照人肝胆。苴、即苞苴,指行贿受贿。原意为麻类,作捆绑裹的绳子。 第五六句大意:先生亮节高风,剑约自奉,堪 称人类典范。 第七八句大意:先生名震,使怯懦者振奋而起,先生的嘉言懿行永垂万年。立懦,孟子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先生名震,即此就可以使怯懦的人,受到振奋而立起雄心壮志。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