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弘农杨氏家族墓地
2019-12-05
14:53
编辑 褚婷婷 审签 徐磊
渭南日报记者 吕佳
冬日的暖阳,虽然少了一份夏天时的骄横,但多了一份格外的热情。在阳光的陪伴下,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拜谒华阴市弘农杨氏家族墓地。
弘农杨氏家族墓地位于华阴市华山镇杨寨村西北一公里处,前不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八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周围有一圈砖混结构的护院围墙,园子大门朝东,门楣书有“杨氏祖茔”四个隶体大字。门外右侧立有石碑一通,上书“杨氏祖茔遗迹”,为华阴市文物管理局于1994年所立。
杨氏家族墓地的文保员杨团孝将园门打开,只见四季常青的松柏在园中矗立,几只小鸟从空中掠过。园内东北角是圆丘形墓冢,底径15米左右,高5米左右,前树碑“汉赤泉侯杨喜之墓”。西侧有一“魏丞相杨椿之墓”碑。
同行的华阴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股股长徐浩介绍说,墓地南距瓮峪3000米,北距老310国道800米,东西占地约1000米。遗址原由地上十八座封土墓冢构成,俗称“杨氏十八冢”。但在随后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此遗址远远不止十八冢,经考古研究发现,实为一处杨氏家族墓群,已发现各类规格形制的墓葬30余座,墓葬形制多为封土冢土坑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两次对杨氏家族墓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共清理墓葬21座,墓内殉葬品相当丰富,多数为珍贵文物,出土的8块墓志表明埋葬者多为北魏当朝重臣,所出土的各类文物以及墓葬形制,对研究北魏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遗址现仅存杨喜墓冢一座,因老化消损,现存面貌与原始本体有一定的差异。
为什么一个墓葬群仅剩杨喜墓冢?杨团孝说,由于上世纪70年代及以后的农田基建,原有大多数墓冢已被平整,成为良田沃野。而今天所看到的,只有高大的土封一领,这土封能够幸存,是因其上曾架有一测量塔,从而保存了下来。他还介绍说,目前这个园子是今年4月整修完毕的,已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杨氏后裔前来祭祖寻根,这里的一抔土、一片叶,都寄托着杨氏后裔对先祖的缅怀之情。
赤泉侯杨喜是杨震八世祖,曾随汉高祖刘邦征战,因围杀项羽有功封赤泉侯,侯国都在今河南鲁山县。杨喜薨后,归葬故里,汉相陈平为其撰碑,此碑已不存,今日之碑为1994年重立。赤泉侯杨喜葬此后,历代子孙不断归葬,形成杨氏家族墓群。遗址内原有石碑一座,碑文记载汉将军鹦、奋、彪、熊、鹳、魅都葬于此地。碑文乃当朝丞相陈平所书,其后北魏太保椿并津、逸、颖子范也起冢葬于此地。
人们常说,“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杨氏遍天下!”弘农的位置在哪里?弘农和杨氏有什么关联?华阴市杨氏宗亲会会长杨全成告诉记者,据相关史料记载,弘农县是中国古代汉朝至北宋期间长期设置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始终是弘农郡的治所,但是其所在地有迁移,其范围历代有一定变化,以西汉为最大。由于其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南岸,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晋以后,弘农郡的辖境逐渐缩小,但从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令人瞩目的地区。此后,弘农曾有恒农、常农等名称,直到997年因虢州之名而改称虢略,从此失去弘农之名。
“华阴市是杨姓的祖居地,自古有‘天下杨氏出华阴’之说。”据杨全成介绍,华阴有仙峪杨氏避难处、中华杨氏第一村、中华杨氏祖茔地、四知文化的圣祖地“杨震公祠”。历代杨氏一族人才辈出,西汉丞相杨敞,东汉著名的“四知先生”杨震,继秦之后第二次实现中华民族大统一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著名诗人杨炯,五代时期著名书法家杨凝式等都是杨氏族人的杰出代表,这些圣祖先贤形成了具有厚重积淀的华阴杨氏历史。
据了解,近年来,每年4月,都会有来自国内外的杨氏宗亲代表来到华阴,用庄严的祭奠仪式拜谒先祖、传承德孝,寻根求源。为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杨氏忠、勇、廉的爱国精神和清白传家的良好家风,2019年还举办了华阴市杨氏根脉文化节,其中包括杨氏根脉文化论坛暨杨氏文化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千余名杨氏宗亲前往杨氏祖茔祭祖以及杨氏大宗祠、杨氏大观园、杨氏文化一条街项目座谈会等多场活动,共叙血脉亲情,提升民族情怀,激发杨氏人投资建设杨氏故里的热情。
“追思先人,是为了更好照亮前行的路”。杨全成说,华阴市杨氏宗亲会正是希望为团结全球杨氏后裔、传承弘扬杨氏文化、促进招商引资及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欢迎广大杨氏英豪回乡寻根问祖,关心家乡发展,共建美好华阴。
走出墓园,俯身拾起一片落叶,凝视叶片上那经纬脉络,心中思绪万千。世事变迁,山河不再,唯默默黄土不语,滚滚黄河东流,诠释着历史与杰出人物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