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族谱支系 » 各地分布 » 南监东门杨氏发展史(浙江苍南县芦浦镇东门洋)

南监东门杨氏发展史(浙江苍南县芦浦镇东门洋)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1-06-17 16:36:07  阅读2608次

南监东门杨氏发展史

(浙江苍南县芦浦镇东门洋)

编后按:
    弘农杨氏肇基于周繁衍于宋,十世八十余叶,以似以续,而文献无徵疑以传疑似也,兹谱数典不忘,惟取本支一脉联络者,冠之于前,母附会而母系紊滥,后有作者,继继绳绳知南监世系始于周,发祥于宋,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也,族谱实为吾祖辈故人与现代子孙对话也,猗欤盛哉。
    吾人深感南监东门杨氏族氏族谱之紊乱不详,近两年专研本族宗谱(清朝道光年间的老谱),常常地体会,江南所有的杨门氏族均为萼公之后裔无疑。由于年代久远,风潮屡破兵燹频,两次倭寇肆虐,总谱焚坏无可考也。
    由于年代久远,各地不无彼此,或兄弟不睦,诸多因素所造成各地杨门氏族谱之断章取义,而又无追根寻源;如章家堡杨氏之祖正程(臣)公,字履泰号道南,系东门杨氏之鼻祖萼公之次子也,其为何变成杨正臣附马之后裔?正淮公之异母同父之弟也。又如神宫桥之祖,杨湜,字一清,号云海,确为谦度公之次子。杨源公,字一澄,号海鹤之兄弟也。其为何变成云南杨一清之后裔?为何!为何!不认祖也。芦浦杨氏系渚南派之后裔,属老三議度公及老六讓度公之后(有清朝道光年间的老谱记载)。由于风潮屡破,兵燹频,两次倭寇肆虐,避居东括底,小荪湖山内年逾,仅半数回家居住芦浦古城内,自立芦浦派各从灰烬,而即续家乘。尚有一半居于何处?吾人以为散居在如箭嶴、李家堡、河尾垟、龙船、东括底、平阳宋埠、北港青街属杨十元帅后裔其,其廟内尚供奉杨十元帅之神像等等。有温州梧田谱头记载南监迁居,这是第一次倭寇肆虐所造成。
    南监东门杨氏之祖萼公之子正淮公有六子,如谦度公、晦度公、議度公、诚度公、谆度公、讓度公,从当时处境来分析,正淮公年仅三十八岁逝世,留下六个儿子,都是靠其母亲操持家中一切事务,其困苦可想而知。当时:
    其弟杨正程(臣)好声韻,与二陆齐名,而不应试,移居白沙十都章家堡倡诗教四方来遊者为结社于里北会文阁,恁吊前贤允称一时之盛。三世祖谦度公有兄弟六人。
    老大谦度公:年仅一十九岁,只知读书,不知人间米盐事。每当夜雨青灯或编蒲织柳书声机声绳而不绝,其母终年辛劳不已。官至临安教授,与同邑诗人陈子雅改升将之官。陈卒暴尸不得归,为分俸而奠殡宫儀,谦以理学儒宗目之。后以表上乞归养其母,不感其诚,许之,以嗣旌其门。曰:“孝友传家”,著有绿云居诗文抄国史,校正诸书,逝后孔影行志其墓,事实具戴江南文献録,生有二子,老大源公,次子杨湜,字一清,号云海,迁居神宫桥。
    老二晦度公,字守训,号小畦,年仅一十五岁,为人诚恳正直,年仅弱冠时,读书很有声望,可惜三试不中,考虑到家中贫寒艰辛,初时遊学到章家堡季父家,后到邑城表兄也怀家,成家立业而逝。可见此派后裔“棠”无法可证。
    老三議度公,子守章,号矩民,年仅一十三岁,行止方正,博古通今,仅以秀才终,著有敞帚集行。考虑到兄弟多,家境艰难等诸多因素,移居诸南而续家乘。生二子,敬(京)和,敬(京)杏,敬(京)和到监后垟而续家乘。敬杏生三子,名应骧、应骐、应骥、迁诸南居住。
老四诚度公,字守朴,号雪臣,年仅十岁,读书识大義,为人诚实,听导遗训,自题其堂曰:“寸草春晖”教顺其母,早晚问安,后因子贵,诰赠承奉郎,生子五,名杨林,字植松,号苍岑,才学优袷,权谋出群,威淳辛未年(1271)登武进士,上膺学士,任湖北省制置司制干敕赠威武将军。
    老五谆度公,字守咨,号愚谷。年仅七岁,少时玉立一表才,母教其识字读书,稍长后出类拔萃,文章堂皇壮丽,常蔫贤良能人,谢绝出仕,生子一名敬澈。
    老六讓度公,字守礼,号迟嚴,成人后文学才干很高,为人仗义,讲学于芦江寺。其后裔代代居住诸南,自称为诸南派。后因元至正(公元1353年)倭寇肆虐,逃往东括底,年余后半居芦浦古城内,自成芦浦派,即为芦浦杨,而续家乘,与南监东门杨氏不无彼此,生子一,名云,字一龙,号化渊,生子四,自称诸南派。
  南监东门杨氏源远流长,一至九世祖人才济济,子孙繁盛。如一世祖萼公是两科进士,二世祖正淮公能过目不记成育,但身体较差而困家中,年仅三十八岁仙逝。
四世祖杨源,字一澄,号海鹤,薦五经博士,性脱客,倜傥不群。
杨湜,字一清,号云海,工吟咏而喜山水,搜奇陡险不惮其劳著有五遊一卷。是源公这亲弟弟,后迁居上垟之神宫桥。
杨林,字植松,号苍岑,才学优裕,权谋出群,威淳辛未年(公元1271)登武进士上膺学士,任湖北制置司制幹,敕赠威武大将军谥日“忠义”。有三名属請南派。
    五世祖,杨应鳌,字经明,号戴山,阀阅世家,淡于荣遇,逍遥物外,乐道忘忧,自名其室曰“一壶居”无疾而终。
    其弟杨应选,字经贤,号筠荘,名列国子生,亘明义达未及冠,咸目为奇雅之士、杨应卯,字经国,号乙亭,林公之子也,天资联盟闻广学,咸淳辛未(1271)随父进京应试,登左榜进士,父登右榜进士,时有父子同科进士。此时有四名属诸南派。
    第六世祖,杨彦宇,字硕卿,号蕙圃,应鳌,公之子出。国子生,修温州路志及平阳路志。
    杨建宇,字卓卿,号盟石,应选公,三子也,幼习兵符多谋略,经尤济世,忠勇持躬,招兵抗剿倭冠。敕封杨十元帅,后建廟崇祀。此时有七名属诸南派
    第七世祖,杨太玉,字镜虚,号充然子。彦宇公之子也。襟怀磊落,无一毫塵谷态,且廉静好学,精通易像大全,家无余产,能捨基为倡文社建义塾课训童蒙。与处士史伯璇,为文字知已,造亭畅炎至第二天日出尚兴致不竭。明初以老学究,授六科判事,坚不应召。年近古稀,尤復访胜湖山,昑不衰,不知老矣将至也。哲嗣渊源家学,名动公卿,时有三良之目,后以贵达追赠宣义郎。有老顽童心情,陆地之偓佺之称,远振家声获报之隆。
    杨太华幼遭方国珍之乱。出家为僧,主持箭岙灵鹫,佛名炒智僧。此时十五名诸南派。
    第八世祖,“一俊”杨孟文,仲文、叔文、号称三甫(勉甫、励甫、勗甫)明初皇上封其“三俊”奖其门。
    “二俊”杨仲文,任荣经且丞,政声远播,上级极卖其才华,凡疑难案件委其受理,判后一清二楚。其妻苳氏常佐理于庭不让须眉。
    “三俊”杨叔文公曾任永嘉教谕,学术之精深无不知叔文。
  先生者。
  杨廷衮邑痒生
  杨廷玉,字玉甫,号蕴石,仗义乐施,建惇义桥等役,遇岁歉必出所贮以岩之,邑令上其事,封其为“义民”以“尚义”两这旌其门。
    杨珦,字廷諭,号琴莹,贡生,三河且教授。
    杨廷鼐,赠迪功郎,此时有二十二名诸南派。
    第九世祖,杨望晓,字元规,薦入经明行修科,选中而逝,闻者无不流泪。
    杨望东,字光光昇,号暹亭,入国子上舍,天姿朗悟,诸史书,
    历諭古今人物,滔滔如江河之不竭。著有“伴芦访诗文”“杨氏源流辨证”等书,名噪一时乡闾称之为“嗜古先生”。
    杨元溥,号雪渔,贡生,任宜黄县训导。
    杨元永,号秋槎,贡生,任上海县教諭,此时有二十一各诸南派。
    第十世祖,杨怀英,字宇雄,号夫,生而岐嶷颀,茂才天性好友,为人仗义疏财,重修保安院,迎青桥,建回龙桥,其义行彰。
吾祖区字辈有十三人,区士公为区十一,区泰公为区十三,尚有十一名区字辈兄弟居住何处?区字子辈为昌字,昌字兄弟有三十三人。昌字辈兄弟,尚有二十七名居住何处,南监东门杨氏仅六名。区士公有三子,老大行昌七,老二行昌三十,老三行昌三十五。区泰公有三子,老大行昌十一,老二行昌十八,老三行昌三十一。仅区昌两代尚有三十七名居于何处待考也.....、吾人认为,嘉靖乙卯年(公元1556)二次倭寇肆虐,吾祖辈避难及遇害者存亡过半矣,避难居于异地,无可考证。但是如河尾杨、龙船争、李家堡、东括底等等,应该居于南监东门杨氏之分支,但而无彼此。顺治辛丑年(公元1664)因寇乱奉文扦界合族避居南北两港,西头祖先伯任公迁居北港南湖鹿角山下十几年至康熙辛亥年(公元1672)復归故里。由此可见吾辈祖先创业之艰难,散居各地之混乱,又无人详细去调查,所以各地之杨姓之氏族有祖而根不详,望以后有识之士去考证矣......。
    奉南监东门杨氏,一至五世祖墓塟九都墨城中坪(现在称杨家坪)。自五世祖至第九世祖墓塟东括将军之原。部分墓塟北岙芝文坡。故之东括将军有南北两山祖墓星分。惟北山尚遗坊表二座,一刊“南监英遂”四字。一刊“杨氏族墓塟门”门字。英遂即指杨十元帅等等。
    杨十元帅:讳建宇,字卓卿,号盟石,幼习兵符多谋略,济世忠勇。洪武庚申年(公元1381),勅封杨十元帅。事实具戴功德碑文及江南文献録。第九世祖至十五世祖墓塟北嶴大小校椅。西头区士公派下子孙都墓葬祖坟下壇即为大校椅。东头区泰公派下子孙都墓葬北嶴小校椅,即大小校椅恰相对而立。
    本人近两年专研东西头总谱,深刻地体会到,宗谱是祖上遗留下的宝贵财富、见证我的族的发展史,也是与子孙后裔对话的一种方式。得此编后按之心得,发表以上个人肤浅见解,仅供后者之参考,但承蒙杨介锡、杨介串、杨乃拢等有识之士大力支持,完此肤浅宿愿,以供后辈能人志士去探究。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