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族谱支系 » 山东即墨杨氏家乘

山东即墨杨氏家乘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1-06-17 14:05:11  阅读4286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排印本,线装四册,单尾白口,半框9行行25字,四周双边。28X17厘米。是书保存完好,堪称全品。同本今藏地有: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山东青岛市博物馆。

    《即墨杨氏家乘》杨氏家族著名族谱文献,从清康熙始修至民国续修。有清至民国续修刊本及排印本。 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排印本所载杨珍《家法》条规较细。 即墨杨氏 即墨杨氏是明清时期的书宦世家。从明初到清末的400余年间,杨氏门第不绝于仕途,虽少有居高位之人,但也有不少名声远播者。如杨良臣单骑抚“寇”、杨盐不媚上官、杨遇吉乞兵解围即墨城等故事至今为人们乐道。诗书传家、积学力行,是他们的祖遗门风。在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中,收藏他们的诗、文就多达30部。

    杨氏族人在明清时期的即墨文化史上留有闪光足迹,其世族代表是即墨城里族,主要代表人物为杨良臣。 杨姓,传为成周之裔。即墨杨氏,追本溯源为“胶水公”之后。据杨氏谱谍云:胶水公者,浙江秀水(嘉兴)人,宋神宗时为胶水县(今平度市)儒学教授,因事至即墨,爱其山川蕴藉,遂举家徙居县北灵山之阳,旧称三官社山前杨家,今为北安街道办事处林戈庄村。自胶水公以下的200余年间,因迭经世变,谱遭兵燹,世系失载,名讳不传。到了明代宏治年间,经杨良臣稽考,确定元至正年间的杨官(任经历)为他们的一世祖。

    一世祖二子,长子杨名善,居祖之发祥地,称为北支,此支书缘不深,世代业农,鲜有闻达。二子杨钧道,繁衍了城里族,称为南支,其博学能书,但隐居不仕。 即墨杨氏祖上为军籍,军中遇缺需补充军伍,此一直沿袭到清康熙初年杨玠考童生时才易为民籍。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族中有杨孝虎者需补军伍,因年老难以充任,杨钧道之子杨得玉念其可怜,遂赴辽阳铁岭卫替补军伍。杨得玉(约1375~1453年),其时有四子(为四世),他将二子杨荣留家侍母,带着他3个儿子去了铁岭卫。除三子回家省亲卒于即墨外,其他二子一直在铁岭卫定居再无回即墨。后有六世杨通者,徙河北东光县定居。

    洪武末,即墨杨氏遭一横祸,压得他们30多年喘不过气来。当时杨家赋差到南方运桑,不料在扬子江中翻船,为赔桑,杨氏家族中男女被卖20余口。桑银追赔长达30年,直至洪熙元年(1425年)才得以赦免。 杨荣(1412~1496)字子华,3岁留家奉侍祖母,稍长自励于学,于宣德四年(1429年)做了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安徽省)主薄。杨荣二子(为五世);次子杨润,太学生,派下无仕进,仲村、石坑、姜哥庄、西城诸村曾居其后。长子杨泽,字惠民,自号学耕,少年为贾,继弃贾力学,成化四年(1468年)成岁贡,出仕北直隶武邑县(在河北省)县令。自杨泽而下,书香旺盛、瓜瓞绵绵,加之与周、黄、蓝、郭等诸族的联姻融合,成为名副其实的显门望族。杨泽四子(为六世),长子即杨良臣。 杨良臣(1461~1529)字舜卿,号南庄,生于明天顺五年,宏治十一年成举人。其有至性,重道义。初任安徽太平县令,惠政于民,“鸣琴而治”,治民为其绘《太平鸣琴图》颂扬之。再补山西黎城令,时山西境内多“寇”,占山为王,扰乱四方,其五年平抚四次,一次平抚于桑梓镇,三次平抚于潞州青羊山。“寇”居深山,层峦叠嶂,无路进兵,他都是单骑入寨,宣威喻法,先后平抚达数万之众,救出被捉押的泽州和潞州的两个知州。明世宗(正德帝)闻其忠勇,敕褒其“忠勤可嘉”,擢为太原通判。在那“人才出众必遭诽之”的时代,杨良臣因功绩高出牧令,因而受到上官和同僚的排挤,使他“武功告成,赏不酬劳”,终任通判不得升迁。67岁殁于任所,祀名宦、乡贤,在《莱州府志》中是惟一被列为“孝友”者。

    在即墨城南,曾有为他和其子杨盐树立的“世步青云坊”(毁于明末战乱)。著有《南庄遗诗》。 杨良臣的故居在今即墨城中山街与阁里街交叉的十字路口东北隅。故居群落中,曾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一“褒忠堂”,以感恩正德皇帝对他的褒赐。隆庆三年(1569年),杨良臣晚年在城南另建一宅,号“南庄”,配以学塾和祠堂。继后又在庄内建一“瞻云楼”,于晨风夕月中,凭栏东眺三标诸峰,追古慨世,排遣情怀。 杨良臣三子(为七世),长子杨羹,字尔和,号中斋,庠生,土官,为南京刑部右侍郎蓝章的门婿、御史蓝田的姊丈。其后式微,居城南金沟村。次子杨舟,字尔浮,性情豪迈离奇,科门不售,隐居乡间。在墨水上游筑庐曰“载轩”,种黍酿醪,会友观岳、鼓琴唱合。蓝田是他的常客。三子即杨盐。 杨盐(1524~1621)字尔贡,号炼庵,嘉靖三年生于父亲任所黎城县,3岁就外师,人称“才子杨三爷”。5岁父卒,哀慕如成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成举人,授山西吉州学正。吉州闭塞愚顽,人文不兴,他课范有经,士风大变。吉州逢饥灾,作《流离叹》呈上请赈,全活境民。擢南直隶沛县令,吉人攀辕号泣,车不能行,后祀名宦。治沛多惠政懿行。在任积羡金数百,又以浚漕功得赐鋈金,全都用以济贫和代交前任填补亏空。一次渡江,闻哭声,讯知一应戌者卖掉4个子女,立为捐金赎回,清廉为江北第一。他廉介耿直,不媚上官。一次,巡仓御史杨鸣凤临署,因事前不知,他没有留署迎候,惹得杨某不快,后杨某又向他索银碰了钉子。为此,杨某怀恨在心,遂遭其捏陷而拂衣归里。归里后,居“味道楼”,宴友课子弟,琴书自娱。又于南城门里建“承桂堂”,用做瞻仰祖像及子弟课业之处。杨盐尤善书法,其运笔结体龙跳虎卧,自成一体。其大字遒劲飞动,旧时莱州的“褒釐云朔坊”、“纶褒坊”和即墨县治前的“山海名邦坊”即属他的墨迹,杨氏街门前曾有“世科”悬额,亦为杨盐书写。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兵乱,门有悬额者即刑追助饷,邑故家争先毁去,杨门将悬额以松烟涂盖。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杨家重修大门时抹去松烟,字尤可辩,遂勾出用之。著有《味道楼集》。

    杨盐三子(为八世),长子杨懋林,次子杨秀林;三子杨懋科,字赤雉,为亳州州同周效的门婿。 杨懋林(1543~1584)字元启,号荫潭,蒲州学正黄堂的门婿。其四子(为九世),长子杨兆龙(1562~1628),字云从,曾任云和把总为蓝田长子蓝柱孙的门婿,抵云和县省弟杨兆鲲染岚瘴卒,无子,嗣杨还吉。次子杨兆凤,字巨石,河北蠡县主簿。四子杨兆鹏,字巨漱,太学生,善行草,为明兵部尚书黄嘉善的门婿。3个长兄先后过世,孤嫠满堂,其庇抚诸侄成立。子二:杨延吉、杨建吉,皆为明经。杨懋林的三子杨兆鲲(1571~1628),字云举,号巨屏,拔贡生。初授安徽亳州推官,擢浙江云和县令,招抚流亡,施法宜民。卒于任所,市民痛苦罢市,祀名宦,著有《澹斋集》。 杨兆鲲四子(为十世),长子杨遇吉,二子杨进吉,三子杨连吉,四子杨还吉。 杨进吉(1621~1655)字大复,诸生,工诗文、善行草,为黄嘉善次子、荫刑部郎中黄宗瑗的门婿。 杨连吉(1623~1697)字汇征,为明周如砥的长子、广东南雄府知府周燝的门婿。不入仕林,隐居崂山乌衣巷,著有《悠然庐集》。 杨还吉(1626~1700)字启旋、六谦,号充庵,为明陕西道左参政周鸿图之侄、湖广监军道参议周乃浃的妹夫。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博学鸿词不仕,隐居崂山乌衣巷。著有《云门草》《燕台集》及《即墨旧城考》逾千卷。与顾炎武有深交,郭琇为他撰写了年谱。其二子:杨文鼎、杨重鼎。杨重鼎之子即杨玠(为十二世)。 杨玠(1677~1717)字承玉,号继斋。生有夙慧,《莱州府志》称“六岁作《泰山颂》,以神童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22岁时成举人,康熙三十九年成进士。康熙四十七年出仕江西赣县令。至赣,革陋俗、抑强豪,刁风益息,遇讼事随审随判,邑颂神君。催粮为防层层盘剥,置柜于衙庭,民争以完纳。喜携士类,寒士受识荐者多成名人。后以增盐引事,为民请愿触犯上差,挂冠而归。著有《清溪文集》《即墨考》。 杨遇吉(1613~1681)字晋生。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夏之际,李自成攻占北京,各地农民军(简称“民军”)纷起响应。即墨城黄家的仆人郭尔标及其朋党周鸿训、黄宗贤号“大夏”、赵业隆等人合胶即、水寨两营兵仗,并约登莱的单之赏、刘黑虎为前部围攻即墨城。城内士绅黄宗昌纠众固守,杨遇吉与二弟杨进吉分守南门。城外民军扎营20余座,连绵百里之外,围困即墨城达两月之久。为解城围,黄宗昌及众推杨遇吉带能骑者共23人,奔莱州府请兵解围:9月23日夜,趁微雨天黑,他们佯装出东门,在吸引了围城的民军后,迅速从西门冲出。行至小李村,按约定信号,鸣炮告知城内突围成功。第二天至泉庄,路遇民军列戟相待,杨遇吉见民军中有军械不整者,便机智地呵斥他们,使民军误认为是大头目游巡到此,便伏息让路。过灵山,遇一民军把总拦路盘查,杨遇吉趁其不备将其杀死,并将23骑分散为疑兵吓退民军。25日天明抵莱阳境,始知满清定鼎、改朝换代了。反正满清兵也是镇压民军的,杨遇吉遂哭诉于新道院丁某,丁某乃发檄文并遣十骑护送其赴胶州清军总兵柯永盛处求救。26日至高望山,示檄文招抚民军。27日至红兰,击溃到即墨调精锐解高密之围的数百民军。夜抵胶州,闻柯总兵在高密围剿民军。28日遂奔赴高密,柯乃于当日遣韩守备率百骑为先锋,随后清兵万余奔即墨。10月1日兵临城下,民军望而溃散,即墨城之围遂解,“大顺军”要官及民军首领被杀。 杨遇吉在前后10天内,率23骑孤军深入,周胶东数百里,经大小十余战,最终搬来清兵解即墨之围。这对一非军伍出身的人来说是个奇迹。清顺治二年(1645年),已擢升为巡抚的丁道院巡海至即墨,感其当年搬兵解即墨城围之举,招其出仕,杨遇吉以母老弟幼不忍离家固辞不就,殁后阖邑以“孝义”旌之。 即墨杨氏还出了一位杨万里,在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南明宏光即位、号召天下豪杰反清之时,他仗剑独行江淮,被扬州太守史可法引为知己,将其奏补为兵备道。南明亡后,其隐居终身。 杨遇吉共有五子(为十一世),长子杨赞鼎,二子杨法鼎,三子杨和鼎,四子杨宗鼎,五子杨世鼎。其子孙创造了家族的最后盛世。 杨法鼎之子杨瑛,字华玉,由山东曹县训导擢江西会昌县令。杨和鼎明黄宗昌长子、清浦江县令黄坦的门婿,其有三子(为十二世),长子杨璿,清雍正四年(1726年)举人;次子杨琬,三子杨瑸。 杨琬(?~1720)字仲玉,清康熙四十七年举人,为清湖广总督郭琇的门婿。其人好学不倦,但不愿做官,教子有方,三子先后成名。长子杨士鉴,字宝千,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先后任温州、思州府知府,所至皆以廉能称,著有《华峰集》。二子杨士钥,雍正四年举人,出仕辽宁建平县令。三子杨士鏻,清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出仕福建南靖县令。 杨士鉴的两位从弟、杨瑸之子杨士钿和杨士绍也先后领乡荐、折桂枝。杨士绍于乾隆十年成进士,出仕山西介休县令。杨士钿于乾隆十二年成举人。叔侄6人先后成举人,其中3人又成进士;1人做了知府,3人做了县令。总括明清两季,即墨城里杨氏家族共出过13名举人,4名进士(含举人);1名知府,1名通判,12名县令。而杨璿与杨士鉴叔侄6人在前后20余年所获取的功名与官秩占其中重大比例,他们把杨氏家族的荣耀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