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广东籍最后一位开国将军杨永松离世,享年104岁。
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曾赴杨永松北京家中采访,他回忆起家乡梅州大埔,也勉励后人要继续艰苦奋斗。
杨永松于1918年出生,13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随中央主力红军参加长征,历经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直罗镇战斗、平型关大捷等著名战役战斗。
历经战火硝烟的杨永松,一路南征北战书写了传奇的一生。1955年,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将领之一。1978年,杨永松退居二线,任原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继续为国家的军事建设贡献力量。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勋章荣誉章。
时任战车师政委的杨永松(左二)。
生于大埔百侯 10岁参加革命
1918年7月,杨永松出生在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一个贫苦家庭,一家人靠父亲贩卖咸鱼咸菜为生。
当时,为了生存,不少当地人下南洋去海外谋生,杨永松的大哥和二哥也跟着几个叔叔去了新加坡。
杨永松5岁时,父亲积劳成疾因病离世,家中生活更加艰难,母亲还是坚持送杨永松去镇上的小学读书。
那时,梅州大埔的中共党组织在乡村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工会、农会等组织纷纷成立。杨永松的二哥在新加坡加入共产党后,也返回家乡积极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1928年,年仅10岁的杨永松受到革命启蒙,加入学校组织的劳动童子团,参加大会、示威游行。
1930年4月底,杨永松在二哥的安排下去闽西,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留在县委机关打杂,正式开始了革命工作。
杨永松夫妇和四个儿子。
长征路上九死一生 病中拼命追队
在参加革命期间,杨永松没少因身体吃苦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部队东进闽西的路上,杨永松反复发高烧,病了几天后已是骨瘦如柴,行动都很困难了。那时部队要转移,由于缺医少药,杨永松只能被留后方医院休养。
为了追赶部队,杨永松不顾伤病坚持赶路,在第5天赶上了部队。到部队的第二天,杨永松收到通知部队傍晚就要出发,那时的他没有意识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就这样开始了。
翻越雪山时,由于天气原因困难重重,不少战士因为看不清路掉进雪坑。部队一直是急行军,饮食也差,杨永松眼见着剩余的人数不足出发时的三分之一。
部队一路攻坚克难,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进入草地的第六天,杨永松的双腿因长时间泡在雨水里,双腿肿胀无法起身。
无法预料明天的杨永松索性把在湖南买的一双新袜子穿上,把自制毡鞋也穿上:“如果横竖走不动,我总是要死的,留着它们也没用。”两三个小时过去,他的脚竟然慢慢有了好转,逐渐走得快些,又走了一阵,两腿竟然几乎完全恢复正常。
南征北战 成为最年轻开国将领之一
杨永松历经了多场战斗。抗战时期,他跟随部队转战陕北参加直罗镇战役,挺进山西,首战平型关;解放战争时,他战山东、克东北,成为第一支装甲部队的首任政委。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忱,都纷纷要求对日抗战。1937年8月23日,杨永松所在部队作为先头部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
杨永松的回忆录中,记录了他参加这一战役的经历。
“抗战初期日本兵训练有素,个人单兵作战能力很强,战斗打得非常惨烈。”后来打扫战场,杨永松所在部队死伤近半,“有一个连队只剩下一个副指导员和一个战士,许多战友为保家卫国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当时,在部队中间有个笑话,活着干,死了算。还有一句,也是半开玩笑说的,把脑袋吊到裤腰带上,随时准备丢了。”杨永松这样说。
想起那些充满着鲜血和牺牲的“硝烟往事”,杨永松十分感怀:“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没有看到全国的解放,他们的鲜血洒在了革命的征途上,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平。”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功臣号”坦克高擎军旗,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彼时,杨永松是“功臣号”所在战车师政委。
1955年,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37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将领之一。杨永松荣获过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7年8月,从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杨永松被分配到北京军区工程兵任副政委。
2019年杨永松在北京家中。
心怀家国 勉励年轻人艰苦奋斗
1978年,杨永松退居二线,任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继续为国家的军事建设贡献力量。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勋章荣誉章。
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在杨永松家中采访了他。在北京的一所小院里,年过百岁的杨永松精神矍铄。
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上,从当年的“万国造”到全部国产化的先进装备,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于身体原因,原本受邀参加的杨永松没能到现场。他在家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阅兵仪式,也深感如今各种武器越来越先进,国家强大了,自己感到很开心。
看到来自家乡的大埔蜜柚等特产,杨永松感叹:“国家建设好了,大家的生活也过得更好,比以前富足很多。”
“在外这么多年,记得最深的是那里的革命氛围。”在回忆录中,杨永松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老家百侯镇侯南村,老家一直保留着崇文重教的习俗。
杨永松也对年轻人发出寄语:“我是个放牛娃出身,从小练复写纸、练刻蜡版,文化有所提高,但是文学水平不高。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有这么好的条件,应该很好地学习,践行为中国人民的福利服务。我们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奋斗下,取得了全国的胜利,来之不易。希望我们的年轻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客名君按:2022年9月1日中午,开国少将、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杨永松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104岁。将星陨落,令人痛惜!前两年有梅州乡贤邀请客名君一同前往拜访,后来因疫情未能成行。1955年首批开国少将已经全部离世,他们那一代英雄,在火冥交织中以艰苦卓绝的战斗换来今天的和平,令人恒生敬意并将永远铭记。本文选缀杨永松将军回忆录中的一序列真实经历,相当于走一走将军走过的时空。本文略长,从一位10岁就参军的战士之视角,可以看到一支伟大部队的组织和成长智慧。让我们见识一下什么叫身经百战吧。
客名君把杨将军90岁时写的回忆录《硝烟往事》看了一遍,觉得如果这些战斗英雄的文章放到中小学教材里面,那么现实中玻璃心就会少很多。作为南征北战的亲历者,以及一直以来军中的文字工作者,杨将军的记忆力惊人,朴实的文笔和真实的细节,仔细回味会觉得其中充满了力量和智慧,令人震撼和感动。杨将军品行正直,在书中记录下了每一次生死关头搭救过他的战友。从他的经历,读者可以非常真切地了解到革命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种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至诚愿力、组织力和战斗力,期间穿插了很多失误、挫折、纠偏、磨难和牺牲,比读历史书更真切。
杨永松将军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将军之一,曾参加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战斗,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战时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等著名战役,抗战胜利后驰骋东北战场,曾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四野战车师政委,1955年授勋时,是最年轻的少将之一(1955年授衔时37岁)。
杨将军10岁在梅州大埔参加革命,然后到闽西,之后长征十一个省,抗战和解放战争又到了东北,然后到了北京。这个艰苦卓绝的历程中有很多有名的客家将军(包括杨将军在内),以及很多从赣南闽西梅州出发的没有名字的客家战士,乃至一路从江西瑞金帮军队挑担子爬雪山过草地到陕北的客家挑夫,都是无比坚毅的英雄。
杨永松将军旧居:百侯国柱公祠
1919年7月,杨永松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一个贫苦家庭,世世代代为客家人,祖屋叫国柱公祠。他是家中第四子。百侯,是崇文重教的大埔名镇代表之一,出过“一腹三翰林”、“一门四将军”。
百侯中学(叶圣陶参创、林森题字)
摄影:杨启俊
杨永松父亲以裁缝或贩卖咸鱼咸菜为生。杨永松5岁时,父亲因病离世,母亲带着四个孩子,他是家中第四子。因家道艰难,五个叔叔和二哥都下了南洋。按照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母亲还是咬牙坚持送杨永松和他三哥去镇上的步梯小学(也是革命家罗明工作过的学校)念书,这也使得杨永松是当时部队中有文化的人。
后来,杨永松的二哥杨鹤松在新加坡加入共产党,返回家乡积极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3月3日,参与领导了“百侯暴动”。杨永松受家兄影响及环境熏陶,在学校加入了童子团。
1930年4月底,在二哥的安排下,杨永松前来闽西,正式开始革命工作。因为表现出色,信仰坚定,他很快被组织委以重任,当选闽西儿童团总部组织部部长,在张爱萍将军(1910-2003,四川达县人)的直接领导下工作。
1931年,香港地下组织遭到破坏,杨永松的二哥流亡南洋,二嫂张雪梅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年仅12岁、一心想革命的杨永松失去了领路的亲人,在上杭时还患上疟疾。1931年7月杨永松在汀连县遭遇了疾风骤雨的错误“肃反”而蒙冤被捕。12月“富田事变”发生,当年部队减员厉害,队伍中人心惶惶。
蒙冤结束,12岁的杨永松选择加入红军,“就让红军考验我,我是一心要革命的!”杨永松红军被分配在红十二军政治部机关做勤杂及文书工作,他被编入红军12军101团。
在敌人围剿苏区的时候,他和一名战友在群众指导下撤入山中躲过敌人追捕,战友不知所踪。他们从闽西北出发,绕道千里到江西兴国找主力红军。
在主力红军出发后,他随101团留在长汀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反“围剿”战役,然后追赶主力红军,并奉命在江西瑞金停留,在国民党飞机轰炸之下迎接并护送上海来的项英一行。
1932年红军粉碎了蒋介石亲自带领的第三次“围剿”,在80天内,歼敌3万余人。国民党形容为“尸积成山,血流成河”。国民党中骁勇善战、爱国抗日的十九路军(罗定客家人蔡廷锴将军率领)却被蒋介石派到这里来剿共,在同红军作战多次受挫。
第四次反“围剿”,红军遭遇了陈诚的主力。这时期的酷烈战斗全部都在客家苏区,茂密的山林地带。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在藤田整编,向乌江进发。
杨永松的记录中多是连珠炮似的轰击,每天都在行军打仗。这位红军小战士为了革命认真工作,在行军途中生了几次大病,并有数次差点被炸死。他抱着病弱的身体与其他伤病员团结互助,一起追赶部队,路上幸亏苏区群众的照顾。
1933年9月,将介石调集一百万军队、二百架飞机,向苏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战。红军开始长达一年多的第五次反“围剿”,但指挥失误导致损耗严重。而红军援助福建蔡廷锴部队的建议被当时左倾主义轻率拒绝,导致国民党军队在打败十九路军后将主力回攻红军,中央苏区陷入包围。
1934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 8.6万多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红军长征路线图
少年杨永松当时身体虚弱,赤脚行军,双脚在山上磨得鲜血淋漓。他感叹贵州地形:翻过一山又一山,前面又有更高的山!成年的战友打趣他说,云上还有一座山呢!他因为体弱掉了几次队,后来又多次追上部队。路上他学会了打草鞋,改衣服。
国民党“追剿”军达16个师、77个团,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红军在国民党湘军和桂军夹击下,付出了极大牺牲。杨永松所在团的担架竹竿反光,被飞机轰炸,之后他抬头一看,草皮被炸得黑光,又一批战友牺牲……
红军战士在轰炸中修路、掩埋牺牲的战友,一路继续前进。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红军遭遇了国民党中央军围追堵截和飞机轰炸。在重机枪掩护下渡乌江的时候,英勇的战士登到对岸跟敌人肉搏,不会游泳或体力差的会被急流冲走……
红军突破乌江
四渡赤水,敌军在盘旋轰炸,红军继续前进。在茅台三渡赤水时收到遵义会议的精神,指挥权复归毛泽东,这位小战士亦感觉到军中的振奋。
1935年3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佯攻贵阳,蒋介石中计,将大部兵力集中贵阳,命令:“死守贵阳,与贵阳共存亡。”杨永松所在一连战士在连长朱日亮(江西兴国崇贤乡崇贤村人,1912年9月-1984年2月)的带领下,趁夜幕解下绑腿当绳子攀上悬崖,迂回到敌人侧后进攻,使得部队二过乌江,继而兵临蒋介石主力驻扎的贵阳。
在贵阳,杨永松所在团又作为前卫团打前阵,蒋军意识到问题,仓皇撤退。当地少数民族对军队误会很深。喝了一点当地的江米酒糟当唯有的食物,杨永松睡着,幸亏战友“小麻子”返回叫醒,才不至于因掉队而被当地人砍死。
此时红军主力离开贵阳,直指金沙江,途中必经禄劝、武定、元谋三座县城。军中的“白袍小将”、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和团长黄开湘,率团通过智取办法,没有开一枪,两天之内夺取三城,为红军争取到宝贵时间,也为巧渡金沙江埋下了伏笔。
金沙江
在石达开当年被捕的金沙江口,对面是敌军,水流湍急,杨永松所在团连续两天渡江未果,由于未及准备粮食,饿着肚子行军100华里,一天内赶到绞车渡渡过了金沙江。在饥饿中他们还往前多走了10里地,将渡口附近的村子让给后面渡江的红军部队。当天掉队100多人。
红军渡金沙江
在西昌,杨永松还遇到了一位因病重掉队的老乡、36师宣传干事卫一风,杨给他钱,卫一风只挑了一个小洋,并叮嘱他一定要跟着队伍革命到底。
红军强渡大渡河
到了冕宁,红军一团工兵连被误解军队的彝族剥光了衣服。杨永松所在团在军团总参谋长刘伯承、军团政委聂荣臻的亲自率领下沿大渡河右岸而上,不分昼夜直奔泸定桥。
过泸定桥
在下山时遭遇敌军,对抗时前卫排两位战士被击中。部队踏着烈士的鲜血继续前进,空着肚子走了100多里,还打了两仗,整夜没有休息,护送刘、聂到了二师驻扎地,然后折返回归一师。
刚刚赶到了泸定桥,又收到师长命令攻打垭口。黄永胜团长带着饥寒交迫的三团迂回绕道敌后进攻。敌人被打击后败退,三团追击,但因体力不支已经赶不上了。刚坐下2个小时,师部来了,三团又开拔到前面的村庄,将此处给师部驻扎,三团的前卫营则受命冒雨再前进三里,露宿路边并做警戒工事。当时这些红军指战员(很多是赣闽粤的客家人)怀着崇高革命理想,忍受着极端艰难的客观环境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自觉地、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小战士杨永松看了深受感动。
第二日,三团受命掩护一师主力前进,等红五军团上二郎山。二郎山行军时红军又遭受了敌机攻击,损失20多名战士。接下来是过雪山。杨永松见三团政委林龙发(1914-1936, 福建省上杭县人)帮战士扛枪,更走不动了。
红军过雪山
有战士到山路边的岩石避风,三团团长黄永胜((1910年11月17日—1983年4月26日,湖北人)命令大家起来走,不然会睡着死在那里。路上就有七八个掉队的战士在灌木丛休息死在那里。在山上,天地一片雪白,翻过去之后就是藏族的庙宇。杨所在的三团全团此时只剩880人,不足长征出发时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途中编入的新员。
红军过草地
过草地时倍加艰难,一路牺牲的战友增多。杨永松双脚肿胀,大腿以下越来越酸麻,走不动,掉队了。但他不能坐下,越坐越酸。他想着反正要死的,这才把在湖南买的新袜子和自制的毡鞋穿上,找了跟树枝当拐杖,一步一撑坚持慢慢往前走。两三个小时后,双脚渐渐消肿,死神也渐渐走开。之后他想到如果那天早晨没有决定跟着部队走,可能就死在那里了。这时候的杨永松15岁。
在康藏区,部队严格按照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和风俗的政策执行。但是当地藏民过去受过其他军队的欺骗、蒙蔽和劫掠,对军队产生了误会,藏民袭击造成不少红军伤亡,团部管理处主任彭正南就因此牺牲。三团八连在半夜遭到藏民砍杀,永定籍的八连长一向作战英勇,此次因一时指挥失误被处于死刑,人多武器又好的八连全连覆没。
甘南天险腊子口
红四团首长杨成武红四团安排战士从悬崖上过来
二师红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带团从悬崖攀上腊子口,绕到守口的敌人背后,天降神兵攻下腊子口。次日下午一师赶到,杨永松见腊子口边上敌人碉堡到处有战斗过的痕迹。
到了班佑,红四方面军右路军消灭了胡宗南一个师,之后红四方面军和红三十军随张国焘向南走,一、三军团继续北上。
在哈达铺,红军进行了整编,红一方面军改为陕甘支队,红一军团改为第一纵队。杨永松所在的三团解散分到一、二团。战士们留恋共同作战几年的团队,但是也坚决服从大局。杨永松把棉布让给了战士,导致后来没有棉衣穿,好不容易在一所空置学校找到了一面青天白日旗,拆了改做棉衣。
红军北上渡渭河
在渡渭河的时候,杨永松审问敌人的一个便衣,跟他说:我们是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军,为了抗日救国从江西来,克服千山万水、雪山草地来到这里了。你们东北军不在东三省抗日来这里打红军,打中国人,你不觉得羞愧吗?……放你之后你跟你们长官报告,让他们联合抗日。
翻六盘山时,红军有两名战士押送俘虏时被俘虏反杀牺牲。在飞机盘旋轰炸之下,纵队主力消灭了东北军一个骑兵连。
红军过六盘山
到了吴起镇,掉队情况更严重,部队粮食短缺。杨永松在此又见到了毛泽东。此时毛泽东瘦削、长发、健康状况也不太好。他指挥不硬攻何连湾,从边上绕过去,往陕甘苏区前进。
在吴起镇,杨所在大队遭到国民党骑兵袭击,激烈对抗后红军击退了敌人,伤亡60余人。长征结束。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整整走了一年,经过了11个省,行程2万5千里,历尽险山恶水,战胜白军团匪的围追堵截,大小500余仗,溃敌410个团。
红军会师,英雄们满面征尘
此时国民党马上开始集结,准备对陕甘宁苏区进行“围剿”。红军到了陕甘宁,在甘泉整编,征尘未洗,又投入新的反“围剿”。
杨永松此时在二师,师长是刘亚楼(福建武平客家人,1910年4月8日-1965年5月7日)。在直罗镇,零点部队出发,杨永松看到四团战士用担架抬着生病的毛泽东到前线指挥。毛泽东在担架上说:部队到齐后立刻发起进攻。
天亮时,杨永松所在团长李英华(江西永新客家人)被机枪打中牺牲,由挂着绷带重伤未痊愈的梁兴初(1913年8月23日—1985年10月5日,江西吉安人)任代理团长。红军在此投入激烈战斗。军团长林彪亲自带队指挥反击,敌人最后缴械投降。
接下来是黑水寺和张家湾的激战。红军粉碎了三次“围剿”,消灭了对方一个师一个团,给陕甘宁苏区带了个“见面礼”。
到了黄陵,杨永松随部队寻找战机时病倒,在宜川被送入医院。但该医院其实就是破窑洞,几乎没有治疗,杨永松自己避开痢疾区,到一个破旧粮仓拿缴获的雨衣盖住躺下。没有药吃没有治疗,炊事员也都纷纷病倒。这位小战士躺了几天就要求出院回归部队。
在刘亚楼率领的二师,杨永松他重新获得了因1931年6月错误“肃反”失去的共青团籍,悲喜交加。此时部队准备渡过黄河,加入抗日统一战线。
瓦窑堡会议后,红军挺进山西,1936年2月发动东征战役,进一步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在黄河边上,他们歼灭了国民党的晋绥军大部。杨永松在寻找文书所用的复写纸时,发现国民党办公场所用纸铺张浪费严重,这名不满18岁的红军战士慨叹“如此癿浪费的军队不败,天理难容”。
红军东渡黄河
渡过黄河后,红军又消灭了阎锡山的“满天飞”独立第二旅。这次杨永松所在的二师在毛泽东亲自指挥下,负责主动调动敌人,捕捉战机。在关上,杨永松两次差点被飞机扔下来的炸弹炸死,死神多次从他边上擦肩而过,一次炸死他邻近的炊事员,一次撞死他邻近的警卫战士没有爆炸。在中阳河川,他被冻到尿出血。在孝义,毛泽东命令撤退。战后杨永松才知道,当时盘踞在他们周围的有国民党14个团,两倍多的兵力。
红军在晋西活动一段时间后,红一军团奉命南下。部队一直沿汾河打到吕梁,并在永和县西渡黄河。此时五团被敌军截断,一连连长曾国华(五华人)率队跳下数十米的崖壁,从南面山梁返回与主力会合。杨永松清理了数十本书减轻挑夫登山困难,团里的这位挑夫50多岁,将这些书和文件从江西随长征队伍一路挑到这里。
东征战役历时三个半月,在山西打了几次大战,红军伤亡小。西渡黄河时,中华苏维埃通电令红军自行渡河,避免大战,以保存山西的抗日力量。
西渡黄河后,红军在陕北修整并派干部到红军大学学习。1936年5月,发动西征战役。几场大战后,红军为了联合抗日,将所获俘虏和所缴武器全部送还东北军。红军主力在陕北会师后,因人员众多当地产粮不足。12月,杨永松所在团奉命向西北打前卫。奔袭途中收到通知,“西安事变”发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前卫团撤回。杨永松随军日行60里回到吴起镇,与东北军联合抗日。
但很快西北军与东北军起了冲突,这两军和红军三位一体、联合抗日的局面被蒋破坏。杨永松调任师政治部技术书记,部队返回甘肃。此时此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红军北撤陕甘宁,东北军部分留甘,部分调苏徽,杨虎城军撤出西安。
“七七事变”后,1937年8月,杨永松所在师南下三原镇改编,并召开誓师大会,统一换青天白日军帽,与国军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平型关,日本兵训练有素、武器精良。杨永松所在的115师八路军686团,负责打日军的右侧。
战斗酷烈,八路军一开始拿出对国军的喊话和俘虏政策,不仅不奏效,还被顽固的日本兵打死不少战士。友军中央军以飞机配合,但地面部队蒋军和阎军还是有恐日症,在日敌突围时弃了阵地,让鬼子残部白白跑掉。
115师686团是杨永松所在团,该师是抗战三大主力之一
平型关大捷给板垣师团本旅团歼灭性打击,被击毙千余人。八路军也伤亡惨重,685团牺牲800人以上,有一个连只剩下2人。杨永松所在的686团只剩下900多人。
“参加平型关战役之八路军军官”
杨将军回忆,这是《良友画报》在平型关大捷后115师转移到五台山时拍的
忻口和娘子关战役,杨永松所在师遭遇了在江西交手过的国军13军,如今携手抗日杀敌,将武乡县城让给友军驻扎,选择在县城外的一个山村住下。八路军烧了敌军飞机24架,友军阎锡山军驻守的娘子关却被日军攻破。
山西正面战场国军战败向南退下,八路军准备坚持华北抗战,负责敌后抗战。杨永松所在的115师转战晋西。师长林彪在事先联系的前提下,被阎锡山部当成日军打伤,送延安治疗。陈光(1905年2月24日-1954年6月7日,湖南省宜章县人)奉命代理115师师长,并指挥五师在根据地边上大战进犯的太原日军,三战三捷,让日军缩回汾阳和太原。
师政委罗荣桓传达了党中央六中全会精神,准备东进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初,杨永松被任命为115师政治部秘书。
在北线日军在太行山大扫荡时,115师参加反扫荡,达到鬼子缩回辽县闭城不出,成功阻击敌人进攻。
115师师部在山东根据地时期
2月115师从山西黎城出发,到达鲁西地区,并在鲁西消灭了敌伪刘玉胜团,并留下张国华(1914.12.22—1972.2.21,江西永新客家人)率部分兵力在当地建根据地,然后继续行军到梁山。杨永松兼任政治部指导员。5月9日,115师在陆房地区击退日伪军数百人,并掩护师指挥机关脱离险境,但真实番号和战斗力引起了日军警觉。于是115师兵分鲁南和鲁西两路。
杨永松随师直部从泰西到了鲁南沂蒙山地区。鲁南根据地得以建立。抗日战争进入到《论持久战》中的相持阶段,环境更为复杂。日军放弃对国统区的战略进攻,回兵扫荡后方,并对国民党进行诱降,蒋介石也同时发起反共高潮,指示一些部队投降日军。
留在敌后的国民党正规军、杂牌军、地主豪绅、恶霸土匪、胡传魁式顽军等纷纷投降日军。八路军所面临复杂的敌人,根据地处在日军和伪、顽等各种汉奸变色龙的夹击包围中。
1940年初,115师代师长陈光、政治部主任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湖省衡山人)将主力部队在白彦以南集结,杨永松是政治处主任。经多日攻击,白彦、贾庄为我军攻占。日军反扑,686团与敌人展开肉搏。
几个回合的大战后,敌且战且退,686团一小时跑20里紧追。我军在日军援兵的猛烈火力下造成了伤亡,但最后攻占了据点,并打到敌人一阵恐慌撤退,用支援车急急把伤兵运走。115师战斗的部署反映了当时指挥的智慧和战斗力之强大。
鲁南根据地政权在当时对抗战有着重要意义。1940年,为了消除国民党的怀疑,八路军撤退一切在国民党军队中工作的共产党员,于是这些党员和抗日民主人士先后多批路过鲁南北上。包括古大存(1897—1966,梅州五华客家人)率七大南方代表路过此地,由杨永松所在的师护送西行。
蒋介石此时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冀鲁豫平原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共摩擦。115师经过战斗,建立了数十公里没有敌伪据点的抗日政权。之后部队进行了整编,杨永松随师指挥部北上鲁中与中共山东分局靠近,秘书工作交接之后再回到鲁南担任教导二旅五团政治处主任,团长兼参谋长是胡云生,政委是彭嘉庆。
五团在鲁南继续艰苦的反“扫荡”斗争,与日伪顽持续战斗,在一个地方住1日者少,后来与六团共同在路西战斗,形势向好。此时,1941年1月,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九千人在皖南遭到国民党顾祝同的包围袭击,军长叶挺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中牺牲。同时苏北国民党也大举进攻新四军陈毅所部。1941年3月24日,项英和周子昆等新四军军部10人在安徽泾县蜜蜂洞被叛徒刘厚总(湖南耒阳人)杀害。
杨永松所在的教导二旅(旅长曾国华,为梅州五华人,1910—1978)集结滨海,随时准备援助苏北新四军,后来随苏北退敌,该任务解除。 但日军趁机在华北大举扫荡,对鲁南山区进行蚕食和伪化(日本鬼子是很擅长此道的,所以汉奸还那么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在日伪顽的扫荡和袭扰下,一些地区陷入暗如天日的混乱境地。群众和部队缺粮,只能以红枣和野菜煮水当军粮,战士吃了这种粮食会体力下降和流鼻血,加上装备落后,抗战进入更加艰苦的时期。杨永松在部队中开展了政治思想教育,让大家克服畏难情绪,做好长期坚持艰苦斗争的准备。
教导二旅曾国华率部坚持抗战,保卫抗日政权,护送过往干部。部队常常把一日两餐压缩为一日一餐,吃的是地瓜叶做的菜团子和康煎饼,1942年春节竟无粮下锅,大年初一战士只吃了点豆饼汤充饥。战斗艰苦卓绝,但人人都知道抗战的使命,同时也得到了鲁南人民的支持。
艰苦环境下部队不断减员,1942年只有千人。10月杨永松被调到山东党校学习,离开了部队,不到半月就因日军对滨海地区大扫荡而不得不转移。转移过程也是非常艰险,杨永松和通讯员在行走过度劳累,双目流脓,辗转一个多月才到了另一处党校。
1943年杨永松和王西玲成婚,然后奔赴延安。一路上过封锁线、碉堡林立,杨永松带着怀孕的妻子,走了三个多月,杨永松第四次渡过黄河,在绥德抗大停留,第一个孩子出生。1945年,杨永松在延安参加了中共七大。闭幕词是毛泽东的《愚公移山》,鼓舞大家彻底消灭侵华日军,争取抗战胜利。之后胡宗南有进攻延安的动向,杨永松带着家小奉命返回山东部队。
在途中行军非常艰难,国民党的飞机轰炸,一路匪情严重,杨永松的第一个儿子在途中因病去世,爱人在途中早产生下次子,到了山海关,因战事吃紧,又奉命撤往东北锦州。杨永松带着刚刚生产的妻子及早产的儿子,为追赶部队,一路紧张惊险、无依无靠,之后在坐火车往东北时还受到了一个号称“列车指挥员”的东北干部的驱赶,幸有战友何德芹照顾他们才得以上车。
1946年杨永松在哈尔滨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办公室后院
到了东北,杨永松任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1946年,蒋介石不断往东北派兵,4月,林彪率民主联军死守四平,取得了四平保卫战的胜利,之后北撤哈尔滨。民主联军参谋长是刘亚楼。
1946年,杨永松在东北染上了黄病和痢疾,奉命绕道朝鲜到大连治病疗养。1949年2月,杨永松出院,3月被分配到第四野战军战车师任政委,该师属于四野特种兵司令部,司令员万毅,政委萧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江西兴国客家人)。杨永松南下北平再到天津上任。
1949年,四野战车师受领开国大典阅兵任务,10月1日圆满完成任务。杨永松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该师改编为坦克一师,再次参加阅兵。
1951年抗美援朝出师前,全体官兵宣誓
1951年,坦克一师出征抗美援朝,杨永松任政委,留守国内则后指挥所领导工作。1952年坦克一师回国,划入华北军区装甲兵,杨永松调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
杨永松将军全家福(1969年)
1955年9月27日,杨永松到中南海,与300多名同志参加了在京将军授衔仪式大会。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当时37岁,但是从梅州10岁参加革命,经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一路到北京,此时他有过27年的征戎岁月。
杨将军说:在隆重的仪式上,我没有忘记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都没有看到全国解放,更别说授衔了。
1955年授衔,杨永松担任过政治部秘书的八路军115师,走出的将帅是各师中最多的。115师源于红一方面军, 师长林彪(代师长陈光)、副师长聂荣臻。该师出了3名元帅, 即林彪、聂荣臻及罗荣桓(罗先后任师政治部主任、政委);2名大将, 即徐海东(115师344旅旅长)和黄克诚(344旅政委);12名上将, 即邓华、萧华、杨得志、杨成武、杨勇、李天佑、陈士榘、韩先楚、黄永胜、苏振华、刘震及唐亮。
如今,杨将军去世,这批授衔的将军全部离世,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铁骨忠魂,将为我们这些后辈所铭记。
2019年大埔乡贤张云开拜访杨永松将军时
拍下他品尝大埔蜜柚的场景
本篇重点从杨永松将军的角度,回顾他所经历过度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部分,这种视角真实而具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和平时间待久了,就往往会忘记历史。但是杨将军所经历的这段历史,却是史无前例的,由一批具有极大牺牲精神的中国人所创造的,也是我们后辈永远铭记的。
让我们回顾一遍将军的征戎历程,缅怀那些伟大的人民英雄,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图片部分来自乡贤,部分由客名君翻拍自杨将军的回忆录,部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