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慰(字安临,号健庵,因为他的第一个正式官职是诏安县知县,所以,又称他诏安公。
庄坞杨氏家族的第一位文科进士,严矶[富春]公支,庄坞12世,见1931年五修谱第二册严矶公支谱第8页,1993年六修族谱富春公支01页)
1916年《临沂县志》《人物传》载:
杨慰,字安临,通督修永济桥,成而慰生,天资颖异。年十六入邑庠,乾隆己卯(1759年)举于乡,癸未(1763年)成进士。于书无所不读,敬事伯兄,抚养孤侄,乡里称之。部铨山西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令,调补福安(今福建省福安市)令,甫抵任,值年饯,请免逋赋,民赖以安。安邑有数大姓,恃祠堂公款余资滋讼,人多株连。胥吏因缘为奸。慰为立条规,以其余惠族之贫者,讼顿息。
有贩户夜行遇害成疑狱,慰详究其实,得杀人者,爰书上囚夜逸。忽自投归曰:“畏公神明,不敢逃也”。又有童子被害于荔枝园,殊暧昧。慰廉得其实,执园丁一讯而服。尝解重囚十余赴漳郡(今福建省漳州市),过龙溪(今福建省龙海市)。囚与龙溪囚角,狱中大哗。龙溪令不能制,慰至皆不伏地不敢起。旋调惠安(今福建省惠安县),行有日而诏安(今福建省诏安县)。海盗发,慰毅然自任,渠酋首十五人,一时擒获,大吏嘉焉。居惠安九月,调诸罗(今台湾嘉义市),诸罗为台湾严邑,土番杂处,号难治。慰教养兼施,二年民咸便之,以卓异荐。
先是慰在诏安,时值海澄公黄仕简与民争田界。慰命民数百户请于仕简之门,事遂解。仕简衔之甚。会彰化有纵盗事,仕简嘱其党媒檗坐慰,罪慰,遂削职被逮。长子应星随至刑部抗词鸣冤,得遣戌。应星又竭力营救,得释归里,以疾终。
资料备考:
杨慰一案是惊动当时乾隆皇帝的,皇帝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九月十九日批复闽浙总督陈辉祖参劾杨慰的奏折时说:“据陈辉祖覆奏,参劾诸罗县知县杨慰缉捕懈弛,会衔具奏缘由一折。此事曲在富纲,不在陈辉祖,已于折内批示。诸罗系隶台湾海疆要地,岂容贼匪纠集无赖出没抢窃,甚至拒捕逞凶,毫无忌惮。陈辉祖远在浙省,接据藩、臬禀报,即将该令具折参奏。”富纲时任福建巡抚。也就是说当时杨慰是因缉捕强盗不力而被弹劾罢官的,本文却说是因强盗作乱连坐杨慰而获罪,与皇帝的圣谕有很大差异。
但是,在杨应星到了刑部鸣冤抗诉后,就放杨慰回家,看来杨慰一案是有许多蹊跷的。时隔一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在陈辉祖因贪污受处之时,黄仕简(时任福建水师提督)却上书弹劾他牟利营私,致使台湾政事废弛,可见黄仕简不可能借陈辉祖之手公报私仇。陈辉祖是靠其老爹陈大受当过宰相的关系捞到高官厚禄的,素以贪赃枉法闻名,杨慰不知通融巴结,自然会引起陈的反感,陈完全有可能借匪乱之事诬陷杨慰。家谱中杨应星传中亦有这样的记述:杨慰出任诸罗县令以后,先是因政绩“卓异第一”,“杨制军亟称之”,后来“新制军陈初莅任,欲不遂”。“制军”是总督的别称,这里讲的杨制军就是指时任闽浙总督的杨景素(1711年-1799年,字朴园,江南甘泉人),新制军就是指陈辉祖。
另外,富纲并没因杨慰一案受到牵连,在后来的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富纲却升任闽浙总督。
因此,可以推断,杨慰之所以能得到释放,关键在于陈辉祖因贪赃枉法倒了台,被他参劾的人应该是受了委屈的,但是查处杨慰是皇帝下了圣旨的,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放杨慰出狱完事。应星(即杨应星,字运枢,监生,13世)及应斗(即杨应斗,字炳斋,号济堂,13世)子显庭(即杨名扬,号闻轩,贡生,例赠奉政大夫,杨应星之子,14世)均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