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族谱支系 » 各地分布 » 字辈派行 » 各地宗祠 » 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5-06-28 08:33:10  阅读16755次

平和县九峰镇杨氏宗祠

    九峰镇杨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平和县九峰镇杨厝坪,供奉杨厝坪杨氏始祖念三公及其下三世神位。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扩建于清雍正戊申年(1728)。历史上经清雍正戊申年(1728)扩建,乾隆壬戍年(1742)、光绪年间(约1880)、1985年和2000年等五次维修,现存建筑法式保持清代风格。
    宗祠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计1876平方米。建筑面积458平方米,前为半圆形水池和宽阔的庭埕,埕以鹅卵石铺地。山墙砖砌,墙裙制安素面条石,下置卷草纹硅脚石。明间为双开板门,大门两侧青砖砌墙,成网格图纹,上制安透雕石窗花和石栅栏窗。门前有人物、动物、花草浮雕集一身的抱鼓石一对。门楣上方书写“杨氏宗祠”,两侧各镶嵌乾隆年间的“龙凤呈祥”景德镇彩瓷一幅。内墙面抹灰。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大门外观如六柱三楼式牌坊,次间,稍间均以青砖精砌几何连续图案,青石雌虎窗,青石高浮雕旋纹门鼓,内侧为三开间门厅,进深一间;六方形石廊柱,四架檩,卷棚顶,天井墁花岗岩石板。前厅进深二间;主堂进深三间。前厅九檩三架梁,主堂架十五檩,进深第二间三架梁;过水廊道五架檩;梁架间制安透雕或剔雕的花草纹、香草龙纹花板,保留梁架彩画,色彩鲜艳,装饰较为繁缛。主堂金柱均为花岗岩石柱墩接木柱,下置石柱础;柱础雕工精细,有剔雕花鸟纹束腰方形柱础、浮雕杂宝走兽纹束腰八角形柱础和素面瓜楞形束腰圆柱础等形制。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为月梁,拱为肥束拱,坐斗有花篮斗、瓜斗上为莲花方形雕花斗等形制,方斗开海棠线,是为梅花斗;前厅和主堂的内外檐装修均在襻间制安斗拱。宗祠屋面覆板瓦,檐口高且出挑较深,举折曲线柔和;正脊为燕尾脊,正脊脊堵内剪粘花草脊饰,工艺也较为细腻。天井均以花岗岩条石铺墁,室内铺墁八角菱形红砖及方形红砖。主堂天井两侧设过水廊坊相连。宗祠前厅铺以,主堂铺以方形红砖。祠中还保存有清乾隆年间重修碑记等。
    杨氏始祖念三公,于明朝洪武年间(约1390)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腾龙至此。以为福地,遂筑宅。明嘉靖年间改建为“福山祠”。清雍正戊申年(1728),扩建定名为“追来堂”。清乾隆壬戍年(1742)升高门楼,成三落龙岽双龙抢珠,为两落一门楼、二天井、两厢护厝,前大埕、半圆形水池,后花台、半圆形围厝。护厝左右各有两个四角形小埕。太平天国后期,前厅、主堂毁于大火,唯门楼幸存。清光绪年间(约1880),杨氏先祖按原貌重建前厅、主堂。
    追来堂自杨氏始祖念三公至此开基,是平和九峰镇长乐乡崎岭乡云霄县下河乡、广东省潮阳县饶平县以及台湾台北、高雄、台中屏东、云林、台南等地杨氏后裔共有的大宗祠堂,有着极深的闽台渊源。
   “追远堂是两岸杨氏的宗祠之一,也是两岸血脉渊源的重要见证。”杨征表示,追来堂的杨氏后裔衍派到台湾的有数万人口,两岸三通以来,台湾杨氏宗亲纷纷回乡谒祖,因此文物部门将对追来堂进行保护、修缮,吸引更多台胞返乡寻根。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杨厝坪开基始祖杨世熙从福建宁化县迁入平和,定居九峰镇杨厝坪,宅称“福山居”。明嘉靖年间,杨厝坪杨氏后裔以祖宅为地始建杨氏宗祠,初名“福山祠”。清雍正六年,由裔孙杨天若主持,将宗祠扩建成现有建筑规模,定名为“追来堂”。乾隆七年,增高改建宗祠门楼成现存状况。

金华市磐安县仁川镇杨氏宗祠

宗祠简介

    磐安县杨氏宗祠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仁川镇黄余田村,为明末建筑。祠堂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门楼(已拆),第一天井、前厅、第二天井及两边厢房、后厅组成。前厅为五开间加二弄的建筑,通面阔26米,明间阔为5.20米,东、西次间均为4.30米,尽间为3.50米,二弄各为2.60米,通进深为10.20米。为普通台基,方砖漫地,柱础鼓形,弄的柱础为覆盆形,柱子为棱柱,柱头有卷杀,用材粗大。明、次问东西缝均用抬梁式,尽间为穿斗式梁架结构为九檩,前后栏用四柱。前檐柱与金柱间栏上设卷棚,用罗锅椽,明、次、尽间补间铺作各二朵。后厅面阔如前厅,进深为8米,明次间东西缝用抬梁式,梁架结构为七檩前后用四柱,二弄为九檩前后用六柱。台基比前厅高出50厘米,方砖漫地,屋顶为硬山顶,檩椽之上使用望砖,盖以阴阳合瓦,檐口有瓦当滴水,天井铺设鹅卵石图案。整座建筑不结蛛丝网迹。建筑具有明代特色。


四知堂

    仁川的“杨氏宗祠”不仅记载了杨氏家族的历史变迁,而且一直传承着为官做人的“四知”精神。据史料记载,杨姓主要来源于西周王族,出自姬姓,系以国名(或邑名)为姓。历史上,黄河流域的杨姓有两大望族:(河南)弘农杨氏和(甘肃)天水杨氏。弘农杨氏是后世杨氏的正宗,后世杨姓多宗弘农,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全球以“四知堂”命名而自豪的杨姓家族多出于此,他们用“四知堂”这一堂号来纪念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先祖杨震。比如,重庆市潼南县双江古镇最具民清时期建筑风格便是“杨氏民居”和杨尚昆故居“四知堂”。1993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回故里时对家人面谕:“这堂屋里的‘清白传家’和‘四知堂’这两块匾,是杨家的传统匾额,都是杨家老祖宗杨震传下来的。杨震和‘四知堂’的典故之能得以传为千古佳话,流芳百世,就在于杨震为官一世,清白自守,廉洁奉公。所以你们可要搞好廉政建设啊。” 与重庆的双江镇一样,仁川镇也是“四知堂”杨氏的大型集居地,分布于该镇杨宅、黄余田、赤岩前、柳坡、新岭下和流岸等十余个村落。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四知堂”,座落于黄余田村的“杨氏宗祠”内,有五开间两弄,面阔26米,进深6.8米。东西为抬梁式七檩,前后四柱;两弄为九檩,前后六柱,用材粗大。屋顶檩椽之上使用望砖,盖以阴阳合瓦,檐口用瓦档滴水。堂内地面以大方砖铺设,天井地面用鹅卵石漫设图案,石板设阶。整个建筑坚固、宏伟而古朴。为明末清初之建筑,其明代特色十分明显,是磐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磐安县纪委监察局的廉政教育基地。[1] 

名称由来

    具【辞海】介绍: 杨震(?—124年),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时称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安帝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切谏,被樊丰所诬摆官,自杀。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综合相关资料得知:杨震出生于公元59年,出身官宦世家,八世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杨宝通晓《欧阳尚书》,造诣颇深,为一代宗师。杨震淡泊名利,年轻时多年寓居湖县(今河南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及潼关等地。他到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今山东省巨野东南)时,以前经他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时任昌邑县令,为答谢杨震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这就是著名的“四知”故事。
    杨震不但洁身自好,而且力图澄清当时官场贿赂成风的恶习。永宁二年(公元120年),他升任司徒。司徒身为三公,地位显赫。当时,汉安帝乳母王圣因对安帝有喂养之功,依仗安帝恩典很是放肆,其女伯劳“出入宫掖,交通奸贿”,影响很坏。杨震仗义执言,不避权贵,上疏抨击。安帝不但不听谏言,反而将杨震的上疏交给王圣等人传阅,王圣那一帮人大为恼恨。后来杨震又遭樊丰等人的诬陷,被安帝下诏遣回故里。杨震在返乡途中,慷慨悲愤地对他的儿子和门人说:“死,本是士大夫的寻常本分之事,我蒙圣上之恩官居上司,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厌恶奸邪的女人倾乱朝廷而不能禁止,我还有什么面目活于人世……”说完就饮毒酒而死。
    一年之后,汉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人都被处死,杨震平反,除拜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宙赠钱百万外,还下诏以很高的礼仪改葬杨震于华阴潼亭。
    杨震为官忠贞清廉,生活俭朴。他为官10余年,不修豪华宅府,常以蔬菜为食,衣无锦绣,徒步往来不乘坐马车。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开置产业发家致富,杨震坚决不肯,慨然说道:“使后世为清白吏子孙,以吾观之,不以厚乎?”所以,他的几个儿子虽然为官,亦都洁身自好,清廉自守。
    杨震的后人杨萃,授大理寺评事,南宋淳熙二年(1175)八月,因杨萃镇守江南吴地安抚百姓,民无不念其恩德。称其“有佐朝辅国之纲,有推山塞海之志”,而受皇帝表彰,并赐龙虎剑一把以报其德。后见朝政日非,杨萃力辞官归故里。公元1119年~1122年,为避李思曩之乱,隐居于缙东蒋润岭下(今仁川镇岭下村),成为仁川杨氏始祖。杨萃以祖上的“四知”精神教育后代,要求后代将“四知”二字“挂于堂,点于灯,铭于心”。[1] 

龙游关西

概述

杨氏宗祠 - 浙江古建筑
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杨氏宗祠是明代万历年间留下来的古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杨氏宗祠门楼,气势壮观。重檐歇山顶,檐下木质横匾上刻正书“关西世家”四个大字,端庄凝重。正脊中部,置一葫芦状饰物,正门两侧立有素面抱鼓石。“关西世家”具有浓厚的明建筑风格,其内有“古戏台”、“三(zhan)堂”、“杨令公銮驾”、“杨家宗谱”等文物。
   整个建筑由前厅、后厅两部分组成,坐东朝西,三开间,占地面积282平方米,前厅面积略大于后厅,前厅内没有活动戏台一座,架于柱间,戏台分左右两部分,大小一样,均是长5米,宽1。27米,高1。63米,中间铺板,板长1。3米,戏台四角台柱头均是莲花结顶一类图案。这种古朴坚实、可装可拆可抬的明朝戏台,在浙江省也是罕见的。后厅后墙檐额枋正中,悬木质匾额一块,上正书“三(zhan)堂”三字。后厅所有木质柱均呈梭形,础为(木质)形;三面墙(南北二墙、后檐墙)上的柱、梁架及斗拱、枋,均为陶质,古朴大方。建筑后厅的年代刻在北墙上的石碑上,时间是“万历元年(1573年)八月二十八日”,由杨官五为首建造。


浙江杨氏宗祠


    分内外祠堂两座。内祠堂位于村落中心,约建于明末清初,前后三进,包括砖雕门楼、前厅、中厅及后厅等,不设厢房。其中,中厅梁架制作较精良,山面缝砖雕梁架具有特色。外祠堂位于村口,建造时代稍晚于前者。前后三进,包括门厅、中厅、后厅及两侧厢房等。门厅前设三重檐木构门楼,具有江山一带特色。两翼带木构门廊各三间。门厅北向出戏台。其两侧厢房于平檐中出歇山屋顶,此法为江山清代建筑中独见,颇具文物价值。正厅三开间进深十一檩,梁架有精美雕刻、彩绘等。除了木构建筑以外,宗祠外各有古井一。

简介

杨氏宗祠,位于龙游县志棠乡杨家村,距龙游城30公里.
   “关西世家”整个建筑由前厅、后厅两部分组成,坐东朝西,三开间,占地面积282平方米,前厅面积略大于后厅,前厅内没有活动戏台一座,架于柱间,戏台分左右两部分,大小一样,均是长5米,宽1.27米,高1.63米,中间铺板,板长1.3米,戏台四角台柱头均是莲花结顶一类图案。这种古朴坚实、可装可拆可抬的明朝戏台,2013年在浙江省也是罕见的。后厅后墙檐额枋正中,悬木质匾额一块,上正书“三(zhan)堂”三字。后厅所有木质柱均呈梭形,础为(木质)形;三面墙(南北二墙、后檐墙)上的柱、梁架及斗拱、枋,均为陶质,古朴大方。建筑后厅的年代刻在北墙上的石碑上,时间是“万历元年(1573年)八月二十八日”,由杨官五为首建造。
   “关西世家”南侧,有半月形水塘一口,常年清水满塘,面积千平方有余,不仅供村民洗涤之用,且为调节温、湿度和消防之用。塘沿樟木一株,树龄四百余年,古老雄健,粗枝繁叶,这是“关西世家”的历史见证。
    “关西世家”追溯其名,可由此探索杨家将后裔在浙江的支系。据《汉书》记载:“后汉杨震。时人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伯起,字震,震为弘农华阴人,地居函谷关西,故云。”《宋史》《杨业传》中记载,北宋杨业(?一986年),山西太原人,又称杨继业杨令公。其子杨延昭均是杨家将中卓显者。《龙游县志》和《杨氏宗谱》记载,杨氏始祖宗明公避患难致仕归田,迁居浦城。到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杨宗明任睦州(今淳安)刺史,后迁居梅岑五都寿昌迥溪(今建德县大店口乡),再迁龙游杨家村。杨宗明为杨家杨氏之祖。传说,杨宗明是杨宗保之堂弟。“天门一百零八阵,阵阵不离穆挂英”,宗明因不遵兄嫂之命,遭遇挫折,只身逃出虎口,避难福建浦城,后任睦州刺史。
    这说明杨宗明与杨家将的血缘关系。还有一点可证实杨家村对杨业奉若神明,每年农历一月十日至十二日,要去离杨家村五里地的地方,把杨令公的神像接到杨氏宗祠的古戏台上,演二日三夜戏。
民国三年(1914年),族长请人精雕细刻了一副“杨令公的銮驾”。”銮驾”本只有皇帝才有,皇帝娘娘也只有半副,而杨令公却有完整的一副,这是因为杨令公为大宋建有奇功殊勋。有诗可证:“太原继业独钟灵,卓萦胸藏万甲兵,摧敌破困能解冻,守君惊讶询威名。”这副銮驾共有六十四件,现存五十七件,极大多数仪仗,长约二米多,其中图案、兵器头长约五十公分,稀奇的是,仪仗两面均有缕雕,如“掌扇老头”、“黄母八仙”、“天官赐福”、“魁星点斗”、“招财进宝”等形象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兵器中形式多样,如“梅花枪”(又叫杨滚花枪)、青龙刀、盘龙棍等,金光闪闪,酷似真武器,每当迎扬令公进杨家村和农历一月十三日归位时,这副銮驾为之开路,平时,这些兵器置放在“关西世家”进门处,显示杨家将的威风。
    现杨家村将迥溪杨氏宗谱五卷完整无缺地保存着。
    1986年7月杨氏宗祠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杨氏宗祠

综述

   丽水杨氏宗祠,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镇七里村尾。七里村,位于沙湾西部,仅一水之隔。明代由水碓后、水碓弄、上垟、下塆、外村、上畈、底垟7个小村组成,称七堡,后为道里乡七里村。七里村为杨、周、陈、林等姓。
   杨姓最早,至今有600到700年的历史。
   杨氏宗祠,由于年代久远失修,屋漏虫蛀鼠毁,已经残缺不全,面目全非,急待兴修,还望杨氏子孙、有识之士、政府部门给予出资助力,以再现昔日之新貌也。

修建历史


    2010年至2011年,沙湾七里村民齐心协力,七里村民一条心,社会各方共出力。在修建七里殿后不久,再次修建杨氏宗祠。 词条面貌焕然一新,有图片为证:
七里杨氏宗祠图片(20张)

珠海市南屏镇杨氏宗祠

   珠海杨氏大宗祠是珠海地区最大的一座祠堂,位于南屏镇北山村东侧,始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占地面积8838平方米,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为珠海市古建筑艺术的典范。
杨族是北山村的名门望族,支脉繁盛,人才辈出,先后出现有都司正四品杨云骧,副将(从二品杨镇海,华南地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杨匏安等。杨氏大宗祠即是杨族势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在封建社会,宗祠是作为族人祭祖、议事、读书的场所。杨氏大宗祠的建筑,是以二品官阶的规格,进行斗拱承檩,九架梁,穿插方等格局很高的大式建筑。在民国十六年(1927)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为杨氏开族七百年纪念,题写了一方匾额:“宗支蕃衍”,给宗祠增添一道亮丽色彩。宗祠内另藏有一块“诰命”牌匾,为同治敕封杨镇海曾祖父母。
   过去,由于族人多在外面活动,杨氏宗族于同治年间,又在广州越华路的地方(今广东省民政厅),兴建了一所杨家祠。这座祠堂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曾写下光辉的一页。1918年,杨匏安举家迁住杨家祠,在这里写出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诗作。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主义小组;接着,李大钊在北京也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是年底,陈独秀南下广州,找到居于杨家祠的杨匏安和杨章甫(杨匏安之堂叔),商议建党事宜。于1921年春,在穗成立了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党支部设在杨家祠,祠堂就成了党的活动据点和联络中心。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杨家祠,去寻找历史文化的根。当你进入北山村内,循一条古街道蜿蜒而行,一幢幢整齐划一的青砖瓦顶的民房呈现在眼前,那锅耳山墙屋,带有清朝贵族的气派和厚重的历史感。街内屋子间,画牖雕檐,绮丽眩目,如临一座画廊,使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古代文化气息。
   杨氏大宗祠在村子的尽东,为青砖屋院落,坐南向北,地面宽广。祠四周为田园、花园、池塘,环境幽雅。游人经一小径,进入矮墙院子,迎面耸立两座石台旗杆夹,此为杨族在清代出了两位名仕的标志。门前立着一对相向的石狮,穿过石狮,便是宗祠的主体建筑。首先是一扇二尺高台基门槛的祠门。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镌刻“杨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两旁为“源分东汉,秀毓北山”的楹联。两扇大门上有一对高逾两米的金漆大门神,富丽堂皇,耀眼夺目。台阶两侧各置一个硕大的抱鼓石,左右压石面为文武乐台,是为族人祭祖演戏的场地。这时,祠内隐隐传出古琴曲,余韵悠悠,一段思古的怀想油然而生。
   步入祠门,豁然轩敞,彩釉生辉,气象一新。主座为三进夹两天井,每进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并青云巷和两厢,门厅为屏风。中殿为“治经堂”,天井四角设有花坛,种有花草。中殿对联为“本同一脉而来休论富贫贵贱,序列两阶之上宜分长幼尊卑”。后殿为杨氏历代祖先神位。
   杨氏大宗祠保存较为完好,建筑恢宏,工艺华美。整座建筑以硬山顶,青砖墙,中轴线对称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木构架。地平面由前往后逐渐升高,十分精巧。据传这座房子建造时,是一个工人一天连磨带砌只砌6块砖,真可谓“慢工出细活”。屋内外以石雕、木雕、砖雕、灰塑等装饰,其中砖雕尤为精美,是以花草、八宝、吉祥为题材,带有浓厚的三教(佛教、儒教、道教)合一思想。图案线条清晰,形态逼真,给人一种欣悦、舒畅的美感。杨氏大宗祠建筑之精巧在珠海市清代民居中首屈一指,它反映出我国清代南方建筑艺术的成就。
   解放后,杨氏大宗祠曾作过北山村小学校园,1988年后改作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997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对杨氏大宗祠进行重修,使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重放异彩。
   在2006年11月25日至27日举办的泛珠三角旅游促销会暨旅游展览会上,广东省旅游局公布入选广东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的名称,并现场展示部分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的图片。珠海南屏镇北山村北山杨氏大宗祠入选人文历史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点。 

郧西县马安镇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位于郧西县马安镇下川八组。杨家七世祖杨正茂是清朝进士,时任陕南州知府,在任期间是个功绩显赫。因而,杨家的八世和九世儿孙们也深受皇恩,在地方当些小官吏。后人逐渐发迹,形成上千人口的大家族,于是便共同商讨建杨氏宗祠,以流芳百世。
为建造祠堂,他们在陕郧地区请了数百名能工巧匠,大兴土木,还从湖南运回了两人合抱粗的水杉和桦木作梁柱,又从湖南景德镇买回琉璃瓦,设计一整套皇宫宝殿式的古建筑结构,亭台楼榭、雕龙画凤,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乃当时鄂西北庞大的建筑群物。
   走进朱漆大门,门枋门槛全是青岗石雕成的,门枋的两角刻着狮子滚绣球,绣球还是空雕的。第一栋是转脚楼台,在台下用两根巨大杉木作柱子,戏楼顶上盖着绿色琉璃瓦,各个飞檐上嵌有凤凰展翅,凤嘴上叨着风铃,微风吹来叮当作响。台前一个大院子,院子两侧有20余间看楼,是儿孙们看戏玩耍之楼。戏台对面用青砖铺的观礼台,是长辈们训话之处。台后正门就是正厕(厕屋),用六根大柱支撑着列架过梁。厅后正殿三间神龛上供奉着杨氏宗祖的牌位。正殿两侧设有16间厢房,其中有宿舍、粮仓,四大间是私塾学堂,孩子们在塾里攻读五经四书。伙房六间,乃住持和伙计们做饭和睡觉的地方。每年春节、清明节、七月半及每月初一十五,香火不断,钟鼓齐鸣,子孙们虔诚礼拜。每逢过年过节,就请专班唱戏,老爷、少爷、太太和小姐们便登上两侧望楼,玩耍看戏,悠闲自如,谈笑风生。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