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从弘农杨氏到杨家将.杨明靖

从弘农杨氏到杨家将.杨明靖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1-10-07 22:36:42  阅读12531次

杨氏家族史上两大亮点 从弘农杨氏到杨家将


在我国历史上,杨氏家族以东汉弘农杨氏和北宋杨家将最为著名。弘农杨氏以杨震为代表,四世三公,扬名天下;杨家将以杨业为代表,抗辽卫国,名垂青史。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一文一武,交相辉映;精忠报国,一脉相承。他们的辉煌业绩,在人民群众特别是杨氏族人中广为传颂。

一、杨震与弘农杨氏

弘农,郡名,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辖境约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晋以后,弘农郡的辖境逐渐缩小,但从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令人瞩目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的策源地,而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然而,弘农杨氏又是借助于杨震家族而闻名的。可以说,没有杨震家族,就没有弘农杨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后裔。《氏族略》的《杨氏》条说: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据《史记·晋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书记载,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大夫祁柔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换妻子,被祁盈发现,把他两个囚禁起来。有个大夫叫荀砾,因受了祁胜的贿赂,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认为晋顷公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作为这些公卿子孙的食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亦载: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羊舌肸(叔向)的子孙逃到华山仙谷,居住在华阴(今陕西灵宝),称为杨氏,此即弘农杨氏由山西徙居华阴的历史过程,亦即弘农杨氏之由来。

此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今河南修武),子孙因居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太史。杨硕有八个儿子,第六子杨喜,西汉时封赤泉严侯。杨喜之子杨敷,封赤泉定侯。杨敷的孙子杨敞,字君平,任丞相,封安平敬侯,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杨敞有二子,长子杨忠即杨震的曾祖父。

杨忠,字孟兰,安平顷侯,有子名谭,安平侯。有二子:宝、并。杨宝,字雅渊,自幼好学,读书非常用功,习《欧阳尚书》颇有造诣,远近闻名。时值西汉末年,哀、平两个皇帝,昏庸无能,都不理朝政,纲纪败坏,忠奸不分,他不愿出仕为伍,便隐居起来,专门教授生徒。后来王莽篡权,做了新朝皇帝,他更是不肯露面。孺子居摄二年(公元7年),他与龚胜、龚舍、蒋翊三人俱被王莽征聘出来做官。他闻讯后,便逃走得不知去向。东汉中兴后,光武帝很佩服他的清高气节,曾经特别嘉奖他,并且派了自己坐的车子,去请他出来做官。他因年老体衰不能进京,老死于家。

杨宝的儿子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历东汉章帝、和帝、安帝三朝,被杨姓尊为弘农杨氏始祖。他自幼继承家学,攻读其父所习的《欧阳尚书》,他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造诣很高,时称经学世家,关西孔子杨伯起,成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儒学家。杨震出名后,长期客居河南湖城县,在其家教授生徒达二十多年。州郡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被他婉言谢绝拒绝。《续汉(志)书》载:教授二十余年,州请召,数称病不就。少孤贫,独与母居,假地种殖,以给供养,诸生尝有助种蓝者,震辄拔,更以距其后,乡里称孝。杨震到了50岁才开始做官,四迁至荆州剌史、东莱太守。当杨震做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以前他在荆州剌史任内举茂才时由他举荐的王密,正担任昌邑令。王密为报答举荐之恩,便在深夜偷偷拿了10斤黄金去拜见杨震。杨震毅然拒绝接受,并责备王密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所以我才举荐你为茂才;而你却不知道我是个清官?你这是干什么?王密却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非常羞惭地拿上黄金谢罪走了。从此,杨震遂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四知而扬名天下。

杨震做官清正廉明,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询问他的公事。他后来做到太尉的高官,除了他应得的薪饷之外,所有的收入,一律归公。他谆谆教育子孙们要节衣缩食,省吃简用;出门的时候,要坚持步行或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不准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朝里的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应当购置些产业。他却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事实上杨震就是以清白传家的美誉传诵于世的。

后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杨震被征入为太仆,不久又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实在,因为社会风气不正。杨震主持选举后,一反常态,他竭尽全力狠煞这股歪风,经由他荐举的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都是过得硬的显传学业,诸儒称之,受到社会的高地赞赏。永宁元年(120年)十二月,司徒刘恺以病免,杨震由太常拜为司徒,成为当朝的三公之一。次年,邓太后死,阎皇后受宠。她的兄弟都先后担任要职,皇帝的内宠开始掌权。就连汉安帝的奶妈王圣,也仗着安帝的恩典而肆无忌惮。王圣的女儿伯荣,出入宫廷,内外联络,从事淫秽、贿赂等奸邪勾当。针对此事,司徒杨震上疏进谏,要求安帝,振兴朝纲,重用贤才,排除奸倭,速出阿母,另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结果奏疏呈上去以后,安帝不但不加采纳,反而交给奶妈王圣等人观看。王圣大发雷霆,对杨震恨之入骨。从此,王圣之女伯荣更为骄奢淫逸,她曾与已故的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禳通奸,此时刘禳更加猖獗,正式娶伯荣为妻,并获得了继承刘护朝阳侯爵位的资格,升官为皇帝宫廷随从侍中。杨震对此事十分厌恶,再次上疏表示抗议。他在奏疏中尖锐地指出,皇帝封爵不妥。朝阳侯刘护虽死,而其弟刘威仍在人世。现在封刘禳继承爵位,很不合理。因为刘禳既没功,又无德,只不过是娶了皇上奶妈的一个女儿而已。为此就破坏祖宗的规矩制度,连路上的行人都愤愤不平,社会怎么会安定呢!最后,杨震希望皇上以史为鉴,坚守君主立场。结果安帝依然故我。毫不理会。延光二年(123年),杨震继刘恺为太尉。太尉,西汉时为武将最高职务,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但不常设。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复称太尉,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首。汉安帝的舅父大鸿胪耿宝向杨震推荐宦宫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为官,杨震严厉拒绝。耿宝亲自拜访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杨震回答说: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杨震还是拒绝了,惹得耿宝老羞成怒,愤然离去。阎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是督巡三辅治安的长官,也向杨震推荐亲友做官,同样遭到杨震的毅然拒绝。

杨震太尉作为最高的行政长官,十分注重对官员的清理整顿。杨震直言进谏,抨击时弊,切中要害,忧国忧民。可最高统治者汉安帝却不以为然,而樊丰等奸臣则对杨震恨之入骨。起初,由于杨震是有名的大学者,权奸们还不敢加害。但是,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马上报复。有一次,河间的赵腾到朝廷上书,指责政府的过失。安帝借题发挥,大发雷霆,并逮捕赵腾入狱。审判后,给赵腾定了欺君和大逆不道之罪。杨震得知后,上书进谏,请求减轻赵腾的罪名,铙恕赵腾一命。安帝置之不理,最后还是将赵腾判为死刑而斩首。

延光三年(124年)春,樊丰等人又乘安帝去泰山祭祀之际,大兴土木。杨震查出樊丰等人伪造皇帝诏书,杨震就此事已写好奏章准备呈递皇上。樊丰知道后非常害怕,樊丰反咬一口,造谣说:自从赵腾死后,杨震一直心怀积怨,而且他是邓骘推荐的官员。邓骘一家被皇上处死后,杨震对皇上一直有愤恨之心。安帝从泰山返回京师听了中常侍樊丰的诬陷,当晚就派使节收缴了杨震的太尉官印。杨震只好紧闭门户,谢绝来访宾客。中常侍樊丰还不解恨,又让安帝的舅父大将军耿宝弹劫杨震,身为大臣,竟不服罪,心怀怨恨。安帝遂下诏,将杨震遣归老家弘农,杨震只有死路一条。当他走到洛阳城西夕阳亭时,他悲凉感慨地对诸子和门人说:死者仕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后汉书》卷54)说完后,杨震服毒酒,自杀身亡,时年七十余岁。杨震带着忧国忧民之情,伴随着遗憾含冤谢世。杨震死后,中常侍樊丰等人又支使弘农太守阻止杨震丧事西行,杨震的棺材只好停在大道旁,他们还强行指派杨震之子到驿站代替信使送递邮件,路人看到此景,无不悄然泪下。

一年以后,安帝去世,顺帝即位。中常侍樊丰等人被处以死刑。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前往宫廷陈述杨震冤情。顺帝感念杨震对国家之忠心,遂下诏任命杨震两个儿子为郎官,赠钱一百万,用三公之礼仪,正式把杨震安葬在华阴潼亭。据说重新安葬时,亲友、门生不论远近都前来吊丧。下葬前,有二只高达一丈有余的鸟,飞到杨震灵堂前,悲鸣不已,鸟的眼泪流了一地,等下葬毕二只大鸟才飞去。其后,郡守把这种情景报告了皇上,正赶上当时接连发生灾异现象,顺帝感到杨震的确冤枉,遂下诏公开为杨震平反昭雪。时人遂立石鸟像于杨震墓前。

杨震是汉代杨氏家族史上第一个位居太尉的高官,他一身正气,忠于朝廷,同以外戚、宦官为代表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杨震的感人事绩,赢得了朝野的普遍赞颂,弘农杨氏正是借助杨震的事绩而扬名天下的。

杨震有五子,长子杨牧,做过富波相。富波,县,属汝南郡。杨牧的孙子杨奇,汉灵帝时为侍中,后出任汝南太守。汉献帝时夏入为侍中卫尉,从汉献帝西征有功,杨奇之子杨亮遂被封为阳成亭候。

杨震的中子杨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博通群经,常隐居教授。40余岁出仕,汉桓帝延熹五年(162年)十一月,由太常拜太尉,成为三公之首:延熹八年(165年)六月卒,任职三年,是东汉桓帝的得力宰辅。据《后汉书》记载: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自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杨秉为官清正,敢于直言进谏,为东汉名臣。先拜侍御史,后相继出任豫、荆、徐、兖四州的剌史,并迁任城相。他做官也和他父亲杨震一样,十分清正廉洁,以弹劝贪官污吏为己任。他自定剌史的工资为二千石,计日受俸,余禄不入私门。他的老部下见他罢官归里,送他百万钱,他闭门不纳,拒不接受。

他是桓帝的劝讲,即老师,经常给桓帝提意见,桓帝有时不但不听,反而还贬斥他。他以病乞退,出为右扶风。大将军梁冀用权,杨秉称病不出。梁冀被诛后,他被拜为太仆,不久晋升为太常。延熹五年杨秉出任太尉时,是宦官势力十分炽热的时候,他们任人唯亲,党羽满天下,竟为贪淫,朝野怨恨。杨秉与司空周景联名进谏,桓帝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于是杨秉条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剌史羊亮、辽东太守孙谊等50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

当时郡国计吏多留拜为郎,郎官数量成倍增长,杨秉看出了这种情况的严重后果,立即上书桓帝,指出三署郎官已逾700,建议立即停止,桓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从此以后,直到延熹九年桓帝谢世,再也没有出现计吏拜朗现象。

当时还有中常侍侯览之弟参为益州剌史,罪恶累累,暴虐一州。第二年,杨秉刻奏侯参,侯参十分害怕,在路上就自杀了。杨秉因此向桓帝打报告,参劝侯览及中常侍具瑗。桓帝不得已,竟罢侯览的官,削夺具瑗暖的封国。从此以后,朝廷每有失误,杨秉屡次尽忠规谏,很多都被桓帝所采纳,尽到了太尉的职责。

杨秉之子杨赐,字伯献,少传家学,长大后常隐居教授门徒,汉灵帝时官拜太尉、司空,是杨家在汉代的第三位太尉和三公。

杨赐曾出仕大将军梁冀府,非其好也,出于无奈。派他出任陈仓县令,他亦称病不仕。灵帝即位,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举荐杨赐,杨赐乃侍讲于华光殿中,迁少傅、光禄勋。熹平二年(173年),杨赐由光禄勋拜司空,成为三公之一。但好景不长,同年七月因为灾异被免。仍任光禄大夫,秩中两千石。熹平五年(176年)十二月,由光禄大夫拜司徒。当时朝廷授爵,大多没有根据和次序,而汉灵帝又喜欢去各地游览,杨赐遂上疏劝谏。后因杨赐任用党人被免职。不久,又拜光禄大夫。有一次进谏惹怒了皇帝,险些受罚。皇帝念师傅之恩,免于处咎。同年冬天,朝廷行辟雍礼,推举杨赐为三老。复拜少府、光禄勋。光和二年(179年)十二月,再由光禄勋拜司徒。在任期间,多次劝谏皇帝厉行节约。两年后,杨赐因病免职。次年十月,又由太常拜太尉,位居三公之首。中平二年(185年)九月,病逝。天子素服,三日不临朝,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谥号文烈侯。

杨赐之子杨彪,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熹平中,杨彪以博习旧闻被公车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光和中,黄门令王甫让门生郡界贩卖国家专卖的财物,获利七千余万,杨彪发现后立即向司隶举报。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杀王甫,天下拍手称快。中平六年(189年)九月,杨彪由太中大夫拜司空,同年十二月,迁司徒。次年即汉献帝初平元年二月,关东起兵,权臣董卓想迁都避难,召群臣议。杨彪认为,迁都易引发天下动荡,一旦动荡就很难平息,应三思而后行。太尉黄碗支持杨彪的建议。而董卓却一意孤行,他让司隶校尉以灾异为由,奏免杨彪司徒。在董卓的操纵下,杨彪终于被免职,再任光禄大夫。初平三年(192年)九月,杨彪由光禄大夫拜司空,次年十月,因地震再免,复任太常。兴平元年(194年)七月,又由太常拜太尉,录尚书事。李催、郭汜作乱时,杨彪尽节卫君,险遭杀害。汉献帝返洛阳后,杨彪又守尚书令。

建安元年(196年),杨彪随汉献帝迁都许昌。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杨彪不高兴,怀疑他们想图谋自己,说有病去厕所,借机回营。杨彪不得已以病辞职。其时,袁术反叛朝廷,曹操误传杨彪与袁术有婚姻关系,诬陷杨彪图谋不规,将他收捕下狱。将作大匠孔融得知消息后,来不及穿朝服,前去见曹操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期人耳曹操说:此国家之意。孔融说: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耶?曹操在孔融的追查下,才不得不放出杨彪。建安四年(199年),杨彪复拜太常,建安十年又被罢。建安十一年,所有以恩泽为侯者,皆被夺封。杨彪看到汉朝将亡,遂以脚疾为由,不再做官达十年之久。

杨彪之子杨修,字德祖,聪明好学,才智出众,建安时期,为丞相曹操主簿。杨修最能猜出曹操的心事,引起曹操的忌恨,再加上他是袁术的外甥,遂被曹操诛杀。杨修又被曹操诛杀后,曹操见了杨彪问道:公何瘦之甚?杨彪答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砥犢之爱。曹操为之改容。可见杨彪与曹操结怨之深。

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杨彪卒于家,享年八十四岁。

从西汉末的杨宝,经杨震、杨秉、杨赐,到东汉末的杨彪,五代家学相传,培养的儒学门徒,遍及关、洛。东汉是经学盛行的时代,像弘农杨氏这样的经学世家,自然备受当时清议公论的推崇和赞许。从杨震到杨彪,弘农杨氏一门四世太尉,与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袁氏同为东汉最显赫的世家大族。《后汉书·杨震传》赞曰: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匪忒,修虽才子,渝我淳则。由此可见,弘农杨氏天下世家大族的历史地位至此已经完全确立。

二、杨业与杨家将

弘农杨氏世家大族的历史地位确立后,到了五代和北宋时期,又出现了杨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四代前赴后继、英勇抗辽的杨家将世家。杨家将一名,就目前所见到的历史文献而言,最早见于宋末元初人徐大焯的《烬余录》其曰:杨业战殁,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瓌、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以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七子延彬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使,世称杨家将。

唐朝末年,爆发了以黄巢为首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各地藩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壮大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新的藩镇割据势力,并先后建立政权,史称五代十国。五代的频繁更替,十国的连年征战,使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受到了严重破坏,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中原五代十国混战时期,居住在东北辽河流域的契丹族强盛起来。长期的游牧生活,契丹人从小就在马背上作业,成为身体健壮、勤劳勇敢的优秀骑兵。唐天祐四年(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被八部大人推为可汗。耶律阿保机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耶律阿保机用计杀死了其他七个部落的大人,把八个分散的部落统一起来,建国称帝,国号契丹,都临潢(上京,今辽宁巴林左旗南)。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其境东起海上,西至天山附近,北抵克鲁伦河流域,南达白沟河、雁门关北。

契丹社会的加速发展,为它向南扩张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中原地区正是五代更替、十国混战的局面下,一些军阀借用契丹的势力,达到和巩固自己权位的目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他为了夺取后唐的帝位,以割让卢龙道(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向契丹求援,甘作儿皇帝。后唐清泰三年(936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五万骑南下,应旗不绝五十余里。在太原城下大败后唐刺吏张敬达。石敬瑭在耶律德光的支持下,在太原做了皇帝,国号晋,改元天福,史称后晋。接着契丹又护送石敬瑭经潞州(今山西长治)进入洛阳,夺取了后唐政权。

由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致使契丹骑兵长驱南下攻扰,给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和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中原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人民群众不甘受契丹的压迫,纷纷起来进行反抗斗争,保卫家乡。杨业的父亲杨信任麟州(今陕西神木)、折从远在府州(今陕西府谷)聚众抗击契丹南攻,是当时著名的两支地方武装。

杨信,原名宏信,麟州新秦人。五代时,为麟州一带的土豪。后东渡来到河曲,凭借他的势力、威望,组织地方武装,结堡筑城,进行自卫。因河曲有死火山,杨信自立为火山大王火山节度使火山刺史等。今陕西神木和山西河曲境内有杨家城杨家寨杨家湾等多处遗址,就是当年杨信屯兵或作战的地方。后晋开远四年(947年)正月,契丹入主东京。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联合麟州杨信、府州折从远、夏州(今内蒙乌审旗南白城子)李彝殷等,不附契丹,自立为帝,国号汉,史称后汉,杨、折两家在联合抗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周显德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即皇帝位,灭后周,建国号曰宋,改元建隆,以汴梁(今河南开封)为都,史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封建割据的局面。这时,强盛起来的北方契丹不断南下侵扰,成为宋王朝最严重的隐患。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以杨业、杨延昭为代表的杨家将走上了抗辽的前线。

杨业,原名继业,河曲土豪杨信之子。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挠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建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宋史》说他幼,佣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犬逐雉兔尔。杨业年轻时任北汉政权的保卫指挥使,被赐姓刘,仍名继业。杨业在北汉期间,虽然参加了与宋的几次大的战斗,但对北汉政权依附契丹是不满意的。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亲征北汉,时,契丹遣其南大王来援,屯于太原城下。刘继业(杨业)言于北汉主曰: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不亦可乎!这一建议,未被北汉主采纳,但他仍受命遥领建雄军(治代州)节度使,以备防御契丹。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在激烈的攻城战斗中,刘继业为继元捍太原城,甚挠勇。及继元降,继业犹据城苦战。上(宋太宗)素知其勇,欲生致之,遣中使谕继元,使召继业。继元遣所亲信往,继业乃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上喜,抚慰之甚厚,复姓杨,止名业。寻授右领军卫大将军。充分表现了杨业的大局意识和忠于所事的品德。不久,太宗以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密封囊装,赐予甚厚。杨业遂驻代州前线,担负起在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杨业不负太宗厚望,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在代州一线辽军出入的要道口,修建了十几个兵寨,堵住了通往契丹蔚、应、寰、朔等州的大小通道45处,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城寨网。仁宗朝名臣包拯曾说:先朝以骁将杨业守代州,创筑州垒,至今赖之。就在杨业赴代建寨后不久,就发生了雁门大捷的战事。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契丹皇帝耶律贤亲率辽军十万骑围攻雁门。杨业命部将董思愿等堵断峡谷南口,自己率领百骑自西陉绕道雁门关峡谷北口,南向猛攻,杀死辽节度使、驸马中肖咄李,生擒其马前军指挥使李重诲,获铠甲革马甚众,大败辽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数百骑战胜十万兵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自此,杨业声威大振,契丹畏之,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不久,杨业因战功升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判郑州。七年(982年)四月,契丹主耶律贤自率兵三万骑分三路攻宋。西路攻府州,被折御卿打败,东路攻高阳关,被崔彦进打败;中路攻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损兵三千,被俘万余,丧失牛马五万计,被攻破堡垒三十六个,杨业战果最为显著。在雁门连败契丹大军,引起了以主将潘美为首的忌恨,或潜上谤书斥其短。帝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九月,辽景宗耶律贤卒于焦山(今山西左云),子隆绪继位。是为圣宗。时年隆绪方十二,其母肖太后摄政。由此,大臣不附,部族多叛。宋将贺怀浦、贺令图、刘文裕等认为这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好机会,相继上书,请求宋太宗北伐。宋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宋太宗下诏分三路北伐。东路由曹彬、崔彦进率主力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进、谭延美领兵长驱飞狐(今河北涞源);西路由潘美、杨业出雁门,收复山后诸州。出师初,三路全线顺利。尤其是西路军杨业部在雁门北口首战告捷,乘胜攻战寰、朔二州,随后又攻克云、应二州。北伐的节节胜利,受到了代北百姓的欢迎和支持。父老迎着杨业的部队,感慨地说:久陷边陲,有粟不得食,有子不得存养,不意余年,重睹日月!他们自动组织起来,或充向导、供军资,或夜袭辽营斩首来献,或持兵杖随军攻战。宋太宗得报,令可征募壮士,一时间就募者千百成群。这时,辽太后见宋大军逼进,决定倾国相争,派重兵十余万骑南下,致使宋主力东路军曹彬部在岐沟被辽兵打得连连败退。辽军在解除正面威胁后集中兵力压向西路军潘、杨部。宋太宗得知宋军主力战败的情报,下令撤兵,召曹彬、崔彦进等回朝;又命潘、杨所部护送云、应、朔、寰四州官民撤回关内。

杨业为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经过周密思,提出了一切实可行的方案:使关内部队从大石路(今山西繁峙城东)直奔应州;派人密告云、朔守将,候我军离代州时令民众先出城,由轻骑接应;派伏兵于石喝谷口,准备迎战。这样可以使四州官民安全内迁。监军王侁在潘美的默许下,有意陷害杨业于绝境,首先反对杨业的方案,他坚持杨业率兵直奔雁门北川,进攻马邑。另一监军刘文裕也赞同王侁的主张。杨业表示:照此,一定会失败。王侁居然挑畔地说:你号称无敌,今日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难道有不可告人的打算!逼杨业出战。杨业非常气愤,说:我不是怕死,是考虑如何安全撤退。既然你们这样指责我,只好出战,但是这样必败。我是太原降将,蒙皇上恩德授以兵柄,我愿以死报国。杨业临行前,指着陈家谷对潘美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步兵强弩,待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不然,将全军覆没。

七月八日夜,杨业率所部出石喝路,第二天清晨到达朔州东部,与辽将耶律斜轸激战被围。杨业突围后于黄昏时,来到陈家谷口。潘美、王侁也曾布兵与陈家谷口,并使人登西侧托逻台北望。望兵误传辽兵败退,先是潘美打算领兵抢功,不久,得知杨业战败的消息,他又慌忙撤兵逃走。当杨业见到陈家谷无一伏兵,即扶膺大恸,再率账下士兵力战,身受伤几十处,仍奋力杀死辽兵百十人,终因寡不敌众,被俘,绝食三日而逝。在杨业最后被围时,部下尚有百余人。杨业不忍这些将士与自己同归于尽,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亡(无)益也。倘敌人散去,尚可还报天子者。部下无一人肯离去,全部战死。与杨业同时战殁的还的杨业之子延玉、部将淄州刺史王贵、皇亲岳州刺史贺怀浦。

宋太宗得到杨业殉难的消息,非常痛惜。乃下诏曰: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戍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如此。是用特举微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监登州。

杨业是被奸臣潘美陷害而死,这在当时和后世多有评论。杨业自己就说: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为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这里所说的奸臣是谁呢?就是潘美。早在宋哲宗元祐年间,苏辙出使契丹,作《过杨无敌庙》诗,云: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爱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苏辙在末两句点明,以晋代周处死事比杨业,以梁王彤隐指潘美,主张杀潘美以谢忠魂。近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在《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中指明:业言为奸臣所嫉,逼令致死,奸臣二字,实指潘美……美以忌功妒名,遂置国事于不顾,奸臣之曰,非美而谁!陕西师范大学李裕民教授,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加以研究,他说:现在面纱已经揭开、戏剧、小说里描绘的潘美陷害杨业的故事,尽管有许多夸大的虚构,但潘害杨的基调并没有错。

杨业战殁后,雁门局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宋元守云,应诸州者,闻继业死,皆弃城遁逃。仁宗时监察御使包拯在《论边将》中说:河北沿边将帅未甚得人,特请精选,其代州尤不宜轻授。缘代州与云、应等州相去甚近,路又平坦,古来最为难扼之区。太宗朝以骁将杨业守之,继以给事中张齐贤守之,其慎重用人如此。著名学者余嘉锡更认为:曾巩作《隆平集》,元人修《宋史》,皆以业之生死定辽、宋之盛衰。由于杨业的战殁,虽不致立即导致宋廷灭亡,但杨业事,长城毁,给宋王朝在军事上带来严重后果。

杨业与契丹角胜三十余年,尤其是他归宋后的七年抗辽,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百姓的生命财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英雄业绩,在当时就普遍传播开了,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杨业的英雄品格也受到契丹统治区人们的尊重,在杨业殉难后不久,就有人在契丹境内的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建起杨无敌庙,尝享能令异域尊。今山西代县鹿蹄涧村有杨忠武祠,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杨成武将军曾于1998年题写杨忠武祠匾额。现杨忠武祠已经成为海内外杨氏寻根祭祖和旅游的胜地。

杨延昭,原名延朗,杨业之子。因避圣祖讳,改名延昭;又因契丹惮之,目为六郎,所以,小说、戏剧又称作杨六郎了。杨延昭从小就练就一身好武艺,喜欢布阵练兵,做军事游戏。从青年时代起,就走上了抗辽的战场。杨业常说:这孩子最像我,每次出征打仗,总要带上他。在战斗中,延昭很快成了一员骁勇善战的战将。雍熙三年(986年)北伐,延昭任先锋,在朔州城下激战时,乱箭伤了他的手臂,仍然忍痛与敌兵交战。淳化四年(993年),宋太宗以江淮浙陕连年凶歉,民多流亡,于八月间分派八使出巡灾区。杨延昭出任淮南都巡检使,镇抚淮南东西两路诸州。后改知定远军(亦称永静军),控扼河北入山东的要道。

咸平二年(999年)七月,真宗闻报契丹圣宗及肖太后屯兵幽州,准备大举南下。于是命忠武军节度使傅潜为镇、定和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屯定州。杨延昭改调保州沿边都巡检使,警备保州、广信、安肃三州军事。又以副使杨嗣屯保州,魏能屯安肃军,自领屯广信军(治今河北徐水西),杨延昭到任后,以同巡检魏能屯兵梁,杨嗣屯兵保州,自领所部屯遂城,正面当契丹之锋。九月初,契丹肖太后及圣宗率诸军越易水,破狼山,直奔遂城。肖太后亲临遂城,自执桴鼓督,矢飞如雨,攻势迅猛。城中宋军不满三千,但众志成诚,在杨延昭的带领下,披甲执械,日夜守护,辽兵急攻不下。时正值冬初,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杨延昭抓住时机,命军民夜间汲水泼浇城墙外皮,第二天早上都冻成了冰,好似冰城一座,坚滑难登。于是,肖太后又分兵攻梁门,守将魏能亦坚守不可克。契丹主力不得不舍弃遂城、梁门南向攻泰州。杨延昭、魏能与保州杨嗣开城率兵出击,契丹大败,弃军械、甲马、旗鼓无数。这一仗被史家誉为遂城大捷。因战功,杨延昭受莫州刺史。十二月,召杨延昭入奏边事。真宗指着杨延昭对诸王说:这就是杨延昭,其父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复有父风,深可嘉也。厚赐遣还任。不久,杨延昭升为莫州团练使。

咸平七年(1004年)闰九月,肖太后率兵30万分两路南下,进入宋境。这时,正是宋朝抗战派首领寇准任宰相,专决战事之际。在辽兵南下之初,寇准就指令河北、山西、山东诸州县,加固城防工事,动员当地军民坚壁清野,严阵以待。命杨延昭等诸将,分别率轻骑深入敌境,进行牵制作战。杨延昭所部渡过易水、自沟河,深入房山地区,直逼幽州。时河北平原民众亦州县坚壁,乡村入保,金帛自随,谷不可徒,随在座藏,又组成义军,号曰强壮,随时随地袭击辽兵,协助官军守城,对当时的战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辽军在宋军官兵的打击和平民强壮的声援下,辽军虽集中兵力转战千里,至澶州(今河南清丰西)。

澶州为宋都开封的北门,辽军逼近,引起了宋廷的恐慌。以参知政事王钦若为代表的投降派主张迁都金陵,签枢密院事陈尧叟主张迁往成都。寇准为排众议,促使真宗亲征,渡河御北门楼,远近宋军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进里。契丹军相愕视,不能成列。相持十余,辽军元帅肖达兰出阵督战,被宋兵射死。肖太后深知正面宋军实力强盛,背后退路已断,获胜希望渺茫,于是密通书使,请盟乞和。杨延昭坚决反对议和,支持寇准主战的立场。他上书真宗,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困。凡有剽掠,皆在马上,人有归心,马有余力,其军虽众,败之不难。请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亦可袭而取。寇准虽赞成杨延昭的决断,但是,一心只想苟且投安的宋真,在投降派王饮若的怂恿下,答应了与辽军议和,双方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胜者屈从败者的澶渊之盟。结盟之后,杨延昭拒绝宋廷勿伤北朝人骑的命令,与张凝、石普等战将连歼辽兵游骑。在辽军北退时,又不顾宋廷勿追契丹之令,独处率所部万余骑,抵契丹界,破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俘获甚众。至今在广灵西南有杨延昭与肖太后作战的遗址。

澶渊之盟后,真宗还朝,杨延昭出任莫州防御使、知保州,兼领沿边都巡检使。不久,又升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镇守三关,即高阳关、益津关、瓦桥关。辖区为今河北中西部和天津南部的广大地区,是宋、辽交界的前沿地区。虽然杨延昭为高阳关路最高军事指挥官,志在收复失地,保卫家乡。但朝廷在王钦若等人的操纵下,排斥寇准等刚直重臣,致使杨延昭的鸿鹄之志,不能施展。

王饮若其人性便佞,有智术,善伺察人主,每朝廷有所兴造,辄委曲迁就以中帝意。为此,为宰相王旦所不齿。真宗虽宠信他,由于王旦阻止,不得升擢。澶渊之战,他力主逃跑,又为寇准所罢斥。仁宗,经王钦若及其党羽的极力挑拨,寇准被一度贬斥出朝,任王为宰相。王钦若状貌,项有瘿瘤,时人称之为瘿相。他与丁谓、陈彭年、林特、刘承硅等把持朝,朋比为奸,人称朝中五鬼。就连仁宗皇帝也曾对辅臣说: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其奸邪也!宋廷在王钦若奸党的把持下,虽委任杨延昭为知保州兼沿边都巡检使,但朝廷授对杨延昭的职责、行动进行了限制。杨延昭升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之后,朝廷又给杨延昭命令:如闻保州遣兵袭贼,私越北境疆场之事,尤务宁谧,其令本州按罪痛绳之。这等于是谁与辽兵作战,就要受到痛绳之罪。与此同时,朝廷又不断派去监军,就地挟制杨延昭的行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延昭仍然敬业职守,筑城堡,修城井,建水堤,设军铺,在边防沿线修建的城、砦、堡、铺、河、堤等防御工程,星罗棋布,把千里边防建设得固若金汤,使辽兵不敢越雷池半步。至今山西北部和河北中西部广大地区,见于文字记载的如六郎城、杨六郎寨、六郎堤、六郎砦以及拒马河、倒马关、试刀石等杨延昭镇守边关时的遗迹、遗址多达百十余处。

杨延昭从青少年时起,就走上了抗辽前线。他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之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大中祥符七年(1104年)正月,杨延昭卒于高阳关任上。宋真宗闻报,甚为悼惜,遣中使护梓从归,河朔之人,多望枢而泣,就连契丹人也对这位英雄举哀致敬。

杨文广,字仲容,杨延昭子。初以杨家世代功勋入三班院任低级的武职,曰班行。庆历三年(1043年),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留在陕西安抚使韩琦军中。第二年六月,参知政事范仲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时,见到杨文广,非常常识,又知文广是前朝名将之后,招文广作了他的部下。当时,范促俺负责处置防御西夏的战争。从此,杨文广走上了南征北战的前线,先后随韩琦、范仲淹从事西夏战事历十年之久,因战功,升至供备库副使。

宋皇祐元年(1049年),广源州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南天国,年号景瑞。四年(1052年),攻入邑州(今广西南宁),称大南国仁惠皇帝,改年号为启历。九月,宋廷命枢密副使狄青宣抚荆湖路,提举广南督诸路军攻打侬智高。宋廷又调陕西诸路军一百五十人,统边兵赴广南行,隶狄青征伐侬智高,杨文广便是诸之一。时侬智高攻下宜州、宾州。狄青率军与侬智高战于宾州归仁铺,杨文广助狄青指挥陕西蕃落兵,袭击侬军之,斩侬军师黄宓,迫使侬智高退回邕州,接着狄青又夺昆仑关,攻邑州城,侬智高突围退往大理国。杨文广追至大理国东合江口(今云南个旧市北),建城堡三所,以屯兵。五年(1053年)四月,狄青还朝,杨文广因战功升左藏库副使,知德顺军。德顺军治陇干城(今甘肃隆德县)。杨文广赴任不久,广西报告侬智高与大理国王将率兵攻广西、四川。于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仁宗以杨文广熟知广西形,具有统兵才干,超升四级,为供备库使,出任广西铃辖,兼判宜、笆二州,防备侬智高。

杨文广屯守广西十余年间,大理国不敢援助侬智高东征,边塞也未发生较大的战事。以功,杨文广迁右藏库正使、带御器械,以示宋廷对杨文广的亲重。宋治平中(10641067年),英宗选宿卫,以文广名将后,且有功,升为成州团练使。还朝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成为中央禁军的将领之一。

神宗即位,委任大将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统筹对西夏的战事,兼领永兴军路。这,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出任秦凤路副总,治秦州(今甘肃天水)。这时,西夏置保泰军于定西,正谋南下秦川。杨文广受,即日整兵出发。他闻知军情紧,诈言筚篥堡有泉喷珠,鼓诱士卒一昼夜急行军一百八十,到达筚篥,立即进行部署。次日清晨,西夏兵马出现在筚篥城堡下。他们看到宋军严阵以待,不战而退。杨文广派兵开城追,杀伤数千。事,诸将问:何以如此急行?文广答曰: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众将皆服文广料兵之精。杨文广据筚篥,加固城防工事,又在鸡川砦(今甘肃天水)沿线修筑城堡。自此,沿线以南数百里皆成内地。宋神宗闻报大喜,诏书褒,赐袭衣、带、马,改筚篥为甘谷堡,这就是延续至今的甘谷县城。由于杨文广对西夏防御战事的成功,使秦凤路的兵力和军储大为增强。熙宁五年(1072年)陕甘经略使王韶等率兵向西夏展开大规模的,促使西夏王国向宋廷称臣求和,维护了边境的安定。

就在宋廷与西夏发生战事的时候,辽道宗耶律宏基乘机挟制宋廷,要求割让北境土地,从而使宋军出现了西、北两线防御作战的局面。杨文广在筚篥挫败西夏兵后第二年,被调往北线,升任步兵都虞侯,兼领定州(今河北定县)路副都总管。定州路为宋在河北设四路之一。河北四路中,高阳关路在定州路之北,镇州路与大名路皆在定州路之南,定州路位于中部,是防御契丹南下的要冲,重兵皆在定州。凡有重大战事,御驾亲征,皇帝行营即设于定州,以指挥诸路。杨文广所受之职,正是河北边防的副帅。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北辽借口宋军越界筑城,进入蔚、应、朔三州,派使臣林牙(学士)肖禧(扈)来到宋都开封,争河东地界。九月,神宗派太常少卿刘忱、秘书丞吕大忠与辽使臣枢密副使肖素在代州举行谈判,久议不决。以沈括、黄廉、韩琦为代表的大臣,建言拒绝辽邦的挟制。沈括、黄廉认为:分水画界,中原失险,韩琦主张:如契丹败盟,则可一振武威,恢复故疆,摅累朝之宿愤。杨文广完全赞同韩琦等人的主张,坚决反对姑息让步,提出必要时可以一战,乘势收复燕云,并表示愿意担负作战的任务。为此,杨文广积极调整定州兵马,特地绘制了进兵作战的地图,制定了收复幽燕的作战计划,上献朝廷。但未及回报,于十一月文广不幸病逝于军中。第二年闰四月,宋廷赠杨文广为同州观察使。

杨文广一生征战三十余年,先是南下广西,又赴西北甘肃,最后镇守河北前线,与其祖父杨业、父亲杨延昭一样,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百姓的生命财产,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千余年来,杨家将的故事传颂不息,脍炙人口,闻名国内,声播海外。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像杨信、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四代,英勇奋战,前仆后继,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极为罕见的。这就是杨家将为什么千余年来深入人心、世代相传的根本原因。

杨维森:
1943
12月出生于贵州郎岱县岩脚羊场,移居安顺已五十余年,父亲杨合明系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本人1963年安顺地区二中高中毕业后,任教师,1966文革初即遭迫害,19707月以冒充烈士子女等罪名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安顺市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小组,安顺市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部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被送到郎岱县洒志农场老改八年半。197812月底经安顺市人民法院裁定无罪释放,恢复工作。1985年贵州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习三年中连获省电大三好生奖状。1978年参加高等本科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获全省第一名。19958月退休至今。十三年中,致力编著出版了《弘农杨氏族史》48.6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由香港闵南人出版社再版,增加至155万字。深受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古代杨氏名人家训》17.6万字、《荥阳郑氏族史》23.3万字、《范阳卢氏族史》26.4万字、《心灵寻踪》等作品!现系中国碟谱学研究会会员,贵州省诗词学会会员。现今其作品存书尚多,如果需要图书的宗亲、同仁,可及时与杨维森宗亲联系!
杨维森宗亲自幼及长,时运不齐,命途多磨,半生虚掷,一事无成,愧悔莫及,不觉又老冉冉其将至矣。

今欲发愤忘事,乐以忘忧,以书为伴、以文会友,以度余生,冀有所得耳!四川广元·杨明靖谨志!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