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祖源辨析问答33题62问

杨氏祖源辨析问答33题62问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1-06-25 19:59:18  阅读3875次

杨氏祖源研讨会论文之一
重庆巴南鱼洞
  杨晓瑞


        笔者近年来对杨氏祖源进行了调查、考证,现结合主编《四知四院杨氏家乘祖根氏源篇》提出问题供族友讨论。排除释之误、晰四知堂杨氏非羊舌氏支裔,求汉太尉杨震之裔对祖源认识的统一。对某位族友《杨杼是编造出来的一个假人物》一文,列举的八端理由,笔者认为难以成立,故在相关题中依其端号予以回辩。

1.
姓与氏有何区别?为什么讨论祖源宜称杨氏而不宜称杨姓?

     答:姓由组成,是一种体现图腾崇拜的会意符号,也是人类社会表示血缘关系的符号。简言之,姓是一个代表血统的字。氏从姓中分立,代表族的符号。是贵族与诸侯国的荣称。夏、商、周祚土命氏的王制,促进了氏的分立,扩大了氏与氏的通婚范围,融合了氏族、部落间的联盟,以致周、秦的大统一。氏的来源是呈多元化的,例如:有的以爵(以国、以邑、以官)为氏。有的以物(动物、食物等)为氏。孙以王父的字为氏仅是氏产生的一种,例如《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赐姓,胙(封赐)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由此显见,周初对王室血统成员,是否受封以德为准,对外族才以功建封。端六说唐叔次子不可能受封,杨杼封侯为假,这为主观臆断。事实上周初的解侯姬良、贾伯公明皆系唐叔次子。用孙以王父的字为氏,否认杨氏的以国为氏是欠妥当。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第一》已有记载:古诸侯以国为姓,霍者,国名也。因此,杨氏源于封国无疑。在先秦(本文指周朝)时期,姓与氏是不能混用的。至汉初,才以氏代姓(见何光岳《中华姓氏文化丛书总序》)。因为杨氏源于先秦,故笔者认为讨论、辨析祖源宜称杨氏。在先秦时期杨氏的祖先们姓姬,称杨氏。

2.
昜与易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将释为是错误的?

     答:字为的古字,从日从一从勿。从日从勿,这二字的区别为:前者多一横,后者日与勿之间无一横;从甲骨文到今天使用的标准字体,此二字均有别。例如:1999年版《辞海缩印本》1679页载:昜,阳的古字,音yāńɡ”1677页载:易,读入声,(1)更改(2)交换(3)通场边界(4)姓。又如,200511月首版《新编甲骨文字典增订本》596页载:  ,英国甲骨文198号,为昜、暘、阳、扬四字之初文体字。606页载:易,原形 为英1850号,示赐与之义。即在甲骨文时,    二字既形不近似,又义不同。《杨氏族源考辨》一文为同一族友所作(详《历史文化研究》2006年第二期),不知何故将 释为,且说《说文》中作易。笔者阅过中华书局196312月版的汉许慎《说文解字》,其字下无  作易的内容。故笔者断言:释昜为易属错误。又从地理位置上说,《康熙字典》等释,昜在交趾郡曲阳县。《甲文字典》与《辞海》均无先秦有易国在洪洞之载。将昜释为易的学术之见,于史于典无据,以之否认洪洞杨国为西周初置封的姬姓诸侯国。欠妥!

3.
扬字的构成及其意义如何?从木旁之杨也有甲骨文之字吗?

       答:扬字由昜加提手偏旁构成。对昜字的释义,上述《辞海》、《甲文字典》均引用《说文解字勿部》之释:昜,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强者众貌。朱骏声《通训定声》释为:昜者云开而见日也。一者,云也。勿者,旗也,展开之象。经传皆以山南水北之阳为之。飞扬,于勿取义。长,强者,于日取义。在文物《四十二年逨鼎乙》铭文11行倒3字之 (扬),比较直观,象手举旗。即扬字可以理解为在天下举旗。

  
《甲文字典》由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教授刘兴隆著,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当代甲骨文大师胡厚宣研究员作序,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李学勤作二序,可说够权威的。但全典没有从木旁杨字。因此言杨字见于甲骨文,是拨开乌云见太阳失实。

4.扬、杨二字何时通假互用?说扬与杨为不同时期族号的理由何在?

     答:自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扬与杨二字开始通假互用。公元175年的东汉熹平石经,初刻扬为杨是其证。但先秦时期扬国与杨国为不同时期的族代号。理由有:(1)在先秦时期扬、杨二字未通假互用,有《诗经》的扬之水东门之杨可证。扬之水为水浩荡、奔流;若写作杨之水则无此意。而东门之杨指东门有白杨这种乔木;若写作东门之扬,则无此意。(2)出土文物对二字有别:1993年出土的晋侯邦父夫人青铜壶为杨姞,即杨姞父国的族号为杨。2003年出土的《四十二年逨鼎乙》之余建长父侯于扬,即尚父所封的洪洞杨国族号为扬。(3)左丘明之著对此有别:《左转襄公廿十九年》中为扬国,在《国语郑语》则为杨国。(4)北宋名贤之作《广韵》所转载的周幽王时尚父邑诸杨的族号为杨。唯有尚父领扬、杨二字族号。

 

5.什么是祖籍地?祖籍地与辨析祖源有何关系?

     答:祖籍地是指祖辈以上先人的受封地、落业地或安葬地。因人是有灵魂的高级动物,在社会中生存与安息是离不开相应的时间、空间和历史背境的。谱的功能是记载族人的名字、血缘关系、配偶姓名及血缘集团发派之轨迹。回溯血缘由来与轨迹,必然应了解祖籍地。从时空与历史背境辨析祖源才实在。

6.
什么是封地?封地与采地有何区别?各个等级的封地面积如何?

      答:封地与采地区别在封与采的字义上,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相关之释:封为帝王(含国君)授予臣子土地。采为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也称采地、采邑、食邑。臣为做官的人。卿为古代高级官名,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据《礼记.王制》曰: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指朝会)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由此显见,食邑采地为先秦王制,《汉书》记杨雄之先食采杨地为例证。卿位于公侯之间地方百里,端五仅视卿为诸侯国之下官,以食采说杨杼为假,欠妥!

7.
杨氏祖源分几宗?各宗的代表人物是谁?笔者属于何宗杨氏?

     答:杨氏的起源以流行说法分四宗:第一宗为先祖受封杨国侯,且以国为氏称杨氏为正宗;从汉以来称弘农郡四知堂宗,该宗代表人为周宣王庶长子尚父。第二宗为其先祖受封羊舌大夫称羊舌氏,其后裔食邑采地杨曲(在洪洞甘亭南),以邑为氏改称杨氏,代表人为晋国中军佐尉羊舌职的次子叔向。第三宗是其他氏人受到杨氏主人的赏赐从姓杨。第四宗是少数民族汉化选姓杨。第三与第四宗代表人免述。笔者系尚父、杨章、杨震的脉传裔孙,属第一宗杨氏(系尚父第95世、章76世、震62世孙)。

8.
先秦时期本宗杨氏的受封地有几处?如何称谓?

   
答:有三处。(1)位于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为治地的洪洞杨国。由于始封祖姬杼系晋国始祖姬虞(唐叔虞)的支子,且南与晋国毗邻,以及该国消亡后土地并入晋国。又被称为晋之杨或晋地杨。(2)位于今陕西洛南一带的杨国,后被周平王赐给郑武公,随郑国东迁而消亡,亦称洛南杨国。(3)位于今河南偃师县附近的扬邑,前期为侯爵,后期为子爵,于前420年被晋灭而亡,亦称偃师扬邑。

9.
国家正史对洪洞杨国有无记载?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当代、近代、古代国史与典籍均有记载。简述如下:

120031月出版的《西周史》第387388页记,西周初期对姬姓诸侯的分封,沿汾水两岸的有七国。即耿、韩、郇、贾、晋、杨、霍。杨国在洪洞东南。

21999年出版的《辞海(缩印本)》第1974页载:杨,古国名,在今洪洞县东南。

3)《汉书杨雄列传》详本文32题。

4)《史记货殖列传》:杨与平阳,西贾秦、翟,北贾种、代;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故杨,平阳陈掾其间得所欲。这里,即杨国,平阳在今山西临汾西南。此段记述意为杨国与平阳当时经济比较发达,商人也很活跃。

5)《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杨国》载:“西周封置,姬姓,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范东村古城

10.
出土文物对洪洞杨国有何间接证明?

   
答:1993年出土的晋侯邦父夫人杨姞青铜壶,杨姞之父国被认定为洪洞早期杨国;有的学者论杨姞之父国姓姞不姓姬。此论是否有证明力?请详见本文第12题。2003年在陕西眉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四十二年逨鼎乙》其内壁铸有25281个字的铭文;其中第1314行有:先祖考廦(兵、击敌)玁狁(玁狁即北狄之一)出(离开)蕺(捷)于井阿,于历严(即周宣王祖与父兵败井阿、历严等地)。铭文还记载,幸吴逑将失地收回,宣王命长父侯于扬,开始了洪洞杨国的尚父之朝。

11.
姬姓、姜姓、姞姓、羊舌姓源于何人?其关系如何?

   
答:据《康熙字典》与《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古代卷》记载:黄帝居姬水,因以为姓。炎帝居姜水,以姜为姓(姬水为渭河支流北洛水,姜水即岐水)。黄帝为炎帝的胞兄。据《国语》记载:黄帝有25子,14人得12姓,其中有一子为姞姓。据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丛书《百家姓第十六》记载:晋武公子伯侨,食采羊舌,后为羊舌氏。至叔向更封于杨,子孙为杨氏。因晋国始祖唐叔姓姬,故晋国分立为羊舌氏的叔向之,视为源于姬姓。以同一思维方式,即使杨姞之分立于姞姓,也当视为源于姬姓。因尚父之杨出现在西周末期,因此《西周史》载的西周初置封的姬姓杨国。应当是杨姞之父所在的杨国。杨姞青铜器的出土,佐证了杨氏起源于西周初。

12.
以先秦时期国君的女子嫁出国,该国就以其母国的国名和姓相连称之,推断杨姞的娘家之杨国姓姞不姓姬能成立吗?

   
答:先秦时期的女子称谓,其组成比较复杂,不能以一个模(公)式推断。例如:姜嫄,《康熙字典》记载为邰国女,周弃母家也。《史记
周本纪》记姜嫄为有邰氏女帝喾元妃。若以本问引号内文字之说相推,其为嫄姓姜国女,这肯定为错,因姜嫄之父国为姬姓邰国。又如:《左传僖公廿四年》记晋国君重耳之女名赵姬。若以此说相推为姬姓赵国女,将重耳之国推为赵国,岂不是失事的笑话吗!希望族友们正视国史《西周史》与《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之记载,西周初封在洪洞东南之杨国为姬姓。在《西周史》未出版之前,有杨姞父国为姞姓的学术之论,正常。但国史定论为姬姓后,与之相悖的姞姓之论用之无证明力。

13.
洪洞杨国产生于何年?周康王六年为公历之何年?干支为何年?

    
答:经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李吉、王岳红等专家考证:唐叔虞二子杼,又名平杼,周康王六年受封为杨侯,食采于杨邑,遂以杨为氏 “‘杨邑,亦称杨国、杨侯国、杨氏县,汉代改为河东郡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八里之范村东有古杨城遗址,即是其地,春秋时为晋国属地。(见气象出版社20011月出版的《寻根问祖系列书
杨》一书第78页)。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历史年表》周康王元年,前1020推之,康王六年为公元前1015年,干支为丙寅年。

14.
家谱之载是否成立,需史、志为证吗?权威人士有何态度?

   
答: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同为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是行了文的国策。家谱与史、志为平等关系,其内容是否成立应当从时空和历史背景上考证。要求家谱之记源于史志,是一种改变史、志、谱平等关系的误念。例如:笔者曾祖之曾祖文康公,在清朝中期可算富甲一方。其妻90寿庆时,綦江县苏姓教谕率吏员前往祝寿,作有寿辞八幅至今完好;本支比文康公更有名气的祖人也有,均在綦江县的史志上确无踪影。能说我支族谱是假的吗?213年,秦始皇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籍,致使公、侯子孙,失去本系。对失去的强求是不可取的,对史志上无姬杼之名不必奇怪!但是,历史也会留下一些痕迹供后世去推寻,在法律上称之为间接证据。《辞海》称南宋礼部尚书王应麟,对经史百家有研究。其《姓氏急就篇》之内容有的被录入《康熙字典》。其对百家姓的注释,杨姓内容为:先祖有二支,一是周代唐叔虞的后代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子孙以封邑为姓;二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他被封为杨侯,子孙以他的爵名为姓。(见20044月哈尔滨出版社《三字经
百家姓》107108页)。后代一词,《新华字典》的释义为:后代指子孙,后裔指后代的子孙。

   
笔者所查到的杨杼世系谱序,为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温州知府正堂杨廷税作,比广东梅州谱载的杨文富谱序早115年。该谱序所在谱记杨杼为唐叔虞的次子,于康王六年封杨侯,子孙为杨氏,与唐叔虞的后代封于杨一致。可见南宋时朝野皆知,从而被朝廷命官写进了百家姓的注释。因此言杨杼世系为后世假造之谱,属结论不当!当休矣,希族人鉴别之。由于杨杼世系可信,其主要内容已被中国科学院遗传和发育生物研究所的袁义达、张诚专家写进《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西周史》作者杨宽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历史研究所所长。据其前言,他是从五十年代开始专研西周史,八十年代动笔编写至2003年出版,可说不是一件易事。其中言洪洞杨国为姬姓,西周初期置封,是对家谱记杨杼封杨的间接肯定。

15.
先祖墓碑是如何记载祖源的?谁符合四知堂宗杨氏始祖的条件?

    
答:在杨氏族史上,辉煌亮点之一是东汉时期的四世三公。即震、秉、赐、彪祖孙四代仕至三公。秉公碑文有:晋唐叔之后也,末叶以支子食邑于杨,因氏焉。赐公碑文有:姬姓之国有杨侯者,公其后也。此父子俩的碑文已经把四知杨氏为先者的条件载明了。即同时具备三条:(1)为唐叔支子;(2)封爵为侯位;(3)受封时间是末叶。末叶是个时代的概念,即把100年(指同一个世纪)分作年段,每年段称叶。若分成三段则有初叶、中叶、末叶;若分成两段则称前叶、后叶。言晋武公子伯侨为先说,因受封时间为前679年,为公元前七世纪的初叶,且非唐叔支子,故不成立。言叔向为先说,因受封太傅为晋国之大夫不是侯,且受封的前557年,为前六世纪的中叶或前叶也非唐叔支子,故叔向非杨秉先祖。姬杼受封侯的康王六年为前1015年,为前十一世纪的末叶,是周初与《西周史》之记相合,且是唐叔支子故四知杨氏得氏始祖当是姬杼。

16.姬杼是12岁受封杨侯吗?《家乘》认定姬杼何岁受封?

   
答:在辨析祖源中,有人行文质疑杨杼为始祖,其中12岁受封为质疑的首论。今辨析之:因谈人的生年离不开采用何种年历,在1999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结果以之前,各种年历对周共和之前的历年是不一样致的,但无论采用何种年历,杼都不是12岁受封。对成王廿年生、康王六年受封,若采用西汉刘歆的《三统历》成王二十年为前1099年,康王六年前为1073年,姬杼受封时27岁。若用唐僧一行的《大衍历》,成王二十年为前1085年,康王六年为前1062年,姬杼受封时24岁。若以《大衍历》的成王二十年之公历年数去减《三统历》的康王六年之公历年数,即1085-107312。但这种牛肚扯马肚的作法是不可取的,12岁封论当休矣!因史近则实,《三统历》离西周较近,故《家乘》以杼27岁受封记。推杼生于周成王元年,即前1042年为己亥岁。

17.
杨姞会是姬杼的后裔吗?其代差值正常吗?

   
答:姬杼与杨姞同为西周时洪洞杨国之人,在空间与历史背境一致的情况下,主要应辨析时间与代差上是否成立。因古诸侯之妻称夫人,由《史记》知晋穆侯(邦父)四年娶齐女姜氏为夫人,于七年(前805)生太子仇。则杨姞当为姜氏之前的夫人,穆侯在位27年卒。以卒时60岁计,则生于前845年。以杨姞小三岁计,约生于842年,以平均27年一代记,则为(1042-842÷277.4代。即姞为杼七世孙女,世次也与各种老谱记的姬杼之后有七世相当。这从世系上佐证了杨姞父之杨国为姬杼受封的杨国。

18.
姬杼之杨国消亡于何年?二封杨侯绍甲是高俪(朝鲜)人吗?

   
答:由于洪洞杨国北有胡人〔见9.4)之答〕数被入侵,处于周王朝屏卫的前沿,生存得不容易,其国运是与周王朝的政局相关的。据广东梅州市丰顺县《杨氏大宗谱》转载明嘉靖年间谱记:周厉王末年癸酉岁(前828年)杨国幼少男妇悉被犬戎掳去而消亡。这与2003年出版的《春秋史》记宣王即位后,大举讨伐西戎和玁狁,把他们驱逐出周国境的历史背景相一致,值得采信。该谱还记宣王元年甲戌,聘箕子十世孙讳绍甲祀其先人。但绍甲被质疑人说成为距洪洞杨国千里迢迢的朝鲜人。今以专家之言正之:箕子为商殷显族,因商殷衰亡,带领族人走之朝鲜。即燕国北部之滦河岸边。后因燕国不断强大,箕子族不断北迁,至战国末,才被赶进朝鲜半岛。”“商周文字中的箕侯与箕子无关。(摘自任伟《西周封国考疑》一书),西周时箕子之族在滦河岸边误为今朝鲜,质疑失实。绍甲出生显族,有文化有才能,且在国难中收养尚父,宣王封之为侯很正常。

19.
如何看待用干支与公历对先秦祖先们的生、卒之记?

   
答:端一以干支纪年始于王莽时期,端二以地支记时始自西汉末,以及端四曰八卦用于坟墓的朝向时间不会早于宋代为由,视杨杼的年、月、日、时所用的干支均超前,故结论杨杼为一个假造人物。由此产生一个课题:后生之物是否适用之前的事物?回答应是肯定的。例如:公元元年产生于耶稣诞生之年,为我国的西汉平帝元始元年。我国是从1949年开始采用公历的,之后较多的历史年表将其运用到了西周,甚至夏朝。又如:《辞海.纪年表》远至前841年庚申,即西周共和时期。按照超前为假的逻辑,言《辞海》为假必令人见笑。事实上地支计时并非始至西汉末,例如:《史记.历书第四》曰:正北,冬至加子时,正西加酉时,正南加午时,正东加卯时。因西汉始于前206年,终于公元24年,而《史记》成于前90年,非西汉末。其子时、酉时、午时、卯时皆为地支计时,故端二之说失实。由《中国人名大辞典.杨筠松》曰:唐僖宗朝国师……以地理术行于世……有三十龙等书。其中《杨公论八卦》均以亡人的生死庚为基础选择坟向。即端四所说的八卦用于坟向不会早于宋失实。《辞海.干支》曰:古代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地理正宗》一书(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曰:后天八卦才将天干、地支聚合来用。因后天八卦系周文王所造。由此可见,谱用干支记杨杼的年、月、日、时并未超时,故端一之说不可信。

20.
尚父杨国消亡于何时?是被晋国所灭吗?

   
答:尚父杨国消亡于周宣王42年(即前786年)以前。这有《逨鼎乙》第20行铭文可证:出(远也),逨敢对天子显(敬,光也)鲁(记宣王三十二年所伐之国)休(停止、完结)扬。结合前9、(4)之答,因周王朝北征失败(中国委输),无力顾及洪洞杨国,在王师败绩,尽丧南国之师的特殊情况下放弃,尚父自然归周。据《史记
周本纪》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平王系宣王孙,于前770年继位。比休扬时至少晚十六年,此时的晋国坐大尚未起步。所以尚父杨国非晋所灭。

21.
晋国坐大始于何时?洪洞杨国之地是如何并入晋国的?

   
答:晋国坐大始于周幽王元年,即前781年。《史记
赵世家》曰:赵公仲(奄父),周宣王时为御(军队的统帅),及战千亩,奄父(带部分王师)脱离了宣王。叔带(奄父子)因幽王无道去(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西周史西周大事年表》曰:幽王元年赵叔带始建赵氏于晋国。另据沈齐新《赵姓史话》记:赵姓的源起地和地望首在今洪洞北的赵城(另外有的书曰:公仲与叔带是怕追败军之责而叛周)。综合上述可知,洪洞杨地是随叔带投晋并入晋国的,因尚父为侯,其地当方百里。据2006年新版《山西省地图册》测算:杨国治地范村距赵城约57里;即这之间有一半多之地当属杨国。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宣王北征失败,王师损伤,南国之师尽丧,公仲离周据赵城。在此种情况下尚父杨国有两种结果,一是尚父坚守杨国,致使叔带投晋后赵城成为晋的飞地,但尚无证据证明之。二是尚父撤回王畿,杨国消亡其地随叔带并入晋。这有逨鼎铭文休扬佐证。也有杨执一墓志铭佐证,详23题。因此,《左转襄公二十九年》的今注虞、虢、滑、霍、扬、韩、魏,这八国先后被晋国灭亡是不确切的,洪洞杨国是被迫放弃而消亡;滑国于前627年,韩国于前230年被秦国所灭,非晋所灭。

22.
尚父是周宣王庶长子吗?谱记尚父为绍甲养子是否可信?

   
答:尚父为周宣王长子早在南宋就有记载,罗沁《路史》曰:宣王之子三:一尚父,为杨侯. . . . . .但尚父未继承王位已表明他不是嫡出,因古代的宗法制度是论嫡不论长。今又有文物《逨鼎》记侯于扬之子为长父;从的字义为排行第一、的字义为尊称、美称等,可结论尚父为宣王庶出长子。另从尚父的祖父厉王在位37年时逢乱出奔分析,即使厉王在位五年时生宣王,此时宣王当有室;逢乱(国人暴动)躲在召公家,险些被杀;此时尚父已出世,虽然为王孙,不得不托人代养以渡难关。所以谱记绍甲为尚父养父,宣王即位后聘为上卿,封杨侯合情理可信。因养子与亲子的法律地位平等,谱记尚父之前有七世,也无可非议。

23.
陕西洛南为本宗杨氏祖籍地的依据何在,如何理解杨杼墓在弘农?

   
答:间接依据为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陈彭年(961-1017年)之《广韵》有载,笔者已得见。转录如下:杨:赤茎柳。尔雅曰:,蒲柳。又姓出弘农,天水二望,本自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邑诸杨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也。间接证据又见于唐代河东忠公杨执一的墓志铭,其曰於铄杨侯,周宣王之子,避居西岳,远迹商趾。西岳是指华山,其南有汉置弘农郡的商县,洛南。故视洛南为祖籍地。间接的证据还见于《国语
郑语》记载幽王八年(前774年),史伯对郑桓公说迁都成周(今洛阳)各方有子国的状况,其曰: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八国。这八国以北南北南依序成对,详为虞在山西平陆县北,魏在陕西宝鸡东;晋在山西冀城,隗在湖北姊归东;霍在山西霍县,杨在陕西洛南,魏在山西芮城北,芮在陕西大荔南,还有奇数为山西内,偶数非山西。故幽王时的杨国在洛南。

   
端三对杨杼墓在弘农视为跨国安葬为假,这应当是尚父放弃洪洞杨国时迁葬于此。因华夏民族视祖坟视为命脉,重礼仪、讲孝义所为。迁葬在古今均有,例如喜公的封地在丹水(今河南淅川),钧公履职地在怀朔(今内蒙武川),但坟却在华阴五方村,分析不会是死时千里迢迢奔葬,而是迁葬所为。弘农郡治在灵宝,洛南为其西,故谱记杼墓在弘农西门外可信,至于封土堆为后世敬祖陪修。尤如黄帝陵辉煌壮观,为后世所为,若视之为假,显得不合情理。

24.
洛南杨国封于何时?消亡于何时?如何理解尚父邑诸杨?

   
答:据南宋史学家郑樵(1104-1162年)《通志》记载: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侯. . . . . .”。因宣王在北征失败的阴影中卒世,幽王继位必重组朝廷,封安四方,鉴于国力无法让尚父继续在洪洞为侯,故封在王畿地之一的洛南一带为侯,时间当是幽王元年,即前781年。又据南宋邓明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幽王犬戎之难杨侯失国,及平王东迁,实依晋、郑,以赐武公,是并有杨国。即洛南杨国因被赐给郑武公,随郑国东迁而消亡。时间为平王二年,即前669年。由于洛南杨国仅存二十三年,史书有记的不多。以赐武公应理解为赐予郑武公。因当时是晋文侯与郑武公等率兵护送平王东迁。此时晋武公尚未出世。现有的谱书将平王改为僖王赐杨国予晋武公,是有违历史的附会行为。唐杨宁墓志铭记尚父邑诸杨,得氏于后。”“为众,指尚父承前杨,己被封洪洞杨、洛南杨等。

25.
春秋时期周都以东有杨邑吗?古籍是怎样记载的?

   
答:春秋以至战国初期,周都洛阳东南在偃师县内有杨邑。《左传》和注释均有记载:(1)《左传僖公十一(前647年)》:夏,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救周。2)《左传
昭公廿二(前520)年》:丁巳、葬景王,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景之族以作乱,师郊、要、饯之甲以逐刘子。壬戍、刘子奔扬。3)当代著名学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338页:扬、拒、泉、皋四戎邑,扬即昭公廿二年刘子奔扬之扬,今距河南省偃师县不远。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春秋左传正义》1425页:刘子奔扬之扬,周邑。

26.
偃师扬邑为本宗扬氏的何位祖公受封?有何史料证明?

   
答:推为第10世祖丁宏公受封,背景为周郑失和,长葛大战后周桓王为弱郑壮周,于705年封之,有太常博士林宝《元和姓纂》十卷曰:一云周宣王曾孙封杨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佐证之。宣王曾孙有平王长子姬狐,因痛父死过甚而卒,未继王位,不可能是指他封杨侯。宣王子三,据肖启宏《新编百家姓》:宣王的庶子封为詹侯,主管占巫之事,在河北河间县,詹侯之孙不可能封杨侯;平王庶子封林,少子封梁。另据贵州安顺杨华屾族亲提供的谱料,记丁宏兄丙宏,其子孙徒居云南(对丙、丁以上的甲、乙,老谱未详,推可能是姑娘)。在偃师一带的,唯丁宏公之裔,故宣王曾孙封杨侯,当是丁宏受封。

27.
周人是戎人吗?如何看待偃师杨氏被记为戎?

   
答:周人含周天子皆戎人。据《四书五经
礼记》记载:先秦时期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因周人的原籍在陕西旬邑、岐山一带,时属西戎。杨氏的氏前祖唐叔虞与周宣王为戎人之列,杨氏自然属戎之族。《左传定公四年》:分唐叔以大路. . . . .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即唐叔以戎人的规章制度治理他的封国。戎人立国后渐渐以国人称之,如周人、晋人等。前647年,因先祖支持周惠王的遗愿立带为王,处于在野地位,之后十五世祖泰聘未能袭侯爵而远去楚邱任邑令无国,故被记为戎。

28.
修谱的宗旨是什么?本祠杨氏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谁?

   
答:新修或续修族谱的主要目的是弄清与记载血缘关系,以尊宗睦族,和谐社会。弄清血系重在世系与祖源。经笔者十年来的调查、考证、研究认为:姬杼戴侯帽为杨氏第一人;尚父为天水、弘农二郡杨氏血缘始祖。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是丁宏公(复封杨侯);战国早期为实公(23世祖,末之杨侯),战国后期为章公(27世祖,秦统一全国为东征将军);西汉初为僖公(30世祖,赤泉严侯),西汉末为雄公(37世祖,文学家);东汉为震公(41世祖,太尉);西晋时期为珧公(47世祖,尚书令、卫将军);十六国时期为钧(54世祖,七兵尚书,镇将);唐时期为宁公(62世祖,国子祭酒);五代十国时期为辂公(65世祖,吴国侍郎);宋时期为允素公(70世祖,江西泰和始祖);元时期为道可公(82世祖,入川始祖);明时期为彦公(83世祖,入江津即本祠始祖);本人通过对唐末的帐临世系,即陕西麟州和湖南诚州的杨业公与再思公的祖系考证认为,均系出关西一院牧公,为隋恭帝杨侑的后裔。已得到祠内外及族内贤者的认可与支持,其已有五百余人入谱。

29
四知堂杨氏为什么不是晋羊舌大夫支裔?《史记》载:叔向子相恶于晋君,被尽灭其族值得思考?

答:四知堂杨氏的地属望号为弘农郡,华阴县属弘农郡,始自东汉。故四知杨氏也称弘农或华阴杨氏。但四知杨氏不是叔向之裔,这有古籍《左传》与《史记》为证:(1)《左传昭公三年》记叔向回答晏子之问说肸又无子(见岳麓书社20011月版《左传》522页,下同),相应的译注为我又没有儿子(见李梦生《左传译注》9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月出版)。时过两年有晋人若丧韩起、杨肸,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 . . . . .以报其大耻。(见《左传昭公五年》538页)。时又过23年有夏六月,晋杀祁盈、杨食我。食我,祁盈之党也,而助乱,故杀之。遂灭祁氏、羊舌氏初,叔向欲娶申公巫臣氏,其母欲娶其党. . . . . .叔向惧,不敢取。平公强使取之,生伯石。(见《左传昭公廿八年》638页)。由此显见,昭公三年,即前539年叔向没有儿子,前537,叔向有子伯石但年幼(叔向婚姻不幸,受迫娶妻),若叔向遇害,复仇需五卿八大夫的辅助。至昭公廿八年即前514年夏六月,食我因助乱被晋杀,其年龄不足25岁。因是灭族且既遂,其妻子、儿子,兄弟必被诛;即使是独子,不诛六亲,只杀本人不会称灭族。(2)《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倾公十二年(前514年),晋之过家祁傒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及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邑为十邑。由此可见,司马迁称叔向为过家,即前514年时,叔向已卒。(3)《新唐书》所载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之谜?《新唐书》成于1060年,其主撰人欧阳修系杨大雅的女婿。大雅公在995年作有《杨氏族谱序》,其中有叔向之子杨食我,名石,始以邑为氏。《左传昭公廿八年》书晋杀杨食我,是其证焉。食我因助祁盈党,为晋所灭,子孙逃华阴山谷。子孙逃华山源于此。但为什么要变食我子孙为叔向子孙呢?因欧阳修系朝廷文官,必熟知《春秋》《左传》等四书五经,食我被杀时年不过25岁,其言有孙则失实;食我子即叔向孙,改之则代龄无暇。但晋国前514叔向子相恶于君. . . . . .尽灭其族之历史,岂改变辈分能修改之。望族内贤者正视《史记》《左传》之记载,跳出欧氏误导祖源之误圈。

30.
言叔向子孙出逃华山为错误,就是否定《新唐书》吗?

   
答:《新唐书》系正史,记载的内容广泛。尤其对杨氏之记,文字比其他史多是难能可贵的。但正史也难免有失实之处,例如《新唐书
列传一百杨虞卿传》载:子:知退、知权、坛、堪、汉公,皆擢进士等,汉公最显。把虞卿与汉公的胞兄弟关系误为父子关系。笔者认为《新唐书》记载(1)杨氏源于姬姓;(2)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3)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皆羊舌大夫;(4)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5)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县,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号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均正确值得肯定。但记叔向子孙出逃华山失实。有的为附会此记,变食我未被晋杀,率队开进华山;有的变季夙为叔向子逃出华山等;均与《左传》《史记》和《新唐书》之记相悖。大雅曾祖之高祖杨宁墓碑出土,证明了华阴杨氏系尚父后裔,大雅谱序记华阴杨氏是晋文公族,羊舌大夫之后裔是失实的,应当否定。

31.杨实或杨石是华阴杨章先祖吗?如何辨析章祖以上世系?

   
答:据笔者调查收集到的若干谱书(含序),尽管对杨氏的祖源有异,但章喜这四代世系一致。尚父世系记章为实之孙;叔向世系旧谱记章为石的玄孙;2002年《八闽三杨汇谱
源流卷》71页,记章为道11世孙。因八卦是伏羲所造,经周文王改造补充后适用面广。例如谱记祖坟方位:喜坐坤,这与《陕西通志》记喜墓在西南隅一致。款坐丙,硕坐丙,章坐申值得相信,今特以风水理论相推得其大约生年:章为前341年庚辰,款为前314年丁未,硕为前282年己卯,喜为前240年辛酉。即硕39岁生六子喜,款33岁生二子硕,章28岁生三子款.今以章生于前341年为前提判断:实、石、道世系是否实际,可取与否。

  
1)广东丰顺《杨氏大宗谱》转载的明嘉靖时期实道斐字章世系,因该谱记实公从前420年晋卿灭杨之难中逃出,且另有谱记他生于辛卯,即前450年,有平均代龄(450-341÷254.5(岁),明显有漏代。

2)《按鉴考杨氏总策全图》记叔向正统伯斐越字昭和一章世系中,因记石生于晋栾盈祸时(前552年),则平均代龄(552-341÷452.7岁,即该石为叔向子难以成立。

(3)《八闽三杨》新谱世系:叔向-季夙-----------章世系中,旁注道为季夙在前514年祁盈之祸逃难时的遗腹子,推生于前513年,由(513-341)÷1017.2岁,冒接显错;并旁注忠生于周简王乙亥年,即前586年,出现儿子(忠)比父道早73年出世之错;众所周知《新唐书》记叔向与季夙同为羊舌职子,但该世系记季夙为叔向子,是变弟为子,昭穆错乱,实不可取。

   
在(1)(2)世系中孙辈之名均有婓字,且均为独子,若石即实,章为实的玄孙则平均代龄(450-341÷427.2岁就正常。今以记述有异,实不冲突,综合(1)(2)及有关谱之述,取之世系如下:定悼逊字子谦号正统伯斐曰志章字文通(实次子近字恭,三子述字子宪等予以保留)。以古代伯仲叔季之序记实字伯侨为定悼长子。在前420年晋卿灭扬中,定悼公全家15人,除妻公孙氏与实逃出外,其余13人全被戳;出逃中遇原仆人古逢吉,欲去投晋贤大夫肸,不料叔向之族已蔫(此为郫县谱之记)。故南逃楚巫山避难,续妻生子。19年后安王立,归周任中士,又4年卒。安王念其先人功绩赠封杨侯,以祀其先。由于归周时间短且士不配田土,其家仍在楚巫山。前312年秦反击楚,至钟祥西北时,章公出山仕秦,功升将军。为东征防叛被质家华阴,章为华阴初祖无疑。笔者认为,杼系的三封杨侯实为六封(杼、绍甲、尚父两次、丁宏实),前五封为有地盘的实封,后一次实公为赠封,给个名分,因无史料证之或推之实公有封地。

32.
为什么说《汉书》记载的周伯侨为周宣王?

   
答:说周伯侨为周宣王,是《汉书
扬雄列传》记载内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所含有的。列传的第一节共七句,前三句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第一句讲雄为成都人,第二句讲雄所在地扬氏的来源,即周伯侨以支庶子封之,初食于晋之扬,因而为扬氏;但《汉书》作者班固不解伯侨周(即周伯侨)何以这样特别封之。第三句讲扬国的地理位置和称侯的背景(周衰指厉王失政出奔,西戎和玁狁入侵至泾水,宣王驱敌连年战争,国力衰弱)。从这里不难理解,有权以支庶子封侯者当为天子周王,现已有文物证明是尚父侯于晋之扬,故周伯侨或伯侨周当是周宣王。四、五句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时是逼杨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第四句讲是晋六卿争权至战国初(前453年)三家分晋。第五句讲后世杨侯受逼逃楚巫山居家。六、七句原文略,讲雄的高祖杨季迁成都郫县,因蜀当时姓杨者非雄族,故雄亡,它杨于蜀
   
怎样理解扬雄《反离骚》灵宗初牒伯侨兮,流于末之杨侯呢?牒为周王室宗谱,或称玉牒;灵宗指始祖后稷,因母姜嫄踩巨人足印,感受神灵,孕而生之,故周的后裔称其为灵宗。此初牒当为周王室宗谱,说为杨氏最早的家谱欠妥。《康熙字典》释下也,即周宣王的宗谱,下记到末之扬侯尚父(注:相对而言,因有文物证明尚父受封之前,已有杨姞父国初之杨侯,中有绍甲受封之杨,故尚父当为西周末之扬侯)。


33
为什么说杨修果为杨雄之家?

   
答:四知堂创始人为杨震公.其玄孙杨修曰:修家子云,老不晓事见于1199年的南宋杨万里《重修庐陵杨氏族序》。今又喜见新证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月首版的《汉书补注》(上海师范大学专编)第115306页载:汉《郎中郑固碑》云:君之孟(长)子有杨乌之才。乌即杨雄之子也。而其字从木,则雄姓之不从手,益明矣。在论补从手从木之字,类多通作中云:修与雄,姓果不同字,断不曰修家子云


   
杨雄与杨修生年相距228年,如果修公当时没有家谱或正史为据,断然不会曰雄为修家。藏于浙江图书馆的杨雄家谱《余姚云楼杨氏宗谱》记杨震为杨雄之裔孙。故杨修与杨雄为一家真.而子云为尚父苗裔实。既然四知堂杨氏出自尚父,杨杼为始祖应当无怀疑。


附言:

有的族亲以靖侯之孙奕宾及富氏、游氏、贾氏、狐氏、羊舌氏. . . . . .皆姓姬姓也,而释羊舌氏是靖侯孙,从而为华阴杨氏祖源。笔者认为此释不当,举例说明:如聂荣臻之女聂力及曹刚川、郭伯雄. . . . . .皆中国将军也。句中因为连词,表示前后相同,前者皆姬姓后者皆将军。前者只有栾宾为靖侯孙,后者只有聂力为聂荣臻女。


综上所述;

四知杨氏得氏于唐叔支子姬杼字伯侨,脉传于周宣王子尚父,非羊舌氏支裔。以上祖源辨析问答内容,若有不当之处,欢迎专家及族人指正!

 

备注:

1、此文发表于《历史文化研究》期刊2007年第4期。
2
、笔者于20114月进行了修撰。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