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大宗祠是珠海地区最大的一座祠堂,位于南屏镇北山村东侧,目前普遍的说法,认为它建于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当时用于北山村民间祭祀。占地面积8838平方米,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
同治年族人在广州建祠
杨氏大宗祠是以二品官阶的规格进行斗拱承檩,九架梁,穿插方的大式建筑。1927年,杨氏开族七百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杨氏大宗祠题写匾额“宗支蕃衍”。杨氏族人在同治年间,于广州越华路兴建一所杨家祠。杨氏大宗祠画牖雕檐,绮丽炫目。大门台阶两侧各置一硕大的抱鼓石,左右压石面为文武乐台。门厅屏风雕刻着水浒故事。祠内豁然轩敞,彩釉生辉,屋内外到处装饰着石雕、木雕、砖雕、灰雕,尤以砖雕精美。
建国后被征为小学校园
珠海市保管部主任陈振忠告诉记者,就目前来说,杨氏大宗祠是珠海最有代表性的祠堂,也是单座祠堂保存最完整,最漂亮的。其园林式设计,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布局,础石木框架的抬梁结构,以及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灰雕等装饰,对研究封建宗法制度的演变,有着珍贵的实物参考价值。建国后,杨氏大宗祠曾被做过北山村小学校园,因年久失修,已有坏记。1997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对杨氏大宗祠进行重修,使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重放异彩。
绿树青草环绕新旧动静相宜
从珠海大道的一侧拐进去,即是北山村,村子东头,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而恢宏的宗祠建筑。青砖,典型的镬耳封火山墙,厚实的红木大宅门。透过古老的城墙,放眼望去,四个大字赫然挂在前方———“杨氏大宗祠”。这就是有名的杨氏大宗祠。而观其周围,左侧一现代花园式的小区,小区后面则是一新楼盘,工地机器轰鸣声不断,右侧也见某楼盘承建商的字样。相形之下,绿树与青草环绕着古朴的大宗祠似乎有些超脱尘世的感觉。
镬耳鳌头独占石台旗杆仕荣
远望高耸的镬耳封火墙,像几顶灰黑帽子在天空下呈现某种柔和的边角。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造型,又称“鳌鱼屋”,引申为“独占鳌头”之意,象征官帽两耳。镬耳封火墙起初只为功成名就之士采用,后来有钱商贾富豪的府第、村前的祠堂都争着采用,进而经历了漫长的大众化历程,成为深具地域色彩的一张民间脸谱。
进入矮墙院子,迎面耸立两座石台旗杆夹,这是一般宗祠所没有的。据了解,旗杆夹有着特殊的含义,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了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资格竖立这样的旗杆。
石狮失而复得石鼓照旧定制
而杨氏大宗祠门前也有这两座石台旗杆夹,显示杨族出了两位清代名将,分别是杨云骧、杨镇海父子。门前立着一对相向的石狮,珠海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振忠说,它们在文革“破四旧”时曾丢失过一段时间,后来被海滨公园辗转买去,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其族人和博物馆多方努力下又回到祠堂内。另有两面石鼓,随时准备擂响似的,安放在台阶两侧。这两面石鼓据说并非原物。年届78岁、看守祠堂长达35年的汪叔告诉记者,石鼓曾被破坏过,后人从深圳特意订制回来。
金漆门神护族对联暗昭宗源
杨氏大宗祠门槛高达二尺,两扇大门更是高逾两米,以浮雕方式刻着一对金漆大门神。据参加杨氏大宗祠复原工作的黎映宇工程师告诉记者,鲜有祠门雕刻一对大门神,可见大门神的意义非凡,应该是后人为了纪念那些德高望重的先人而雕刻上去,以庇佑后人享其恩泽所为。而门前有对联一副,“源分东汉,秀毓北山”。也正是因为这一流传久远的对联,很多杨姓村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早在东汉时期就来到北山,拓荒生活了。与此相异的另一说法是,宋代杨家将的后人隐姓埋名迁居至此,继续了一脉香火。
屏风彩釉生辉蝶舞花香诗境
从下殿进入中殿,必须绕过六扇屏风,而中殿、后殿则都可见六扇屏风组成的门厅,屏风上金光溢彩,厚重却不失显耀。一般的人只能从两侧绕道而走,而只有一定等级的人才能打开屏风直通后殿。不过现在,一旦有大型祭祀活动,所有屏风则迎门而开,嫡系后代从中而入进行拜祭活动。
祠内光线充足,反而给人豁然轩敞之感。彩釉生辉,保留完好。主座为三进夹两天井,每进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并青云巷和两厢,透亮的日光正是从天井照进。天井四角设有花坛,植有花草,也不知种养多少年了,虽不是开花季节,但仍可闻到阵阵清香,沿着墙根袭来。守护宗祠的汪叔告诉记者,这里的花草除了与宗祠同龄的那株“玉堂春”外,其余几乎都是由他陆续种植而来。
修葺复原物件宗祠沃野千里
据汪叔介绍,自从北山小学校园搬迁之后,这里就成了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走进西厢便可见一个乒乓球室,室内周围挂满了杨氏后人的照片,有领导合影、有运动获奖等等照片,可见其功能性的转变。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珠海市正准备将杨氏大宗祠里面的物品复原,有关部门正在向当地的老人了解祠堂以前的陈列摆放以及陈列物品,好开始进行复原工作,届时,作为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杨氏大宗祠,将不仅仅是一个空空的大宗祠,大家还有可能看到重演当时杨氏一族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的壮观景象。杨氏后人告诉记者,只要在保存原物不改动的基础上,无论从资金还是从保护文物以及杨氏文化的角度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
宗祠所用木材不是出于本地
黎映宇
珠海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杨氏大宗祠复原工作工程负责人
问:杨氏大宗祠的建筑是什么风格?
答:是典型的岭南风格。三进门为中轴线,东西两厢以此相互对称。杨氏大宗祠有殿、堂、厅、院、厢、廊、书馆,青砖墙,中轴线对称布局,堪称园林式祠堂建筑典范。
问:杨氏大宗祠的装饰风格里,为何雕刻体现得非常多?
答:在古建筑里比较普遍的是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装饰,而杨氏大宗祠可谓这几样都具备,其中砖雕尤为精美,是以花草、八宝、吉祥为题材,带有浓厚的三教(佛教、儒教、道教)合一思想。这也是它成为珠海古建筑代表的原因之一。
问:听说这祠堂所用的材料都不是珠海本地的材料?
答:杨氏大宗祠的建筑形式方面主要是木柱结构,而根据珠三角现有的祠堂来看,大部分祠堂都使用的是坤垫,这种木材既防虫又有很好的硬度,所以被广泛用在当时的建筑里。但这种木材珠海本地是没有的,都是从东南亚进口而来,至于当时如何运来,则不得而知。
问:杨氏大宗祠马上要进行修复工作,会不会改变原来的样子?
答:文物保护工作里面,虽然有按原状保护的原则,但原状与现状又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那就是它的原状,就可以按照原状完全修复。
问:那现在修复工作进行得如何了?
答:我们已在找村里的老人回忆当时祠堂里的物品摆设以及功能设置,先收集这些材料后,再根据情况来做复原。
花园曾被拆做运动场
汪叔
78岁、守护宗祠35年,北山村本地人但不是杨氏后人
北山小学就设在这里,我小时侯在这里读二年级,那时在祠堂里一共开了6个班,共有200多名学生。门口现在两个围起来的花园以前曾经拆了一个作足球场,一个作篮球场。祠堂门口还有一棵大榕树,读书的时候,我们就喜欢用很粗的麻绳吊在树上荡秋千。后来祠堂作为文物之后,又逐渐恢复了这个花园,但那时没什么树。现在你们看到的这里的各种花草树木,除了一些上百年树龄的以外,基本上都是我陆陆续续种植起来的。
祭祀者均要穿长衫
杨桂立
81岁,杨氏第23代传人
我印象中最深的便是小时候看到过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那时,我才10岁左右,记得那时有40~50人参加祭祀,祠堂里的所有屏风全部打开,男人从中间进入,女人从两侧门进入。殿堂是宗孙祭拜之处,东西廊则分别放置酒壶、酒杯。旁孙只能在殿下祭拜。中殿门里放着24个跪垫,本族德高望重的族长、先生在此祭拜,参与祭拜人员基本着长衫、马褂,头戴西瓜帽。中殿门前(即屏风前)放置3个跪垫,最中间的跪垫由本族宗孙跪拜 两旁则是两个赔礼先生,该位置的祭拜者只要着长衫就可。上殿祭坛下设置3个跪垫按照倒品形陈列。中间的跪垫则由最大宗孙跪拜。1949年前后这里曾住过国民党北山村警卫中队,我当时14岁,就被任命为勤务员,就是打杂的,没有工资,但是每天发3斤米。一天,警卫中队抓了一个将死的日本兵,绑在廊柱上,我正在端茶倒水,转眼一看,就死了。
建成年份:或比官方说法早11年
对于杨氏大宗祠的建成年份,虽然很多资料都一致认为是清朝同治7年,即1868年,但杨氏第23代传人杨桂立认为,应该至少比这早11年。他说,以前大家之所以认为是清朝同治7年所建,是因为当时并没有相关的资料,而是各方面的专家根据建筑风格,参照会同祠堂的建筑风格以及年代推测出来。但是他们杨氏后人第七次修族谱时,发现族谱里提到宗祠祷告一事,而时间却是咸丰七年。由此他们推断,至少在咸丰七年,杨氏大宗祠就已建好接受人们的祭拜。由此算来,至少比目前大家认为的时间早了11年。
木刻圣旨:发现时被用作农具栏板
珠海市政协党史办的梁振兴仍然清晰地记得20年前发现这块木刻圣旨时的情景:“那是1983年底,我们在南屏进行第一次文物普查的时候,那天我正在整理收集来的文物,一位同事很兴奋地跑进来告诉我,他们发现了一块匾,看起来很有价值,让我去看看。”梁振兴顿时对这块匾产生了兴趣,虽然当时已是下午四五点的样子了,他还是和同事立即骑着单车赶到了现场。
梁振兴说,现场当时是一间破败的祠堂,被生产队用来做舂米的车间,里面有一台打米糠用的转米机,这块木匾当时正被用作机器的栏板。发现时整块木匾共有9块,从右到左依次是红、蓝、红、白、黄、蓝、红、白、黄共4种颜色,加上黑色和金色的字,共有6种颜色。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得不是太好,辨认出“同治某年”的字样后,梁振兴才感觉到木匾的价值。
“但是当时的村支书不同意我们把这块匾征集走,而是提出由村委会保管。所以没有及时修复。直到十多年后的1994年,有杨氏的后裔从海外回来,提出要出资重修杨氏大宗祠时,我们才说服了村委会,把匾拿到了博物馆进行修复。后来又花了近两千元重新装裱,按照原有的色彩修复。”在杨氏大宗祠得到修缮后,这块木刻圣旨又被挂回到祠堂。
梁振兴说,这块木刻圣旨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凝聚人心,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南屏一带的杨氏后裔仍以此为荣,回国探亲的华侨也在这上面找到了一些心灵的寄托。
杨门父子兵:尚武投军获同治嘉奖
杨氏父子当年在珠海的权力和威望在这块木刻圣旨上一览无余,两代人因何奇功能居此高位?杨氏家族又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位于今天南屏北山村的杨氏大宗祠是珠海为数不多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40多年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杨氏大宗祠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和建筑价值却在珠海不多见。杨氏自古就是北山一带的大族,特别是晚清时期,这个家族出了一位都司和一名将军,使杨氏在当时的香山县名噪一时。他们是一对父子,父亲杨云骧,官至江苏和平营都司 其子杨镇海,官至澄海协参将、香山协副将。今天珠海市政协党史办的梁振兴告诉我们,当时的“协”是一种军事编制,相当于现在一个师。
梁振兴告诉记者,杨云骧一生最大的作为就是剿灭了上海一带的民间义军小刀会,并成功抵御了趁火打劫的英军。杨云骧的长子杨镇海自幼受父亲等长辈尚武习武的熏陶,立志投军。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也参军到了前山寨,与父亲杨云骧一起在前山寨任军职,被当地人称为“父子兵”。杨镇海从普通的行伍逐步晋升,同治初年调往粤东南澳岛驻防,升为右营游击(从三品)。这时,他以将军级的官阶跻身军旅行列,同治皇帝赐大幅金字匾额,连其已死去的父母杨云骧夫妇和祖父母杨次宽夫妇都得到封荫。这就是我们今天在杨氏大宗祠里看到的圣旨。
百年玉堂春:华南地区仅存两棵
杨氏大宗祠内外的古树,祠堂内的玉堂春树属于珍贵树木,华南地区仅存两棵,据说还是1868年建大宗祠时,花500银两从江南一带买来的,买来时该树已栽种了二三十年。一到春天,虬曲横斜的枝头点缀着团团红花,渲染起浓厚的春天气。
建材半买半送超出计划愈建愈大
关于杨氏大宗祠的落成,也有人持不同的说法。
根据另一版本的传闻,大宗祠早在杨族从陕西迁来北山就建成了。当时兵荒马乱,祖先在建这个祠堂去买材料时扮成穷人,把黄金都藏在身上。卖材料的人以为来了一个要饭的,于是“看扁了他。祖先不服,灵机一动,打赌说,”我要能买得起材料你就卖一半送一半。“最后祖先买回的材料多出计划一倍,宗祠才会建得这么大。
强调慢工细活一人一天砌六块砖
虽然没有杨氏大宗祠当时建设的情景,但是在北山村里的老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时建造时,是一个工人一天连磨带砌只砌6块砖,真可谓:慢工出细活。对此,杨氏后人告诉记者,虽然没有相关的记载,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工程进展必然会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