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隋朝杨氏祖居武川的一些真实内容

隋朝杨氏祖居武川的一些真实内容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1-06-20 22:58:49  阅读3104次
 一、杨隋的先世
       关于隋文帝杨坚的先世,《隋书》〈高祖纪〉载: 弘农华阴人也。汉太尉震八代孙铉,仕燕为北平太守。铉生元寿,后魏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忠,忠即皇考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以上世系《北史》〈隋高祖本纪〉的记载基本上相同,一般就是据此记载而说杨坚是弘农华阴的汉族名门之后,但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隋室系谱记载则有所不同:
     震-牧-统、奇、亮、孕(十世孙)、渠-铉(十九世孙)-元寿-惠嘏-烈-祯-忠-坚
        以上世系从杨震到杨铉历19 代,与《隋书》〈高祖纪〉所载只历8 代不合,此点清代沈炳震在〈唐书宰相世系表订伪〉已经提出质疑了。
        近代以来亦有不少学者对上述隋氏系谱提出有力的怀疑。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王桐龄曾提出以下几点质疑,认为杨隋先世应非汉族:1.杨隋先世家于武川,其地为匈奴鲜卑人杂居之地;2.隋室自谓系出弘农,但其世系中断,颇多暧昧不清之处;3.隋室之家族关系常与儒教道德伦理相抵触,而与西北民族风俗习惯暗合;4.隋室好与外族通婚。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根据杨忠联婚之吕氏为山东寒族之低劣人家,认为由当时门第重视婚娶之风气观之,杨忠绝非天下第一等高门弘农杨氏之后裔,陈寅恪也怀疑杨氏先世出自武川之说,认为这是宇文泰为巩固诸将六镇团体之情感而附会其家世与六镇有关,他从杨忠曾“年十八,客游泰山”, 以及联婚山东寒族吕氏,推论杨忠可能是山东或邻近地区的汉人寒族; 竹田龙儿对隋室系谱亦多质疑,他虽未敢断言杨隋必非汉族弘农杨氏,但杨隋在血统上有不少鲜卑混血、在习俗上则已相当鲜卑化,应是可确定的。 认为隋室系谱在杨铉以上不可信,且不见隋室与确定为弘农华阴人的杨素家族有显示彼此为同族的史料,唯可确定的是自北魏初年杨元寿任武川镇司马以来,其子孙已有五代皆居于武川镇,而该地为胡族杂居之地,因此他认为杨氏应非汉人。
       检视上述诸人的论证,隋室出自弘农华阴汉族名门之后的记载,应不足采信,陈寅恪从联婚对象判断杨忠绝非天下第一等高门弘农杨氏之后裔,尤其具有说服力,盖当时是盛行身分内婚制的时代,杨忠若出身弘农华阴名门,绝不会与出身山东寒族的吕氏联婚。陈寅恪又进一步认为西魏宇文泰为凝聚“关陇集团”之感情,改易西迁汉人之山东郡望为关内郡望,以断绝其乡土之思,隋唐皇室伪冒弘农杨震、陇西李暠之嫡裔,皆由此而来, 且由杨忠“客游泰山”及联婚山东吕氏的地缘关系,推论隋室可能出于山东汉人寒族,这也是很有可能的。但陈寅恪否认隋室与武川镇之关系,认为这可能是附会的,此点则尚有疑虑,上述诸人大多不怀疑隋室自杨元寿之后其家已居于武川,而据《周书》〈杨忠传〉载,杨忠于北周保定3 年(563),率军联合突厥伐北齐时,曾“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席卷二十余镇”,“过故宅”,可证前引《隋书》〈高祖纪〉载:北魏初年杨元寿“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因家焉”,“祭先人”则说明必有先人之墓地在武川,因此自杨元寿以后世居武川应不是附会,又《隋书》〈杨处纲传〉载:“高祖族父也。生长北边,少习骑射”, 所谓“北边”应即指武川镇,此亦可视为是杨氏曾居武川的旁证。
     总之,隋室先世确切的籍贯与族属虽然难以考究,但出自弘农华阴汉族名门之记载,应不足采信,虽然隋室先世亦有可能是出自山东汉人寒族,但自杨元寿以来已有五代居于北边胡化之地的武川镇,因而其家族具有相当的胡族文化色彩,则应无疑虑。

     二、杨忠之发迹及杨坚之早年官历
             北魏末年六镇之乱,武川被攻陷,杨忠父杨祯避地中山,结义徒以讨叛军鲜于修礼,不幸战死,史载杨忠“年十八,客游泰山”,可能就是当时杨忠流亡山东的讳笔。 不久,南朝梁军来攻,杨忠被俘至江左5 年,梁武帝大通2 年(528),杨忠随从梁所扶持的北魏北海王元颢入洛阳,后来元颢军败,杨忠被俘,尔朱荣从弟尔朱度律召之为帐下统军,立有战功,此后即隶属于独孤信之下。及高欢取代尔朱氏掌权,并压迫北魏孝武帝,孝武帝西迁入关中(534),杨忠与独孤信追随入关中,与东魏战于穰城,战事不利,杨忠与独孤信奔梁,直到西魏大统3 年(537),再入关中。此后即为宇文泰东征西讨,屡建军功。到大统16 年(550)府兵组织系统成囧立时,独孤信为八柱国大将军之一,杨忠则为十二大将军之一。西魏恭帝元年(554),杨忠受赐姓普六如氏,24 直到北周末年皆以普六如氏为姓。25 北周时,杨忠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天和3 年(568)薨,年62,葬太原蒙山,子杨坚嗣。
       西魏大统7 年(541),杨坚生于同州冯翊般若寺, 由智仙尼姑在佛寺养育,至13岁(553)始还家,自幼信奉佛教。 14 岁时,京兆尹薛善辟为功曹。15岁时,授仪同三司。16岁时,拜开府仪同三司。北周明帝即位(557),授右小宫伯。武帝即位(560)后,迁左小宫伯,出为隋州刺史,进位大将军。以上杨坚年纪轻轻即任高官,当然是来自父亲的庇荫,但若与西魏北周的功臣子弟相比,其实并无特别突出之处,盖北周初年功臣子弟位至州刺史、大将军、中大夫以上者比比皆是,《周书》各列传随处可见。
        杨坚地位逐渐突出,大致是在建德元年(572)北周武帝亲政之后,这可能是和杨忠、杨坚父子在北周初年的政治斗争中不亲附宇文护有关。《资治通鉴》载:
      (杨)坚为开府仪同三司、小宫伯,晋公(宇文)护欲引以为腹心。坚以白(杨)忠,忠曰:“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坚乃辞之。
      《隋书.高祖纪》载:宇文护执政,尤忌高祖(杨坚),屡将害焉。
     《周书.杨忠传》载保定3 年(563)杨忠联突厥伐齐回师:高祖(武帝宇文邕)将以忠为太傅,晋公护以其不附己,难之。盖北周初年的政局,乃环绕着宇文泰诸子的周帝派(孝闵帝、明帝、武帝)与宇文泰侄儿宇文护派,两派之间长达15 年的血腥斗争,最后以武帝诛杀宇文护告终,在这长期斗争中,杨忠、杨坚父子小心翼翼不得罪掌权的宇文护,但也不亲附宇文护,而暗中倾向周帝派,因而受到宇文护的排斥,甚至几乎遭到杀害。宇文护被诛后,武帝聘杨坚长女为皇太子妃,对杨坚才“益加礼重”。
       不过,武帝亲政时代,杨坚虽益加受到礼重,但尚不能说杨坚本人有太突出的势力。举例言之,武帝伐北齐之前(576),杨坚还只是拜大将军,但此时功臣子弟中拜柱国者,至少已超过十余人。武帝两次伐齐之役,杨坚都受重任领军从征,平齐之后,进位柱国,除定州总管,转亳州总管,但此时不但柱国已不算尊崇,连拜授上柱国者,也已达十余人,而任州总管者也是为数众多。因此,武帝时代,杨坚地位虽渐提升,但尚不能说十分突出。《隋书》〈高祖纪上〉载:
       齐王宪言于帝曰:“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帝曰:“此止可为将耳。”
       按此句语意不甚清楚,或许可解做:杨坚因相貌非凡受到齐王宇文宪的猜忌,但在武帝眼里,并不认为他有何特殊之处,终究只能任一将领罢了,而这也说明直到武帝时代尚看不出杨坚有太突出的个人势力。
     三、杨坚的家族势力
     《周书》卷16「史臣曰」载:
       初,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载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537),魏文帝复以太祖(宇文泰)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以前,任者凡有八人。太祖位总百揆,督中外军。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闱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云。
        西魏大统16 年时的八柱国,除宇文泰之外,分别是: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这些人物可谓西魏政权的权力核心人物,所谓“当时荣盛,莫与为比”。在此八柱国之下,有十二大将军,分别是:元赞、元育、元廓、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一般据此,认为杨忠为十二大将军之一,亦为当时之权力核心家族。然而,以上情形在北周时代已有相当的变化。
       北周初年宇文护专权,西魏元老武将有的被诛除,有的被排挤,有的年老凋谢,以上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族尚能维持权势者已所剩无几,如孝闵帝元年(557)2 月赵贵谋反事囧件, 赵贵被诛,独孤信被赐死,其家族势力皆遭铲除;同年10 月,李远因子李植涉及孝闵帝谋诛宇文护事囧件,被逼自杀,家族势力亦大受打击; 侯莫陈崇亦于武帝保定3 年,得罪宇文护被逼死。而如前所述,杨忠、杨坚父子亦因不附宇文护而被排挤,几遭杀害。因此,以上《周书》史臣所言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家族之权势,在宇文护专权时代已完全改观。
        再以杨忠、杨坚家族的势力而言,杨忠在北魏末年自武川流亡山东,再辗转迁入关中,他虽自称是弘农名族杨震之后裔,但在西魏、北周时代甚少看到杨忠与关中在地的弘农华阴杨氏有任何密切的往来。
         杨忠入关中时,有何家族人物同行不得而知,有杨处纲者,史载:“高祖族父也。生长北边,少习骑射。在周,尝以军功拜上仪同”, 很可能是杨忠同辈家族人物入关中者,官拜上仪同,是中下级之军阶小官,除此之外未见有杨忠族人在西魏、北周任官之记载。另有杨忠族人杨元孙,杨忠入关时人在邺下,惧被齐人所诛,因假外家姓为郭氏。北周灭北齐后,杨元孙已死,其子杨弘入关与杨坚相认,杨坚哀之,“为买田宅”,杨弘数从征伐,在周以军功,累迁开府仪同三司,亦为中下级军官。 由以上可见,杨忠入关中后,除其本人建功立业之外,未见有庞大的家族势力为后援。
        杨忠有五子:杨坚、杨整、杨瓒(慧)、杨嵩、杨爽。杨坚为长子,杨嵩早卒,杨整在北周武帝建德年间拜开府,陈留郡公,从征北齐,殁于并州。
        杨瓒娶武帝妹顺阳公主,自右中侍上士迁御伯中大夫。保定4 年(564),改为纳言,授仪同,甚受武帝亲爱,却与杨坚不合,宣帝时迁吏部中大夫,加上仪同,后来杨坚矫诏执政,杨瓒甚至反对他说:“作隋国公恐不能保,何乃更为族灭事邪”,恐为家祸,阴有图杨坚之计未成。 杨爽6 岁而杨忠卒,为杨坚妻独孤氏所鞠养,因此在杨坚诸弟中最受宠爱,北周末17 岁为内史上士。总之,杨坚诸弟有的早卒,有的年幼,只有杨瓒任中级官吏,但却与杨坚不协,反对杨坚掌权,甚至要图谋杨坚,由此可见杨坚在北周末年的崛起过程,并没有得到多少家族势力的奥援。
       四、关于杨坚上世祖居武川的说法,以陈寅格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大多以北魏六镇之一........武川镇释之为宁夏武川。山西大学安介生在《历史地理与山西地方史初探》一书中考证:上述武川为代郡武川,是北魏时期汉民族内迁的结果,而不是遥远的宁夏武川镇。代郡武川在代郡武周县境内。
《弘农杨氏族史》作者在描述弘农第十九世杨元寿时曰:“元寿,后魏时为武川镇(今宁夏武川县)司马,遂家武川镇神武树颓(今山西神池县东北),生子,惠嘏,” 他将一个武川和一个家庭交代在距离几千公里的两个省内,不合实情。
         认识武川,我们先从著名的“关中本位”政策来看其密切关系。北周主宇文氏赐姓与改姓的举措,长期以来为学者瞩目,然而,宇文氏家族自身的籍贯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
关于宇文左泰籍贯的记载,当属《周书.文帝纪》最为详实、可靠:“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九世至候豆归,为慕容氏所灭,其子陵仕燕,拜附马都尉.......宝败,陵率甲骑五百归魏,拜都牧主,赐爵安定候。天兴初,徙豪杰于代都,陵随例迁武川焉。”
《北史.周本纪》则叙其事云:“周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九世至候豆归,为慕容氏所灭,其子陵仕燕,拜附马都尉.......宝败,陵率甲骑五百归魏,拜都牧主,赐爵安定候。天兴初,徙豪杰于代都,陵随例迁武川。即为其郡县人焉。”
从严格意义上讲,“代”与“代郡”并非等同的地域概念,而这里在“代”显然是“代郡”的略称,在《周书》和《北史》中,“代武川”和“代郡川”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根据《周书》《北史》纪文的内容,宇文泰有籍贯显然即其祖先所迁之武川。
“关中本位”是宇文泰有意附会其手下将领的家世与六镇有关,是他实施“关中本位政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类似“以良家子镇武川”的内容以北朝史册中屡见不鲜,却未必都是事实。更值得注意的是,就是这些出身六镇的将领也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籍贯。隋、唐两朝皇族先辈纪传中便有这样的例证,此外又如:
1、贺拔胜,字破胡,神武尖山人也。其先与魏氏同出阴山(今山西山阴县),有如回者,魏初为大莫弗。祖尔头,骁勇绝伦,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周书卷14贺)
2、寇洛,上谷昌平人,累世为将吏,父延寿,和平中,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
3、独孤信,云中(今山西大同市)人,本名如愿。魏氏之初,有三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中部落大人,与魏俱起。祖俟尼,和平中,以良家子自云中(今山西大同)镇武川,因家焉。
4、杨元寿,后魏武川镇司马,遂家武川镇武树颓(今山西省神池县东北)生子,惠嘏。
5、杨忠,隋文帝杨坚父,年轻时随元颢入洛阳,拜直阁将军。元颢兵败,尔汝、尔朱度津舅忠为帐下统军,随其以轻骑至并州入洛阳,赐爵寿昌伯,拜都督为。后从独孤信破梁,屡战立功进爵为候。557年,仕周,因功进位柱国、大将军。559年,进封隋国公,562年,为大司空,次年九月伐齐,出武川,过故宅,祭奠先人,驻军灵丘(今山西灵丘县),为后拒敌。568年因病师,葬太原蒙山。
以上记载中所镇“武川”,即北魏六镇之一武川镇。上述人员也都是为北周政权的建立作过贡献的忠臣。就是“关中本位”政策的实施对象,并且家世都与武川镇有关。
另有一些以“代武川”、“代郡武川”为籍贯的人,显然与武川镇并无直接关系,如:
1、若干惠,字惠保,代郡武川人。其先父与魏氏俱起,以国为姓,父树利周,从魏广阳王深征葛荣,战没,赠冀州剌史。惠年冠弱,从尔拉征伐。
2、王德,字天恩,代郡武川人也。少善骑射,虽不经师训,而以孝悌见称。魏永安二年,从尔朱荣讨元水景灏。
3、王勇,代武川人也,魏永安中,万俟丑奴等寇乱关陇,勇占募随军讨之。
宇文护是西魏、北周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宇文氏政权由西魏过渡到北周至关重要的,大同先后为北魏京师,魏在公元534年分为东魏和西魏两朝。公元550年,东魏被高洋篡夺,建立北齐。公元557年,西魏被宇文觉篡夺,建立北周。公元577年,北齐被北周吞并。公元581年,北周被国舅杨坚篡夺,改称隋。公元589年,隋灭南陈。南北朝时代结束。
综上所述,杨坚上世祖居武川,应为山西代郡武川,而非宁夏武川镇,祖坟也设在代县武川。和汉初协助刘邦逼项羽自尽而封为吴房候的杨武将军为同族一系,为保北疆安全,刘邦封杨武为镇守北方的吴房候,经查,吴房在代县至原平一带。
本文参考资料:
《隋朝杨氏祖源和立国之因》作者:桑骆冰  国立台南师范学院社会科教育学系副教授
    《历史地理与山西地方史新探》作者:安介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博士研究生,复旦大学研究院教授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