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遵义发现全国罕见奢华土墓,主人为播州第14世土司

遵义发现全国罕见奢华土墓,主人为播州第14世土司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4-10-24 09:02:02  阅读9993515次

遵义发现全国罕见奢华土墓,主人为播州第14世土司


2014-07-31 贵阳晚报

出土的螭首金杯和金盏 金剑鞘 刻有文字的器物  鎏金双鱼银洗 玉杯

730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桥考古队,向社会公布了一项重要的阶段性考古成果:经过一年多的寻找和发掘,在遵义市城郊的仁江河边,发现了南宋时期播州第14世土司杨价和他夫人田氏的墓葬。这座古墓的历史悠久,距今已经759年。在这座奢华的土坑古墓内,经过考古队员的连续工作,已经出土了数十件精美的金银和玉器,目前仍在进行后续清理发掘工作。

据了解,这是第十座被发现的播州土司墓葬,也是惟一的土坑墓葬,在全国同时期的古墓葬中也十分罕见。

考古专家认为,该墓是贵州考古史上重要的发掘成果,研究价值不局限于播州的历史和文化,会为正在进行的海龙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分

精美金银玉器 现身古墓中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原本埋于黄土下的大墓,已被完全打开,古墓的封土堆面积约有100平米。墓葬的左右前方,分别是播州第28世土司杨烈、第21世土司杨铿墓葬。本次出土的古墓与杨铿墓直线距离约200米,距杨烈墓不过40米。
墓葬的规格很高也很奢华,就连棺材上使用的抓钉,都是用黄金和白银制作。而数根经历700余年未腐烂的残存棺椁立柱用材考究,显示出墓主人显赫的身份。
土坑大墓分为左右两室,中间有一道天然黄土隔断。左侧是男性墓葬。这间墓室的头箱及破损的棺椁一壁中,共清理出40多件金银器、玉器。这些器物做工精制,包括金盏、金梅瓶、金勺、金剑鞘、银制的执壶、碗、烛台及玉石制作的杯子等,还有一个60多厘米宽的鎏金双鱼银洗。
女性墓葬的是右墓室,也有硕大棺椁、头箱。在头箱中,发现雕有两条螭吻的金盏、金盘,以及十多件银制的梅瓶、烛台、勺子等物品。在棺床下,还发现一个40厘米宽的圆形陶制器物,怀疑是陪葬的腰坑。
更大的兴奋可能要等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贵州省文物考研究所副所长李飞说,从现场推测,在棺材及棺椁的边箱内肯定还有更丰富的发现。

一件银烛台 锁定墓主身份

右侧墓室中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银烛台上刻有清晰的文字———“乙卯田都统司公用。这是在该墓内目前发现的惟一文字。据文字推测,右侧墓室的田姓死者,死于南宋宝祐三年,即公元1255年。
这是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贵州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周必素说,资料记载,播州第十四世土司杨价的妻子,正是来自水西(今铜仁)的女子田氏。
省考古所副所长李飞则称,文字中的都统司,进一步证明了墓主身份。他说,南宋末年为抗击蒙军,全国很多地方都设有都统司。都统制是这个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级别高于安抚使。
在那个年代的播州,能成为都统制的只有杨价。李飞说,史料也记载,杨价生前曾多次应朝廷征召,率领播州军队抗击蒙军入侵,其军队因此获封雄威军。在他去世后,朝廷为他赐庙忠显,还封他为威灵英烈侯
另外,考古队将该座奢华土坑墓葬与杨价联系的另一原因,基于去年7月杨铿墓发掘的成果。杨铿墓前的墓志铭中记载,他安葬在杨价墓的右侧。考古队也是因杨价墓志铭,才开始在洪江边寻找杨价墓。

出土棺椁 将调运北京清理

记者现场看到,不仅年代久远的棺椁、棺材腐蚀严重,就连与土壤接触的精美银器也变得十分脆弱。吹口气,都可能把外表的花纹吹跑。考古队员说,一些怀疑是皮制、木制、绢丝品,虽保持了形状,小镊子一碰上去就粉碎。
这些物品,要经过特殊处理后,才能逐层剥离出来。考古队员说,这项工作,必须在实验室内进行。
由于贵州省内目前没有这样的实验室,两个墓室的棺木,连同部分泥土,将被套箱整体提取后,送往位于北京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由国内顶尖级的实验室考古专家进行清理。这个过程,或将长达数月甚至更久。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李纯信说,套箱整体提取是指将棺椁、棺床及下部的少量土层,作为一个整体套入特制的箱子中,然后吊装、运装车。据他测算,体量稍小的女墓室,包括套箱在内,重约7吨左右,而男墓室则可能有10吨。本报记者 黄黔华

====现场目击====

竹签考古

相对航拍、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手段,竹签可谓是最原始的工具。但在杨价墓考古发掘现场,这种最原始的工具,使用频率最高。
每有重要文物露头,考古队员先用毛刷轻刷浮土,接着手握竹签,细心剔除与文物紧密相连的泥土。有时就连提取文物,也要使用竹签。
记者看到,从专家到所长,再到普通考古队员,每个人手里除钢质剔刀、镊子外,都有一根竹签。竹签相对较软,对文物本体伤害较少。周必素说,钢剔刀等工具虽好用但过于尖锐,易对文物造成损伤。

专家木工

因为是套箱整体提取墓葬,考古发掘现场的后期,有很多的木工活需要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李纯信,坚持担任木工指导,手把手地教木工如何钻孔、钉板。

这种木工活跟普通木工活不一样,要求钻孔准确、钉板结实,还要考虑便于拆卸,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文物的震动。他说,每个螺丝钉要精确定位,受力均匀。此外,李纯信还负责所有木板、木块数据的测量和定位。

精准取物

杨价墓在地下埋了700多年,很多器物都锈蚀严重,有的轻触便会变形,甚至损毁。提取器物的队员跪在泥地上,一手轻轻扶着器物,一手用竹签剔除泥土,待其与泥土分离后,再用双手捧出。可绝大多数金属器物,因摞在一起的时间太长,出现轻微粘连现象。
这时,取物者选择好合适角度后屏住呼吸,保持手上平稳,再使力或借助竹签等工具,一点点地将粘连处剥离开来。很多时候为提取一件器物,需要好几个小时。多数考古队员虽希望能亲手捧出宝贝,但又不愿亲手提取器物。怕不小心损坏了文物。一位考古队员说。 本报记者 黄黔华

====揭秘古墓出土过程====

李伯谦等专家在考古发掘现场  

提取器物

文物差点沉水底

杨价墓,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它的正前方,是水位快速上升的中桥水库。对于杨价墓的寻找和发掘,正是源于中桥水库的建设。

2011年,遵义市宣布开工建设中桥水库。之前,当地两个部门向水库的规划设计单位出具函件,称经调查确认,水库淹没区内没有一切地上地下文物。
因此,在业主方的搬迁、保护方案中,并没有杨价墓。但事实上,该区域内除杨价墓外,还有两处已知的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部门随后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并报请贵州省文物局保护。2013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进入中桥水库库区,开展调查和抢救性发掘。

最初,在水库边的一处山坡上,考古队找到了一个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古遗址群落,还有部分明代瓷片,怀疑其系播州土司屯兵之所,也可能是播州上百个土司庄园之一。
2013
6月底,考古队在清理一座名为挨河墓的市级保护古墓时,在被盗严重的墓室内发掘出陶俑、玉器、银器、铜器等文物,并在墓前发现了墓志铭,上面载明了这座曾被忽略的古墓,是比旁边省级保护的杨烈墓等级更高的杨铿墓。
杨铿的墓志铭除了记载其生平外,还记录了威灵英烈侯杨价墓所在。而此前,《遵义府志》记载,杨价墓安葬在桐梓县城郊。这个重大发现,足以校正存世古代文献的错误之处。

考古队内的争论

考古队决定寻找杨价墓。大家将附近的一处半圆形小山包,视为杨价墓可能存在的区域。从去年7月初到今年3月,在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山包上,考古队打下去的探测探孔达1000多个,最深的有8米多。
但这些探孔未能确定杨价墓所在,反倒是发现一处初步确定为明代时期的古建筑遗址,在里面发现贵州目前单体最大的陶制垂兽———螭吻。难道是杨铿的墓志铭记载有误?还是杨价墓已毁?一时间,对杨价墓是放弃还是寻找?考古队内部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主张放弃者认为,杨价死于宋代,也是播州杨氏土司最兴旺的时期,其墓葬规格一定极高。但从勘测情况看,除了一圈包围着小山包的石墙外,却并没有这样的迹象。而且,这道上面压着明代石墙的宋代墙体,一度并未被认可。
而坚持者则认为,这道石墙的建筑形式、用材等,与海龙屯早期城墙建筑风格一致,完全可能是宋代遗迹,可为寻找杨价墓提供依据。
但另一方则质疑:如果下面的石墙是杨价墓的围墙,上面则是杨烈墓的围墙。杨家的后人,怎么会把毁掉祖宗的东西?

小小漆皮显神通

争论在继续,调查和寻找也在继续。今年4月,考古队员有了新发现:在石墙中部后侧,发现一处类似门房的遗址,出土了不少宋代瓦砾。他们推测,这可能是在中轴线上的杨价墓园的入口。
后来,考古队员说服位于中轴线上的一户农家,允许紧邻他家后墙探孔。这一次,队员打到一个可疑的探孔:在地下8米多深处,发现各层颜色不同的混合土,但并未遇到石头等硬物。
当时的多数人都认为,杨价的墓应该跟其它几座已发现的土司墓葬一样,也是石室墓葬。还有人认为,这可能是被废弃不用的墓坑;也有人认为,或许会如同播州土司杨辉墓一样,存在着疑冢现象。

争论仍在继续,但此次转机让大家统一观点:无论最终能否在这找到杨价墓,一定要把发现的线索追查清楚。
5
月下旬,因为中桥水库即将下闸蓄水,淹没区内所有民居将被拆除。考古队趁机请来挖掘机在可疑区域开挖。下挖4米多深后,几段立着的木桩引起考古队员的警觉。

这么深的地下,怎么会突然出现木桩?考古队员说,这些木桩虽年代久远,但材质仍很好。会不会是遇到了墓道?难道这一带真的有古墓密道?
当地村民传说,在此区域有一座庞大的古墓,地下机关重重,暗道一直通到几百米外的河边。村民建房时,也曾陆续挖出过一些砂石凿的石槽,后被怀疑是通往古墓神道两侧的物品。
考古队随后改为传统的人工挖掘。此时,中桥水库下闸蓄水,水位上涨逼近杨铿墓遗址。610日,一个工人在右侧清理土层时,发现几块很小的灰褐色物品。这些小东西只有如指甲般厚薄,很脆,轻碰都会折断。
考古队员欣喜若狂:这是漆皮,有漆皮存在,就说明有墓葬存在。随着清理继续,一具木制的棺椁呈现在人们面前。
不仅如此,在上半部分还发现了一些银器,之前发现的木桩,则是棺椁立柱的残件。至此,杨价墓在地下沉睡700多年后,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本报记者 黄黔华

专家分析:土坑墓葬 全国罕见

周必素研究播州土司墓葬多年。她表示,这是第十座被发现的播州土司墓葬,也是惟一的土司土坑墓葬和未被盗过的土司墓葬。

从南宋时期至明代,墓葬的主要形式是石室、洞葬或火化等。之前,在遵义市境内发现的土司墓葬及一些较大规模的墓葬,均为石室墓葬。但杨价墓为何以土坑墓形式出现呢?
一些人认为,当时国家战事吃紧,公元1234年至公元1239年期间,杨价数度被征调前线抗蒙,或许没太多时间、经济来营造石室墓;另一些人则认为,杨价生前对佛教、道教痴迷,经常把僧人、道士请到播州,还修建佛道合一的场所,即使在临死前不久,还在和一群和尚吃饭。土坑墓葬可能与其信仰有关,表达的是来去自然。
不过,李飞认为,杨价时期是播州实力最为强盛的时期,经济绝不是问题。而且,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陪葬品价值连城,足以说明其生前、生后播州的实力非凡。
一种可能,就是土坑墓的造价更为昂贵。李飞说,杨价墓棺、椁使用的木材,能在地下经历七百余年仍未完全腐烂,初步推测可能是名贵的红豆杉、金丝楠木制成。
据考证,这些木材,十分昂贵。即使到了明代末期,有人通过播州土司购买了能做两副棺材的杉板(即红豆杉板),花费50两白银。再之前,土司杨爱在缴获非法盗伐的约2000块杉板后,通过赤水河进长江,运送到江南出售,获得白银1300多两,并换回绢丝两梭。
这座墓内,棺材之外的椁十分庞大,推测完好时的规模不亚于其它墓葬的石室。李飞说,用珍贵的木材制作这样厚重、庞大的椁,其花费的银两要高于石材。
四川大学考古系的博士生导师柏彬赞同李飞的分析。他说,也正因是土坑,杨价墓在全国同时期古墓葬中十分罕见。另外,他也不赞同因信仰而做土坑墓的分析。他称,无论信佛还是信教,主要的安葬方式都是火化。
前往现场指导考古发掘的考古学家李伯谦,对杨价墓的评价极高,认为该墓是贵州考古史上十分重要的发掘成果,研究价值不局限于播州的历史和文化,会为正在进行的海龙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分

/图 本报记者 黄黔华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