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族谱支系 » 杨氏寻源一

杨氏寻源一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1-06-30 16:07:48  阅读3157次

民间的谱牒多为明代始修。即使有的宋元时期就修过谱,但多数都在战火硝烟之后,不是毁于一旦,就是玉损残缺,已无系统明晰的文字。因此,明代修的谱,对唐宋时期的家族史,多数是根据口碑传承记录,少数是同姓氏互相借鉴,也免不了牵强附会的。不论怎样去评价现存谱牒,在没有发现更详实的依据之前,它就是研究史料的唯一。因此,将《杨氏族谱》提到的人名地物逐一追寻,是溯本求源的最好阶梯。
上述史料提到了一些人名地望,如周王、晋王、姬姓、弘(宏)农、华阴、杼、燮、肸、伯桥、羊舌、叔向、尚父、杨震、关西、四知、青州、江西、帝胄之后、槐木下等,这些名称与杨氏族源有着怎样的关系?
1
、姬姓和周王:史书告诉我们,周朝是姬姓人建立的。周成王姬诵继位以后,先后分封诸侯71国,其中姬姓的有55国。晋,为姬姓,封侯爵,开国之君系周武王姬发之子叔虞,封于唐,叫唐叔虞;唐叔虞之次子燮改为晋,为晋侯。晋侯燮父的弟弟杼,又叫平杼,生于周成王20年丙辰(前1085年)711日子时,周康王6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杨平杼就成为杨姓的开宗始祖,子孙以杨为姓,至今已3090年。《左传》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属姬姓。又据《辞海》考订:杨,古国名,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北,春秋时灭于晋,成为羊舌肸的采邑。8个姓姬的古国,都是黄帝的子孙。黄帝从黄土高源走出来后,奴隶社会开始了,夏商周三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文武成康之世,是姬姓势力的鼎盛时期,许多姬姓被封为诸侯,杨国为其中之一,以封国为姓由此而生。
2
、晋武公之子伯侨:《史记·晋世家》载:唐叔子燮,是为晋侯。晋侯子宁族,是为武侯。武侯子服人,是为成侯。至晋武公,有二子,即诡诸和伯侨。诡诸是长子,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封于杨,称杨侯,地望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北一带。杨伯侨,又名文实,周襄王姬郑(前651至前619在位)元年庚午受任为中大夫。五年甲戌(前647),襄王念其先人功勋,封于杨,为杨侯,承继祖先爵位,谥贤敬。传说伯侨生时,两手合而不开,百日之后,两手忽开,左手纹有字,右手纹有字,合为杨(杨)也。于是周王封之为杨侯。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计算,杨伯侨是杨杼以后的第12代。
杨伯侨之3世杨突,官拜羊舌大夫,食采于羊舌,故又称羊舌突。辖铜騠、杨氏、平阳三邑。
杨伯侨之4世杨职,晋惮公(前572—558在位)重臣,生赤、肸、鲋、虎,称羊舌四族。肸,字叔向,亦名叔誉,食采杨氏。
杨伯侨之5世杨肸,博议多闻,为晋平公(前557—532在位)太傅,孔子称之为古之遗直
杨伯侨之6世杨食我,史有叔向食采杨氏,生伯石,字食我的记载。因得罪晋贵族而遭迫害,子孙隐居华山仙谷避难,后迁陕西华阴县。
3
、羊舌与宏农:羊氏书籍记,《史记》周厘王时,有盗羊之贼诬牵在肸身上。经严判分清浊,时为炎夏,羊首朽滥,羊舌还在流淌鲜血,洗清了肸的冤曲后,加授羊舌大夫,故以羊舌为氏。肸(叔向)配姜氏、任氏,姜氏生杨食我,任氏生杨石。杨食我食采于杨,逐以杨为氏。宏农的故事出于任氏。当时因韩、赵、魏三分晋地,兵燹荼毒,任氏身怀六甲,夫妻失散,妻逃遁至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藏龙岭杨柳岩。岩的周围三里有石洞,宽50余丈,满室溢香,上面有杨柳盘石。任氏进入洞内避身,夜生育一子,肚中饥饿,食杨柳的尖尖,得以存生。闻知地名为宏农村,故以杨为姓,以石为名,以宏农郡取义。宏农之说便从这里开始。
4
、关于青州:青州,古九州之一,在泰山与勃海之间,汉始置州,魏晋南北朝继之。治所屡迁,辖地不一。隋废,唐初复置。不久改叫平卢军节度使。元代叫益都路。明清叫青州府,旧址在今山东益都县。(《辞源》注)古代青州的确切地址已很难找到。大体应在今青州、潍坊、淄博一带。这里是杨姓的中转站。大膜头杨家谱称南宋由青州迁徙永明龙田村,附有诗云弘农甲第世流芳,说明他们的始祖还是在弘农郡。而龙田壕子下的谱说是唐宪宗(806—820)时因饥荒从青州逃到龙田的。这两本谱都说源自青州,但在迁来的时间上前后相差了约400年。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