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宗渊源
杨姓之根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桥山、姬水间。杨氏的初祖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黄帝轩辕。历经夏商至周初,由姬姓衍生而成的杨姓,几千年来,繁荣昌盛,瓜瓞绵绵。几乎象所有的姓氏一样,杨姓的氏祖也可溯源到黄帝。
“人文初祖”的黄帝,又是姬姓的始祖,杨姓由玄嚣这一支派传递而来,而玄嚣正是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才成为杨姓的第二世。姬姓至周朝发展到了鼎盛地步,杨姓开始崭露头角。
杨姓得姓于西周,从周成王姬诵“剪桐封弟”时开始。杨姓曾三次受封:一是周康王六年姬钊封堂弟姬杼为杨侯,世称杨侯国,以杨为氏,故姬杼为杨氏肇姓始祖;二是周宣王十九年,姬静再封少子尚父,即杨氏第8世祖杨涧为杨侯;三是周安王5年,姬骄又封杨伯侨为杨侯。
秦汉望族
与其他姓不同,杨姓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望族——弘农杨氏,这表明杨姓聚族时间非常久远;汉代名臣杨震“清白传家”成为杨姓的优良传统。
杨杼后裔权高位显,成为秦汉时期的弘农望族。弘农杨震家族“四世太尉,德业相继”,是后汉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廉洁奉公传为千古佳话。“不惑酒,不惑色,不惑财”,杨秉成为官场中的君子。杨氏亦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以“清白传家”为额。
三国时的杨修,“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遭曹操嫉恨而惹杀身之祸。
魏晋南北朝的勋贵
魏晋南北朝是杨姓风华正茂之时,杨姓子弟播撒在华夏大地各个角落,尤其是氐族杨氏先后建立起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其昌盛与大隋杨氏并驾齐驱。“西晋三杨”分权武帝司马炎,势倾天下。一门之内,功名满堂,杨播一家成为北魏政权中的显贵。氐族天水杨氏一度与弘农杨氏并称,成为西北显姓。
杨坚统一中国成立隋王朝
一统中华,兴科举,开凿大运河,这些业绩成为隋朝杨氏的标志;隋朝虽然仅仅维持了两代,但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溅起了绚丽的浪花。
竹帛烟消帝业墟,杨隋王朝倾覆,一损俱损,杨姓就此衰落。
唐代的杨姓十一相
从辉煌的帝王家族转变为平民百姓,杨姓很快适应了这一转化,他们在唐王朝时迅速喷发出自己的才智。
在唐朝,杨姓曾出过十一个宰相,名将、名臣不计其数。特别是在唐中叶玄宗时期,杨姓及杨家更是仅次于皇族的天下第二大家族,贵妃杨玉环、宰辅杨国忠两同族兄妹,对唐朝的影响更为他姓所不及。
满门忠烈杨家将 满门皆忠烈,丹心照汗青,写就了杨家将彪炳史册的功绩;千百年来,在小说、戏曲、诗、词、绘画里,杨令公、佘太君的形象永远是堂堂正正;而杨家府内英雄女将更是有口皆碑。这个英雄群体,不仅在宋史上有碑有传,而且在杨氏族谱中也有他们的来龙去脉和生卒年月。
鼎盛江南
杨姓在宋元之前,基本上是北方的显姓望族,但是,在宋元明时期,杨姓开始大量南迁,在江南各省迅速繁衍,并且,人才辈出,英华毕具,为江南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
北宋末年,由于金兵数次大举入侵,宋政权南逃,河北、河南大量的官僚富豪阶层及平民随同渡江南迁。杨姓也就在江南地区鼎盛起来。
“宋室南渡”后,杨氏纷纷迁入江西,吉水杨辂一家独领江西杨氏风骚。其族源及发展情况,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曾撰文提及。
在播迁福建的杨氏族人中以漳州杨氏71世的杨时最负盛名。杨时为宋代学者,世称龟山先生,朱熹等“东南三贤”即出其门下。师承程颢、程颐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留下了“程门立雪”、“洛学心传”等千古佳话。福建省将乐县于1993年10月20日举办了“纪念杨时诞辰940周年学术研计暨经贸旅游恳亲会”的盛大活动。
广东梅州杨氏客家由64世杨云岫开基。杨云岫于881年生于浙江,由进士官拜都御史出刺潮阳,于梅州水南里筑室建轩而家,在任仙游,享寿92岁。其子孙遍居海内外,人丁以数十万计。每年8月20日,其万千子孙前来祭扫祖墓。
湖南杨姓大量出现是在明代洪武以后,人称“洪武落业”。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遭受了空间的浩劫,特别是长沙、常德、益阳、湘潭等地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浙江等地的杨姓宗族,纷纷踏上了西拓湖南的征途,这就成了今天湘东、湘中、湘北大半个湖南杨姓的来源。其中常德汉寿的花园杨氏与长沙望城的卯田杨氏是其典型代表之一。花园杨氏的明迁始祖是杨敬昌。卯田杨氏明迁始祖为杨癸三。这两支杨氏都是“功名显达,代有其人,丁口以万千计”。
百世其昌遍全球
杨姓是一个具有拓荒精神的姓氏,千百年来,从河东、中原、西北到大江南北,以至台港澳、东南亚……世界各地都有留下了杨姓的生命印迹……
杨姓文化
杨姓修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家族文化史中,忠、勇、孝、敬、勤、俭、仁、义,是杨姓文化的精髓。
来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境,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至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在此时,多由湖北、陕西省境迁去。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多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氏大举南迁。至宋代起,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起播迁中心。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以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又一线。此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编及全国各地。
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郡望:
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安徽杨氏
"鼎甲江南",安徽杨氏助一臂之力。
据明崇祯甲戌(1634年)《皖桐杨氏宗谱·续修谱序》云:"至关西夫子震公,历汉唐宋来,人文济美,居罗周天,则派肇弘农,而之华阴、江、浙、郢、洛等处,以及休、歙、婺、宣、南泾、太、宁、旌、贵池、青阳、铜陵、湖阳、芜湖,繁昌、桐城、怀宁、潜山、无为、广德,及苏、松、常、镇、庐、凤、淮、扬、湖广、江西、湖南等处,则人文焕发。于晋魏齐梁唐宋以来,代显文武之烈,屡著功忠之懿,卓卓杨氏,甲江南北族矣。"由此可看出,杨姓在明崇祯时,就已遍居江苏、浙扛、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广东诸省,"鼎甲江南"。而安徽则尤以皖桐一带为盛。
(1)皖桐杨氏即居住在今安徽桐城一带的杨姓子孙。他们自称其出自关西华阴杨氏。在元末明初之际,这一支的直系祖先因曾担任元代的地方官,从江西吉安迁往安庆。元朝灭亡后,便自任所安庆迁居桐城。迁居桐城后的杨亨一、杨茂一两家,"里居匪遥,祠宇相望,二支之子孙往来无间,喜庆相闻,叙昭穆,捍外侮,历数百年之久而情益亲",康熙年间,两支人士杨超宗,杨瑞甫等人组织合修了通谱。
(2)合肥杨氏这里在唐末五代时就有了杨姓人的活动。五代吴王杨行密一家父子4人,就是合肥人。然而这一家灭国后,被南唐尽杀其族。但到了明代,这里又出现了杨察、杨寞兄弟闻名于世。杨察,字隐甫,景祐进士出身。凡论事无所规避,曾数忤宰相执中,每以理激争,无所畏惧。累官至御使中丞,后迁户部侍郎,而充三司使,卒于任内。其弟杨寞,字审贤,庆历进士出身。经国子监、礼部考试,皆得第一。又试崇政殿,宋仁宗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色,谓辅臣说:"杨寘也!"遂擢为第一名。在清代,更有合肥寿星杨兆鸾,字鸣皋,乾隆元年(1736年)生,赋性极冲淡,不慕荣利。道光四年(1824年),90岁,主司戴咸宜题额曰"礼隆珍从";至十四年(1834年),寿登百岁,邑绅同赠额曰"熙朝人瑞",其时以诗祝寿者甚众。卒年百有三岁,居四顶山阳,子白孙颁,五世同堂,凝庥积瑞,甚盛事也。
(3)巢县杨氏唐武德七年(624年)改襄安县置巢县,治所在今安徽巢县。杨氏世居巢县石皋镇之太平坊,清嘉庆间有名杨英者,由岁贡官广西灌阳县知县,以清慎著称。他的一家,中科第者不少,据《续修庐州府志》卷58载,举进士和赠文林郎的就有杨仪瑞、杨埙、杨欲仁、杨欲兴、杨椅繁、杨葳繁、杨椿繁、杨锖繁、杨昌运、杨昌期、杨昌言等11人。可称书香门第与仕宦人家。还有清代巢县人杨太和享寿95岁、子宾90岁、孙大昕93岁,一门三寿,人以为难得,故朝廷恩赐八品。
(4)怀宁杨氏怀宁,即今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人杨汝谷,字令诒(1665-1740年),康熙进土出身,累官至左都御史。在朝为官,始终一辙,公私分明,持身廉正。御史任内,上书言事,凡数十次之多。自参赞中枢,至历任副相,遇事必言,未所阴僻,卒后赐谥曰"勤属"。
(5)寿州杨氏寿州,即今安徽省寿县。寿县人杨岐珍,字西周,身长如鹤立,威仪甚整,其性坦直,富正义,生平未尝欺人。官终福建提督,任内病逝。
菲律宾杨氏
据1986年出版的《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新厦落成纪念特刊》所载的宗亲分会来看,杨姓人已散布在菲律宾全国各地区。宗亲总会成立于1950年3月19日,会址设在岷尼拉市,下面还有礼智三描分会(礼智市)、宿务分会(宿务市)、三宝颜分会(三宝颜市)、纳卯分会(纳卯市)、班乃西里人省分会(怡郎市)和美骨区分会等。这里的杨姓人大都来自中国福建的泉州市、厦门市及其附近的晋江、金门、同安、安溪等县。
福建杨氏
杨姓人究竟是何时来到福建的呢?据台湾史学家李济博士考证:"杨氏在西晋末(316年前的几年间),已有部分迁于闽、越,亦有于唐末避黄巢之乱人闽者, 自宋代起,福建始成为杨氏播迁之中心。"也就是说,杨姓人在福建,鼎盛起来,是在宋明时期。但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湮没等原因,如今很难考证出最早入闽之始祖究竟为谁?是何时从何地迁入该省何区域的?不过有漳州和镛州两支比较大的杨氏家族还能找得出他们来福建的来龙去脉。
漳州杨氏到福建的时间和始祖,据清乾隆二十七年杨邦瑞写的《开漳始祖世系图族谱序》的记载:人闽时间为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始祖为杨君胄或杨伯岳。这一支族,发展到元末明初的东坑开基祖杨丙三,已历27代,子孙较为集中地分布在福建的墨场和漳浦两大区域。
甘肃杨氏
甘肃省杨姓的出现,仅次于山西、陕西、河南、四川四省。早在东汉时就有相马大师杨子阿居成纪。成纪为西汉时置县,治所在今甘肃静宁县西南。子阿自少好马善骑,因爱马而善饲马,并精研相马之术。当时马援将军亦好马,曾拜师子阿,及征交趾(越南北部)时,援得其益甚大。其后有仇池杨氏政权的建立。除此,甘肃还有其他地县有较为显著的杨氏支系:
(1)天水杨氏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天水郡,治所在乎襄县,即今甘肃通渭西。天水人杨阜,字义山,东汉末年举孝廉,初为州刺史从事,后为曹操所赏识,征召在丞相府参赞军事。曾从军讨伐马超,颇建奇功,赐爵为关内侯。累官至益州刺史、金洞太守、武都太守,最后官至大匠(如总工程师)。每朝议,阜视天下为己任,然屡谏不听,知事不可为,乃辞官归隐。死后家无余财,是见为官之清廉。
(2)武都杨氏生活在今甘肃武都县。后魏时有杨令宝,善骑射,有谋略,攻城夺地,为敌人所畏惧。初从肃鸾为将,屡立战功,升谯郡太守。景明初(500-503年),授南衮刺史,诏命镇守淮南,累捷有功,政绩亦佳,升京畿内使,病逝任内。
(3)临泾杨氏临泾即今甘肃镇原县。临泾人杨政,字直夫,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从吴珍击金兵,以功授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后转经略安抚泾原,兼帅环庆利路,再迁知临f刊、利州,后拜授太尉。卒赐谥曰"襄毅"。
河南杨氏
河南是杨姓密集的省份,也是杨姓的主要发源地,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郡,本是古代行政区划名,辖境历代不同。秦以前郡辖于县,至秦则县辖于郡,汉因袭之。而作为姓氏的"郡望"来说,是指世代居住某地的显贵家族,为当地所仰望。杨姓中的弘农郡望在两汉时开始著名,有杨震一家"四世三公",到北魏有"三杨"和杨播一家,到唐代则成为宰相世家,尤称极盛。《太平寰宇记》载唐末诸郡世族郡望日:"虢州弘农郡五姓,杨姓居其首"。弘农郡,为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置,治所在弘农县,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故函谷关城。唐以前的弘农杨氏就散居在这片土地上。除此,河南还有如下主要杨氏支系:
(1)陈留杨氏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县,即今河南开封市东南陈留城。陈留人杨匡,字叔康,又名章,东汉顺帝和桓帝(126-167年)时人。好学善文,及长,在乡里教授门徒,后补官为靳县令,任内有治绩,升为平原(今山东平原县)令。时中常侍徐璜之兄,曾为平原相国,匡耻与其共事,故托病在家,无意赴任。汉桓帝时,匡曾为当时太尉杜乔之部属,乔营私被处死后,重义护尸,择穴埋葬。事毕,从此杜绝仕途,隐居不出。
(2)宜阳杨氏战国韩置宜阳县,治所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宜阳人杨仆,东汉武帝时人,自少勤习武艺,曾为军部曲从军,后以千夫为吏。河南太守以仆有贤能荐举于朝,授为御史。后以剿贼有功,迁主爵都尉(主掌封爵事务),位列九卿之内,值南越反,武帝以仆有能,授为楼船将军(海军司令),得胜后封将梁侯。在征朝鲜之役中,与左将军荀彘意见相反而遭诬陷,废为庶人,卒于家。
(3)获嘉杨氏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获嘉县,治所在今河南新乡西南。获嘉人杨俊,字秀才,东汉末年时人,自少好书,颇有文才,但无意仕途。东汉末年扶持老幼,去京密山间避乱,同行者百余家,俊将私财赈济贫乏,有财共通。有宗族乡亲之中,被人所掠去作奴隶者6家,皆倾赎回。乱平后仕魏,官至南阳太守。魏文帝曹丕因俊常赞美曹植不高兴,因而恨俊,借故把俊关了起来,竟使其在狱中自杀,众皆为之冤枉,痛惜流涕。
(4)汴州杨氏北周宣帝改梁州置汴州,治所在浚仪县,即今河南开封市西北。汴州人杨彦询,字成章,好书善文,富有才华,后晋高祖镇兵太原时,授为太原节度使,任内颇有政绩,吏民都很爱戴他,因之境内大治。后因病乞归,但高祖不肯放,于是改授金吾卫大将军,病逝于任内。
(5)郑州杨氏东魏武定七年(549年)置郑州,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唐贞观七年(633年),移治管城县,即今河南郑州市。郑州人杨朴,字契元。勤敏好学,曾与毕士安游,由士安荐与宋太宗,以有召见之。朴因爱诗赋,不想当官,因之辞归。朴性怪僻,常骑驴往来都城,每次想作诗,即伏草埔间冥想,得佳句即跃出,常使过路相遇者受惊。著有《东里集》。
(6)洛阳杨氏秦代置洛阳县,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隋大业元年(605年)移治今洛阳市。洛阳人杨守一,字象先,生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卒于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享年64岁。为人好学善书,精通《周易》及《左氏春秋》。曾事宋太宗于晋邸,官至宣徽北院使,佥署枢密院事。又因性直勤谨,久事王公,因之历任要职而至显要。还有洛阳人杨畏,字子安,北宋时人,进士出身,幼年失父,事母至孝,勤勉好学不远游,刻意经术。后携所著之书晋谒王安石、吕惠卿,为王、吕所荐,授郓州教授,自此尊安石之学,累官至提刑狱。
(7)开封杨氏秦代时置开封县,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升汴州置开封府,东魏天平元年(534年)置开封郡,其治所都居今河南开封市。这里杨姓人较多,显耀者亦不少。宋代杨燧,曾从征贝州,记功第一,又从征侬智高,建立奇功。英宗时(1064-1067年),以累功授宁远军节度使,旋授殿前指挥使,任内病逝;又有杨由义,字宜之,初任僻地盐官,因与漕运相处不洽,隆兴间(1163-1164年),以阁门祗侯使金,不为所屈而还,南宋孝宗嘉奖之,后累迁至太府卿兼刑部侍郎,朱熹曾受业其门下。
(8)中牟杨氏西汉始置中牟县,治所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中牟人杨本,初为太学生,明建文年间(1399一1402年)应募,授锦衣镇抚。从李景隆讨燕立功,景隆忌之,不以功上报。不多久,以孤军出战,景隆不派军援救,遂被擒,系于北平监狱被害。
(9)商丘杨氏商丘为夏后相所都,一说应作帝丘,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明末清初,有杨镐,世居于此。累官至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倭将行长加藤清正,屯军蔚山,镐进兵攻之,不能下。行长救兵亦至,镐竟大惧先奔,丧兵二万有余,被罢官。后清兵击破抚顺,复启用,为兵部右侍郎,驰往经略,但兵不能前,师期又泄,遂被下狱伏诛。
(10)商城杨氏北宋建隆初改殷城县置商城县,治所在今河南商城县西。商城人杨所修,字启修(1548-1694年),明万历进士出身。初属魏忠贤党,历任左副都御史,后因人逆案,撤职为民,回归商城。时张献忠隐商城,被捉不降,遇害。
江苏,上海一带杨氏
江苏杨氏也很发达,几乎遍及江苏全省。但他们又是何时涉足江苏的呢?据史料和谱牒记载,多数杨姓是在宋代和宋高宗南渡以后迁来江苏时,其中尤以上海、无锡、常州、京江、毗陵、六合等地的杨姓居多,也最为显赫。
(1)上海杨氏上海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才置县,治所即今上海市旧城区。初来上海的杨姓是北宋末隐居嘉定外冈的杨敏求。敏求,祖籍关西,宋徽宗时官居朝散大夫,因得罪奸相蔡京,罢职南迁至上海杨甸角(今望新乡杨甸村),其曾孙杨滋,任两淮安抚制置使,抗击金兵,战功卓著。他的妹妹九莲,号称杨九娘,据族谱记载,"有勇略,与元太祖女将耶律氏战,得胜"。洪武五年(1372年)被迫封为女灵侯。此支聚族而居,至今已届34世,历970年,其所存族谱世系分明。尔后,有几支杨氏迁入上海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杨荣从上虞迁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瑀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至此,杨姓已遍及上海地区。明清以后,人迁的就更多了。以杨姓而命名的地方也遍及上海,如杨甸角、杨行镇(杨垢经商地)、杨王镇(奉贤杨氏垦殖区,今光明乡杨王村),及青浦的杨扇、杨舍、杨垛、杨园、杨新,浦东的杨思,市区西北的杨家桥,市南的杨家渡等等。如今杨姓人口已居上海姓氏人口中的第1位。
(2)无锡安阳杨氏这支杨姓人是元代人无锡的。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杨翼凤在《无锡安阳杨氏族谱·序言》中称:"尝溯吾杨之在锡也,世远靡据。惟是12世祖讳(杨)拯,当元之时择安阳之麓家焉。……6世而少司徒(杨)宜间公昆季相率登科第、居清要。……厥有千余指,实足为杨氏先声。今也支庶繁衍,徙两京、维扬、湘楚者,固相见不相识,即迁居邻近者,于尊卑长幼睹面亦视若途人。"这说明,这支出自关西,迁居安阳,又向南京、北京、苏皖、湘楚移徙的杨姓人,到明代中后期已发展到相当多的人口了。
(3)京扛杨氏京江,即今江苏镇江市北长江河段。这支杨姓人的来源,在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京扛杨氏族谱序》中说:"吾杨氏世居真州(今江苏仪征县),宋高宗南渡,白干钟公遂定家丹徒(今江苏镇江市)。逮今子孙繁衍,而谱牒未作,无以永孝思而联宗族。"
(4)毗陵杨氏西汉置毗陵县,治所即今常州市。这里的杨姓,出自宋代学者杨时之后裔。
(5)六合杨氏六合,即今江苏省仪征县。这里有杨洪一家最为有名。杨洪,字宗造,自明永乐至天顺年间(1403-1464年),累官至宣府总兵。他治军很严肃,士马精壮,诸将士皆敬畏他,呼为"杨王",但他未曾擅杀一人。卒于任内,赐谥日"武襄"。他有三个儿子:能、信、俊,皆为名将。如杨能,字文敬,曾从父屡建军功,授开平指挥使。景泰初(1450-1456年),官总兵,镇军宣府。天顺年间(1547-1464年),升为都督,仍镇宣府,封"武强伯",任内病逝。
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这是杨姓人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的公主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随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了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目前这里已建立了砂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五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
孟加拉杨氏
清乾隆四十五至四十八年间(1780-1783年)中国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来,并吸引、接纳中国的侨民,在当时的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中国城",从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养生息。
缅甸仰光杨氏
据史料记载,杨氏家族侨居缅甸,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今已140年了。他们为谋团鲒、敦亲谊,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总堂"。嗣后,1922年,旅缅侨领杨昭固,又倡议新建植德堂于仰光海滨街三若开恒头,门牌75-76号第三、四楼,1925年冬落成。当时"四知总堂"的会址系租赁,岁时莅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1957年由几位正副理事长倡议筹建会所,推举杨唐豪为建委会主任,着手劝募基金,幸得诸族亲热烈支持,踊跃捐献,数月之间,巨款立就。1958年购地于仰光海域街门牌400号,第二年己亥冬兴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内部雕刻布置,历时经岁,至1962年12月举行落成庆典。现在总堂会务一律免收费。目前已在全缅各重镇、市区筹设分堂。宗旨是联系及团结宗亲,尽力推行族亲福利,并协助贫穷子弟就学或介绍职业。为避免族亲子弟沦于夷化,还举办了华文补习班,由文教组负责进行。
欧美杨氏
20世纪以来,杨姓子孙在留学或经商的过程中,侨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也不少,我们总称其为欧美杨氏。这些人在贸易、科学、艺术、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许多人都成了当今的精英。这些人中首推获得世界最高科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博土。振宁,1992年出生于合肥杨氏老宅第五进东正屋内,1937年前后,曾就读于北平和合肥庐州中学,后随父赴西南联大就读,于1945年由昆明去美攻读,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侨居美国,1956年与李政道博土提出"宇宙不守恒定律",在世界引起震动。1957年1月,经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宣布实验证实。不久,振宁与李政道二人遂以华裔人士第一次获"诺贝尔奖金"的荣誉,被载入世界科学史册,成为世界的科技巨星。据有人统计,仅1991年,在美国成为风云人物的就有: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的杨祖祐,当年即被布什总统任命为总统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杨彼德被布什总统任命为全国图书馆及资料委员会委员;生物学家杨祥发获"沃尔夫农业奖";物理学家杨振宁获纽约州政府的"亚裔成就奖",华裔高中生杨广被选为美国"国会学者"等等。其他还有如桥牌皇后杨小燕等人亦蜚声世界,名闻天下。
山西杨氏
在山西杨氏的主要支系有:
(1)洪洞杨氏 杨姓始祖封在杨国,其都城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范村东,至今还留有古城遗址,相传为春秋杨肸(叔向)所筑。春秋时,杨国为晋所灭,置杨氏县于此。西汉时改名杨县。三国魏改杨县为侯国。西晋复为杨县。隋末改为洪洞县,相沿至今。在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许的广济寺遗址左旁有大槐树一株,名之曰"洪洞大槐树",相传为汉植,现古槐已枯,又栽新槐,高约12米。据碑文记载,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曾先后7次在槐树下办理移民的"签证"手续,今冀、鲁、豫、苏、皖等地的民间杨姓老人中有"我们祖先是大槐树迁来"的传说。1911年建有碑亭,题曰"古大槐树处"。
(2)太原杨氏这里早在汉代时就有了杨姓人的遗迹。其代表人物有杨奉。汉献帝时,杨奉护驾有功,累官至兴义将军。后曹操迫迁献帝于许都(今河南许昌西南),就近控制朝廷。奉闻知,即自梁起兵,欲夺回献帝,但为时已晚,兵败南奔,归依袁术。宋时,这里又出现了杨家将一家,最为显赫。
(3)河东杨氏河东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其代表人物有杨立,五代时人,曾为军部曲,后为潞州(今山西省长冶县)军少校。
(4)河中杨氏河中在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其代表人物有杨崇本,五代时人。崇本幼时被后梁李茂贞收为养子,及长,表为靖难节度使。宋太祖进攻邠州时,崇本迎降,太祖迁其家于河中,作为人质。
(5)文水杨氏文水在今山西汾阳县。文水人杨美,任侠好施,从周广顺征淮南,屡建奇功,以功擢升铁骑都指挥使,旋授北海军使,任内颇有政绩,为宋代君主所重用,后官至保靖(今湖南省境)节厦使。
(6)西河杨氏西河在今山西临汾县。西河人杨琼,在宋太宗时,平蜀有功,授单州刺史,历任河外都巡检使,又疏导黄河有功,灌溉民田数千顷。宋真宗时,又以功授郎州观察使及贺州团练便,卒于任内。
(7)崞县杨氏崞县在今山西原平县。其代表人物有杨存中(1102-1166年),为北宋名将杨业八代孙,临事警敏,膂力过人,深研孙吴兵法,有谋略,以功由忠翊郎授检校少保,兼领殿前都指挥使。乾道年间,以太师任内致仕,卒后追封和王,赐谱曰"武恭",一生经历大小200余战,身被50创,宿卫出入40余年,最少过失,因之南宋高宗以名相郭子仪相比拟。
(8)代郡杨氏代郡即今山西省朔县。其代表人物有杨伯曲,字彦思,号永齐。南宋淳祐年间,以工部郎镇守卫州。他生平攻读甚勤,科研成果较多,有《九经补韵》、《孝经据义》、《六帖补》及《宋代遗文逸事》等,颇有见地,精确者甚多。
陕西杨氏
"四知堂"下团结着杨震的华阴族裔.
陕西华阴是杨姓的再生地,有杨姓子孙逃往华山仙谷避难的传说,在汉代时华阴杨姓为望族。华阴县地处陕西、河南交界处,与潼关、灵宝、苏城、永济、大荔几县相邻,是秦汉以来杨姓聚居之所,也是杨姓人的早期故乡,全球以"四知堂"命名而自豪的杨姓家族多出于此。他们用"四知堂"这一堂号来纪念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先祖杨震。因为杨震一家的祖籍就在华阴。华阴县为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以宁秦邑改置,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南。华阴县在西汉元鼎以后曾属弘农郡管辖,故有的史书或杨氏家谱中常联用为"弘农华阴人",并把杨姓郡望称之为"弘农郡"或"弘农堂"。
这里除了华阴杨氏而外,陕西还有如下主要杨氏支系:
(1)冯翊杨氏冯翊即今陕西大荔县,三国魏时设冯翊郡。时有杨沛,字孔渠,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为公府令史,后调任新郑县令,为曹操所赏识,历迁九江、东莱、乐安等郡太守及京兆尹,后改任议郎。他前后为令守多年,皆不以自身生计谋,引退之后,家境穷困,在家治病,竟无佣人。妻子受冻挨饿,死后贫不能葬,由亲友故吏为之治丧。
(2)凤翔杨氏凤翔为唐五代时方镇,唐贞元后置,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凤翔人杨播,进士出身,自少好学,尤善诗词,但无意仕途,因之退居于家,每日以诗书为伴。唐玄宗时,特征召至京,授谏议大夫,不多久辞职归里,仍隐居于家。唐肃宗即位,再遣使征召,授散骑常侍,不多久又弃官归里。自此不复征召,
自号"玄静先生"至终。有子杨炎(729-781年),为唐玄宗时名相,卓越的理财专家。
(3)新平杨氏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置新平郡,治所在今陕西彬(邻)县。新平人杨思权,系五代时人,初事梁,官至控鹤军使(禁卫官),后唐灭梁,归后唐授都指挥使。当时潞王从珂,反攻凤翔,思权首先投降,由是诸镇皆溃,以功授左卫将军,任内病逝。
(4)三原杨氏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三原县,治所在今陕西淳化县东嵯峨山之北。三原人杨达夫,字晋卿,金泰扣进士,初为雩县主簿,旋为令。为人清正廉明,为吏民所敬服。治政简易便民,持身简朴无所好,惟爱山水胜境,家居择靠山临水之处,自得其乐。
(5)奉元杨氏元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置奉元路,治所在长安、咸宁二县,即今陕西西安市。奉元人杨恭懿,字元甫,自少勤奋好学,善词赋,工文字,尤精《易》、《礼》、《春秋》、元至元年间(1271-1294年),与许衡俱被征召,不赴任。数年之后,太子元成宗铁穆耳下教中书,俾如汉惠帝,聘四皓者以聘之。恭懿感元世祖意诚,于是赴京受任,对当时天下形势提出了很多好的看法,人们称之为"元中四皓"。
(6)咸宁杨氏唐天宝七年(748年)以万年县改名为咸宁县,与长安县同城而治,即今陕西西安市。咸宁人杨鼎,字宗器,家境清贫,勤敏好学,力求上进,乡试得第一名,廷试第二名,授编修之职。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累官至户部尚书。在户部任内,持身廉正,然性颇居滞。卒于任内,赐谥曰"庄敏"。
少数民族中的杨氏
杨姓以弘农杨氏为主体,不仅成为汉族中的大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也是主要姓氏。
(1)云南南诏白族杨氏 南诏本称蒙舍诏,即唐初乌蛮六诏之一,居于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境,因地处其他五诏之南,又名南诏。开元中,其王皮逻阁统一六诏,迂都太和城,即今云南大理县南太和村。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境和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一带。白族杨姓,一直是南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他们在汉代是哀牢夷中的一支,自称九隆族之后。至唐代时,杨姓便上升为族中大姓之首,有53人为南诏国的重要官员。南诏灭亡后,白蛮族贵族杨干真于927年杀郑隆宜和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改国号"大义宁",改元"兴圣",在位8年,谥"肃恭帝",成为当地的一个割据政权。在元代,杨姓为段氏总管的重臣,有22人名载史籍。明清至近代,杨氏依然长盛不衰。至今在云南喜洲地区,还有不少林庄聚居着许多白族杨姓,如寺上、寺下、中和邑、城北、大界南等村。他们为保卫和开拓祖国的西南边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辽宁辽阳满族杨氏 辽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这里住有满族杨姓。据《皇朝通志·氏族略》载,辽阳人杨绶宗,就是满族镶黄旗人。
(3)吉林昌邑区满族杨氏 昌邑区在今吉林省吉林市。据1934年杨锡绶等人续修的《杨氏谱书》载,这里的杨氏,原为汉人,原籍云南贵州府,迁居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康熙年间,携眷移居永吉州地方,耕种官地,因能尽数交纳所在耕地5年的额粮,经吉林将军、副都统等奏请,奉谕旨,遂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其中关于庚子抗俄名将(杨)凤翔的记载,有补于史书之不足。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14代。
(4)吉林辉宁朝鲜族杨氏在清代,辉宁约在今吉林辉南县一带,这里就有被编为正黄旗的杨姓包衣人(奴隶),属高丽姓朝鲜族。
(5)新疆沙陀哈萨克族杨氏我国古代沙陀部是突厥人的一支,在今新疆哈萨克自治州的塔城县,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此置塔尔巴哈台厅。唐末五代时,沙陀部人曾在中原建立后唐、后晋和北汉三个王朝。后唐庄宗时,就有杨光远、杨承勋父子为沙陀部人。光远,字德明,初为庄宗部将,因战斗时损一臂,因之号为独臂将军。后归晋,晋高祖授为节度使,屡立战功,为高祖所器重。承勋,为人富正义,居乡甚受尊敬,初官莱州防御使,后授郑州防御使。
(6)宁夏回族杨氏在元代,有杨朵儿只、杨不花父子为宁夏人。朵儿只(1283-1324年)初事元仁宗于藩邸,聪明勤快,善伺人意,服侍勤慎,仁宗颇倚重之。仁宗即位后,授御史中丞,以功升集贤学士。仁宗逝世后,被权臣诬陷遇害,追谥"襄愍"。不花被授佥河东廉访司事,任内颇有政绩,调升通政院判。后被乱兵所杀。还有明正德年间的杨忠,亦宁夏人,官至指挥佥事,为人廉介,有勇有谋,在变乱时战没于阵。
(7)内蒙蒙古族杨氏唐代有朔方(今内蒙古抗锦旗西北黄河南岸)人杨朝晟,字叔明,官至骠骑大将军和邻宁节度使。元代时,又有蒙古人杨琏真如,元世祖用为江南释教总统,令其发掘故宋室赵氏诸陵及钱塘、绍兴诸大臣冢墓,凡110所。还有明代初年,著名戏曲家和琵琶演奏家杨讷,亦出身蒙古族。
四川杨氏
巴山蜀水间的杨氏出自杨后的后裔。
四川也是杨姓最早发迹的地方和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东汉时期,就修纂了杨氏族谱,即《扬雄家牒》。《杨子云集序》中有一段文字,肯定来自《扬雄家牒》,可惜这家牒早已散失不传了。但据清人段玉裁研究,扬雄亦即杨雄。这样一来,却给杨姓的第二故乡留下了一桩疑案。杨侯灭国后,他的子孙不是逃往了弘农华阴,而是逃到四川的巫山了。或是杨侯的另一支系逃到了四川。大约到了汉代,四川这一支杨姓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1)成都杨氏最早有成都人杨由,字哀仆,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易理学家。他自少爱好易理之书,及长,应召为郡文学椽(秘书之类),未几辞归,在乡教授门徒至百余人,后在家闭门研易理,数年未出家门,著有易理论文10余篇,名曰《其平》。到了东汉更有天文学家杨厚(72-153年),继承父学,传授天文地理,每有灾异之变,多能预知,先作预防,皆有灵验,时人皆奇之,顺帝特遣使征召赴京授侍中之职。东汉时还有成都人杨春卿一家,尤为显赫。春卿少承其先人传授的图学,对造城垣、筑城池,颇有心得,曾为公孙述部将,为其建筑城郭多所。汉军平蜀之时,春卿战败自杀。临终时戒其子统曰:"我绨裘中,藏有先祖所留秘记,你宜好为收藏之,可后为汉家所用。"统,字仲通(113-168年),感其父遗言,自此勤研术数,并自习天文地理,对河图洛书及天文推步星术,更深知其奥妙,时人无出其右者。后朝廷闻之,征召为彭城(今江苏铜山)令,累官至光禄大夫,掌管议论及顾问应对诏命等事宜。病卒于任内,为国之"三老"。统曾作《家法章句》及《内城解说》2卷,留作其后之戒。
(2)绵州杨氏隋开皇五年(585年)置绵州,治所在巴西县,即今四川绵阳县东,宋移置今绵阳县。绵阳人杨允恭,自少孝友,待人以诚,及长,倜傥任侠。于宋太宗时为广连都巡检使。任内海盗剿捕殆尽。后改任督理江南水运,绿林江盗悉被扫清,以功升发运使,曾数次建言利弊,咸平年间(998-1003年),擢升荆、湖、江、浙都巡检使,任内病逝。还有杨绘,字元素(1027-1088年),进士出身。初授开封推官,旋升知兴元府,皆有政声。宋神宗即位(1068年),授命铨修起居注,为帝所嘉,旋迁知谏院,后改任侍读。绘以谏官不得尽其言,则求去。后官至翰林学士。元祜初(1086-1094年),改以天章阁待制知杭州,任上病逝。
(3)眉州杨氏西魏废帝三年(554年)以青州改为眉州,治所在今四川眉山县。眉州人杨孟容,北宋时人,累官至知怀安军,因与当权者意见相左而辞职。宋哲宗特书"清节"二字赐之。还有杨椿(109-1167年),曾得省试第一,累任宪节,颇有政声,后因不附秦桧之故,遂罢官家居。绍兴年间(1131-1162年),复再征召,授兵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卒赐谥曰"文安"。再有,杨文仲,字时发,宝祐进士出身。曾为崇政说书,德祜年间(1275-1276年),元兵渡江,在朝士卒弃职而去,侍从仅有文仲一人。卒于南宋幼帝祥兴二年(1279年),即宋最后灭亡的一年。著有《见山集》。
(4)丹棱杨氏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以洪雅县改名为丹棱县,治所即今四川丹棱县。丹棱人杨恂,字信仲,元丰进士出身。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授广都知县,为官清正廉明,富有正义感,政声显著,为县民所敬颂。凡上书言事,切直实际,为宋哲宗纳用。后竟人元柘党籍,从此不出,卒于乡里。
(5)涪陵杨氏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以汉平县改名为涪陵县,治所即今四川涪陵县。涪陵人杨载,南宋时人,以功名自负。当时金人立刘豫为帝,载在宰相张浚前自告奋勇去劫杀刘豫。他率10勇士至金,伪降在金做官,而行反间之计,因之刘豫果然被废。浚以载有功,特赐为从事,授知达州永睦县,卒于任内。
(6)达州杨氏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以通州改名为达州,治所在今四川达县。达外1人杨晨,宣和进士出身。初授荆南府教授。丞相赵鼎知其才,推举任秘书省正字,后迁兵部郎中。南宋高宗遣往抚谕西蜀,至即兴利除弊,为高宗所赞颂。朝廷有大议不能决者,必请其裁决。后官至礼部侍郎,卒于任内。
(7)遂宁杨氏唐景龙元年(707年)置遂宁县,治所在今四川潼南县附近。遂宁人杨辅,字嗣勋,乾道进士出身,有预见性。初官利西安抚使,后累官至宝谟阁学士,四川制置使,后授兵部尚书,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任内病逝,卒赐谥曰"庄惠"。
(8)渠县扬氏在渠县涌兴区平安乡的杨家湾有一支杨姓人。这是当代台湾凤山市实业家《四川轿夫》的作者杨义富的老家。他的父亲杨森华、母亲魏元清,是忠厚善良的劳动者,义富生于1927年12月23日,夫人林夙,子力川、女小樱、茹涵,婿陈正荣。他在台富裕之后,仍不改当年工人本色,与社会各阶层人士交往,总是平平凡凡,泰然自若,并以毕生辛勤所得,慷慨参与社会各类公益活动,举凡再创高雄四川同乡会、设置海峡两岸川籍青年奖(助)学金、照顾贫苦老人及孤儿、爱国捐献……等默默行善,乐为虔诚基督徒的表率者。
台湾杨氏
福建杨氏迁居台湾,斩不断两岸渊源。
台湾自古称夷洲,秦汉以来就与大陆交往频繁,南宋时澎湖隶属福建路晋江县。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尔后曾一度被荷兰与日本侵占。1683年清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改建台湾省。故开基始祖多系福建杨氏。然而他们是何人、何时、从何地入台的呢?因代远年湮,查证维艰。据考证,今有三说:一是台湾文献研究会考证的开基始祖为漳州龙溪人杨巷摘,他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携家小渡海到台湾垦荒的;二是戎济方先生《旅琉球(即台湾)华侨杨明州谱系考》一文中所说的开基始祖为杨明州,其人生于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年),他在出海时"忽遇飓风,飘于外洋",在海上经历了极为艰难的28天的飘流,最后在琉球岛上岸并定居下来,娶妻生子;三是杨见温在《杨氏历代先贤列传》中说的开基始祖为闽人杨文科,于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率族人随同郑成功渡海来台垦殖,迄今已300余年,其后陆续前来者甚众,台湾遂成为闽粤延长,而杨氏族人已达50余万之多,列台湾十大姓氏之一。见温还就年代先后及落籍处所,执简驭繁地罗列了杨氏人台的年代:
一是明永历十五年,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福建海澄人杨文科率族人随郑成功渡海入台,落籍台南佳里。
二是清康熙二年(1664年),福建龙溪人杨巷住嘉义六脚。长泰人杨如风住台南归仁。同安人杨志申住台北。南安人杨凤及杨子爵住台中清水。康熙三十年,晋江人杨古垦荒于云林北港。康熙末年,同安人杨国扬入垦彰化。
三是雍正初年,福建龙溪人杨顺盈择居台南大内,杨庆住台北士林,杨寝住台中。同安人杨德惠住苗栗,旋迁宜兰。又广东镇平人杨于崇居嘉义。雍正十二年,杨肇画、杨明教参加文科垦荒。雍正末年,福建平和人杨舜居台中乌日。
四是乾隆初年,杨肇珍一行6人,杨应蚕一行13人入台南佳里。广东镇平人杨朝建入垦屏东。福建同安人杨恭成居高雄美浓。乾隆十七八年间,福建平和人杨国策、杨君略人垦台北士林。同乐人杨缵入居桃园八德。广东陆丰人杨尚建入桃园中坜。福建同安人杨咸仙一行5人居台中清水。杨长成居台北士林。乾隆四十二年间,诏安人杨江率子2人住嘉义民雄。及至乾隆末年漳浦人杨炳人屏东新园。南安人杨士琬率族人人垦彰化溪湖。
五是嘉庆初年,广东梅县杨凤廷入苗栗。福建杨兴居南投集。嘉庆七年,福建杨中居宜兰。嘉庆末年,福建人杨盈怀等3人入垦彰化鹿港。此外,台湾光复时,山胞改为杨姓者不少。
如今著显台湾者,则有如下杨氏:
(1)台南佳里杨氏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年至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随郑成功人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汎,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一次蓝理入朝时,康熙问台湾总兵如何?蓝理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菜。"第二天康熙对荐举文魁的巴泰说:"杨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菜,可谓廉矣!"当时蓝理奏言台湾实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准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2)台北半线杨氏康熙三年,入居台北的杨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为拓建学宫,其父墓另择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约2.3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墓既结后告之曰:"子素行孝义,子孙必昌,但子当远徙,十稔之后可致巨富。"正是那个时候,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有6兄弟,志申居二),尽力农耕,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人谷万石。又凿福马及深圳,因之线东西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又以余力开垦淡水、佳腊埔及金包里,岁亦人谷数千石,家畜亦多,佃农数千人,锄耕并进,半线景象是以日兴。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志申移居东门街。他好行慈善事业,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以长子振文,追封为中宪大夫。振文能识大体,人郡痒,捐资为知府街,赏戴花翎。孙应选,亦有盛名。
(3)台中杨氏台中县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乃父杨鸿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初时,身中仅有18铜钱,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不得已挑水度日,后改作厨司。每日克勤克俭,兼作生理,渐有积蓄,即开办船头行,即现时称贸易商。他与内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号杨合顺,不但信用可靠,兼对贫民甚援助,对政府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当时娶一妻两妾,育8个儿子,即现时8祧房亲,享年63岁。而次子润卿,进秀才及廪生;第三子连卿,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省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本人人侵时为参事。其余各房子孙,皆勤俭,再购买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4)台中沙鹿镇杨氏沙鹿镇人杨清钦,生于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长大后,和昆仲合开味精工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展到今日之味丹集团,员工近五千人,工厂动力达三万匹马力,关系企业计二十余家。事业有成之余,仍不忘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包括捐资兴学,救困济贫,协助地方建设,积极回馈社会。
除此,根据台湾省杨氏宗亲会的设置情况,还有高雄杨氏、宜兰杨氏、基隆杨氏、桃园杨氏、新竹杨氏、屏东杨氏及云林北港杨氏等。这些杨氏,几百年来,对开发和建设台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泰国杨氏
居住在泰国的杨姓人也不少,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泰国杨氏宗亲总会。
新加坡杨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华侨,其中杨姓人也占了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去新加坡的具体时间虽难考证,但据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这里却成立了槟城杨氏植德堂公司。嗣后又在这里建立了新加坡杨氏总会及新加坡潮安仙乐杨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杨氏公会、槟城杨氏公会和新加坡潮州弘农杨氏公会等宗亲会组织。
浙江杨氏
杨姓虽在宋明时期才鼎盛江南,但在宋明以前,江南也有了杨姓人的足迹。最早见诸史籍的有浙江会稽杨氏的杨乔和杨璇。杨乔,字圣远,东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人,任尚书。其人体态俊伟,又好修仪容,为桓帝所喜爱,每次上书谈论政事,又多被采纳。因而桓帝想把公主嫁给他,但乔固辞不敢受,桓帝催之甚急,于是绝食而卒。杨璇,字机平,东汉灵帝(168-189年在位)时人,任零陵太守。因发明战车镇压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造反而连升三级。后任渤海太守时卓有政绩,得到了灵帝的信任,凡各地方有难政,都委派他去解决,最后晋升为尚书仆射。因病乞归,卒于家。除此,还有如下杨氏支系:
(1)浦江杨氏 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年)以浦阳县改名浦江县,治所在今浙江浦江县浦阳镇,浦江人杨扶,字圣仪,晚唐时人。初为武源令,有政绩,以功升迁交州刺史。所至之处,热心吏治,爱民如子,吏民皆敬爱之。因此州人有谣曰:"杨圣仪,政多奇!"至明清时代,浦扛杨氏已成当地巨族,他们曾修有几次《浙江浦阳人峰杨氏家乘》。清道光二十一年杨德华等重修的家乘,至今还珍藏在台湾国学文献馆。他们认为其始祖是华阴杨氏的回图府君逊。
(2)吴兴杨氏 吴兴,即今浙江省吴兴县。有吴兴人杨冲,晚唐时人,进士出身,颇能文善诗,累官至大理评事,但无意仕途。冲与符群、宋济等为好友,每以诗唱为乐。他们同隐居于江西庐山不出,号为"中山四友"。
(3)慈溪杨氏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慈溪县,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北慈城镇。有南宋理学家杨简世居于此,是为望族。其父杨廷显,字时发,号称"四明士",为人持身平正敦厚,处事稳健严肃,是为正人君子,陆九渊志其《墓志铭》有云:"以处士为后进师,与物最恕,省过最严。"杨家族人皆以廷显为第一人。杨简之孙杨芮,字大章,好学有教养,性坦易儒雅,为人热忱,善交游好施与。爱好书籍,搜集古书甚多,但无意做官,在家吟诗著书。时与同好吟诗唱和,与学士危素等交情甚笃。
(4)诸暨杨氏 秦置诸暨县,治所在今浙江诸暨县。该县有杨维翰、维桢兄弟名显于世。维翰,字子固,号方塘,元末明初人。初官为郡文学,旋迁慈溪校官,后以饶州双溪书院山长终世。维桢,系元泰进士出身,曾受命编修辽、金、宋三朝史。他们兄弟舶成名,在于其父杨宏的督促有关。杨宏曾筑楼于铁岩山,周植梅树百株,聚书数万卷,除去楼梯,让维桢专心读书楼上达5年之久。因此维桢自号为"铁岩",传为佳话。
(5)临海杨氏 临海,即今浙江临海县。该县有杨敬惪,字仲礼,元代人,世居于此。他好诗词,精《易经》,善章句,为翰林多年,未调他职,仅于泰定年间(1324-1328年)选授浙江儒学提举,后又回归翰林。著有《仲礼集》传世。
(6)余姚杨氏 余姚,即今浙江余姚县。该县有杨磋,字元度,元代人。他好学文,尤长口才,曾师事柳贯,为高弟。常与海内博学者辩论时事。初以乡贡出任宁海教谕,后晋升为缙云及本县学官。著有《诗传名物类考注解》传世。
(7)宁波杨氏 宁波,五代以后旧名鄞县。这里有杨守陈一家5进士以名世,故又称鄞县杨氏。守陈,字维新(1425-1489年),景泰进士出身。世代书礼传家,祖父杨范有学行,教以精思、实践之学。初为庶吉士,改任编修,明孝宗嗣位,升吏部右侍郎,谥"文懿"。其弟守阯(1436-1512年)及从弟守随、守隅和子茂元,皆成化进士出身。守阯累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南京吏部右侍郎,曾掌管两京翰林院,人皆艳慕。守随累官至御史,巡按江西,所至以风采见称。弘治年间,历任工部尚书,掌大理寺,为人刚正,处:事持法不挠,谥曰"康简"。守隅官至江西参政和广西布政使,任内有政绩。茂元初官刑部郎中,后任湖广、山东副使,长沙同知,广西参政,终刑部侍郎,为官清正。还有明正德进士、湖广参议杨言,亦鄞县人,为官名声显著,为明人所称颂,每到一处,老百姓皆建祠祀之。
杨代宗祠和宗亲会
杨姓文化杨氏的宗族文化事业也是相当发达。
首先是由于它具有传播宗族文化的枢纽组织--"杨氏宗祠"和"宗亲会";其次是杨姓人对修宗谱的重视,一部宗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珍贵资料;再次是还有数百名杨姓的文人学者,无论是从文艺、学术、科技、教育、军事、政治等方面也卓有成就,写出了不少有文艺价值和学术价值的著作,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
"杨氏宗祠"与"宗亲会":传播杨姓文化的枢纽组织
杨姓同胞均保持有相当浓厚的慎终追远的中华民族传统。不少杨姓聚居的地区都建有家庙,称之为"杨氏宗祠"或"杨氏支祠"一类的祠宇,有的还称作"宗堂"或"公堂"。一些大的家庭,在堂屋里设有神龛,专祀自家的祖先。宗堂里都拥有一笔田产和庄园。如寿花园杨氏宗祠,是祠奉杨氏明迁始祖昌敬公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它拥有祠宇一座,大小房舍上百间,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此办了一所族学--"杨氏养正高等小学堂",容纳生徒300余人。该祠宇有良田数百亩,年收租数百石。这笔田租,除用来办学外,还作为春秋二祭的膳食费。除了这所大宗祠外,下面还有不少支祠,如林四公祠、怀宇公祠、一琼公祠、廷佐公祠和邦财公祠几十所,都有庄园祠宇和田产。每年春秋二祭(包括清明挂扫)都把子孙聚拢来欢宴一堂。
这种祠宇建设,如今在港台的杨姓中还盛极一时。1971年10月,台湾全球董杨宗亲总会就在会长杨森将军私有的新店稻子园山坡地筹建董杨总宗祠会址,并举行了破土奠基典礼。而杨氏祠堂保存得较为久远而又完整壮观的要数山西代县鹿蹄涧的杨忠武祠。它为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是北宋杨家将后代及广大人民缅怀杨家满门忠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圣洁之所。七百余载,香火绵延不绝。特别是1990年5月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清钦,万里归来,拜谒宗祠,木本水源,意深情浓。他见祠堂内外,多有不尽人意处,慨然捐资六万美元,增建牌楼,整修殿廊,浓妆淡抹,彩绘金身,以慰故人,以倾离情。如今七百年古祠,又焕然一新了。
所谓宗亲会,也就是像公堂会那样,集合同姓人士,不论亲疏,不分派别,建立宗祠,共祀其受姓之始祖,用以连络同宗感情。早期的宗亲会又称为"始祖公会",其宗旨是弘扬祖德,敦睦友谊,团结互助,以发扬民族精神;其活动包括建祠、祭祀、修谱、奖学,以及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公共福利等。
像这种宗亲会组织,在台湾杨姓中甚为普遍。除此还与董姓联宗,组成董杨宗亲会。据统计,在台湾的宗亲会有:台湾区董杨宗亲联谊会、台北市杨姓宗亲联谊会、高雄市董杨宗亲会、台北市杨姓宗亲会、财团法人杨姓四知堂、大台北董杨宗亲联谊会、宜兰县杨姓宗亲会、基隆董杨宗亲会、桃园县董杨宗亲会、新竹县杨姓宗亲会、新竹市杨姓宗亲会、台中杨氏宗亲会、云林县北港杨姓宗亲会、台南县董杨宗亲会、屏东县杨氏宗亲会、金门董杨宗亲会,共17家。
在海外各国(地区)的宗亲会也办得很火热。计有: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菲律宾董杨礼智三描分会、菲律宾董杨宿务分会、菲律宾董杨三宝颜分会、菲律宾董杨班乃区西里人省分会、菲律宾董杨纳卯分会、菲律宾董杨美骨区分会、菲律宾弘农杨氏宗亲会、泰国杨氏宗亲会、新加坡杨氏总会、新加坡潮安仙乐杨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杨氏公会、槟城杨氏公会、新加坡潮州弘农杨氏公会、印尼佛昙杨氏联谊会、印尼杨氏宗亲总会、马来西亚雪龙杨氏公会、汶来杨氏宗亲会、沙捞越董杨氏宗亲会、沙磅越陇西公会、沙磅越美里杨氏宗亲会、彭亨杨氏联谊会、马六甲四知堂、大韩民国董氏宗亲总会、大韩民国十五次广川董氏宗亲总会、大韩民国中兴(董杨)宗亲会、日本国董氏宗亲会、新西兰杨氏宗亲会、缅甸仰光杨氏四知堂、美国董杨宗亲联谊会,共30家。
会址设在台湾的全球董杨宗亲总会,成立于1971年10月8日,有《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章程》。
它是以会员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如不能举行会员大会时,得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其会员代表之产生方法由理事会定之。宗亲总会设理事31人,候补理事11人,监事9人,候补监事3人,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之,任期4年,连选得连任。理事会互选9人为常务理事,并就常务理事中互选1人为理事长,4人为副理事长,监事会互选3人为常务监事。理事长代表宗亲总会,对内总领会务。第一、二届理事长为杨森将军;第三、四届理事长为杨宝琳女士;第五届理事长为实业家杨清钦。
欧阳
一、姓氏来源:关于欧阳这一姓氏的来源,欧阳修认为:欧阳复姓出自姒姓。欧阳姓为禹王的后代。禹之子启建立了夏朝,传至少康封支庶子于会稽,建立越国,战国时期越王无疆亡国于楚。无疆之子蹄受封于乌程的欧余山之阳,为亭侯,故称欧阳亭侯,其后代子孙遂为欧阳氏。
二、 《传家世次总歌》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皇帝及大禹,禹帝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伯,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涿州太守分两脉,千乘渤海号洋洋。千乘八世为博士,至歙伏法子复殇。
所以渤海流庆远,曰举迹纯渡晋江。太守坚石名赫赫,外甥为著石崇亡。
质与崇文奔长沙,伯仲卜居在临湘。又传六世景远著,文忠谱揭太宗枋。
远生宝頠頠生纥,率更令询誉望彰;唐王宠遇弘文馆,敕修宗谱名益扬。
通生幼明明生昶,琮敕吉州族始昌。谱称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预章。
八世彪彤万兄弟,彪徙广州系久亡;彤分常州与蜀口,彼各列脉与莫详。
万公乾符令安福,祠谱尊为一世昂,二世和来三世雅,四世效楚列两行。
效生三子謨託詃,楚生三子堂弘戊;五世六宗皆繁衍,代产名贤与忠良。
万历(1603年)癸卯修通谱,递传世代倍有光。
三、迁徙分布:主要分布在江西吉安、永丰、万载、湖北枝江、荆州、潜江、广东广州、河源、河南新郑、四川绵阳、四川遂宁、安徽阜阳、滁州、湖南长沙、浏阳、隆回、贵州、广西滕县等地。湖北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后裔:修(江西永丰人,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宋史》有传)——发(《宋史》有传)——宪——兴世——庆——凤——文明——崇德——椿寿——礼——思之——士章——建翁——天池——思尹——敏——亢——瑛(于河南新郑守修公墓)——和——应春(明夷陵知州)——普诚(枝江始祖)——性恭——仁达——宽——国珍——科——宗元——柏——启龙——昆(吏部观政)——永泽——福——希义——元极——文深——治忠——开直——景财——运森——正传——家瀚——
宁波杨氏 宁波,五代以后旧名鄞县。这里有杨守陈一家5进士以名世,故又称鄞县杨氏。守陈,字维新(1425-1489年),景泰进士出身。世代书礼传家,祖父杨范有学行,教以精思、实践之学。初为庶吉士,改任编修,明孝宗嗣位,升吏部右侍郎,谥"文懿"。其弟守阯(1436-1512年)及从弟守随、守隅和子茂元,皆成化进士出身。守阯累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南京吏部右侍郎,曾掌管两京翰林院,人皆艳慕。守随累官至御史,巡按江西,所至以风采见称。弘治年间,历任工部尚书,掌大理寺,为人刚正,处:事持法不挠,谥曰"康简"。守隅官至江西参政和广西布政使,任内有政绩。茂元初官刑部郎中,后任湖广、山东副使,长沙同知,广西参政,终刑部侍郎,为官清正。还有明正德进士、湖广参议杨言,亦鄞县人,为官名声显著,为明人所称颂,每到一处,老百姓皆建祠祀之。
浙江杨氏
杨姓虽在宋明时期才鼎盛江南,但在宋明以前,江南也有了杨姓人的足迹。最早见诸史籍的有浙江会稽杨氏的杨乔和杨璇。杨乔,字圣远,东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人,任尚书。其人体态俊伟,又好修仪容,为桓帝所喜爱,每次上书谈论政事,又多被采纳。因而桓帝想把公主嫁给他,但乔固辞不敢受,桓帝催之甚急,于是绝食而卒。杨璇,字机平,东汉灵帝(168-189年在位)时人,任零陵太守。因发明战车镇压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造反而连升三级。后任渤海太守时卓有政绩,得到了灵帝的信任,凡各地方有难政,都委派他去解决,最后晋升为尚书仆射。因病乞归,卒于家。除此,还有如下杨氏支系:
(1)浦江杨氏 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年)以浦阳县改名浦江县,治所在今浙江浦江县浦阳镇,浦江人杨扶,字圣仪,晚唐时人。初为武源令,有政绩,以功升迁交州刺史。所至之处,热心吏治,爱民如子,吏民皆敬爱之。因此州人有谣曰:"杨圣仪,政多奇!"至明清时代,浦扛杨氏已成当地巨族,他们曾修有几次《浙江浦阳人峰杨氏家乘》。清道光二十一年杨德华等重修的家乘,至今还珍藏在台湾国学文献馆。他们认为其始祖是华阴杨氏的回图府君逊。
(2)吴兴杨氏 吴兴,即今浙江省吴兴县。有吴兴人杨冲,晚唐时人,进士出身,颇能文善诗,累官至大理评事,但无意仕途。冲与符群、宋济等为好友,每以诗唱为乐。他们同隐居于江西庐山不出,号为"中山四友"。
(3)慈溪杨氏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慈溪县,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北慈城镇。有南宋理学家杨简世居于此,是为望族。其父杨廷显,字时发,号称"四明士",为人持身平正敦厚,处事稳健严肃,是为正人君子,陆九渊志其《墓志铭》有云:"以处士为后进师,与物最恕,省过最严。"杨家族人皆以廷显为第一人。杨简之孙杨芮,字大章,好学有教养,性坦易儒雅,为人热忱,善交游好施与。爱好书籍,搜集古书甚多,但无意做官,在家吟诗著书。时与同好吟诗唱和,与学士危素等交情甚笃。
(4)诸暨杨氏 秦置诸暨县,治所在今浙江诸暨县。该县有杨维翰、维桢兄弟名显于世。维翰,字子固,号方塘,元末明初人。初官为郡文学,旋迁慈溪校官,后以饶州双溪书院山长终世。维桢,系元泰进士出身,曾受命编修辽、金、宋三朝史。他们兄弟舶成名,在于其父杨宏的督促有关。杨宏曾筑楼于铁岩山,周植梅树百株,聚书数万卷,除去楼梯,让维桢专心读书楼上达5年之久。因此维桢自号为"铁岩",传为佳话。
(5)临海杨氏 临海,即今浙江临海县。该县有杨敬惪,字仲礼,元代人,世居于此。他好诗词,精《易经》,善章句,为翰林多年,未调他职,仅于泰定年间(1324-1328年)选授浙江儒学提举,后又回归翰林。著有《仲礼集》传世。
(6)余姚杨氏 余姚,即今浙江余姚县。该县有杨磋,字元度,元代人。他好学文,尤长口才,曾师事柳贯,为高弟。常与海内博学者辩论时事。初以乡贡出任宁海教谕,后晋升为缙云及本县学官。著有《诗传名物类考注解》传世。
(7)宁波杨氏 宁波,五代以后旧名鄞县。这里有杨守陈一家5进士以名世,故又称鄞县杨氏。守陈,字维新(1425-1489年),景泰进士出身。世代书礼传家,祖父杨范有学行,教以精思、实践之学。初为庶吉士,改任编修,明孝宗嗣位,升吏部右侍郎,谥"文懿"。其弟守阯(1436-1512年)及从弟守随、守隅和子茂元,皆成化进士出身。守阯累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南京吏部右侍郎,曾掌管两京翰林院,人皆艳慕。守随累官至御史,巡按江西,所至以风采见称。弘治年间,历任工部尚书,掌大理寺,为人刚正,处:事持法不挠,谥曰"康简"。守隅官至江西参政和广西布政使,任内有政绩。茂元初官刑部郎中,后任湖广、山东副使,长沙同知,广西参政,终刑部侍郎,为官清正。还有明正德进士、湖广参议杨言,亦鄞县人,为官名声显著,为明人所称颂,每到一处,老百姓皆建祠祀之。
(8)奉化杨氏 尊鄙人之父为一世祖,鄙人为二世。世祖极聪慧,无奈幼时苦,迁北方,弱冠即为官后又以经营济世,于不惑成大就。自二世始大兴,直至举国之盛,乃为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