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族谱支系 » 各地分布 » 马 滘 杨 氏.辨 清 源 流

马 滘 杨 氏.辨 清 源 流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2-04-05 17:54:16  阅读9947次

 马滘杨氏

.辨 清 源 流

        由於諸多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對我祖燕山公來自何處,雖然絕大多數族人從祖輩口口相傳及有關的歷史資料中確認饒平大港這個淵源,但也有個別族人認為我馬滘楊氏應源于潮安庵埠,他們以我永思堂宦祖謹庵公來之該處及《庵埠誌》、《潮州庵埠楊氏族譜》有關記述為依據,對燕山公來自大港產生懷疑。本著辨清源流,對祖宗負責,對族人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馬滘楊氏族史輯要》編寫組就對個別族人有重大影響的一九九〇年版《庵埠志》及二〇〇四年六月編修的《潮州庵埠楊氏族譜》中所載之謹庵公及其後人特別是有關與我祖燕山公淵源等記敍,慎重地進行了專題的調研,並專程請教以上二書主編楊啟獻先生。啟獻先生对以下幾點明确表态:一,關於謹庵公次子應本號燕山遵母命遷居馬滘開基創業的有關記敍,部分資料來自馬滘。上世紀八十年代,潮安庵埠楊氏重修“大宗祠”,依據達濠馬滘楊氏永思堂奉該派先祖謹庵琠公為宦祖的線索,差楊傑(時為庵埠楊氏理事會會長)等人至馬滘楊氏永思堂收集有關資料並奉燕山公牌位至該祠享祀;編修《庵埠志》、《潮州庵埠楊氏族譜》時有關條目根據也僅依此。二,燕山公系謹庵公之次子之說,當時沒有其他資料可供比對;及後將付印時,由於時間倉促,人力有限,沒有多方求證特別是沒有反饋馬滘宗親復核校對就定了稿。三,馬滘楊氏永思堂奉謹庵琠公為宦祖這種“奉祖”現象,在潮汕地區各宗族中屢見不鮮,揭陽、潮陽等多處楊氏祠堂也都奉請琠公為宦祖。一個宗族,其後代建祠立廟奉祀先祖,從提高廟堂品位、光耀世人、激勵後代考慮,推抬身份顯赫的祖先為宦祖,是可以理解的,本支沒有,也要“攀”上旁支,故而就有“奉祖”(我們稱“請宦”)的現象發生。四,從馬滘祖遺對聯“支分馬滘,派衍鴻江”看,馬滘楊氏與大港(鴻江)有更直接的淵源應予肯定。

《族史輯要》編寫組的成員還多次到汕頭市圖書館查閱了《潮州市志》,清順治年間吳穎、康熙年間林杭學、乾隆年間周碩勳等人分別編修的《潮州府志》,一九九〇年版《庵埠志》,清劉業勤編修的《揭陽縣誌》等文史資料中有關謹庵(琠)公及其後人的記載。其中,《潮州市志》、《潮州府志》只有楊琠生平簡介,均無有關後代記述。《揭陽縣誌》中“楊琠條”有“君(指楊琠———編者注)之子思元從予(指王守仁———編者注)遊……”,也只證楊琠有一子叫思元,並無其他記載。編寫組成員還專程到潮陽棉城訪“南關楊”宗親,其也是奉謹庵公為宦祖,開基祖為子亮公。《潮州庵埠楊氏族譜》也將潮陽“南關楊”之祖子亮公列為謹庵公第三子(應運),對此,潮陽宗親是不認可的。潮陽宗親一直確認其祖也來自大港(其歷代相傳來自“八角井”之說,應為大港楊氏太始祖大成公原籍河南省光州固始縣方集鎮方集村八角井———編者注),與潮安庵埠楊氏沒有嫡系關係。
2009年初,《族史輯要》編寫組收集到我族先人光耀公(號植庭)遺留有關我族歷史淵源親筆手寫本(該本子是目前發現的少有的有關我族歷史最早原始文字記錄)。其中明確記載:“植(指筆者本人)聞耆老言,吾祖燕山公乃是大港清江公之第三子號基趾公之後……”。(見附圖)據一九九七年馬滘弘農福利會存檔資料《大港(大巷)馬滘楊氏尋根問祖經過》稱,“據先輩傳聞,我馬滘楊氏源於大港,始祖燕山公因風水原因出走,遷居馬滘。上輩父老曾於日本淪陷前,前往大港尋親認祖,擬聯修族譜,乃因潮汕淪陷,交通阻隔而中斷,夙願至今難酬。……丁丑年(1997)春,大港派出國亮、基發……於三月十三日至馬滘,經比对,與我先輩傳聞基本相符。馬滘弘農福利會遂於五月初十派育正、育金、發秋、育倫前往大港,彙集有關史料,互作印證,對具體細節认真校对。……接著福利會於五月二十四日組織福利會成員、達濠互助會理事、族長及各房房老和各房理事共二十七人,前往大港作實地考察,互相交流情況;六月初八日,大港又派書明、表泉、國亮、業富,攜帶有關史料至馬滘,雙方進行相互印證”,“經往大港實地考察,認為大港創里有燕山,……而馬滘始祖又名燕山公,與大港燕山同名,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先祖有意以燕山命名,以啟迪後代,使後輩不忘其出祖?根據實地考察,證明歷史傳聞確有一定依據”。
根據調研和現有可采信的資料、證據說明,我祖燕山公來自大港應可確認。一,祖祖輩輩口口相傳及目前發現的手寫抄本,對我祖來自大港提供充足的依據;歷史上大港和馬滘楊氏就有頻繁、親密的往來;我祖遺對聯“支分馬滘,派衍鴻江”更是重要佐證。二,《庵埠志》及《潮州庵埠楊氏族譜》中有關謹庵(琠)公與我族嫡系淵源的記載是不足為據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庵埠宗親為修大宗祠及編修族譜,確曾派人專程到我族尋求有關資料並邀參與編修庵埠楊氏族譜。但是,據當時參與接待庵埠宗親的我族人員育正、育金回憶,考慮到我族與庵埠楊氏並非同一派系,參與編修族譜意義不大,故而婉拒,也沒有向庵埠宗親提供有關謹庵公的派分及所謂燕山公系謹庵公的次子這方面的情況;至於《潮州庵埠楊氏族譜》中有關燕山公後嗣派分的資料,很可能是根據我族當時送予的新編的輩序錄編湊而成。再則,潮州、庵埠方面在其族譜等有關文獻編修完成後,其中與我族有關的條目也未向我們徵求過任何意見。況且潮州、揭陽所有舊的、目前能查閱到的文獻資料均無我祖燕山公與謹庵公有嫡傳關係的記載。三,我族奉謹庵(琠)公為宦祖,僅僅是“奉請”而已,與根脈傳承無關。試想,如果謹庵公是我燕山公之父,我祖上為何不奉這位顯赫的先人為嫡親太始祖,卻寧可取其疏而棄其親呢?!
對於族人中個別力主“庵埠說”,且自認為持有諸多證據、資料者,相信這些人也都是本著對祖宗的虔誠,對歷史事實的追求而提出來的。在這個問題上,他們也是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時間去追根尋源、釋疑解惑,這種執著的精神也是難能可貴的。我們都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在辨清源流的探索中,達到正本清源,永正後人的目的。
我們弄清燕山公與謹庵公是否為嫡系衍傳關係,目的在於辨正源流,澄清歧見,無損於我燕山公派下子孫對謹庵公的崇敬,也無損於對謹庵公蔭澤之功的肯定。謹庵公依然是我們的宦祖;庵埠謹庵公派下子孫依然是馬滘楊氏的宗親。親親相恤,互相提攜之宗誼,當會永固不渝,百代長存。
 
至於達濠楊氏會宗祠中供奉我族先祖的事,清光緒年間,達濠楊氏宗親(包括赤港、達埠以及揭陽、庵埠楊氏等派系)集建“楊氏會宗祠”,我馬滘楊氏作為其中之一支系,因而奉宦祖謹庵(琠)公、始祖燕山公牌位至會宗祠享祀;及後,遷居達濠的我馬滘楊氏個別族親也有奉其先祖至該祠享祀者,所有均合體例,謹此以明后代。二○○七年,达濠杨氏宗亲酝酿复建会宗祠,我马滘杨氏永思堂也积极配合,予以支持,力促其成。
(執筆:育宏)
 
支分馬滘 派衍鴻江 .繁榮拓展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馬滘後碼頭已遠遠不能滿足我族先輩發展漁業生產的需要。基業的穩固和發展,促使族人移居周邊,拓展生計。達濠島便成了先輩移居首選之地。已知較先遷居達濠的“盛”字輩、“發”字輩的先人有和裕、伯勳、光耀、孝泉、老兩等。他們從事著漁業或與漁業有關的產業,有的是船主,有的是舵公、漁工,有的是魚鯆業的業主或職工。他們分布在“三鄉一鎮”各個角落,其中以青籃居多。 他們在這裡安居創業,繁衍生息。時至今日,在達濠定居的族人已近三百戶約兩千餘人(据我永思堂理事会提供的数字,至2009年,马滘祖居地族人人数为920多户约7000人)。此外,也有我族人遷居至廣澳、東湖的。據達濠廣澳鄉楊氏後裔傳述,其祖來自馬滘,其一直沿用輩序與馬滘楊氏永思堂相同;其現存祖墓輩份為“興”字輩。據其老人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前還存有“興”字前輩之祖墓,因國家建設需要被毀而湮沒。據口傳追溯及我族長房有祖墓安葬於廣澳的情況,廣澳族親應屬我馬滘楊氏後裔無疑;他們舊時集中居住于廣澳鄉“林下”地方。改革開放以後,大部分族親重建新居,分佈於廣澳鄉各處。廣澳族親世代從事漁業,質樸勤勞,現下有二十多戶一百多人,也多有俊秀。一九五五年,達濠東湖鄉成立漁業生產合作社,先發興(遊漁)公被聘為該社會計,闔家遂遷至東湖,其也成為東湖楊姓創居人,至今已延續四代。
為方便族人交流和與祖居地的聯繫,一九九七年,由發秋、天保、發勤(佃魚)等君牽頭,諸族人捐資,於達濠“中鞍頭”購得房產一套,作為馬滘楊氏弘農福利會達濠會所。
我族人移居周邊後,族群的產業結構悄然地發生了變化,除了繼續從事漁業和與漁業有關的產業外,還從事商貿、製造、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既有“獨資”,也有“股份制”;猶具特色的是創辦了以魚鯆業為主的各種“行號”、“鋪號”。至上世紀初,較有影響的就有:和裕號(先盛富公先祖創辦,當時有包帆八對,包帆仔二對,大包帆一對,在達濠有鯆鋪二個、乾果鋪一個,在海門有鯆鋪一個),和豐盛號(先盛聰公、盛文公創辦,有綜仔九對和鯆鋪)、和新合號(先發進公創辦,有包帆二對)、創昌號(先盛泰公創辦,有包帆二對)、和昌成號(先興香公後裔創辦)、和來号(先发崇公创办,同时有同盛杉竹行、来盛号鯆鋪)、和升號(先發生公創辦,同時有集豐鯆鋪、華南豐油園)、和旺號、創大號、和新號(先盛敬公創辦)、成利號、捷成號、汕頭達合魚鯆批發行……等;有的還參股興辦油園(榨油作坊)、米礱(碾米作坊)、運輸業等。
據《達濠包帆大隊隊史》和《達濠放釣大隊隊史》有關資料記載,清末民初,是達濠漁業生產最興旺的時期。那時,每逢“歇風”(停產)時節,從達濠花汀港一直到馬滘“溪墍下”,桅帆林立,船船相靠,人聲鼎沸,空氣中夾雜著海濱漁港那特有的腥鹹味,伴隨著帆篷“吱吱呀呀”的響聲,好一派興旺的景象。各行號的魚鋪、鯆棚在濠江畔比鄰相接,乾鮮的海產品那特有的香味在空氣中飄蕩,沁人心肺。直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達濠仍有包帆將近一百對,加上其他的捕魚作業,達濠已經成為粵東地區有名的漁港。在其從業人員中,我馬滘楊氏族人居多。在長期的渔业生產實踐中,造就了一些族人成為漁業生產的領軍人物。解放以後就相繼有育訓、發堤、廷南(育字輩)、南戲(發字輩)、育欽等人在當時的包帆大隊擔任過領導職務。同時族人勤勞拼搏的潛質也得到了極大的發揮,相繼出現了許多殷實的大戶。
殷實了的部分族人,以其敏銳和聰慧的眼光,轉向發展其他產業,力求發家致富。清末民初(一九一三年前後)和裕家族創辦了清裕花辮公司,主要承辦汕頭洋行出口(代理)抽紗加工業務,被譽為達濠抽紗第一家。由於誠信經營,業務得到不斷發展,花色品種不斷增多,從業人員不斷壯大,至解放前,與先盛東公(即俗名大晶)創辦的萬合抽紗公司及青籃徐氏創辦的濠星公司的抽紗產業,已成為達濠、河浦一帶基層群眾謀生的一大經濟依靠。當年,達濠、河浦一帶,從小鎮到鄉村,從居民到農戶,到處都能見到織網花的、編梭仔的、繡手布的、鉤通花的心靈手巧的女工,有的男人逼于生計,也加入到這種本應屬於女人的手工行業中。解放後,達濠抽紗公司(即俗稱囯營抽紗)成立,清裕花辮公司(包括萬合抽紗公司等)轉為公私合營,走上了公有制的道路。
在族人遷居達濠的同一時期,部分相繼移居汕頭市區及潮陽、礐石等地謀生發展。如先盛明公、盛全公、盛順公、盛德公(俗名三炎)、德明公(盛字輩)、錫河公、發祥公、元通公(發字輩)等,他們或他們的先輩,當初或因生活窘迫、或因厭倦討海生涯、或因生意往來等等,相攜至市區謀生存、求發展。有的開枝散葉,成為繁榮蕃茂的直系親屬群體,至今已有好幾代。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包帆作業這種落後的生產方式和落後的生產工具已經嚴重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至上世紀六十年代,理所當然地受時代所淘汰,逐漸被以機械為動力的船隻和以燈光誘捕為手段的新的漁業生產方式所替代,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更多的族人也走上了從事其他行業的道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族人乘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春風,勇敢走出狹隘的小天地,去開創新的事業。年老的一代迸發出了壓抑在心頭多年的那一股熱情,煥發了新的活力,創造了新的成就;年輕一代喜逢改革开放的良机,大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敢於拼搏的精神,走南闖北,打造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改變了個人的命運和族群的面貌。族人已從祖先單一從事漁業生產中徹底解放出來,廣泛從事實業、貿易、服務、物流、建築裝修、行政、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多種行業的工作,且多有建樹;不論在社會地位上、經濟上、事業上、生活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發展,真真正正過起了揚眉吐氣的日子。
在改革開放的神州大地上,在欣欣向榮的各行各業裏,不少族人涉足其中,留下活躍的身影。遠在北京、上海、蘭州、西安,近在廣州、深圳、珠海、汕頭等,他們已經在那裏紮根、開枝、散葉,形成了一個新的群體,並在各條戰線上大顯身手。在北京、武漢、青島、廣東就有東輝先生開創的好世界飲食集團有限公司、海鮮大酒樓、江門盛泰化工(廠)有限公司;開欽(深目)先生在致力於廣東省第一建設工程公司第三分公司的經營發展的同時,還把眼光投向北京,積極參與文化產業的開發。在西安,楊展兄弟在事業取得一定的成績後,楊展又創辦了“陜西東泰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繼續開發新的產業;基明(阿指)也把眼光投向新的領域,創辦了“西安宏明達實業有限公司”;利松兄弟在近幾年來經過艱苦拼搏,已嶄露頭角,正在乘勝前進,不斷進步。在深圳,有錦城君開辦的“深圳市旭昇昌企業(物業)有限公司”;在汕頭,有在房地產開發中善於拼搏,經營創辦了“金達市政建設有限公司”的發嘉先生;有揪住機會經營企業,在服裝行業中取得喜人成績的發展先生;有繼承父業,不因循守舊、勇於開拓,創辦了“汕頭市開達實業有限公司”、致力於機動車電器另部件開發的育昌先生(其先君發祥公);有敢於創新、善於經營,創辦了“昌豐化工廠”和“三聯製漆廠”的育端先生。在達濠,有規模不斷壯大、當地民營企業的佼佼者、先發生公後人創辦的恒興印務公司、華達印務公司;有開鴻君創辦的誠興工藝製品有限公司;有遠海(鯉魚)創辦的嘉榮手袋有限公司……等。他們都是族人闖蕩世界、刻苦創業、開拓有成的代表人物。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族人的文化教育素質和科技水準有很大的提高,一改以前由於祖輩的生產條件和經濟條件局限而造成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的弱勢狀態。現在族人擁有高等學歷和中等以上各類職稱的人數正在逐步增多,形成了一支從事教育科技和文化藝術的隊伍,有的已經展現出了自身的科技學術專長和活力。這其中,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學生育清君(先發根公之子),有活躍於國內外文化學術界的學者煦生君(楊真君長子),有香港大學學者凱榮君(東輝君之子),有育槐公後人(香港)“一門十秀”,有脫穎新苗、“姐妹雙秀”、清華、北大高材生春生、楊萬倆姐妹(育團君之女,楊萬現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攻讀博士)等。
不少族人憑藉自身優勢或通過考試或通過積極努力,也投身到當地各級黨政、司法機關中,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公僕,有的還擔負著一個部門或一個方面的領導工作。在省內,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多年來就有六十多位族人在各級機關和行政、事業部門(單位)中擔任股級以上的職務。
所有這些,證明我楊氏族人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類的進步而進步,不辜負時代的期許,立足於當今,踏踏實實,與時俱進。
拓展海外,是我族人發展謀生的另一條重要途徑。究其原因,一是逃亂避難。明末清初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戰亂四起,族人為逃避戰亂,免遭抓丁,被迫離鄉別井,外出謀生。二是遭遇天災饑荒。清末民國期間,潮州各地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瘟疫接連不斷。一九二二年著名的“八·二”颱風,潮屬各地特別是沿海地區災情慘烈,大量田園被水淹沒,房屋倒毀無數,死亡和失蹤人口三萬四千餘人。一九四三年(即民國三十二年)潮汕地區發生大饑荒,到處餓殍載道。時族人或逃荒、或流亡、或從軍,流離失所無數。天災人禍和動盪的社會環境,迫使族人為尋生計,紛紛四處奔波。其中漂洋過海、游居至東南亞地區的尤多。他們經過非人的艱苦跋涉,忍饑挨餓,頂風冒雨,踏波踩浪,遠涉重洋,在艱苦的環境裏開拓著艱難的謀生與創業的道路。典型的生活生產環境造就了我族人胸懷寬闊,勤勞勇敢,忍辱負重,勇於拼搏的優良品質。依靠這些,族人在海外開創了又一片嶄新的天地。出現了諸多足以讓族人引以為豪的出類拔萃的人物。
———東南亞
早在十九世紀中後期,我楊氏族人就已經漂洋過海,漂泊於東南亞,在越南、新加坡、泰國等地進行艱苦的創業。在越南,他們主要居聚於西貢(即今之胡志明市)、薄寮等地,從事著手工作坊、商貿、農作物種植等工作。他們與當地群眾和其他僑民和睦相處,融為一體,安分守己,勤懇勞作,贏得了人心,創下了基業,同時造就了許多事業有成的佼佼者。其中在越南的興鎬公家族,木欽公(盛字輩)家族及發儀公、維三公等,在新加坡的發爵公等,更是當地及華人中很有影響的人物。至上世紀七十年代,一些僑居地政局發生重大變化,排華事件屢屢發生,我族人也善于擇機求生存图發展;在危機發生時,有的以難民身份,有的通過到外國留學,有的以事業發展為契機,輾轉遷移到法、德、美、加等國和香港地區。他們到新的環境,經過頑強的拼搏,多有不俗的表現和發展,充分表現了族人旺盛的生命力和頑強的奋斗精神。
———香港
香港,是我族人旅外首選的落腳點和居住地。一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抗戰勝利後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族人或從大陸移居,或從東南亞各國聚攏,現下不下一百二十戶人口近千人。有的於此開枝散葉,已繁衍數代,形成了新的家族群體。絕大多數旅港族親,依靠自身的刻苦拼搏,過著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有的善於抓住機遇,創業發展,喜有大成。其中卓越人士如東輝君(發字輩)、育城君、開鵬君、開禧君;充滿赤子情懷的開裕君;含辛茹苦,把十個子女(六男四女)拉扯成為各類人才的育槐公遺孀等。上世紀中後期,旅居香港的許多族親,熱心於家鄉及家族的聯誼工作,使鄉情親意得到了不斷的加深和發展,他們同樣會受到族人的尊敬與敬仰。
分布在各地的我族精英們,他們在各個時期各個領域釋放出勤勞和智慧,收穫著豐碩的成果,取得事業的成功,成為族人學習的楷模。我們在給他們鼓勵祝福的同時,也為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在他們身上得到發揚光大而歡欣鼓舞。他們的事蹟我們將在《輯要》下篇“人物述略”裏予以表述。
念我祖燕山公,作為大港這個沿海漁民的後代,選中馬滘媽園這塊風水寶地安家立業,繁衍生息。經四百餘年的風風雨雨、艱苦拼搏,我族人跨濠江,過潮汕,越四海,達五洲,枝繁葉茂、昌盛發達,創立并传衍了一個繁榮的家族。此功此德,足讓後代子孫永世緬懷。
        
        
支分馬滘 派衍鴻江       蕃衍生息
 
我族馬滘發祥地———媽宮、媽園、媽印石。媽宮,即媽祖(天后聖母)廟,背靠媽園,面向濠江,是漁民心中生命財產之保護神。媽宮前濠江中有一隨著潮汐起落而時隱時現的巨石,謂之媽印石(由於泥沙淤積,現時媽印石已不見)。相傳,燕山公就曾在此結網打樁,從事“車綜”捕撈作業,子孫後代亦大都圍繞媽園、媽宮而居。依靠上蒼賦予的獨特地理位置,面向無盡寶藏的浩瀚大海和濠江這個天然漁港,一個興盛的家族於此孕育出來。頂風踏浪,從事“討海”和相關行業,是我族人最早的選擇;其中,主要是包帆作業。
包帆又名對船,也稱對網、橫拖網,為二船共拖一囊狀網于近海捕魚,全靠風力、人力行駛,由舊時的網仔、橧仔逐步改進而來,因而亦叫牽橧。據載,至清末民初,達濠已有包帆九十餘對,是達濠漁業生產鼎盛時期。每天濠江各類船隻穿梭往來,魚产品堆積如山,蔚為壯觀(見附圖);解放前,達濠經濟結構有“耕三漁七”之稱,足見漁業生產、營銷、加工已是達濠經濟的主體;而我族人就是漁業經濟的主要從業者。
达濠渔港歷代著名“舵公”,大多出於我族人。他們都是捕魚能手,共同有著觀測天氣、張帆掌舵、追獵魚群的過硬本領,有的還有一兩手令人津津樂道的行業絕招。
一個憑著落後生產工具靠天吃飯、從事漁業生產的家族的繁衍、發展,必然經歷過無數的艱辛和曲折,有時是極端殘酷的。俗話說,“行船討海三分命”,落後的生產條件給我族先輩生命財產造成極大威脅,因討海而葬身魚腹者、一去無回者屢屢發生,以致斷代絕戶者不是個別。過去在我族人中就有“兄弟父子不同船”之說,為的就是一旦遭遇不測,家庭不至於慘遭滅门之災。一九二一年農曆六月初十颱風,達濠漁港幾乎全軍覆沒,漁船(包帆)損失四十多對,漁民死亡三四百人,這其中又大都是我族中人。其時整個馬滘後碼頭淒風慘慘,哭聲震天,淒涼至極。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後碼頭已成了漁船停泊,魚產品裝卸、交易的重要場所,緊鄰的媽園、舊街(時稱街頂)也日漸繁榮起來。不但有經營生產、生活資料的各類商賈和小商小販,妓館、賭場也應運而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媽園、街頂是非常興隆的。現在,上了年紀的老人,每當提起舊時的媽園和舊街,就會眉飛色舞地給你講述甜糜(粥)、酥砂丸、鹵肉、油柑橄欖是如何如何的好食,織網時用筷子在竹筒中抽籤以確定工種是如何如何的公平有趣,煮熟的蝦婆、大蝦、冬蠐是如何如何的賞心可口,街頂剃頭鋪風扇是如何用人拉動的……,不一而足。個中情結,是現代人難以體會的。
漁業生產的不斷發展產生並促進了其他服務行業,諸如修船、織網、打索等行業也隨之建立。楊氏家廟左前方處一條長長的通道,原來就是“拍索”(编绳索)場所;街頂原來就是族人休息、娛樂、購物、織網和交流捕魚資訊的中心。
        
支分馬滘 派衍鴻江     馬滘創基
             
            燕山公,作為大港這個沿海漁民的後代,攜眷遠走他鄉,選擇靠海之地落腳,一可駕輕就熟謀生路,二也可聊解思鄉之情;或有堪舆地理的考量,馬滘,就成了我祖燕山公安身創業之首選。時馬滘已有其他姓氏聚居。我祖選中媽園這塊風水寶地安家,從此枝繁葉茂,世代繁昌。
我祖一至四世世系是:
一世祖 燕山公(生卒年月待考註1。棺柩原葬于崎石鄉後,土名莊厝圍去處。公元一九五八年因深翻改土運動遭平整,遷至達濠紅花山烏鴉向地方)。
媽靈沼黃氏(生卒年月待考註1)。
燕山公 黃氏媽生下三男兒:
守育公(孟)、欣樂公(仲)、隆萬公(季)。
二世祖 守育公(生於?年,終於?年二月二十一日吉時)。
媽妙福謝氏(生於?年,終於?年十月二十七日吉時)。
媽妙勤黃氏(生於明隆慶壬申年即公元一五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終於天啟乙丑年即一六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原葬在尖山前地名望前緣去處,吉穴坐壬向丙。一九五八年遷至達濠紅花山烏鴉向去處)。
二世祖 欣樂公(生於?年三月十三日吉時,終於萬曆己丑年即一五八九年葭月十九日吉時。公出祖海門創“海門樹腳楊”)。
媽順美鄭氏(生於?年,終於?年二月十八日吉時)。
二世祖 隆萬公(生於隆慶元年即公元一五六七年十月念九日吉時。終於?年五月初九日註2)。
媽惠懿鄭氏(生於明隆慶六年壬申年即一五七二年七月初九日吉時,終於?年十一年九月初一日吉時)。
公媽合葬於今達濠紅花山烏鴉向去處。
隆萬公 鄭氏媽單生一男兒,即允熙公。
二〇〇五年,潮陽臚崗(臚崗鎮臚崗鄉院西三村)吳氏“綿慶堂”重修,發現其七世祖媽(該祠堂開基祖)儀臧楊氏出自我族,特來尋根。據載,其七世祖媽生於明嘉靖三十六年(丁巳年)七月十六日(即公元一五五七年),終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一六一八年)正月十六日,應為燕山公之女。
三世祖 允熙公(生於萬曆壬寅年即一六〇二年二月十四日吉時,終於清康熙乙丑年即一六八五年十二月十九日吉時)。
媽勤德陸氏(生於萬曆庚戌年即一六一〇年八月十一日時,終於康熙甲子年即一六八四年五月初四日戌時)。
公柩安葬於潮陽縣徑門內土名錫埔去處,号称名地“五燕”之一,吉穴內分金坐寅向申,外分金坐艮向坤兼丑未用丁丑丁未分金,計天盤用辛丑辛未分金。由于历史原因,一九五八年当地兴修水利时被掩盖。
媽柩原安葬於尖山前(前名籃弓角,後改名望前緣)去處。吉穴坐亥向巳分金。一九五八年遷葬於達濠紅花山烏鴉向地方。
允熙公 陸氏媽產下四男兒:
長男奇野公,次男呈瑞公,三男興兆公,四男俊卿公。
四世祖 奇野公(公生於丙寅年即一六二六年五月十七日午時,終於乙丑年即一六八五年正月初四日戌時,柩葬於廣澳鄉土名龜山坑尾去處。吉穴坐壬向丙兼辛亥分金,土星墳面)。
媽慈玉莊氏(媽生於癸酉年即一六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戌時,終於戊寅年即一六九八年三月十五日子時,柩葬於鶴頭山下,土名寮埔山去處。吉穴坐寅向申分金。後移葬於達濠紅花山)。
四世祖 呈瑞公(公生於明崇禎丙子年即公元一六三六年四月二十二日亥時。終於明永曆癸亥年即公元一六八三年閏六月初八日酉時)。
媽慈福周氏(媽生於明崇禎十七年即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念三日寅時,終於清雍正即一七二七年五年正月念一日酉時。柩安葬於赤砂埔,一九五八年移至錢塘石鼓洋,一九九五年再遷至今之達濠紅花山烏鴉向去處)。
公早年至臺灣謀生(一說從軍於臺灣)。據呈瑞公神主函内記載,公元一六八三年,公去世並安葬於東寧郡(即今台灣省)地方土名鯽仔潭去處。據傳,嗣後,祖媽周氏攜著兩個孤兒(即日萬公、汝明公),背著呈瑞公之魂位,不遠萬里,歷盡千辛萬苦,從臺灣回歸故里,落葉歸根。
四世祖 興兆(剛毅)公(公生於崇禎庚辰年即一六四〇年九月二十一日未時,終於康熙辛巳年即一七〇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子時)。
媽貞順王氏(媽生於順治乙丑年即一六四九年二月十九日,終於雍正癸卯年即一七二三年八月初四日,)。
公媽棺柩合葬于葛州嶺,土名橫坑內去處。吉穴坐艮向坤兼丑未丁丑丁未分金)。
四世祖 俊卿公(公生於順治庚寅年即一六五〇年九月二十六日子時。終於雍正甲辰年即一七二四年正月初九日巳時)。
媽清孝林氏(媽生於順治丁酉年即一六五七年三月十三日午時。終於雍正丁未年即一七二七年五月初六日卯時)。
    俊卿公當日職授儒業,教授門人,濠浦鄉出仕,職授於潛縣知縣。
公媽棺柩原合葬於北洋頭去處,吉穴坐坤向艮分金。二〇〇五年遷至達濠橫坑水庫去處,吉穴坐巽向乾,兼乙丑丙辰丙戌分金。
我馬滘楊氏永思堂子孫自此枝分四房。
另據海門楊氏永思堂記載,我祖欣樂公到海門開創“樹腳楊”一族,至今也已四百餘年。現海門我派楊氏已有二百多戶,人口三千餘人(海門族親八———十七世男輩序為:文起奕世茂 光拔舉毓才;女輩序為:順勤貞秀壽 束朝賢瓊瑜),族人多有俊彥。
海門“樹腳楊”先祖:
順涯公(生卒年月待考)
媽妙政林氏(生卒年月待考)
公媽葬於海門龍船山,坐癸向丁,兼丑未,用丙子丙午分金,坐女星1度。
振爵公(生卒年月待考)
媽速發林氏(生卒年月待考)
公媽葬於海門龍船山,坐癸向丁,兼子午,用庚子庚午分金,坐女星11度。
註1:關於我祖燕山公及黃氏祖媽生卒年月,我族現有歷史資料(先光耀公手抄本和其他族人相傳手抄本,下同)及燕山公神主函內記載相互多有出入,特別是燕山公終年與我二世祖生年相差懸殊悖乎常理,應是祖上某個時期記載有誤,故只能作待考處理,並附有關記載如後:燕山公,歷史資料載:公終於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十一月二十四日,即公元1522年;神主函載:公終於嘉靖四年(即公元1525年)十一月十五日。靈沼黃氏媽,歷史資料載:媽終於明世宗嘉靖四年乙酉年十一月十五日;神主函載:媽終於嘉靖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註2:關於隆萬公生卒年月,據我族現有歷史資料(先光耀公手抄本及其他族人相傳手抄本)載,公生於隆慶元年(即公元1567年)十月念九日吉時,終於明萬曆戊戍年(即公元1598年)五月初九日。據此,公終年與三世祖允熙公生年明顯不合常理,也應為祖上某時期記載有誤,故也只能作懸疑處理(現我族永思堂隆萬公神主函內沒有有關生卒年月記載)。
           
支分馬滘 派衍鴻江  祖出大港
 
公元一五六四年———一五七〇年(明嘉靖———隆慶年間),饒平大港(現饒平縣東界區所城鴻江鄉鴻南管區,亦稱大巷)漁民之子燕山公,攜妻帶子,輾轉來到偏僻的海濱之隅———馬滘安家創業,從此創下了一個繁榮的家族。
據饒平大港永思堂記載,大港楊氏鴻江弘農家族,始創於南宋,距今已七百多年。開基始祖清江公,生於宋甯宗嘉定十三年(庚辰年,公元一二二〇)正月十二日,終於元世祖十一年(公元一二九〇),享年七十一歲。
大港楊氏太始祖大成公(生年不詳,卒于宋理宗寶慶三年,即公元一二二七年),字子集,號梅月,諡憲。原籍河南省光州固始縣方集鎮方集村八角井人。十九歲入太學,由太學生、理學任秀州司理參軍。不阿權貴,力主抗金,觸忤當朝秦檜、湯思遲等權奸。為避追捕,南遷梅洲(福建省詔安縣),於漸山之陽修石榴洞,建石屏書院,著書講學,壽逾期頤。大成公著述甚豐,以詩聞名,有《梅月詩卷》留世,為“漸山七賢”之一。公生五子,長奮龍、次應龍、三興龍、四見龍、五乘龍。
據大港《楊氏永思堂世系、衍派、輩序簡譜》記載,興龍公(生卒年不詳)“徙居大港,生子清江”,為大港楊氏始祖。
我祖燕山公系清江公之第十二世孫。2009年初發現的我族先光耀公(第十一世孫,號植庭,約生於1878年,終於1946年)所遺手寫本關於我族淵源記載稱:“燕山公乃大港清江公第三子號基趾公之後也。吾清江公之先祖原系福建省詔安縣梅洲鄉人。身居進士,仕宋曆官學究,時因宋元易朝之亂,故徙居大港”(見附圖)。燕山公之父我緝公,共育五兒,分別為吉宇、達宇、召順、丹成和燕山。燕山公排行第五,當地人稱為五叔公。公自幼聰穎,於贛州學易,精通地理。及後葬父于當地下寮埭鳳地号称“欹翅鳳”,公孰知该墓地虽荫益昆仲,但對己不利,遂攜眷遠走他鄉。時年為明嘉靖至隆年間(公元一五六四———一五七〇),亦即公四十歲前後。
大港楊氏始祖清江公至我祖燕山公的世系是:
一世清江公(生五子:承統、松岡、基趾、四子名佚、九七)———二世九七公(生二子:居仕、新厝)———三世居仕公(生一子:勖學)———四世勖學公(生二子:剛烈、次佚)———五世剛烈公(生三子:肅雍、樂圃、林泉)———六世肅雍公(生三子:默庵、次不明、巨川)———七世默庵公(生二子:侃軒、居叟)———八世侃軒公(生二子:嘉歡、俗稱二王爺叔公)———九世嘉歡公(生二子:紹齋、次佚)———十世紹齋公(生二子:我緝、次子出祖潮坑)———十一世我緝公(生五子:吉宇、達宇、召順、丹成、五叔公出祖潮陽馬滘)———十二世燕山公(即五叔公)。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