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古代人物 » 闽人“程门立雪”,终成“闽学鼻祖”

闽人“程门立雪”,终成“闽学鼻祖”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1-10-07 22:57:41  阅读37264740次

闽人“程门立雪”,终成“闽学鼻祖”

福建纪检监察

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 

“程门立雪”,尊师重道被传为千古美谈。故事的主人公是宋代著名理学家、福建三明将乐人杨时。

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朱熹赞其曰:“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杨时最终被后世尊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

勤学入仕 清正爱民

杨时天资聪颖,少年时便能指物赋诗,但他并不骄躁,始终勤思笃学。

南宋名臣胡铨,有一次去拜见杨时,对其所达到的成就敬佩不已。杨时举起自己的两肘对胡铨说:我这两条胳膊三十年没有离开过读书的几案,然后在道德学问方面才有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见其为学之勤。

不仅如此,杨时还平生求学专诚。他先后师事程颢和程颐两位理学大师。当他要拜程颐为师时,从福建将乐县跑到河南求见。当时程颐已老,不愿再收徒,杨时数次登门求教不得。已经40岁的杨时,有一次与学友游酢同到程家。刚好程颐在午睡,两人不敢惊动,站在门外静待。当时正值严冬,天下着雪。等到程颐醒来发觉他们,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深,两人双足都没在雪里。程颐为他们的真诚所感动,才收为弟子。这个“程门立雪”的故事传下来,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典实。

学业有成的杨时在州县任职四十余年,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

任浏阳县令时,接连出现旱灾和水灾,而朝廷仍然照征赋税。他一方面积极向上反映灾情,要求拨粮赈灾和减免灾民的赋税,另一方面把平日节省下来的俸禄捐给灾民。同时按令开放官仓,把三千余石谷子发放给灾民,使灾民度过了饥荒。因此事,杨时被罢了官,但他毫不懊恼。

任余杭任县令时,权倾朝野的“六贼”之首蔡京欲夺占良田为其母建风水宝地,强行浚湖蓄水,杨时查明真相后上奏朝廷,终止了蔡京的害民之举。

任萧山县令时,率百姓修筑湘湖,以灌九乡。成湖37000多亩,湖堤长80余里,可灌溉农田146800余亩,“至今民赖其利”。 

虽久历宦途,杨时始终清贫乐道,清正廉明。建炎四年(1130年),杨时告老还乡,按惯例可得官绢200匹、白银300两颐养天年。但杨时却推辞说:“乞恩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两袖清风而回,“身后萧然,家徒壁立”。

孝敬父母 善教子孙

杨时非常重视孝行品质的修养,强调“孝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孝思堂记》),他“性至孝,幼丧母,哀毁如成人,事继母尤谨”。为满足老年人胃口,还尝试了许多既养生又富有文化内涵的菜肴。

在教育子孙方面,杨时多采取引导说理的方法,并不直接批评或表扬,而是通过一些故事启发孩子思考。比如孩子们因为贪玩而忘记做功课,他就说了《孔子家语》里孔子教育子路的故事。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牛皮做的盔甲,由此说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通过这个故事来引导孩子们去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子孙交友,杨时也很重视。有一次杨时五子杨造的几个朋友来杨家玩,谈到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的故事,其中一个朋友郑彦就说,没灯油就找父母闹着要呀,要是父母不买,那晚上就不用读书了,岂不是更好。这时杨时在隔壁屋听到后,就对杨造讲起了《论语》“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意思,杨造听后大有感触。

 还有一次,杨时四子杨适在玩闹时不小心撞破了一个水缸,但由于内心害怕就没承认是自己做的,于是杨时就讲了子张“书诸绅”的故事,把孔子对“忠诚老实,忠厚严肃”的理解讲给孩子们听,引导孩子们去领会这几个字的真正含义。

声名远播 十训传家

杨时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

为约束后世子孙,杨时还亲自修订了《弘农杨氏家谱》,定下十条家训:“一训父慈,二训子孝,三训臣忠,四训夫义,五训妇从,六训友恭,七训敬长,八训择友,九训睦族,十训和邻。”

他的孝行廉风,对后人产生过及其深远的影响,如五个儿子和六个孙子都中了进士,而且个个都是学问渊博、行孝崇廉、敢于担当的好官。

杨时书香传家及孝行廉风对将乐的社会风气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仅数万人口的将乐小县,在宋代就出了4位尚书,三位侍郎,47名进士,不仅人数多,而且口碑都很好,没有一个贪官。就连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十分注重孝行和名节。

以廉立身、以孝侍亲、以学兴道。无论居官、赋闲,杨时勤学深思、笔耕不辍,他上承伊流,下开闽脉,先后著《三经义辩》和《神宗日录辩》等著作,将以周敦颐、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濂学和洛学,从北方引进到福建和南方诸省,为闽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以及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物笔记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今属福建省三明市)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专家之言

杨时研究会顾问吴福瑞:

“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门下生朱熹拜赠”,宋尚书李纲和著名学者朱熹高度评价杨时。他用一生践行读书重道和行孝崇廉,并把二者与实现理想社会联系起来,是“集道学、经济(经邦济世)、文章、气节四者合而为一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三明市纪委监委、将乐县纪委监委 供稿)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