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张作霖治下的“东北军工”真实实力怎么样?

张作霖治下的“东北军工”真实实力怎么样?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9-09-20 15:20:32  阅读21929348次

张作霖治下的“东北军工”真实实力怎么样?

张作霖对东北军工企业的投入是非常慷慨的,所以,东北的军事工业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快速发展,其规模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亚洲都是首屈一指,但是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规模。

先上一个图表:


以上是东三省兵工厂的生产情况,约等于同时的日本,由于1920年代的“大正裁军”的影响,军费大幅度缩减,关闭了1/4的兵工厂,以生产火炮、炮弹的大阪兵工厂为例,员工由15000人削减到了2500人,整个军工生产跌到了谷底。

到“九一八事变”时,日本陆军兵工厂生产力锐减,年产步枪3600支、机枪540挺、火炮90门、坦克10辆,在此条件下,之后的对华战争中,日军甚至不得不启用日俄战争时的旧火炮……

但是到“七七事变”时,日本陆军军工厂的产量增加了整整9倍,年产步枪42000支、机枪2300挺、火炮670门、坦克330辆,仍然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

日军当时的主要军工厂(东京第一、东京第二、相模、名古屋、大阪、小仓、仁川、南满造兵厂)每年总共只完成1亿日元的军需生产,不但完成不了战时军备,就连常备的现代化装备更新都保证不了。

说回奉军的军工厂,据陈修和《奉张时期和日伪时期的东北兵工厂》一文:

东三省兵工厂自开办到“九一八事变”止,一共耗费二亿元以上。

沈振荣《东三省兵工厂》回忆称:

东三省兵工厂建厂达13年,到九一八事变前,建设资金达3亿余元,实际还不止此数。

1926年,奉系的“财神”王永江给张作霖的辞职信中说:

最近奉军费用浩大,兵工厂经费为2300万元,经常军事费为1800万元,张作霖个人机密杂费为1000万元,合为5100万元,而财政每年收入仅3300万元,仅及军费之半。

“大”,其实已经很清楚了,产量之巨大,在上文图表和日军同期的比较中可清晰得见,而耗资之巨大,也是数以亿计。
但是,东北军工其实是“大”而不“强”。为什么?

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混乱。陈修和1928年参观完东三省兵工厂后指出,该厂历任督办韩麟春、杨宇霆、臧式毅、米春霖等都不甚了解兵工方面的业务,一切听任外国技师设计建厂、安排产品,各厂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协调。

比如炮厂工程师主要是日本人和奥国人(奥地利),各自主持一部分工厂,制造自己设计的火炮,中国籍的高级技术人员则纷纷依附于留学所在国的外籍工程师,各守秘密。

2)产品过时。东三省兵工厂的主产品基本上是仿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东西,与国内同行相比已经落后,比如火炮榴弹,东三省兵工厂和巩县兵工厂发射药同为七孔管药,东三省兵工厂的产品初速500/秒,最大射程10000米,巩县兵工厂的产品初速528.5/秒,射程11000米。

3)制式混乱。别说创新,就连口径都做不到统一,仅子弹一项,就有6.5mm7.7mm7.9mm三种制式,炮的种类和炮弹的种类更多,给后勤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

而后两个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是第一个问题作祟,这种恶果,甚至达到了可笑的程度,比如奥地利工程师哈德满设计的77mm野炮,标尺射程10000米,炮兵在营口试射时,最远才打了8500米,这样一个事故,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督办米春霖对于问题更是茫然无措。

哈德满和他的留德助手陆某说:

中国军人懂得什么射程远近,只要是门炮,能响就行。

而正是同一炮种,在东北军溃败入关后,由兵工署按照原厂图纸进行调整,加大初速、改正弹形,射程就达到了10000米。

此外,还有严重的腐败问题。该厂仅1929年对材料处的购入材料进行核查,就发现差价达到了120万元,可见该厂的回扣有多大。

张学良杀杨宇霆之后,曾因为东三省兵工厂的欠款问题而焦头烂额,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在对各厂库房进行材料盘查之后,历时达18个月,仅搬运过秤的工人工资就支付了20000多元,历年来的积累材料堪称“堆积如山”,偏偏之前兵工厂的“采购经费”每月均数以百万计……

至于工人磨洋工、不负责任之类的问题,都算是芝麻小事了。

可以说,张作霖治下的东北三省兵工厂除了“量”之外,该有的毛病都全了……

究竟“强不强”,还是各人自己判断吧。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