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南方“杨家将”故里

南方“杨家将”故里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2-12-09 20:24:00  阅读4327次

南方“杨家将”故里


沅水溯源城步篇之二


作者:林 森 杨敏华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6日


坐落在儒林镇大竹坪村的“杨氏官厅”,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气宇非凡。


“这里不仅是邵阳杨氏的根,也可以说是南方杨氏的根。”站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县城儒林镇杨氏官厅前,杨开清老人自豪地说。一部《杨家将演义》,融汇了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各种杨家将故事和传说,塑造了杨六郎、佘太君、穆桂英等一大批个性鲜明的杨家将人物形象,让杨家将世代尽忠、抗辽保国的故事得以流芳百世。城步杨家将与历史上的杨家将是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城步儒林镇大竹坪村,在这里追寻杨家将当年的足迹,触摸那些厚重的历史故事。

独一无二的“杨氏官厅”

门对青山,清溪环绕,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遥望坐落在大竹坪村的杨氏官厅,便觉气宇非凡。杨氏官厅原名“杨氏宗祠”,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在明代,城步杨氏将才迭出,受封为公侯、将军、守备、都司等官爵者达30多人,故《明史》称:朝中辅国安邦者“推杨氏”。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彰武伯杨瑀札委武冈营守备卢名世,亲至大竹坪致祭,敬赠“勋裔”匾额。南明唐王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湖广监军监察御史杨乔然亲临大竹坪村祭扫祖茔,见宗祠正厅悬挂“勋裔”匾额,于是列举建祠以来城步杨氏府第历代迭出文武官员四十余人,又题“派总关西”匾额悬挂于前厅,并向皇帝奏准将“杨氏宗祠”改为“杨氏官厅”,被大明隆武皇帝钦定。“官厅”原指官员办事的地方,以官厅代祠堂之称,全国仅此一处。
“杨氏官厅”为典型的砖木祠堂结构,坐南朝北,由前厅、天井、正厅、左右厢房构成一个四合院落,具有明显的苗族建筑风格。正厅和前厅分别悬挂“勋裔”和“派总关西”的匾额,厅内供奉着杨氏文武官员四十余人。“苗民勇猛出良将,杨门忠义启后人”、“将星云集儒林镇,青史名齐老令公”……官厅左右两侧的墙壁挂满了各种赞誉杨家将美名的诗词对联。2010年,修缮后的“杨氏官厅”曾举行南方杨家将公祭典礼。

历史上的南方杨家将

据“杨氏官厅”民族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开清介绍,公元857年,朝廷为平息叛乱,派镇国大将军杨居本镇守靖州,后杨居本三子杨正修、二子杨正滔定居城步,南方杨家将的传奇故事就此展开。北宋山西杨家将抗辽保国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这个故事追溯到它的老祖宗又与城步杨家将有着扯不断的瓜葛关系。特别是唐末五代“飞山蛮”部落首领杨再思兄弟父子,南宋抗金名将杨再兴,元代深居赤水峒苗人土官杨正衡、杨通贯父子及其叔侄弟兄,镇守宣府的明代武将杨洪兄弟子侄等,他们的老祖宗也是同一个,即2000多年前的弘农郡之华阴杨氏,这在杨氏谱牒和《杨再思氏族通志》中均有记载。
“南北方的杨家将同宗同源,南方杨家将由北方迁居而来,在南方开枝散叶,此后南方杨家将中又出了很多骁勇善战的将才。”杨开清说。在城步杨家将中,第一位当推南宋岳飞军前统制杨再兴,系邵州都统杨正修第七世孙。杨再兴随岳飞北伐抗金,成为名将。
从唐朝末年起至清朝中后期,南方杨家将在历朝历代都将星熠熠。宋代著名诗人陆游题杨再思庙对联云:“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日月;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山河。”南方杨家将们铁血丹心、叱咤风云,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属于他们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门精神源远流长

嗅着风中微醺的稻香,走过长长的青石板路,我们在杨兆鱣的古宅旁见到了90岁高龄的龙大妹老人。杨兆鱣是杨正修后裔,在清代时官任云都(今江西于都)知县。龙大妹是杨兆鱣的第七代孙媳妇,70年前她从隔壁的十里树村嫁入杨家,在这所祖传的杨家古宅里她辛勤抚养大了3儿4女。去年儿孙们在杨家古宅的旁修了一幢新房,龙大妹才搬出住了大半个世纪的古宅。尽管杨家古宅已经在岁月的洗涤中变得残破,但龙大妹和她的后人们对古宅有着深深的难以割舍的情怀。“孩子们小时候就经常问我杨家将的故事,那时他们显得特别自豪。”龙大妹表示,全家人都会尽全力将古宅最大程度地保护下来。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他们家族的根,也是杨门精神传承的一种寄托和象征。
每年冬至和清明,都是大竹坪村最热闹的时候。冬至祭祖、清明扫墓成为杨氏子孙们雷打不动的传统。每逢这时,成百上千的南方杨氏子孙会从广西、贵州、怀化等地汇聚在大竹坪村,以属于他们的方式缅怀、祭奠杨氏先人。目前,杨氏官厅已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城步一中等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这里瞻仰先贤。

历史的车轮不停向前,置身杨氏官厅,寻访杨氏古宅,脑海不禁回想起杨家将当年那段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历史岁月。也许终有一天砖墙会斑驳,记忆会褪色,但杨家将们舍小家为大家、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一定会烙刻在每一个人心里,不凋零,不磨灭!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