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族谱支系 » 青岛崔召杨氏

青岛崔召杨氏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5-01-31 21:29:12  阅读5640次

青岛崔召杨氏谱书甲午续修本谱序 

杨宗泽

世盛修志,家兴续谱,古来皆然。

国之修志自然由各级政权之主舵者定制体例并担任主编,而家族修谱则有赖于族人中之热心者鼓动发起,且不避辈分长幼。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堂祖父胡先公、喜先公及家父世显公曾两度发动续谱之事,未及动工先后驾鹤西去,落为憾事。今春伊始,族叔世升续承父兄遗志,多方奔波,游说族人,再度发起续谱之事。清明节前,予与世升叔回崔召祭扫族墓,承蒙长辈景华公盛情款待,与族中其他长辈金华公、绍文公,绍斌公、迺肖公等在景华公府上共进午餐并合议续谱事宜,在座族人均嘱托宗泽撰写序文、祖根考略等文字。予虽不才,却还识得鲁鱼亥豕,且已退休,闲暇颇多,若是推诿,必然有负列祖列宗泉下之荫庇佑护及在座祖叔辈之殷殷厚望,况且修谱之举事关宗族公益,宗泽更觉责无旁贷,遂欣然应承。俟天气转暖,经数夜灯下劳作,成此拙章,聊作吾崔召《杨氏谱书》甲午续修本之开篇之言。

吾崔召杨氏,祖根洪沟。按照世系推算,吾祖嵩公约于明·弘治年间携妻儿由鲁家丘迁居崔召,迄今已五百余年,历二十二世。吾崔召杨氏一族无论何世何代均秉承“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之宗族精神,与崔召其他姓氏和谐相处,世代友善,相互帮扶,共同发展。历代族人,无论为官为民,无论为农为工,无论为学为商,无论为军为警,无不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诚信勤勉,尊老爱幼,且男多俊才,女多娴淑,有望族之风范。

国之史志,家之谱书,皆我中华文明根脉之所在。家族谱书之主要意义之一在于联络宗谊,敦亲睦族。自公元一九五五年续修谱书以来,凡五十九载,吾崔召杨氏一族无再续修谱书,期间,新增人口甚众,其中不少族人已有孙辈膝下承欢而尚未列入谱书;另,自民国始,尤其是共和国成立以来,吾崔召杨氏族人因升学、参军、经商、支边等原因,外迁人口甚众,遍布九州,有的还移居海外;而今,随着高等教育之普及、户籍制度之改革、城镇化之拓展以及城市落户门槛之降低,今后吾崔召杨氏族人外迁者必然更多,因之,续修谱书一事已成吾族当务之急。

家族谱书之主要意义之二在于弘扬祖德,激励后人。我中华杨氏,自汉以来,一直是贵族右姓,隋唐尤显,冠盖盈朝,乃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且在人口方面位居中国第六大姓氏。据公安部户籍管理中心2012年公布的人口资料,在中国大陆,杨姓人口约有四千零四十万,占中国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人口,且分布极广,全国各省各县均有。历史上,我杨氏一族曾出过数百位名垂青史的帝王将相和文豪鸿儒,如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杨朱,西汉丞相杨敞,东汉太尉杨震父子,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初唐四杰”之一的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宋代爱国名将杨业、杨延昭父子,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杨士奇等。近现代以来,我杨氏一族出身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及民族英雄更是灿若繁星,如早期革命活动家杨明斋(平度人),政治活动家、民国名士杨度,曾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被一代伟人毛泽东誉为“三羊开泰”的共和国功勋战将杨成武、杨勇、杨得志,抗日名将杨靖宇,爱国将领杨虎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著名散文作家杨朔,新时期“朦胧诗派”代表诗人杨炼,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文版译者杨宪益,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等。这些古今杨氏英才均心装天下,胸怀四海,以江山社稷、国之兴衰为己任,不计一家一族之得失。我杨氏一族之所以能够世代薪火相传,繁盛不衰,且人物辈出,得益于我杨氏族人爱国敬业之精神品格及敦厚忠信、家庭和睦之族风。为使我中华杨氏一族之精神得以传承,并在后世子孙中发扬光大,这次续谱,经族人共榷,以“爱国,敬业,勤勉,孝义”八个字作为族训,作为吾崔召杨氏族人尤其是后世子孙处世为人、立家立族之本。同时,增设《历代优秀子孙名录》之章,并本着“重实绩不唯功名”的原则,考量职务、级别、职称、职衔、学历及实绩等因素,将自古以来尤其是民国以来吾崔召杨氏子孙中的优秀人物予以记载,旨在鼓励吾族后人以这些古今优秀人物为楷模,尽己之能,为其所为,在各行各业做出成就。

家国之未来、文明之延续在于文化与科技,这次续修家族谱书,增设《大学毕业生一览表》和《大学在读生一览表》,将历代考取大学的崔召(麻兰)杨氏子孙(含女儿)列入其中,旨在鼓励我崔召杨氏后人奋发学习,刻苦读书,考取大学,学成后,以其知识才华效力国家,惠及乡邦,并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关于《历代优秀子孙名录》、《大学毕业生一览表》的设置,早在世纪之初,家父世显公尚健在之时,就曾有过构想,而非宗泽所创,宗泽不过是在家父构想之基础上罗列几项条目并予以细化而已,不足挂齿。

辈分,对于理清世系脉络、区分长幼尊卑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我崔召杨氏自二十世后,无再延排新的辈分,以至新生子孙之命名无章可循。自古及今不少书香门第和耕读之家多将“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作辈分用字,家父健在之时亦曾有此考虑,但因其中的“书”字和“世”字与吾族已有辈分用字重叠,故未使用。嗣后,家父受族人委托提出了十个单字,多可使用。今,借续谱之际,宗泽在其基础上,综合古人取名用字之法及当今社会取名用字之趋向,为免重叠又仔细查阅了杨氏谱书中四大支系各世系辈分用字,经反复推敲,提出了“兆、敬、家、国、振、学、建、冠、茂、继”十个辈分用字,经族人商定,分别用于吾族二十一世至三十世之辈分,均用作上字,如吾族二十一世孙兆中,兆国,二十二世孙敬民,敬康之格式。吾族女儿取名,亦可参照之。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及:今后,吾崔召杨氏族人凡用此格局为其子孙取名者,务必要查阅谱书,并询问族人,以避重字,尽可能做到同城同村同宗同支不同名。另,这十个辈分用字不可重复循环使用,到三十一世时需继续往下排定辈分用字,且不可与前面任何辈分用字重复,以免造成“祖孙同字、世系难辨”之混乱局面!

孝敬父母,不忘祖根,乃我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为弘扬这一传统美德,国家专设清明假期,为国民祭奠先人在时间上提供了便利。居住在平度境内的杨氏族人自然应该年年清明和春节期间为先人扫墓祭拜。已迁居平度境外之族人,有条件者,亦应在清明期间委派子孙一二返乡祭祖,这样,才上不愧中央政府专设清明假期之英明决策,下不负故土先人之养育恩情。

序文初成,予突发奇想,拟请一位名人为谱书题词。遍数吾所识几位诗书名家,诗文佳者未必书法亦佳,书法佳者却诗文无名,几经辗转,最终想到了吉狄马加先生。马加先生自幼聪敏,强闻博记,学富五车,著述颇丰,曾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俄罗斯肖洛霍夫荣誉勋章等国内外国家级重大奖项,是一位在国内外均有重大影响的著名诗人、作家和学者,且厚善若水,重友执谊,其友朋圈里多是宗泽一色的清贫寒士,文学圈里人多知晓。予与马加先生因诗相逢、以文相交已近二十个春秋,其文品人格为我所钦佩;且,书法方面,马加先生亦造诣颇深,自成一格,实为题词之最佳人选,于是我拨通马加先生电话,请他务必赏脸。马加先生不辞辛劳于繁忙的公务之余挥毫泼墨,题写了“杨氏一族,非忠即仁”八个劲字,并以专递寄达,吾与族人均感激不已。宗泽认为,吉狄马加先生的题词是对我杨氏一族之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与赞扬,“非忠即仁”四字足可视为吾杨氏族人处世为人之座右铭,宗泽愿以此为镜与吾族人及后世子孙共勉之。

是为谱序。

 岁次甲午(公元二零一四年)桃月上浣 吉旦 二十世孙 宗泽 谨识



弘农杨氏”“四知堂”来由 杨宗泽 在谱书的扉页有“弘农杨氏”和“四知堂”两个词汇,对于我们中华杨氏一族来说,这是两个高贵而荣耀的词汇,是我中华杨氏祖根及精神品格之所在。为使弘农杨氏四知堂之精神在吾崔召杨氏族人及后世子孙中得以发扬广大,宗泽特从《中华弘农杨氏网》、《杨氏春秋网》等网站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并根据史料对这些资料做了些许勘正,写成这篇文字,以飨族人。

                                 弘农杨氏  

弘农郡,为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所置,治所在弘农县,即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故函谷关城,辖区在今之秦、晋、豫三省交界之地。郡,本是古代行政区划名,辖境历代不同,秦以前郡辖于县,至秦则县辖于郡,汉因袭之。而作为姓氏的“郡望”来说,是指世代居住某地并为当地所仰望的名门望族。

自秦汉以来,弘农郡便是中华杨氏先祖们的散居地,杨姓中的弘农郡望在两汉时开始闻名天下,有杨震一家“四世三公”,到北魏有“三杨”和杨播一家,隋代为皇室故土,到唐代则成为宰相世家。《太平寰宇记》载唐末诸郡世族郡望曰:“虢州弘农郡五姓,杨姓居其首”。纵观历史,弘农杨氏以“四世三公”最为著称,所谓“四世三公”是指杨震和他的儿子、孙子还有曾孙祖孙四代均在朝廷当过高官,均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且均以居官清正,刚直不阿,不谋私利,忧国爱民而彪炳后世。

杨震:(公元59124),字伯起,是后汉章帝、和帝和安帝时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八世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杨宝通晓《欧阳尚书》,造诣颇深,为一代宗师,因刻苦攻读欧阳生所传授讲解的《今文尚书》,而成名儒。衰、平二帝时,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生。居摄二年,杨宝与龚胜、龚舍、蒋翊一起被朝廷征召,他因厌恶当时的朝政,不愿出仕做官,便逃避隐匿、埋名乡野。东汉光武帝刘秀很敬重杨宝才华、学识、品德和气节,登基后曾特派官车召他人朝做官,他因年老有病,未能就任,老死家中。杨震自幼受家教熏陶,勤奋好学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的经学典籍蒙受灭绝之灾,自汉武帝始,刘向、董仲舒和何休等鸿儒先后编纂的》、《》、《》、《》、《春秋等著述(合称“今文经学”)居官学正统地位,非常盛行。杨震为了通晓今文经学的深刻含义,就拜桓郁为师,深钻细研《欧阳尚书》。桓郁是当朝九卿之一的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选试博士,曾为汉章帝和汉和帝讲授儒经,是当时地位显赫学术威望很高的经学大师。在桓郁的教授下,他通晓经传,博览群书,对各种学问无不深钻细研。杨震对教育事业特别热心,二十岁以后,对于地方州郡长官征召他出仕做官的召请任命一概置之不理,一心一意自费设塾授徒讲学。他当时家住华山脚下的牛心峪口,就利用其父授徒的学馆收徒传业。他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因此,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学生多达两千余人。由于他教学有方,名气很大,因此,学馆如市,书声朗朗,规模很大学生很多。当时牛心峪槐树很多,故当时人称牛心峪为杨震槐市”。杨震教书育人以清白正直为要,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师德情操被人们誉为槐市遗风,继牛心峪学馆讲学之后杨震还在华阴双泉学馆、客居于湖(今河南灵宝市豫灵镇董社源)讲学十多年,弟子多达人,加上牛心峪学馆的学生已超过了三千人,所以,当时人们称杨震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后人亦称其为关西夫子)。杨震教授的学生,英贤甚多,不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如虞放、陈翼就出自杨震门下,虞放在汉桓帝时,任职朝廷,官至司空

杨震在家乡办学三十多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名声远播,连当时职掌统兵征战大权的军事首领大将军邓鹭都十分敬重杨震的学识、贤名和品行,派人征召杨上做幕僚。这时,杨震年已五,只好停止了他心爱的教育事业,到邓府上任。到邓鹭将军府上做幕府不久,杨震又被推举出任地方官,先后担任过襄城令(今河省襄城县)荆州刺史东莱太治所在今山东黄县涿郡太守今河北涿县)等官职因杨震居官清正,恪尽职守,政绩斐然,被提拔为京官入阁朝廷,先后担任九卿之一的太仆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官阶:从一品或正二品),九卿之一的太常掌管朝廷礼、乐、郊游、狩猎及祭祀皇室宗庙等;官阶:从一品或正二品),后又升为司徒主管民众教化及朝廷行政事务;官阶:正一品),位列“三公”,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升为太尉掌管国家军事大权;官阶:正一品)。杨震从受聘出任邓鹭幕府到担任地方长官,到任职朝廷内阁,出仕为官二十多年。这二十年间,杨震格尽职守,刚直不阿,秉公办事,勤政廉洁,是名垂青史的清官和著名历史人物杨震共有五个儿子,其中最出类拔萃的是三子杨秉。他少年时代就秉承了父亲的学识、气节和品德,博览群书,隐居村野,授业解惑,至四十多岁才踏上仕途。历任侍御史,豫、荆、徐、兖四州刺史,皇帝侍讲,太中大夫,左中郎将、侍中等职、后官至尚书、太尉。杨秉自律极严,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人们赞其为人曰“淳白”。最为突出的是他继承了父亲杨震的清廉刚直的品格。当刺史时,朝廷规定计日受俸,杨震照章办事,余禄禄决不入私门。他过去的同僚、部下赠给他的钱财有百万之多,全部被回绝。延熹三年(公元160),他因为白马令李云之事仗义执言被免官归乡。尽管身处逆境,杨秉仍保持平生清廉之本色。当时他家的生活几乎贫困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有地方官拿来百余万钱送杨秉,他闭门谢客,坚辞不收,体现了中国古代有抱负的士大夫阶层“贫贱不能移,士穷节乃见。”的高贵品格与人生操守。

杨震的孙子杨赐,秉承祖上清白家风,笃志博闻,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为一代鸿儒。建宁初年,经朝廷三公一致推荐为皇帝刘宏的讲学老师,后历任司空、司徒、官至太尉。杨赐任官期间,汉灵帝不理朝政,四处游玩闲荡,宦官专权,吏治腐败,朝廷对拜官授爵视同儿戏,国家境况江河日下。杨赐上书皇帝指责朝廷任人唯亲,“有形势者,旬日累迁,守真之徒,历载不转,劳逸无别,善恶同流”,希望皇上能迅速改变现状,复兴朝政正气。敢于为国直谏的杨赐得到了世人的敬重,皇帝也在策书中称赞他是士林学习的楷模。

杨震曾孙杨彪,少传家学,博闻强记,人仕后,勤政亲民,步步高升,官至太尉。史料记载,他和父祖辈一样,刚直不阿,居官清正,敢于直谏,以江山社稷国之兴衰民之福祉为己任,维护国家的政通人和,其忠心义胆可鉴日月。

另,据史料记载,三国时的杨修、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以及宋代爱国将领杨业、杨延昭父子均为弘农杨氏杨震的后人。杨震为杨姓的第三十五代祖,因是弘农华阴人,所以,后世有 “弘农杨氏始祖”之称谓。             

                           四知堂

         杨震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做“清白吏为座右铭,不受私谒

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时,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任荆州刺史时举提拔起来的官员,提拔起来的官员,听说杨震途经本地,为了答谢杨震的知遇提携之恩,特备黄金十斤,更深夜静之机,到杨震下榻的官驿将黄金送给杨震。杨震非但不予接受,还批评说:我和你故交,了解你的为人,才举荐你出仕为官,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王密说:“杨公与我有知遇之恩,暮夜所遮无人知晓,当该收下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说无人知呢! 王密听后,十分惭愧,只好作罢因此后人杨震四知先生”和“四知太守”之美誉,其堂号被称之为“四知堂”(后世亦有称之为“四畏堂”者,如平度《洪沟杨氏先茔碑》)。杨震身后,“四知堂”被海内外杨氏族人视为荣耀并被与杨震有着血缘关系的杨氏族人用作家族堂号。平度境内,洪沟、鲁家丘、崔召、杨家顶子、杨家圈、杨家南埠等几十个以杨姓为主的村庄的杨氏家族堂号均为“四知堂”。当年吾崔召杨氏祠堂的匾额就镌刻着“四知堂”三个大字,据十八世孙景华公等族中长辈回忆,两边的楹联为:羲炎弘农流芳百世,清川渤海以泽千秋。

                                                                

先祖公一生勤苦治学,严谨教子,廉洁从政,清白为吏,恪尽职守,以江山社稷国之兴衰为己任,且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堪为古今官吏效法之楷模,《后汉书·杨震列传》如此评价公及子孙:“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为东京名族”,且其后世子孙“能守家风,为世所贵”。

先祖公生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安乐乡水峪口杨坡村,葬在潼关县高桥乡四知村的渭河岸边(东汉建宁元年即公元168年改葬于此),陵墓设施历代均有增建或修葺。2009年,在潼关县委县政府的主导下,由世界杨氏联谊会参与出资的方式,在四知村建设了杨震陵园和杨震廉政博物馆,总投资三千余万元,该园区占地八十三亩,分墓园区、展览区、广场区三个区域,建设了牌坊、塑像、大殿、祭祀广场及书画展厅、廉政文物杨震廉政博物馆,为潼关县、渭南市和陕西省的廉政教育基地。

千古流芳的“四知”精神,是先祖公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精神遗产,也是留给我中华杨氏族人的宝贵财富,吾崔召杨氏族人及后世子孙之为官从政者及国家公职人员更当倍加珍爱,均应以先祖公为楷模,放开眼量,心装天下,不谋私利,恪尽职守,廉洁从政,做一个忧国忧民、为国为民、利国利民的清官廉吏,做一个人民的好公仆!

                                                                                                                二十世孙 宗泽 谨记   甲午岁仲冬         

续谱后记经过十个多月的努力,崔召《杨氏谱书》(甲午续修本)的编纂工作如期完成,此乃吾崔召(麻兰)杨氏家族的一件盛事,值得庆贺。

这部谱书,以其“连通古今,着眼未来”的编修主旨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而独树一帜,无论内容编排、谱式设计还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诸方面都是全新的、超前的;无论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先生的题词、崔召杨氏族训,还是二十世孙宗泽所撰序言及《弘农杨氏 四知堂来由》、《<洪沟杨氏先塋碑>导读及祖根考略》等文字以及<历代优秀子孙名录><大学生一览表>,都从不同角度彰显了“弘扬祖德,激励后人”的教化作用,对于吾崔召(麻兰)杨氏后人的激励效用不可估量。另外,以史为本,审慎考证,对于吾崔召及祖根洪沟杨氏一族的来龙去脉予以正本溯源,是这部谱书的又一特色。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文化底蕴厚重、教化作用深远的谱书,一般家族谱书难以与之比肩,为吾崔召(麻兰)杨氏后人续修谱书提供了范本。我以耄耋之年忝列修谱委员会之首而感荣幸崔召《杨氏谱书》(甲午续修本)的问世,幸赖修谱委员会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幸赖增峰族叔、绍斌老弟和世保宗侄跨越支系的互助与协调,幸赖世升宗侄的奔波与鼓动,幸赖宗泽族孙的笔力和心血,幸赖所有参入世系理顺、电脑录入、样稿打印及样稿审核工作之族人的共同努力。这些族人为崔召杨氏宗族公益所做的奉献,我族后世子孙当永记之。

这次续谱,承蒙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先生挥毫题词,我谨代表修谱委员会并以崔召(麻兰)全体杨氏族人的名义向尊贵的吉狄马加先生深表谢忱!

这次续谱,得到了香店西岭杨文林先生、洪沟杨书科先生、杨好良先生、杨朋喜先生、鲁家丘杨尧三先生、杨本坤先生、杨布钦先生、杨本启先生、杨建民先生等族人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这本谱书所录世系人事跨度五百余年,堪称我崔召(麻兰)杨氏家族的一部发展史,对于族人敦亲睦宗、联络族谊及外迁族人寻根问祖有着联络图的作用,恳望族人及后世子孙予以珍爱,妥善保存。

这次续谱,唯有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及通联不畅等原因,一些迁居外地的族人未能录入,只能留待下次续谱时予以补录了。最后,我以修谱委员会的名义,祝我崔召(麻兰)杨氏一族繁衍兴盛,世泽千秋!

                                          十八世孙杨金华  谨记   公元二零一四年(岁次甲午)十二月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