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杨氏春秋 » 各地宗祠 » 慈善公益 » 人物专栏 » 四知期刊 » 历史文化 » 族谱支系 » 各地分布 » 龟山公祠

龟山公祠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11-09-14 11:33:08  阅读7594次

 

龟山公祠


                              http://www.yangguishan.com/


       蛟湖位于福建省将乐县南部,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即位于世界地质遗产泰宁大金湖风景名胜区的下游,距将乐县城20华里的河畔北岸。这里依山傍水,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古有蛟湖八景之称。明清时期为蛟湖都,洪武三年设蛟湖驿铺。在公路开通之前这里是将乐县南进出归化(明溪县)唯一必经之古道(旱路)。同时是福州、南平(闽江中下游)通往泰宁、建宁、闽西北地区和江西的水路交通繁荣码头,曾有上百条商船同时泊于蛟湖村两岸的盛景。在明代弘治年间由蛟湖村杨时第14代孙杨华兄弟等人在340多米宽的河道上建有一座铁索浮桥,大大方便了将乐县南路进出的商旅、军队及过往人员。这座横垮金溪的水面浮桥于乾隆二十九年才被洪水冲毁,改为渡船过渡。一九八二年新建一条钢索吊桥全长345米,钢索桥十五年后又被洪水冲毁,仍改为船渡,于2005年,由县政府、县林业部门拨款与蛟湖村共同努力建成了一座钢筋混泥土大桥,这才彻底改变了数千年蛟湖渡河困难的历史。


        一九八八年下游范厝水电站水库建成后蛟湖金溪段成为库区,形成30里长湖,水面更加宽阔,碧波千顷,两岸青山倒映,风景更加迷人,形成蛟湖新八景


        蛟湖人文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现存遗址五处。西汉时代、古闽越王校猎于这一带,前些年还可以见到隋、唐、宋的墓葬,北宋将乐名士梁明道,进士梁兼济(昆山令、福建文臣提刑、有惠政)就是蛟湖村人(县志有载),北宋将乐蛟湖名士陈选是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杨时(龟山先生)的外祖父。


        蛟湖是杨时幼年居住和读书处,杨时世居将乐县城北郊封山支龟山下龙池杉田,幼年丧母后,在蛟湖村其外祖父名士陈选家生活和读书,由其舅母杨夫人(陈选之子陈京夫人)抚养,至今在蛟湖还留下许多杨时幼年的佳话。蛟湖又是杨时子孙的聚居地,杨时第三子杨遹在其斋记中有记:斯地,吾父读书处也。杨时五个儿子与六个孙子均为宋代进士其后裔现遍布全国十一个省及港台、日本、美国等地,杨成武将军(开国上将)、杨英昌将军(空军中将)为杨时第27世及24世孙。现在蛟湖杨姓系杨时第三子杨遹重孙杨谦的后裔,蛟湖杨姓继承祖志,日耕夜读,诗礼传家,从元至清末共出进士八人,举人、贡生、太学生、国学生、文武庠生及赐孝廉国賔、介賔等各种冠带者达160多人,簪缨不绝,名贤辈出,历代有许多佳话记载和流传。


        蛟湖龟山公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纪念和祭祀子江公、龟山公及蛟湖先祖而建。由龟山公第二十世孙、龟山公第三子遹公后裔(蛟湖)铉公(字我铭,庠生)与其弟镇公(字我顺,国学生),次弟铨公(字衡,进士)三兄弟倡建并出资金,由蛟湖合族捐助协力建造。建祠期间,历经艰辛,所购大批木材在大河中被洪水冲走,后到下游各地逐一赎回,又因购木材价钱争议小事,被人诬告,在延平府诉讼二个多月后才得以澄清是非。前后历经数载于康熙丁酉(1717)年建成。祠堂建筑结构及大门楼均仿宋元明清历代朝庭所修建的将乐城北郊龟山公祠(龟山书院)原式样建造,原名永思堂。祠堂朝对文笔峰直向仙人堂山左右屏帐前后来龙环绕。


        建祠资金共用双千金之数。铭公三兄弟另捐田拾亩以做春秋两季祭祀用。每年春秋两季,龟山公后裔、蛟湖合族子孙恭祭子江公、龟山公及诸祖先,三鼎三献,入庠者(有学位、官位、冠带者)各供职事,鼓乐齐鸣,礼仪隆重。在祠堂典礼开始前,船载三牲果品,一路鼓乐齐鸣,琴萧齐奏,前往水路五里外的白石洞先祖墓园祭扫明代光禄寺卿旺公和其孙景和公、重孙富公合葬墓(杨旺之父杨生为明衢州守御千总身亡,朝庭封义勇将军,杨旺次子杨林佑明永乐年间奉诏率军征交趾(今越南)阵亡,18年后朝庭到将乐诏告封义勇大将军)。同时祭扫明代曾为将乐县交通事业及为国家人民做了许多善事和贡献的杨华母子墓(杨华兄弟辛勤耕作开发,发家致富后,大力做善事,赈灾济贫,助军饷,修桥铺路,建天王寺、太平庵等等,尤其是在将乐县南蛟湖渡口交通要道上主建横跨金溪河道340多米宽的铁索浮桥,又修建蛟湖至将乐县城20华里路长的大路。杨华、杨富、杨泰和堂兄弟杨友及父景和、母神娘六人均受到明朝庭的封赠)。


        祠堂曾于嘉庆二年迁至钱陇边,再于道光十六年迁回原址,改名为杨氏宗祠。


        19338月前后,中央红军在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肖劲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指挥下组建东方军入闽作战。在将乐成立了中央闽赣省委黄潭边特委(后改为闽中特区委),负责领导将乐、沙县的革命斗争。东方军将敌56师包围于将乐,当时红六师,红十九师,红二十一师,五军团十三师,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闽赣省军区的部队先后在将乐参加围城战役。在40多天中,红军各部深入各乡镇发动群众,建立红色政权。当时蛟湖村的杨氏祠堂成为红六师的机关驻地。内设有:作战指挥部、通讯室、宣传室、扩红筹款部、财政部、游击部等部门。红六师师长是洪超,政委徐策。蛟湖驻军的主要任务是扼守渡口咽喉要道,阻止敌军,以保证红军队伍来回顺利通过金溪河。当时蛟湖全村所有的空屋和村民家里都住满了红军将士,他们教村民唱革命歌曲,宣传革命道理。红军纪律严明,向村民买的米菜等物质都要一一给钱。村民不肯收钱,红军采菜时就把钱绑在菜地里的竹杆上。许多村民都与红军建立了感情,积极帮助支持红军。村里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及农会、赤卫队等组织。乡苏经埃政府主席黄庭根,土地委员罗先水,分田委员杨明樟,宣传委员熊求发,游击队长杨胜顺。青年杨荣富等多人积极参加红军跟随红军作战而去。杨明樟等人组织村民用渡船、竹排,架设临时浮桥运送红军来往渡河,最多的一天有数千名红军将士通过蛟湖渡口。红军撒退时,经过七天七夜才陆续将红军将士全部运送过河。1933912日,闽赣军区司令员肖劲光电告朱德、周恩来称:敌马鸿兴部约有六七百敌人大约于十日到夏茂,企图增援将乐,死守县城,敌人可能绕道白莲、水口在蛟湖渡河,企图打通将乐城西,红军已命令十八团派兵一连加强蛟湖渡口守卫,进驻蛟湖,破坏道路、毁坏渡船,加强对水口、黄潭的警戒。红军走时还特意留下一匹战马送给蛟湖村赤卫队,鼓励大家坚持长期游击战争。并留有一张签有彭德怀名字的字条给杨明樟,嘱其如将来革命成功可去找政府。后来敌人来清剿,毁坏房子,残酷地拷打摧残替红军做过事的村民,有的被活活打死和碾死在村中央的大石板上。许多村民闻讯逃走才幸免于难。蛟湖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也付出过重大的牺牲。


        祠堂解放時是土改工作队驻地。解放前后均作过蛟湖学校,扫盲夜校,解放后一直是蛟湖原乡政府、大队部、村委会所在地。人民公社时祠堂是全村人的大食堂、大会堂。祠堂内原有许多牌匾(由朝庭及府县所赐),上下厅每根柱子都有合柱木联。可惜的是,所有的历史文物在几次运动中被清除干净,文革后期祠堂险遭拆毁。1987年,由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杨炳旺、杨真安、杨功胜、杨宗长、杨火生等人筹资修建祠堂大门楼。1987年,二万五千里长征老红军杨锡光(曾任延安党中央机关卫生所所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江西省卫生厅厅长,江西医科大学校长)公夫妇回乡时到蛟湖拜谒蛟湖龟山公祠并手书白石钟灵”“道南大儒两块木匾额。现悬挂祠堂大厅上。


        蛟湖为革命老区村,祠堂曾是红六师机关驻地,受到县、乡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乐县人民政府在蛟湖村口立有蛟湖革命老区村石碑,在祠堂内悬挂有红六师机关驻地旧址红六师机关驻地旧址简介二块铜牌匾,2010年拨专款进行维修。县文物局,博物馆多次派专家来进行测量绘图, 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来指导进行维修。祠堂现存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上下大厅主体建筑已修复,但左侧配殿及大门楼和祠堂内外装修还在筹资进行。


        将乐县城北郊原宋元明清历代朝庭修建的龟山先生祠(龟山书院)已毁,原祠址已被推平建新村,蛟湖杨氏宗祠是仿该祠建筑结构而建。是将乐县仅存的一座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纪念杨龟山先生的祠堂,又是红军革命旧址。因此,更加显得弥足珍贵。是对后代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宋大儒文靖龟山杨先生祠


 


五马山前擁翠华,先生祠宇寄烟霞。
斯文上续三千载,吾道南来第一家。
镛水竞流伊川派,龟山映接河山赊。
生民久矣遗先覚,仰止祠前一浩嗟。


                       


明祭酒罗璟题赠


丹青云圃余骏唐


                                        


敬録。


        右祠在本邑北郊小溪过桥处,头门表额:龟山先生祠五字,中堂原塑有像,头顶表颂以天开长夜四字匾。上庭原塑有明道、伊川两位先师程老夫子像,左侧塑有学友游广平先生像,右侧仍塑有文靖公从学像。历朝文人仕宦尝谒联匾表额诗词甚多,有载在本郡邑,亦载在北祠勒石竖碑国朝官长士人尝称之曰程氏正宗道南正派,欣然敬仰逓年春秋次丁偹祭以辦籩豆猪羊、五鼎酒醴鼓乐铳炮,奉上典以请官员拜献,暨邑廪诸公唱礼,次日饮福邑誌仝世系谱载。公在弘治九年追封将乐伯从祀孔庙。远祠在延平道南书院与本福州省暨龙湖筆难尽述。


                                                                                                                          通学嘱之谨録


 


           简介:  龟山公祠与龟山书院及龟山先生祖屋为同一处建筑。
    


        龟山先生一生廉洁俭扑,未添一间屋,未加置一亩地。家中田地房屋都是祖上所遗留。南宋建炎年间大盗过之,将乐县城民居皆毁,独留先生之居不敢犯。南宋乾道庚寅年又 一次大盗再犯将乐城,盗寇大书其门曰:此杨先生之居也,不可毁。宋嘉定三年,宝佑五年期间,先生祖屋二次因破漏,子孙贫寒,生活居住困难,幸得当地贤达解囊助修。宋咸淳二年(1266)度宗敇建龟山书院,在龟山先生旧宅之右修建(即将乐县城北郊封山下龟山桥头左上方),度宗御书龟山书院匾额,并赐祭田春秋致祭。明太祖朱元璋曾令重修。明成化五年敕建延平道南祠御赐道南祠匾额,祭祀杨、罗、李、朱。明景泰三年,明成化庚寅年重修将乐龟山祠,明成化乙未年在书院东扩置数间以供先生子孙居住。
      明万历十二年朝庭有令要废弃一些新建的书院。龟山书院在误毁之例,为了保护将乐龟山书院由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杨四知奏请复立龟山书院。明弘治九年朝庭追封龟山公为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庭。明弘治十年三月蛟湖杨华(龟山公第十四世孙)受诏写谢恩表与杨穆等人进京朝见明孝宗皇帝,向朝廷谢恩。清康熙四十五年,圣祖玄烨皇帝御书程氏正宗匾额赐于将乐龟山书院。惜哉,祠宇现已荡然无存。


 


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杨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杨土生)


 


尊师重道   爱国恤民
高风亮节   后世楷模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北宋将乐人,世居县城北郊封山支龟山下龙池杉田。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卒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享年83岁。神宗熙宁九年(1073)进士,先生一生讲学不辍,传播理学,倡道东南,桃李遍天下,杨时曾历任徐州、虔州司法,余杭、萧山、浏阳知县,瀛州防御推官,无为军判官,荆州府教授。七十一岁被荐入朝,任秘书郎、著作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祭酒、徽猷阁直学士。南宋时任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先生学问渊博,有经邦济世之才,道德高尚、气节轩昂,为官政绩卓越,爱国恤民,清廉正直,先生历官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在知余杭、萧山、浏阳县离任后就有百姓为其画像建祠祀奉之。杨时在世时名扬海内外,北宋1123年宋使臣路允迪,付墨卿出使高丽时,高丽国王特地关心询问:龟山先生安在。表达了高丽国对龟山先生的关怀和敬仰。杨时极为关心老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犯颜直谏,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金。杨时是集道学、经济、文章、气节四者合而为一者(清张伯行《杨龟山先生文集》序),先生卒后南宋朝庭赠左大中大夫、谥文靖,加封太师,又追封吴国公。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敕立龟山书院,度宗御书匾额,赐祭田,春秋祭祀。元至正二十一年诰封吴国公。明太祖朱元璋令重修将乐龟山书院。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敕建延平道南祠。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追封杨时为将乐伯,从祀孔庙,位司马光之下、胡安国之上。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圣祖玄烨皇帝亲笔御书程氏正宗赐于将乐龟山书院加以褒扬。先生生前德高望重,声名远扬,死后极尽殊荣。杨时墓于1985年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在将乐县政府、县政协的关心下成立了将乐杨时研究会,并举办了纪念杨时诞辰940周年学术研讨暨经贸旅游恳亲会。2003年隆重举办了纪念杨时诞辰950周年座谈会,海内外杨时后裔及许多研究杨时学术的专家学者云集将乐,寻根探源,瞻仰龟山先生遗址,接受先生余韵的熏陶。龟山先生虽然逝世900多年,但先生的高尚德操仍是后世人之楷模. 正如龟山陵牌楼两联曰:


 


承程氏正宗,开闽中理学,时与关濂媲美,
撷武夷灵秀,攒玉洞精英,地同邹鲁齐名。


清源正本,倡道东南,国粹弘扬昭天地,
钦祖敬宗,造福桑梓,中华崛起壮山河。


                                                            一、尊师重道,倡道东南,承前启后,完成了由洛学至闽学的过渡


 


中国传统文化——儒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论理学、文学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精华。儒学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大概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兴起奠定了儒家学说的义理纲维。孔子指出了人的真生命、真精神——仁,豁醒了人的内在精神生命,使人能在实践仁义时了解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孟子提出:仁义礼智等道德的理都是在人的心中的,人保存和涵养自己的本心善性,不断从自己思想生命内部用功夫,不断升华自己的人格,人人都可以实践仁义礼智而成为圣人。而把本心善性推出去用于家国天下则可实现理想的政治。这便是儒学的义理智慧.到西汉,董仲舒代表的公羊学,形成了系统的天人政治论。汉武帝罢黔百家、独尊儒学,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题,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到宋代,程朱理学是哲学化了的儒学,是儒学发展的高峰,程朱理学是以为宇宙最高本体,是以为哲学思辩结构的最高范畴,程朱理学是宋元明清数百年封建统治的政治主题,也是科举取士的思想理论根据。杨时在程朱理学的发展中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北宋时,理学起源于周濂溪(敦颐)、张载等人,但主要是以程颢(明道)、程颐(伊川)兄弟为代表,元丰四年(1081)杨时28岁被授徐州司法闻河南程明道与弟伊川讲孔孟绝学于河洛,遂弃仕,与建安游定夫往颖昌,以师礼从学焉。杨时与游酢、谢良佐、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清代福建巡抚张伯行说程门四大弟子中独推先生(杨时)之学最纯,先生之道最笃。杨时辞归时程明道送之曰:吾道南矣。 


 


杨时归福建后大力传播二程理学,元佑元年(1085年)杨时获息程颢逝世,设位哭于寝门,而以书讣告同学。元佑8年(1093)杨时已41岁,在赴湖南浏阳任知县途中,又再次与游定夫绕道去洛阳,拜程颐为师,一日伊川偶暝而坐,公与定夫侍立不去,及觉,谓曰贤辈尚在此乎,出门,雪深一尺(宋,吕聪《问书册》),程门立雪成语典故即由此而来。当程颐受到当朝权臣的排挤打击以罪流放涪陵,其垂言立训,为世大禁,学者胶口无敢复道。当时许多尊崇儒学的士大夫因避祸而改崇佛学,唯独杨时始终如一,坚持研究和传播洛学(二程理学),信至笃,学至诚,业至精。杨时尊师重道的精神至今仍激励千千万万之学子。当时福建地处偏僻,文化落后,杨时将二程之学载道而南,将洛学过渡到闽学,最终使福建成为与孔孟之乡相媲美的海滨邹鲁。北宋灭亡后中原沦于夷狄,虽以嵩洛间人,亦不复知有程学,幸而奎文道脉,中兴于南,朱子者出,其中道仍大鸣于瓯闽之间,使天下后世,知有圣贤全体大用之学,帝王大中至正之道,万世行而无弊者,其功大矣,后人推其所自,咸归其功于龟山先生《道南祠记》。杨时对宋代理学的主要贡献有: 


 


(一)对理一分殊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有其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阐述理一分殊与体用的关系方面有创造性发挥。程颐在答杨时论西铭书(张载著)时首次提出了明理一而分殊这个哲学范畴,但并没有进一步论述,而第一个对理一分殊进行论述的是杨时。杨时认为理一是体,分殊是用。二者不同,但又是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杨时将理一分殊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曾说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为义,权其分之轻重,无铢分之差,则精矣。杨时不但阐述了仁与义是理一分殊的关系,而且提出了分殊不明,则理一不精的重要思想。他说:理一而分殊,故圣人称物而平等施之……何谓称物?亲疏远近各当其分,这就为儒家爱有差等作了理论性的说明,从而论证了亲疏尊卑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杨时从体用关系出发对理一分殊说作的创造性发挥为尔后的理学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开辟了新道路。在杨时的启发下,后来朱熹更进一步提出理一用异说。他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以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熹高度评价杨时对理一分殊哲学论述时说:年高德盛,所见益精。 


 


(二)编集二程粹言和校正伊川易传


 


二程生前未完成自己的著述,逝世后,杨时以先生之门余无人,某当任其责也,尽力收集二程流散的著述,有的已错乱重复,几不可读,但他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整理、润色及校正,终于编辑完成二程粹言”“伊川易传。二程的著作学说得以流传后世,并为朱熹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许多著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观点。 


 


(三)杨时师承二程,高度重视和推崇四书。杨时曾说:余窃谓《大学》者,其学者之门乎,不由其门而欲望其堂奥非余所知也《论语》之书、孔子所以告其门人,群弟子所以学于孔子者也,非尧舜之道不陈于王前,非孔子之行不行于事,思以道授于天下,绍复先王之令绪,其自任可谓至矣……世之学者,因言而求其理,由行而观其言,则圣人之庭户,而渐而进矣。对《中庸》则说:中庸之书,盖圣学之渊源,入德之大方也……道学之传,有是书而已。杨时的论述对朱熹集注四书有深刻的影响。据陈荣捷教授统计,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引用了三十二位学者731条语录,其中引用杨时语录73条(引用二程225条),杨时的言论是构筑闽学体系的重要依据。二程的理学靠杨时发展传播,而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则是师出杨时,为杨时三传弟子,杨于程所谓见而知之,朱则闻而知之(清朱任弘《杨文靖公文集序》)宋史杨时传说:朱熹、张拭之学,得程氏之正宗,其原委脉络皆出于时(杨时)明程敏政指出,杨时有功于前圣,有功于后学无龟山则无朱子。在当时的封建历史社会中,儒学的伦理道德对维护封建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经济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杨时学被后世认为是真大儒之学”“真有用之学(清陈延统语),连反对假道学的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也大加称赞杨时大才卓识,有用之道学也 


                                   二、齐家治国、振兴中华,著书立说,兴教育人


 


杨时终生致力于传道教学,言传身教,桃李遍天下,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材。杨时一生不论在福建将乐、延平(南平),无锡东林书院,嵩阳书院,还是在余杭、萧山等地为官时,从未辍止讲学,当时杨时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南平县志儒林传第24)在福建,杨时一传罗从彦,再传李延平,三传朱晦庵(朱熹),杨罗李朱并称延平四贤。朱熹集儒学之大成,建立了博大精深的考亭学派,使福建成为理学研究的大本营,人称海滨邹鲁。宋元时代福建理学名人就有156人之多,中原文献十有九在闽朱子门人半天下,而杨时则被尊成道南第一人


 


杨时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起寓毗陵(今无锡、常州、镇江、武进一带),亲自创立了东林书院,在此讲学前后达18年之久,宣扬洛学,弟子千余人,被称为南渡洛学大宗。杨时十分注意教书育人,提倡德育与智育结合,读书与做人相结合,学与用结合,强调学者学圣贤之所为也,欲为圣贤之所为,须向圣贤所得之道”“古之欲明德于天下必先致知欲致知非学不能,他认为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学者当知古人之学何所用,学之将何用。强调把个人修养与实现理想社会联系起来,以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他极力勉励学生要珍惜时光、自强不息,并作诗: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少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


 


杨时的优秀学生、门人遍及东南各地,如南宋四大家、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的著名诗人尤延之(国史院编修,礼部尚书),李元德(国子祭酒、除直龙图阁、谏诤著称,被宋孝宗誉为吾诤臣也,蒋良贵(崇政殿说书,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以直谏著称),俞樗、胡埕、唐棣、罗从彦(二传李延平、三传朱熹)陈渊、胡宏(张拭出其门下)、刘子翚、吕本中、胡寅、廖刚、李郁、廖天觉、张九成、李弥正、张宦、王苹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和著名学者。据《宋元学案》全书记载,宋元二朝八十六个学案中,由杨龟山、罗从彦、李侗、朱熹延平四贤引发衍生出来的学案竞达五十二个之多,他们清操直节,讲伦理道德者活跃于世。杨时积极培养人才,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将乐政协办公室副主任陈秀玲《试论杨时的道德风貌》)至明代,东林书院曾一度成为民族文化大觉醒的政治中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由杨时创建,到明代,这里成为东林学派的发源地,从宋代到清末,它是传播理学思想的重要讲所,它不光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处重要纪念地,也是今天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遗址。清代人曾诗赞东林书院曰:一线东林是孔林,海天声气水云深,晨钟隐隐荒烟里,唤起千年学士心”“至今它仍在启迪,唤起鼓励中华民族千千万万海内外学人和有识之士为祖国富强民族兴旺大业而奋斗不息。他(杨时)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思想家(以上见无锡东林书院副研究员朱文杰《杨时与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有柱联二幅:


持正论辟新径独尊道统如日月之中天;述粹言续绝学递启儒宗若江河之行地


                              载道而南揭理一分殊之旨十八年春风化雨;奉神以祀萃仁至义尽之儒两三朝威风祥麟。 


       


东林党核心人物高攀龙在《告杨龟山先生文》中道:进则正言直谏于朝,退则明善淑人於野,丹心矢谒於少壮,素节不改于暮龄一九六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巡视无锡,参观东林书院时挥笔题诗:东林讲学继龟山,高顾声名旧史传。景仰昔贤风节者,瞻楹履阀学弥坚在他八十三年的人生历程中,用了长达近五十年的时间来孜孜从事理学的研究和传播,而且身受真传,造诣尤深,功绩卓著,泽被后人,这种不求闻达,安贫乐道,长期坚持不懈,将毕生精力、时间、聪明才智竭诚奉献给理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高尚品德与精神是十分令人钦佩景仰的(无锡东林书院副研究员朱文杰《杨时与东林书院》)。


 


杨时一生倾力著书立说,著作有《周易解义》、《书义》、《礼记解义》、《春秋义》、《大学解》、《论语解》、《中庸解》、《孟子义》、《列子解》、《庄子解》、《校正伊川易传》等,最重要的有《二程粹言》、《杨文靖公全集》。杨时晚年仍教书写作不停,八十岁从南宋朝庭告老退休回将乐后还写有《答胡给事问政事先后缓急书》,八十一岁写有《三经义辩》、《辩字说》、《与胡文定公往复书》、《论春秋义》,尚书廖刚、建安章才邵还来将乐问学,八十二岁还回书胡文定答复《伊川语录》的意见,八十三岁还作《浦城县学重修文宣王殿记》,八十三岁逝世前一天(11354月)还写了《与忠定公李纲论性善之旨》。


 


杨时一生著书丰富,因年代久远,有部份可能已散失不存,青年时期的著作未见到,但从流传下来的八十多万字的著作中,字里行间始终浸透着一个爱国忧民、清廉正直、兴教育人、振兴中华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的心血和才华。至今仍有许多大学、学术研究院的专家教授怀着高度崇敬的心情研究杨时学术,发扬先哲精神。


 


三、清正廉洁,后世楷模


 


杨时一生名扬官显,但他廉勤自约,奉法爱民,不妄费公家一钱(嘉靖延平府志)他告诫后学: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嘉靖延平府志)。建炎四年(1131)杨时任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因年事已高,上表告老还乡,宋高宗准奏,赐其对衣、金带、紫金鱼袋、赐官绢200匹,白银300两以养天年,杨时推辞不收,而要求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宋高宗深受感动,准奏永为优免。(见陈延统《杨文靖公集序》)杨时八十高龄告老退休不收朝庭所赐养老之物,而想到的是要求朝庭减免福建省老百姓的税租负担,真令人无限敬仰。杨时为官一生清廉正直、两袖清风,逝世时身后肖然,家徒壁立。(宋朱震《致龙图阁直学士左朝请大夫致仕杨公行实》宋胡安国撰写《龟山先生墓志铭》中说道:视公一饭,虽蔬食甘脆,若皆可于口,未尝有所嗜也,每加一衣,虽狐貉缊袍,若皆适于体,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弊庐厦屋,若皆可以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故山之田园,皆先世所遗,守其世业,亦无所营增豆区之入也,老之将至,沉伏下僚,厄劣遗佚,若将终身焉,子孙满前,每食不饱,亦不改其乐也,然则公于斯世,所欲不存,果何求哉?心则远矣……” 


 


杨时子孙十多人多为官从政,但都受杨时教育影响,保其清白传家之风,明将乐知县李熙在上表朝庭《请崇祀龟山恤后疏》中说:念其书院、冢墓陋室尚存,荒墟尚在,子孙贫寒,无以为度……”杨时清正廉洁,安贫乐道,毫不利己,一切为民的高尚品德,令人肃然起敬,永远值得后世子孙继承学习,当前,在我们党内开展反腐倡廉工作,龟山先生的品德也是值得学习的楷模。


 


四、爱国恤民、无私无畏,犯颜直谏,力主抗金


 


杨时推崇六经,主张学以致用,注重践履。据《宋史杨时传》载:历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他在浏阳任内曾因不催积欠(当时灾情严重,杨时同情百姓疾苦)而被劾罢官。在余杭於水利尤尽心力。在萧山经理庶务,裁决如流,以民岁苦旱,开筑湘湖,灌溉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明万历《萧山县志载》)。作为理学官员,杨时时常关心社会变化动向,对社会改革曾表示自己的看法。他说圣人作处,唯求一个的道理。若果是,虽纣之政有所不革,果非,文王之政有所不因。圣人何所用心,因时秉理,欲天下国家安利而已。他还说君子之治养气,接物应事,唯直而己,直则无所事矣学者必须进德,则行己不可不直。(杨时语录卷10)杨时能做到无私,所以他能无畏。他关心国家命运,对暴政乱政,勇于揭露批判。北宋末期,蔡京、童贯集团当政期间,朝庭享乐,吏治腐败,暴政虐民,社会不安,杨时在讲学及与师友交往中时常抨击弊政:何尝见百姓不畏官人,但见官人多虐百姓耳今天下上自朝庭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事,而未有以救之者钱塘内造物,守臣不知其数,恣宦官所为,至数年未己,伤财害民,莫此为甚。他同情人民,分析农民群起为盗的原因:人不堪命,皆昔所未见,而今见之也。故细民荷戈持戟,群起而为盗,动以万计,皆平时负耒力耕之农……非有他也,特为艰食所迫,姑免死而已。他反对人君滥用特旨:今也法不应诛而人主必以特旨诛之,是有司之法不必守,而使人主失仁心矣且法者,天下之公,岂宜徇一人之意。崇宁五年杨时任余杭知县时,当时权倾朝野、蛊国害民的奸相蔡京要在余杭其母墓前竣湖蓄水以利风水,借口便民,命令动工竣湖淹没百姓田庄,杨时查明真相后立即上书朝庭揭露蔡京,使朝庭命令终止此事。杨时当时仅是一个小小的县令,竟敢与当朝权相抗衡。杨时正直无私,为民作主,这是他为官的准则。杨时被荐入朝时,正值北宋危亡之秋,他为挽救时局,屡次上表建议提出严为守备收人心为先。他说今日之事,当以收人心为先,人心不附,虽有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不足持也,并尖锐指出边事之兴,免夫之役,毒被海内,人怨神怒,驯政今日,误国之罪,宜有归矣。小人剥民希宠,其事不一,而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闻有旨一切罢去……然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应奉之舟尾至矣,今虽复申前令,而祸根不去,人谁信之。……致欲人和,去此三者,正今日之先务也。杨时为挽救国家把斗争的予头直指蔡京权奸集团,犯颜直谏宋徽宗,痛斥蔡京,王鞴之流为迎合宋徽宗荒淫生活而强征暴敛,强令东南各地搜罗奉献奇石异花珍宝财物的祸国害民的罪行。杨时在朝,对那些自保乌纱帽的大臣加以怒斥,如今士大夫不敢对天下大事畅所欲言,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已,而他自己刚正不阿,痛陈弊端。在他的言行及诸多奏章中对朝庭歌功颂恩的言辞极少,而多是分析朝政弊端和忧国忧民的正确建议。他主张爱人节用节能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还主张废弃茶盐二法,以保证贸易自由,减轻人民负担,提出民无常产,则无常心,以使天下人务有常产,还向宋徽宗提出,让自己调查统计全国经济收支情况。靖康元年,金兵包围进攻汴京,杨时上书力主抗金,提出立统帅、肃军纪,责宰臣不忠,罢奄人防城,谨号令等七项建议。并在朝上直斥三路统帅童贯不战弃军而归,致使金骑得以长驱向前的误国之罪,要求严军律、明军法、诛童贯、正典刑。当投降派在朝中占上峰,而将负责京城防务的主战派首领李纲罢官时,激起京城开封军民极大愤慨,由太学生陈东等人率领的学生和数万军民自发到宣德门前上书长跪请愿,乞留李纲、种师道抗金,并打死前来阻止的军卫人员时,朝庭虑其鼓乱,准备武力镇压。此时,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讲的杨时毅然挺身而出,力奏钦宗皇帝: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庭,非有他意士民出于忠愤,非有作乱之心,无足深罪,并愿出任国子祭酒,劝退诸生军民,从而避免了一场大流血事件。当钦宗一意求和,依金人条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给金人时,杨时上疏力排和议,怒斥此议是欲助寇而自攻也,极论三镇不可弃,并提出召用种师道、刘光世积极抵抗金人,保卫国家。之后杨时又上书乞诛拥兵不前、坐视太原危急而不救的姚古,但可惜的是杨时许多正确的提议未被采纳。不久靖康之耻终于到来,北宋灭亡。对此宋胡安国曾经指出当时若能听用,须救得一半(宋元学案龟山学案附录)。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关头,杨时为国为民,坚决抗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直谏皇帝,抗侫排奸。这种无私无畏的勇气,崇高的爱国精神,轩昂的民族气节和他非凡的远见卓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