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杨氏宗亲网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大宗祠

当前位置: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 新闻中心 » 浅谈伟人杨尚昆的家学家风家教渊源 ——纪念伟人杨尚昆诞辰115周年

浅谈伟人杨尚昆的家学家风家教渊源 ——纪念伟人杨尚昆诞辰115周年

世界杨氏联谊会sjyang  2022-07-19 16:19:30  阅读20005869次

浅谈杨尚昆家学文化渊源

 ——纪念杨尚昆诞辰115周年 

作者  杨暍 

      今年是杨尚昆诞辰115周年,各地杨氏文化研究与交流机构积极组织开展纪念活动,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高尚品德。我作为热心杨氏文化研究与交流事业的学生,对“杨尚昆家学文化渊源”谈点个人浅见,敬请方家指教。

 十年前,因到重庆出席《中华杨氏通谱》(当代卷)编纂研讨会,有幸到潼南县双江镇杨尚述(闇公)旧居参观学习,拜谒杨尚昆陵园、杨尚述烈士陵园,对双江杨氏家谱有所接触,对他的家学文化渊源有所了解。本人从其旧居悬挂着“清白世家”的匾额所传递的文脉信息,解读其家学文化渊源,意在唤起人们对传统家学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杨尚昆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划时代的人物,更是对天下杨氏“清白世家”家学文化传承创新的灵魂人物。杨尚昆云水襟怀、松柏气节的高尚品德,凝聚着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的圣贤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和缅怀。

 杨姓是现在中华第六大姓,人口四千多万,涉及三十多个民族,起源十分复杂。从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角度讲,大部分姓杨的认为姬姓杨氏是正宗,属于周武王直系后裔,晋国公族世家。春秋时晋太傅羊舌肸(xi),字叔向,食采于杨邑,因祁盈之难,面临灭族之灾,其后代隐姓埋名避难于华山仙峪,为了记住祖先的荣耀和灾难,以食采之“杨”邑的地名为氏。姬姓羊舌叔向,是晋武公第五代孙,应该是由姬姓羊舌转为姬姓杨氏第一人,是华阴杨氏的得姓始祖。

 据史书记载,晋平公三十二年(前536),郑国执政子产制刑书,铸于鼎,晋公族姬叔向,致书郑子产劝说,反对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认为国家将亡,必多制,其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施政,以忠信待民。晋昭公四年(前528),姬叔向的弟弟姬鲋贪赃枉法,他主持公道,大义灭亲,把姬鲋以“贪以败官”之罪,处以极刑。孔子称姬叔向为“古之遗直也”。晋顷公十二年(前514),晋六卿诛公族,因祁盈之祸,姬叔向长子伯石被害,伯石的弟弟季凤率子遁居华山仙峪。事后迁居华阴晋公宫,以华山为避难再生地,后世子孙随以“杨”为氏,这就是姬姓杨氏起源。

 战国时期,魏国思想家、哲学家杨朱,主张“贵己重生”,“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侵夺。后世人们称其为杨子。秦国名将杨章,因公封华阴侯。杨朱、杨章都是杨叔向的后代,先秦杨氏家族的重要人物,所以,有“天下杨氏出华阴,华阴杨氏归东宫”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杨氏名人辈出,代不乏贤,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古之遗直”到“清白世家”,杨氏家族的清白直正声望已经天下皆知。

       家学是指世代相传的学问。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家学传统的民族。这同小农经济形成浓厚的家庭观念有关,与世代相传的儒家思想影响关。 杨氏家学是指杨氏家族世世代代传承形成的独特学问。弘农杨氏家学是以经治世为主的学术家族。

      根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太尉杨彪,字少先“少传家学”;杨彪的父亲太尉杨赐,字伯献,也是“少传家学”;杨赐的父亲太尉杨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太尉杨秉的父亲就是“清白”家学的创立者“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八世祖杨熹,是秦将杨章后裔,西汉开国功臣,封赤泉侯;五世祖杨敞,官至宰相,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父亲杨宝是隐匿山林,教书育人的饱学之士。杨震少而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其理,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在任涿郡太守时,他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疏食步行,故旧长者有的想劝他开产业。他不肯,并强调“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以厚乎”开创“四世三公”的历史功绩,留下了“四世清德,海内所瞻”的家学辉煌,关西孔子杨伯创立杨氏家学“清白世家”从此诞生。

      清代思想家、史学家魏源认为“古豪杰之用世,有行事可及者,而望不可及者,何哉?同恩而独使人感,同威而独使人畏,同功而其名独震,同位而其势独崇,此必有出于事业名位之外者矣,有德望,有才望,有清望。……子臧、季札、鲁仲连、杨震、李固、杨绾,其清望欤”。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代,被思想家、教育家魏源认可“清望”七贤,杨氏家族就有其二,东汉太尉杨震和唐代宰相杨绾。“清白世家”成了杨氏家学的独特内涵。

       隋唐科举考试制度,打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世家大族,有的世家大族凭借世代相传的家学优势和遗传素质,通过科举考试,继续走向主流社会阶层。

       据《旧唐书》记载,唐代宰相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是弘农杨氏后裔,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无不该览,尤工文辞,藻思清瞻。而崇尚玄理,沉静寡欲,常独处一室,左右经书,凝尘满席,澹如也。含光晦用,不欲名彰,每属文,耻于自白,非知己不可得见。杨绾素以德行著闻,其质性贞廉,生活俭朴,天下皆知,上任没有几个月,人心自化。御史中丞崔宽,家富于财,马上派人把自己在皇城之南的豪华别墅立即拆毁;中书令郭子仪在邠州行营,闻杨绾拜相,座内音乐减散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平,每出入车架百余,也即日减损车骑,唯留十骑而已。其余望风变奢从俭者,不可胜数,其镇俗移风若此。杨绾以俭薄自乐,未尝留意家产,口不问生计,累任清要,无宅一区,所的俸禄,随月分给亲旧。清识过人,至如往哲微言,《五经》奥义,先儒未悟者,杨绾一览究其精理。雅尚玄音,宗释道二教,尝著《王开先生传》以见意,文多不载。凡所知友,皆一时名流。或造之者,清谈终日,未尝及名利,或有客欲以世务干者,见绾言必玄远,不敢发辞,内愧而退。杨绾以清德座镇雅俗,时比之杨震、邴吉、山涛、谢安之俦也。杨绾是唐代杨氏“清白”家学的传承与创新者的杰出代表人物。

      北宋名将杨业府邸开封天波杨府,又称“清风府”,府内大殿滴水楼门楣上悬挂“清风无佞”竖额,延续着杨氏“清白”家学,记录着人物事件与历史信息,让后代实实在在地接触与感受先人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传承“忠孝廉节”的家学内涵,发扬忠贞爱国精神,弘扬清白直正的家风。

      据《宋史》记载,北宋名将杨业,又名杨崇贵(重贵),并州太原人,是弘农杨氏后裔。杨业幼时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晓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后随后汉主入宋,许右领军大将军,授郑州刺史,因以杨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赐予甚厚。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杨业因功升迁为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写,有人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宋太宗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雍熙三年,宋军北征,在陈家谷受奸人所害,重伤被擒,不食,三日死。帝闻之痛惜甚,俄下诏“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pí 而思良将。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bi)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师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飙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可增太尉,大同节度使,赠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兵同甘苦。相当年,代北苦寒,人多服毯,业但挟纊(kuang),露坐治军事,旁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杨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约,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为殿直。

       杨延昭(延朗),杨业长子,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兵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宋真宗曾赞他:“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边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虽然史书对杨家将事迹记载的笔墨不多,但是杨业父子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杨氏“清白直正”的家学得以传承与光大。

       家学是以家庭和家族为基本范围,是一种传统教育形式。家学从形式来说,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二是家里请老师来教育子女,三是家族办学。从内容上讲不同的家庭、家族形成世代相传学术内容各不相同。

       杨氏家学底蕴深厚,以忠孝廉节、勤俭持家为内容,以清白直正为家风,以诗书继世,忠厚传家为家教,以清风无佞,忠贞爱国的杨家精神为楷模。杨尚昆的家学,是根植于杨氏家学的典范,是对杨氏家学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跨时空的穿透力和超结构的凝聚力。杨尚昆是“文超关西孔子,武过代北将军”的当代杨氏灵魂人物。杨尚昆家悬挂的“清白世家”匾额,诉说着传承近两千年的杨家世代清白直正做人的道理,彰显着祖宗辉煌与荣耀。

       根据《杨尚昆回忆录》中《潼南杨氏族谱》记载,杨尚昆家学文化渊源。重庆市潼南区双江杨氏家族,其远祖杨文秀,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南宋末年曾在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当县令。第二年,宋亡不能归籍,就在辰溪县定居。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杨文秀的后裔光字辈的堂兄弟三人,先后到四川的蓬溪、遂宁、江油三县落户;双江杨氏的字辈为“文字通光昌俊秀,世传宣尚肇先宗,守清体道声名重,立志维勤继述隆”,其中杨光基在蓬溪县涪江左岸的姬家坝定居。杨光基的第四代后裔杨世绥,是杨尚昆的曾祖父。那时这里荒地多,杨世绥雇人大量开垦荒地,凭借这里适宜农耕的自然条件,变洪荒为沃土,几年后拥有土地5000多亩地。杨世绥善于经营,包揽了这一带的远销官盐的专利权,成为远近闻名的“杨三泰”盐号的主人。于是,在涪江右岸大兴土木,建造宅院,搬出姬家坝成就双江镇。杨世绥生了七个儿子,杨尚昆的祖父杨传鼎是幺房。

      杨尚昆的父亲杨宣永(淮清)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自学中医药学,能号脉开处方,但是不挂牌行医,对周围父老乡亲有求必应,义务为人看病。他为人厚道,思想开明。家里悬挂着“清白世家”匾额,大厅上方挂一幅题着“高山流水”的水墨板壁画,板壁画上有一副对联:“风散窗户静,月圆松竹深。”书房里有一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半亩子种孙耕。”卧室大床上居中有三个大字“退一步”。床上有搁板,放着《内经》《本草》《瘟症辩证》《验方新篇》等中医药书。杨宣永还常常告诫子女做人要守本分,并强调“本分本分,自有你一份”。杨宣永虽然没有应过考,没有功名,但是喜欢读书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主张子女都要读书,尤其是女孩子也要读书,通晓文墨,希望男孩子书读的越多越好。杨尚昆兄弟姐妹20人(包括“寄名”的),兄弟11个,姐妹9人。杨尚昆从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哥兄的榜样引领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他的成长也离不开私塾先生的启蒙,家族文化的熏陶。

       潼南杨氏家族文风很盛,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三十年中,在双江杨氏家族中就有30多人远涉重洋前往英、法、德、美、日、苏等国留学深造者,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族人子弟到成渝、上海、北京读书,其中以杨尚昆的家最为突出。

   清同治六年(1868)双江杨氏七房分家时,族长杨宣哲(守鲁)主张按照分产比例提成,提留2000亩田产和七通街房作为族产。族产初用于春秋祭祀祖先以外,一要开办永绥小学,聘请饱学之士和进步人士来任教;二是用族产设立大学及留学助学金,凡是族内子女上大学或者出国留学都可向永绥祠堂申请资助。正因为设立这项助学金,使各房子弟有机会去外地读书或者留学。

 根据《杨尚昆回忆录》中《杨尚昆生平紀事》,介绍杨尚昆生平事迹,简述杨尚昆生平和履历。杨尚昆生于1907年8月3日(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五),6岁入私塾,跟着启蒙老师吴仲儒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因军阀混战,他8岁随家庭避居重庆入泰邑小学学习;13岁随四哥杨闇公去成都入高等师范学校补习,次年转入本科。他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想出川到上海求学。去学习啥,将来走什么路,干什么事,选择哪所学校?成了摆在他面前的实际问题,就在家庭会议上征求父亲和哥哥们的意见。父亲杨宣永希望他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去上交通大学,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后当一名工程师;四哥杨闇公不赞成,认为国家这么乱,军阀不打倒,帝国主义列强不排除,实业救国是幻想,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这是社会的必然规律和进化法则,所以希望杨尚昆去上海大学,学社会科学,走社会革命的道路。由于二哥杨尚麟是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学架桥,当时所学都用不上,没有架桥施工机会,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又走不通,由其四弟介绍加入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作为涉世不深的杨尚昆,对父亲和哥哥们都十分尊敬,更不愿意直接顶撞父亲,内心认为四哥讲话有道理;父亲的话也有道理,但不符合当时实际。杨尚昆决定接受中共重庆地委的派遣,出川到上海大学学习社会学。在上海大学不到半年,杨尚昆由中共重庆地委提名,经广东政府同意选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读研。1929年在莫斯科和同学李伯钊结婚,他们成革命夫妻,神仙眷侣。

      大革命时期的杨部长、杨政委。1930年秋,在莫斯科留学期间,任职工国际中国代表团(团长刘少奇)译员。1931年2月,从莫斯科回到上海,先后担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1932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秋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联系左联、社联、记联和教联等进步团体工作。在刘少奇领导下开展工作。1933年初,进入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苏区中央局宣传部干事,参加《红色中华》《斗争》的编辑工作,3月任苏区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前身为苏区中央局党校)副校长,6月任中革军委(全称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年底接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候补中央委员,在第二届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和彭德怀一起指挥红三军团攻克沙县,参加指挥三溪圩反击战、广昌保卫战、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保护山和蜡烛形战斗。

      长征路上的杨执委。1934年10月16日傍晚,在雩都河旁出发长征。经过湘江战役、巧渡乌江,四渡赤水,五翻雪山,从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35年10月19日,杨执委协助政委毛泽东、司令员朱德,率领陕甘支队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结束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的杨主任。1936年5月,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成立,他成为红军大学的教育委会委员兼教员,12月,任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2月和彭德怀、任弼时联名发出《关于扩大红军指示信》,要求各兵团必须抓紧扩大红军,争取1937年2月底扩大一倍。1937年5月24日在《解放》杂志上发表《红军在统一战线中》文章,指出红军自产生之日起就以民族解放为己任,为挽救祖国沦亡,抵御日寇;红军“要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成为模范的兵团”,成为“国防军的中坚”“全国人民团结的核心”。7月为纪念八一建军节,发表《前进!向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赞扬红军到达陕北后,东征西讨,驰骋于晋陕甘宁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部队。12月任中共北方局书记。1938年12月北方局发出《关于华北工作指示》,面对日寇的“扫荡”和“蚕食”,党内外要纠正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两种情绪,准备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最后胜利。193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先后发表《论目前形势与华北抗战》等七篇文章,指出华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应当充分认识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5月在《党的生活》杂志上发表《统一战线与摩擦问题》,指出摩擦是统一战线内“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进步是在斗争与摩擦中发展和巩固”的,要在“坚持统战巩固国共合作”的前提下“说明我之正确主张与严正批评对方的错误”行为。7月为纪念抗战两周年,发表《论坚持华北抗战中的群众工作》,11月在《党的生活》上发表《华北党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指出在日寇“扫荡”时,顽固派投降倒退摩擦激化的情况下,阶级关系的组成和分化“将更激烈与明显”。11月在《党的生活》上发表《华平党目前的任务》。1940年1月初在《党的生活》上发表《迎接一九四〇年,努力争取时局好转》,指出新的一年,中华民族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方面是继续抗战,继续团结进步,另一方面是妥协、分裂和倒退,使两年多来的抗战成果付之东流。1月12日在《党的生活》上发表《论晋南政治事变的教训》,1月28日在《解放》杂志上发表《论敌寇之所谓“治安肃正”》,7月1日在《党的生活》上发表《中国共产党十九周年》回顾文章,指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目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准备对日妥协投降而进行的反共、防共,是时局的严重危机,克服危机的办法在于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9月13日在《新华日报》(华北版)上发表《巩固与扩大百团大战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仅严重打击了敌人,也掀起了沦陷区广大人民反日斗争高潮,大大振奋李全国人民和抗日友军的信心。11月在《前线》月刊商发表《根据地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报告》。1941年,参与七大筹备工作,任弼时提议调杨尚昆参加党务研究室工作。 1942年8月29日任中共北方中央局委员、书记。1943年3月20日任中央研究局副局长,分工负责敌占区党政军民工作。  1944年8月,在接待中外记者西北参访团,美军缅印战区驻延安观察组后,于15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的社论,10月7日任中央外事组组长兼交际处长。

      1945年9月19日主持中央办公厅工作。抗战战争时期,杨尚昆主要协助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协助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反击阎锡山制造的山西“十二月事变”,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参加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的杨秘书长。1946年1月11日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47年2月1日,列席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最后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迎接中国革命新高潮》方略,3月8日,出席保卫延安动员大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由延安经山西移入河北建屏县西柏坡。4月在中央及军委大部分机构成为后方支队司令和后方委员会秘书长,7月21日至23日出席中共中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召开的重要会议,解放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1948年5月15日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军委秘书长;同时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中直党委书记和中直机关的警卫司令;7月26日出席由周恩来、任弼时主持的各部门负责人办公会议,参加者除中央领导人以外,还包括杨尚昆、伍修权、李涛、廖承志、胡乔木、陆定一、杨献珍、李克农等,今日第一次例会,规定行政技术方面的发电由杨尚昆签发。

       新中国成的杨主任。1949年6月在中共中央机关从香山移入中南海之后,任中直机关临时党委书记,9月参与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工作。为了中央安全转移,杨尚昆协助叶剑英工作,他紧张有序、快速高效的工作作风,收到毛泽东主席的表扬。1950年6月6日至9日列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2日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朝鲜局势;10月5日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8日发布毛泽东主席签发的《关于组成中国人民支援军的命令》,31日任防空筹备委员会副秘书长,草拟中央机关疏散方案,11月25日收到中国人民支援军司令部电:“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经与刘少奇、周恩来商定,暂不将此事告诉毛主席。1951年1月2日,向毛主席报告毛岸英牺牲的情况。2月14日至16日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三年准备,十年经济建设计划”等问题;5月19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直党委书记;12月5日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中央各党派团体节约委员会,任副主任,主任是朱德,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关于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官僚主义的决定》;22日任中央机关总党委第三书记,第一书记是周恩来。1952年7月10日,兼任中央机关总党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安子文,7月17日起草《关于加强中央办事机构的意见》,提议抽调中央局书记充实中央领导机构“健全中央现有的四个部、一个委、一个厅的机构”,增设新的部委。  1953年5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参加起草关于中央办公制度和文电处理的改善办法工作;11月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书记。1954年4月27日,中央政治局决定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秘书长是邓小平),12月21日至25日,出席第二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当选为常务委员。1955年1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室第一办公室主任;4月8日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调查部,日常工作联系李克农部长,5月,继续当选中直党委书记。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出席中央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中央委员,当选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1957年11月2日至21日随毛泽东主席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出席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出席12个社会主义国家和64个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12月当选中直党委第二书记。1959年4月17日至29日出席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继续当选常务委员。1960年11月5日至12月9日,参加刘少奇主席率领的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出席十月革命43周年大会,出席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通过《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声明》。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出席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1962年1月6日任中央精简小组组长,5月31日主持召开中央精简小组会议。1963年7月5日至20日以中共谈判代表团成员的身份赴莫斯科出席中苏两党谈判,9月3日同胡乔木撰写《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1964年2月10日任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4月8日召开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会议,10月20日到陕西省长安县斗门公社牛角大队工作,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农村“四清”),在农村“蹲点”半年。在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期间,为了及时处理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交办的各项事务,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杨主任为领导、调整和健全中央办公厅工作机构,创立了行之有效的运转机制,为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保障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施,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作出了显著成绩。1965年11月5日,中央决定去广东工作,8日移交工作,9日给毛泽东主席写信请求见面谈话,10日毛泽东主席接谈话时说:“我给你的任务:第一,看中央和国务院有什么不适于当地情况的政策措施,你给我写个报告,提点意见,如果有的话;第二,各条条下达一些什么东西,同中央、国务院相矛盾的,你给理顺一下。”12月30日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蒙冤被“监护”十二年之久。1966年7月3日他被隔离审查;1975年2月被解除“监护”,6月10日中央政治局决定让他和李伯钊妇到临汾继续接受审查,1978年,解除监护,恢复工作。

       恢复工作后的杨书记。 1978年11月25日中央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分配工作,12月10任命为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命委员会主任。1979年2月5日至14日到佛山地区考察,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广泛接触县、社、队各级干部,关心基层干部疾苦,说过去许多事情没有办好,责任在上面,甚至中央,鼓励基层干部努力工作,上级会替他们分担责任。提出建设对外加工贸易区的设想,9月24日,十一届四中全会,增补为中央委员。 1980年2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兼任广东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省军区第一书记。

       改革开放初期的杨副委员长、副主席。 1980月30日至9月10日参加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被补选为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1981年5月6日至31日,率领中国人大代表团访问奥地利、罗马尼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6月28日至7月1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特使身份出席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就职典礼。7月10日担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1982年2月16日主持军委办公会议,原则通过军委总部的精简整编方案,7月30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5周年,发表《建设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的军队》,9月10日在第十二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3日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1983年2月4日主持中央军委常务会议,议定恢复军衔制事宜,6月20日被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副主席,8月25日在全军后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后勤工作一要情况明,二要家底清,三要制度严。”12月28日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90周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1984年4月10日至12日主持中央军委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z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管哪一派都是错误的。”5月4日陪同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8月1日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人民军队在现代道路上胜利前进》。1985年1月17日在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大会上发表《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的讲话;4月9日邀请出席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的原国民党起义将领董其武、陶歭岳、邓兆祥等座谈,听取他们对军队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他们在统一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作出贡献,5月23日至6月6日主持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会议作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和裁军百万的重大决策,11月下旬出席国防科工委召开的国防科技战略讨论会,在讲话中强调“集中力量,缩短战线,抓主重点,办成几件大事。”1986年1月9日出席中央书记处召开的中央机关干部大会,作题为《端正党风军队要走在前头》的讲话,8月27日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讨论决定陆军航空兵部队;12月11日至25日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12日在全军基层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项长期任务。”7月3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在和平时期,仍然可以说没有一个人民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8月26日担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9月11日主持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在审核《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时,对军事家“粟裕”的词条释义中,加上“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评”一句,并派人向粟裕家属致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杨主席。1988年4月8日在全国人大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继续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9日根据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的决定,签署第1号主席令,任命李鹏为国务院总理;7月1日签署主席令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9月6日至11日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赴平壤庆祝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建国40周年,并进行友好访问,14日出席中央军委上将授衔仪式,向洪学智等17位军官授上将衔;本年先后会见亚洲、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总统15位。

       1989年4月22日主持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的追悼会,6月23日至24日出席中央十三届四中全会,会议决定撤销赵紫阳党内外一切职务,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2月17日至28日应邀赴埃及、阿联酋、科威特和阿曼亚非四国友好访问;先后会见亚、非、美、欧国家的总统和国家元首12位。

       1990年4月4日,签署《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决定》的命令;5月14日至30日,应邀出访墨西哥、巴西、乌拉圭、阿根廷和智利五国;6月底因病住院,出院后于7月25日邀请老邻居、居委会主任干部、警卫战士和北京市东城区的领导到家中做客,感谢他们的问侯;9月21日会见前来参加亚运会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本年先后会见来访的外国总统和元首12位。

       1991年4月8日签署主席令任命朱镕基为国务院总理,邹家华为国务院副总理,钱其㻘等为国务委员;4月9日签署颁布《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主席令;8月26日至28日应邀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国进行友好访问;10月16日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向钱学森颁发“国家杰出科学家”荣誉证书,并授予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0月26日至11月1日应邀出访巴基斯坦和伊朗两国;本年先后会见来访的各国总统和元首21位。

       1992年1月7日至13日应邀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进行国事访问;4月13日至16日应邀出访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6月28日至7月11日应邀出访摩洛哥、突尼斯和科特迪瓦三国;本年先后会见来访的各国总统和元首23位。 

       1993年2月22日签署主席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3月31日出席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后退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领导岗位。

       1997年2月25日参加邓小平追悼会,3月29日至31日赴重庆参加纪念杨闇公烈士遇难70周年活动;4月1日回家乡潼南祭扫杨闇公烈士陵园,到双江镇看望父老乡亲。1998年2月27日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发表《相识相知五十年》文章;8月22日为纪念彭德怀诞辰100周年发表《追念彭大将军》文章,为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撰写《卓著功勋彪炳千秋》的文章(11月24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9月14日凌晨1时17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纵观杨尚昆伟大的一生,在朝代更迭时降生,于军阀混战中成长,6岁入私塾,14岁上大学,19岁出川到上海求学,20岁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他从双江神童到四川才俊,从杨译员、杨部长、杨政委、杨执委、杨主笔、杨秘书长,到杨书记,杨副委员长、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杨主席。他学贯东西、融通古今,功高盖世、著作等身,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功勋卓著,是照亮新中国建设方向的火炬,是天下杨氏的灵魂。

综上所述,杨氏起源于两汉,鼎盛于隋,历经唐宋而不衰。“清白世家”的家学文化是杨氏家学文化根与魂。杨尚昆家学文化是对“清白世家”家学文化的延续和光大,是中华家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缩影。“清白世家”的家学文化内涵,随着朝代更迭,时代进步而丰富,从春秋时晋太杨肸、东汉四世三公的领军人物杨震,到唐代名相杨绾,延续至北宋名将杨业,紧跟时代步伐,融入社会发展主流,为国建立盖世之功,为家留下历史辉煌。杨尚昆是传承创新“清白世家”家学文化的灵魂宗贤,也是中华民族伟大人物,深受全球华人的爱戴和敬仰,更是全球杨氏族人的荣耀和自豪。通过对“杨尚昆家学文化渊源”的解读,激励我们读史明志,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并积极投身中华民族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中,为促进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力量,把握当下,开拓未来,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

杨暍,曾用名杨吉定,男,汉族,1966年11月20日生,

河南邓州人,

现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杨姓委员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杨氏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本文引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