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崇德
杨氏本为 “关西堂”,有三千多年历史。但梅州有一“新杨”,是林姓易姓而来,以“绍德堂”为标识,只有四百多年历史,是客家地区“最年轻”的姓氏之一。在清朝科举时代,梅州“新杨”后裔考中进士的有10人(占全县进士名额十分之一),考中举人的有56人(占全县举人名额约十分之一),考中秀才的不计其数,成为梅城有名的诗书望族。
由“林易杨姓”的来历
关于“林改杨”的来历,有些扑朔迷离。一说是其始祖林氏远绍公,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到广东程乡县半径村,因行踪甫定,丁口仅存,不能独当徭役赋税,而邻居杨姓者,籍旧丁单,苦以应役,乃寄籍于杨,计租均役,欢如骨肉,忘却异姓。后来杨殁无嗣,户籍无所属,公不能自引避,任籍办理税课如旧,此时林氏在半径村已传七世,乃改姓为杨,将杨公葬在背头窝,其碑文曰“明承启杨公之墓”,岁时祭扫,必诚必信。二说是林氏族人林朝曦,在江西聚众起义,林氏恐受到连累而遭灭族,七世祖西崖公到程乡县衙秉告知县,请即以寄籍之杨为姓,以表明与朝曦割断关系,知县准许易姓。自此,合族的子孙从此易农而士,文学肇兴,甲科继起,书香传薪,竟成程乡县衣冠望族,人称其为“新杨”。
九世祖杨綵 (守白)带领子孙迁到梅城,明末清初,程乡县城北边仍是个松柏参天、荆棘遍地的丘陵。杨氏子孙刚到梅城,大吃一惊,说;“我们从半径山里搬出来,谁知这里更山。”杨守白将家财分给四个儿子,选择梅城北门之处各个建屋,披荆斩棘,搬山填坑,陆续建起了鼓楼下、刺史第、池上堂、柳染堂、进士、淡园馆、武魁、逸我楼、联庆楼、松茂楼,怡园、五代同堂、大园、绮成楼、慈辉庐、海屋、笃庆楼、文魁等楼屋,即现在的元城路一带。因为附近有金山顶、铁汉楼等名胜,所以大门对联云:”金山作枕;铁汉为邻”,今天的元城路是绍德堂杨氏最早聚居之地,也是梅城古老的街道之一。
绍德堂杨氏开枝散叶,在梅城聚居地还有二处,一是下市攀桂坊,其中有豸史第、石门框、按察第、中将第、四冶第、都督第、纯厚楼、诚创庐、资政第、简庐、双魁第等楼屋;二是上市拔俊老屋下、新屋下、榕树下、资源楼、楼下屋。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
科甲鼎盛的书香门第
绍德堂杨氏“七世务农桑,八世方崇文”。秉承着“耕读传家”的祖训,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教育子孙以诗书励志,仕途进取,产生了许多有名的“书香世家”。
清朝以来在科举考试时代,考中进士的有10人(占全县进士名额十分之一),文进士有杨琼、杨为橓、杨仲兴、杨思恭、杨勋、杨德仁、杨沅,武进士有杨奎猷、杨时济、杨冲凤。考中举人的有56人(占全县举人名额约十分之一),考中秀才的不计其数,成为梅城有名的诗书望族。当年,新杨“池上堂”的厅堂中,贴满了县衙、府衙报喜高中秀才、举人、进士的喜报,被人称为 “红壁堂”。 建国以来,杨氏出有大专毕业生1215人,教授副教授48人,博士、硕士113人,各类专家工程师250人。
绍德堂杨氏有75位人物的事迹被收入《广东通志》、《潮州府志》、《乾隆嘉应州志》和《光绪嘉应州志》,还有9位进士被收入现代的《梅县志》。其中有“大声秀才”杨元杰、“连捷中式”杨仲兴、“冰雪聪明”杨懋建、“英勇护城”杨启宦。还有“三县知县”杨问渠、“革命先驱”杨雪如、“足球名将”杨运麟、杨友标、杨霞荪、杨和荪、杨霏荪、“梅州最后一位进士”杨沅。近现代的杨徽五、杨幼敏、杨逸棠、杨伟光、杨资元、杨漾光等,也是绍德堂杨氏的名人。
文采风流轶事多
乾隆年间,州官王者辅主政时,县考榜中录取了许多杨姓秀才,经过查询,知是杨逸我祖孙三代同时考中了秀才,王者辅大悦,立颁“积学诒谋”匾额予以褒奖。后来因建东山书院缺钱,便将北城兵营卖给杨逸我,遂建成 “逸我楼”。 从八世开始,杨逸我一系前后12代皆出秀才 (其中一个举人)。
攀桂坊杨仲兴字直廷,因误伤人命,知县准其戴罪赴考,得中举人,后中雍正丁未科进士,历任兴安县知县、瑞州府知府、湖北按察史,在任深察下情,关心民瘼,广建社仓,备荒赈灾。归隐林泉后设立书院,选拔寒士,并先后掌教端溪书院、韩山书院。
攀桂坊杨懋建字掌生,道光辛卯恩科举人,博学多才,名冠两粵,17岁即受知两广总督阮元,阮元曾叹曰:“掌生冰雪聪明,吾不如也。”后杨懋建因违磨勘例(编者注:在殿试过程中,如果检查到考卷中有作弊或错误违例之处,即不允许参加下一届或数届殿试——这类现象在清代科举中称为 “罚科”——据传杨懋建并非参与作弊而是考卷中有违例之处),导致进士榜上除名。因他会猜考场作文题,故经常被人请去做“枪手”。
淸朝光绪二十七年,印尼棉兰侨领、梅县松口人张榕轩、张耀轩,委托张芝田、刘燕勋等人编订《梅水诗传》,为方便工作,编委会就设在县城城隍庙前“特恩选拔”杨屋,与杨氏几个诗人一起进行抄录编订、校对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梅水诗传》终于问世。